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龙诀:命运多舛的国宝
2022-12-29黄大路
关于黄玉龙这件国宝级文物,它的前世是考古学家探究的事,它的今生非常离奇。小小的翁牛特旗里竟然出土了两件红山文化国宝级文物,这本身就值得大书特书。
玉龙再现
1986年初秋的一天,时任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文物管理委
员会(以下简称文管会)主任的贾宏恩正准备下班,忽然有人敲门。来人是旗检察院的一名工作人员。
老贾觉得奇怪,忙将来人让进屋。来人从兜里掏出了一张依照器物拓下来的纸递给了老贾。老贾接过纸低头一看,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他意识到,该图纸依据的文物绝非寻常。而老贾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因为有过“前车之鉴”。
1982年春天,在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村民张凤祥在一道土坎下发现一件弯弯的墨绿色的猪头蛇身玉器并交给了旗文管会。后来,国家博物馆向各地基层文物保护单位征调文物展出,这件玉器被定名为红山文化碧玉龙。
一天,老贾接到了国家博物馆的电话,希望将碧玉龙捐献给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给旗里两万元的奖励。两万元在当时可算是巨款了,经旗领导同意,老贾连夜坐火车赶到北京。在国家博物馆办完交接手续,带着钱回了翁牛特旗。
仅过了两三年,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好转和人们文化意识的提高,上自旗领导下到一般干部都觉得碧玉龙换两万元钱亏大了。这时的国家博物馆已经将碧玉龙当作镇馆之宝,就是翁牛特旗拿出20万、200万也不可能将碧玉龙“买”回来了。每次想起这事儿老贾都感到糟心。
眼下,有人送上门让他鉴定玉龙,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为了稳住来人,老贾不动声色地说:“光看图看不出真假,得看实物才能得出结论。”来人告知:图上的文物不是他的,而是他一个远房亲戚的,并从书包里掏出一个破布包。打开布包,真家伙露了出来。老贾定睛一看,不禁再吸一口凉气,眼前的文物当真又是一条玉龙,但并非如前是墨玉的,这次是黄绿色的。事儿又大了,但老贾不能暴露惊喜的心情,他沉住气,淡淡地说:“我得细看才能看出它的身价,您先将这件东西放我这儿,过两天我还给您。”来人同意了老贾的说法,谢过老贾以后,起身离开了文管会。人刚走,老贾立马包好玉龙,重新装进来人背来的旧书包里,起身出了屋。老贾要回家细看吗?不是,他直奔火车站,再次去了北京。
第二天一早,不顾一夜的劳顿,老贾没去已经熟门熟路的国家博物馆,而是跑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考古研究所,老贾连夜跑到这儿是为了面见顶尖的明白人——苏秉琦先生。
苏秉琦是中国考古界泰斗级专家,对红山文化遗物有着独到的见解。
苏秉琦先生仔细查看了黄玉龙以后,认定黄玉龙属稀世的红山文化国宝级文物。
回到翁牛特旗,老贾向领导汇报了在北京的收获。秉承旗领导的指示,老贾找到旗检察院的那位工作人员,言明依照法律规定,黄玉龙应收归国有。旗检察院的那位工作人员倒也通情达理,向委托他找老贾鉴定的那位亲戚说明了旗里的意图。当时,黄玉龙的持有人没说什么,而且拒绝接受老贾代表旗里奖励给他的200元钱。就这样,国宝级文物红山文化黄玉龙成了翁牛特旗的镇旗之宝。
但此时,一件国宝级文物却连出处都说不清。对此,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责令翁牛特旗文管会务必查清黄玉龙的出土地点。为此,旗里专门成立了一个以文化局局长高明林挂帅的调查组。
谁是持有人?
想要搞清楚黄玉龙的出处,第一步需要找到黄玉龙的原持有人。通过鉴定黄玉龙的那位旗检察院工作人员得知,黄玉龙的原持有人叫李景荣,住在本旗的乡下。
调查组直奔李景荣住的村子,然而,村民告诉调查组,李景荣两年前就举家搬离了村子,搬到旗里去了。但是,调查组在旗公安局查遍了户籍,硬是没找到李景荣。寻找李景荣成了横亘在调查组面前越不过去的门槛。
两年后的一天。
下了班的调查组负责人、旗文化局的高局长回家刚进单元门,忽听有邮差叫:“李景荣!李景荣住这儿吗?”
这时,一楼右边的房门打开了,“我就是。”应声的人是几乎每天都会和高局长打招呼的老李头。苦苦找了两年多,李景荣竟然就住在自己家楼下,而且是常打招呼的老邻居!
“您是不是让一个亲戚拿着一条黄玉龙到文管会鉴定过?”高局长迫不及待地问。
听罢高局长这话,老李头原本堆笑的脸顿时拉长了,“有过这事儿,那龙拿去了就没再回来。”老李头怨愤地说。
为这事儿老贾向旗里申请了200元钱作为对老李头“献龙”的奖励,但老李头拒收。他非但没有接受旗里的奖励,还一纸诉状将旗文管会连同老贾告上了法院,索要黄玉龙。
翁牛特旗法院判决李景荣败诉,法律依据是:所有出土的文物均归国家所有。
老李头不服,跑到赤峰市法院再告,令老李头失望的是,又遭败诉。
老李头还是不服,索性告到呼和浩特,但是,再败。
三番状告,三番败诉。据说,二零零几年的时候,曾有人煽动老李头到北京再告,如果能要回黄玉龙,他肯出价两个亿!
老李头是农民出身,只有小学文化,可他是个明白人,历经三番官司,已然谙熟相关法律:和白纸黑字的法律较劲儿,不会有好下场。听到高局长问起黄玉龙的出处,老李头说,这龙原本不是他的,是马跃的。
“玉龙本来是马跃的,怎么到你手里了?”高局长再问。
“马跃是我的‘担挑’(姊妹的丈夫之间的关系),是个菜籽贩子,他是从哪儿搞到的黄玉龙,我也不知道。”
第二天一大早,高局长和调查组成员直奔马跃住的村子,找到了马跃。
得知调查组的来意,马跃打开了话匣子。
那是农村实施包产到户政策的前两年,马跃走街串巷贩卖菜籽,走到马金海住的村子的时候,看到马金海正在和一个专收文物的南方人谈生意。只见马金海从怀里摸出了一只黄绿色的大长虫一般的玉器递给了文物贩子。接过玉长虫,文物贩子掏出30元钱。马金海嫌少,但文物贩子不肯抬价,没办法马金海只好认了,就在他刚要接钱的时候,马跃自文物贩子手里抢过玉长虫,转身对马金海说:“给这么点钱,别卖他!”
马金海满脸委屈:“老娘病了,没钱抓药,好赖换点钱去抓药呀。”
“别卖给他了,赶明儿我给你卖个好价钱。”马跃轰走了人生地不熟的文物贩子,对马金海大包大揽道。
马跃将玉长虫,也就是后来被命名为黄玉龙的国宝揽到自己这儿。但玉长虫当真到了自己手里,怎么能卖个好价钱,其实他心里一点底儿也没有。
人生地不熟的文物贩子没敢和马跃叫板,灰头土脸地走了。马跃包好黄玉龙,去找他的“担挑”李景荣。
马跃找到李景荣,拿出黄玉龙,一番天花乱坠地煽呼,最终帮马金海把黄玉龙卖给了李景荣。而“高价”买来黄玉龙的李景荣自有盘算,他想把黄玉龙改成4个烟袋嘴。当时一个上好玉质的烟袋嘴能换1匹好马,4个烟袋嘴就能换4匹好马,到了深秋,马长上膘,百十块钱一匹卖出去应该没什么问题,李景荣打的就是这个如意算盘。
可没想到,玉器加工师傅给出的烟袋嘴加工费太高。李景荣盘算,如此这般,赚钱的把握就不大了,凭着自己对马跃的了解,将玉龙退给他,把钱要回来是绝对不可能的。李景荣自认栽了大跟头,打消了将黄玉龙大卸八块改成烟袋嘴的想法,顺手将黄玉龙扔进了粮缸里。就这样,黄玉龙逃过一劫,保住了“性命”。
调查组虽然找到了TOUwgeno5Y94rCS1d8pAllz6lXSnyjuq1wuY2G/7ThQ=马跃,但探查黄玉龙的出处还是没能触到正题上。事不迟疑,调查组根据马跃提供的线索,驱车前往马金海住的村子。
此一番,又出岔子了。
村民告诉调查组,马金海已于年前举家搬到辽宁盘锦了。
调查组驱车六百多千米到达盘锦,找到了马金海的家。马金海说,黄玉龙是他老爹马忠信捡来的,但马忠信已然故去。
调查组很失望,没办法只能询问马金海了。
“五十多年前,我爹在离家不远的山坡上开垦荒地。一天,他从怀里掏出来一个长着猪头、弓着像长虫身子的物件。‘长虫’的身上有一个小眼,我爹穿了根绳子,给我当玩具。我长大以后,把‘长虫’给了我儿子。”马金海回忆道。就这样,几十年间,“长虫”被当作玩具,拖拽于时而泥泞时而干枯的街头巷尾。
马金海告诉调查组,黄玉龙是他父亲从村子赶着驴车走一袋烟工夫的道儿,然后在道儿西边的山上捡来的。
调查组还问清楚了一件事:马老爷子捡到黄玉龙的确切时间。马金海说,他曾听他的老母亲说过,捡到黄玉龙那年是她嫁到老马家的第一年。马金海还说,他爹捡到黄玉龙的第二天,黑风大作,整整刮了一个礼拜。
调查组又问:“您老母亲去世的时候多大岁数?”
马金海说:“79岁。”
盘锦之行,调查组得知了黄玉龙的出土地点,马金海原本的家——东拐棒沟。
发现时间之谜
回到翁牛特旗,调查组来到马金海曾经住过的东拐棒沟村,西边果然有一座小山丘。山丘不高,下边有古河道,不远处是茂密的丛林,是古人理想的生活场所。
土丘上散布着很多红山文化遗物,黄玉龙属红山文化遗物是确信无疑的。调查组查清楚了黄玉龙的出处和属性,接下来,核实马忠信捡到黄玉龙的具体时间:2010年,79岁的李老太太李贵珍去世,老太太16岁结婚,79减16,等于63,63年前就是1947年,马忠信拾到黄玉龙的时间应该是1947年。
马忠信捡到黄玉龙的第二天刮起的黑风应该是沙尘暴。调查组来到旗气象局,查看了1947年的气象记录,令人失望的是,那一年翁牛特旗根本没有发生过沙尘暴。
调查组所有人都感到很沮丧,高局长突然高声说:“有了,有了!马家老太太不是1947年结的婚。老辈儿的翁牛特人都讲虚岁,她是15岁出的嫁,那年应该是1948年!”
众人返回旗气象局查看气象记录:1948年5月15日至22日,翁牛特旗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沙尘暴!这下全清楚了,黄玉龙被马忠信捡回家的第二天,也就是1948年5月15日,沙尘暴来袭,马忠信是在1948年5月14日捡到的黄玉龙!
前前后后,历经坎坷,耗时3年,探查黄玉龙的出土地点、属性、出土时间和发现人及曾经的持有者,调查组终于大功告成!在外人看来,如此苛求,这么较真,简直不可思议,但这就是考古,容不得半点虚假。
后来,黄玉龙和碧玉龙都被定为国宝级文物,碧玉龙已然成了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仍旧留守家乡的黄玉龙,被翁牛特旗奉作镇旗之宝,为“严防”黄玉龙重蹈碧玉龙的覆辙,旗里一众退了休的老头、老太太自发成立了“护龙队”,老人们喊出的口号是:“人在,龙在!”
黄玉龙的出土地点和发现时间终于被确定了下来——1948年5月14日,发现于翁牛特旗东拐棒沟。
(摘自中央编译出版社《考古那些事儿》)(图注:内蒙古翁牛特旗藏黄玉龙;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碧玉龙;翁牛特旗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鸡头陶碗;翁牛特旗境内的早期岩画;位于翁牛特旗东拐棒沟的红山文化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