“外交语言”背后的深意
2022-12-29仪名海等
中国有句俗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外交场合更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在外交场合很难看到外交人员情绪激昂、措辞激烈地就某件事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顾左右而言他,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反对立场。以下几个外交场合的言辞中,就蕴含着几种常见的表达反对的“言外之意”。
“持保留态度”
“持保留态度”意味着较为委婉的拒绝。一直以来,西方国家始终不愿正视中国的崛起,对中国的崛起持“保留态度”。2013年,时任新加坡总理内阁咨政的李光耀在接受美国《时代》杂志采访时表示,新加坡、东南亚对中国崛起的作用持保留态度,认为中国最终希望能够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但在未来的四五十年内仍会保持低调,先培养实力。
言外之意即拒绝同意中国的崛起是“青云直上”和“众星拱月”的。但是“持保留态度”的言辞表述所带来的可接受性远高于“拒绝同意”。新加坡“持保留态度”的意思是,他们不否认中国飞黄腾达的可能,但要允许他们发出质疑的声音。
“会谈是坦率的”
“会谈是坦率的”暗示谈话双方仍然存在严重分歧,但是通过会谈进一步了解了对方。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2月21日在中方为其举行的欢迎宴会上谈到中美关系时说:“我希望我们这个星期的会谈是坦率的。本着这种坦率的精神,让我们在一开始就认识到这样几点:过去一些时候我们曾是敌人,今天我们仍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越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在讨论分歧时,我们哪一方都不会在自己的原则上妥协。虽然我们不能弥合双方之间的鸿沟,却能够设法搭一座桥,以便我们能够越过它进行会谈。”
中美关系发展到今天,虽仍然存在意识形态的对立、思想文化的差异等,但是谁能否认是当初“坦率的”会谈使两个大国交往的大门缓缓打开?
“遗憾”
“遗憾”的本意是失望、不满意。但作为外交言辞,它所显示的意义是不确定的。可能是对别人的行为表示遗憾,背后的真实含义则是对该举动表达不满,还有责怪的意思在里面。“十分遗憾”“非常遗憾”等表述也有类似的含义;此外,也可用“遗憾”一词来传达自己对别人的不周。
2014年,英国下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原计划前往香港,调查英国政府在有关香港特首普选问题上是否存在缺失情况。2014年11月30日,英国下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奥塔维称中国政府拒绝他们入境香港。英国外交部回应称中国的这一举动“令人遗憾”。
香港回归祖国之后,英国仍然期待借助香港问题施展身法,但是中国内政不许外来力量干涉的严正立场不容撼动。英国的“遗憾”表述实则是在释放对中国政府的不满。
“严重关切”
“严重关切”意即对所指事件的关注度很高,且通常包含有反对的意思。2017年3月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其主持的例行记者会上,曾就印度官员会见即将访问中国藏南地区所谓“阿鲁纳恰尔邦”的达赖发表讲话,并称“中国对有关消息表示严重关切”。中方希望印方严格遵守在涉藏问题上所作的承诺,不给达赖集团的反华分裂活动提供舞台,以维持和推动中印关系的健康发展。
“严重关切”是一种措辞相对严厉的表述,在这个案例中,如果印度罔顾中国感受而做出过激举动,中国将会坚决干预。
“表示极大的愤慨”
“表示极大的愤慨”意指对所指事件存在很大的不满和愤怒。《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称“欧洲议会某些负责人不顾中方的一再交涉和强烈反对,坚持邀请达赖访问欧洲议会并为其提供反华讲坛,任其在欧洲议会全体会议上发表恶意中伤、攻击中国政府、肆无忌惮地煽动分裂祖国的长篇演讲。对此,我们表示极大的愤慨。”
达赖问题远非宗教问题,而是涉及国家主权的政治问题,欧洲议会少数人竟允许达赖登上讲坛肆意蒙骗国际舆论,中国对此表示极大愤慨,这并不是无计可施的拖沓之词。中国希望欧洲议员们能够立足中欧友好合作关系的长远发展,远离偏见,客观、公正地看待西藏问题及其在中欧关系中的地位。
“强烈谴责”
“强烈谴责”这一言辞表达出的反对意味是非常明显的,常用于对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事件的表态。2015年11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23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就中国公民被恐怖组织杀害事件发表讲话并表示,中国强烈谴责“伊斯兰国”极端组织残忍杀害中国公民这一暴行。对公民生命权的忽视和践踏就是对人权的忽视和践踏,国有捍卫公民生命权的责任和义务。
“悬崖勒马”
“悬崖勒马”比喻在紧要关头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情进一步恶化。这是一种明言禁止的外交言辞。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但是日本却罔顾历史,上演了一出“购岛”闹剧。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例行记者会上就日方的“购岛”闹剧发表讲话:日本单方面的购岛行动没有法律依据,是无效的。希望日方不要错上加错,及时悬崖勒马,立即停止一切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回到双方达成的共识和谅解上来,回到双边谈判解决争议的正确轨道上来。
用“悬崖勒马”的表述,阐明了中国对日本“购岛”行为坚决反对,及中国不惜使用武力誓死捍卫领土完整的决心。
“勿谓言之不预也”
“勿谓言之不预也”该句较早出现在清李伯元所著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和太平天国时期李秀成的《再致上海各领事书》,意思是说不要等事情发生后再后悔事前没有接到警告。
在1949年以后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上,中国较早使用“勿谓言之不预也”表达其严正的立场是在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报》社论《是可忍,孰不可忍》。前者指的是中国驻中印边界东段的边防哨兵遭印军连续攻击致一死一伤后,面对印度当局的无理挑衅,中国方面表示当前的局势极其严峻,如果印方一意孤行,造成的后果由印方承担,勿谓言之不预也。
“勿谓言之不预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掷地有声的外交语言,它明确地传达了中国政府对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利益和安全事项的忍耐限度,如果对方罔顾劝告,仍旧为所欲为,那么接下来双方可能就处于战争状态了。
(摘自清华大学出版社《读懂外交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