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何人们会被手机牢牢抓住?

2022-12-29安德斯·汉森

现代阅读 2022年12期

我们是如何夺走人们的时间和精力的?我们只是利用了人类心理的弱点,再放入了一点点的多巴胺。

——肖恩·帕克,元宇宙(原脸书)公司创始人、前总裁

手机不会真的从我们眼前消失,对此我深信不疑。早晨醒来眼睛一睁,第一件事就是找手机。临睡之前也要将手机放在床头柜上离我们最近的地方。我们每天触碰手机的次数高达2600次,醒着的时间里,每隔10分钟就会拿起手机看一看。不仅如此,每3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18岁至24岁人群占50%)会在半夜醒来时也看一眼手机。

我想,如果失去手机,我们的世界也会随之坍塌。有40%的人表示,自己可以一整天对着手机,即使不说一句话也无所谓。这似乎不是玩笑。在城市里,咖啡店、餐厅、公交车内、晚餐桌上,甚至健身房里,无论身处何地,我们的视线都无法离开手机。这完全是上瘾的状态。

为何人们会被手机和显示屏牢牢抓住?

我们热爱新鲜事物

“了解得越多,生存概率越大”,大自然赋予了我们不断探取新情报的本能。是什么刺激着我们的本能?相信大家也都猜到了,正是多巴胺。面对新鲜事物时,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帮助我们更好更专注地学习。

这些渴求新环境、新信息的多巴胺细胞的存在,意味着大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很高的评价。从出生起,我们就对新鲜陌生的东西抱有强烈的渴望,这就使得我们总是希望去陌生的地方旅行,去结交新的朋友,尝试一些从未做过的事。说不定这样的渴望也在从前那个食物和资源匮乏的时代,赋予了我们的祖先探索新机会的动机。

说回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由于大脑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因此对新鲜事物的渴望仍然留存在我们身上。当然,今天的我们不再需要为了寻找粮食四处迁徙了,于是这样的渴望通过别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例如使用电脑或手机。每当点开新的页面,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于是我们会不断点开新的页面,根本停不下来。似乎相比刚才已经看过的页面,“下一页”永远是最好的。我们在每个网页停留的时间可能不足4秒,而能够占用我们10分钟以上时间的网页仅占4%。

无论是新闻、邮件还是社交软件,都能让我们快速接触到新的信息。此时大脑的奖赏系统就会被激活,这与祖先们置身新的地域或环境中时一致。事实上,大脑寻求奖励的行为和搜寻信息的行为十分接近,时常让人感到难以区分。

因为难以预料,所以渴望手机!

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站在果树下的场景。这些果树上稀稀落落挂着一些果实。由于在树下看不见,需要爬上去之后才能确定到底有没有果子。爬了一棵树之后发现没有,那么此时,祖先们就必须继续确认其他的树才行。只有那些不气馁的人,才能最终得到热量的“奖赏”,并且因此生存下来。

大自然总是变幻莫测。就像那些“可能挂着果子”的树木一样,我们很难事先知道最终能否得到奖赏。状况捉摸不定时,大脑就会疯狂分泌多巴胺,面对新鲜事物时也同样如此。这会刺激人类不断进行探索,也让我们的祖先在那个食物匮乏、资源有限的时代,得到了基本的生存保障。

不过站在今天来看,这可能会带来不少问题——例如对于老虎机和赌场等的迷恋。也许对一些人来说,这都只是一种娱乐活动,但也有不少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大脑在面对不确定的事物时,是如何给予“奖赏”的?理解这一点,就会明白赌博及其带来的奖赏具有多么巨大的诱惑力。赌徒们的心里永远在呐喊:“再来一把!这次搞不好我能赢!”

不仅赌场和一些娱乐业狡猾地利用了大脑的这一机制,事实上,当收到短信或邮件的提示音响起,我们控制不住地想要拿起手机进行确认时,我们也正是中了这一机制的“圈套”。“说不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我们总是这样想着,而在听到提示音时分泌的多巴胺,也远远高于真正阅读短信或邮件的时刻。“说不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这个想法推动着我们不断拿起手机进行确认,于是便出现了每10分钟就得看一次手机,只要醒着就离不开手机的问题。

不断刺激奖赏系统的社交软件

除了赌场运营者、手机制造商之外,还有一些地方也巧妙地利用了人类对于不确定事物的执着心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社交软件。脸书网、照片墙、色拉布等社交平台一直诱惑着我们——“有没有谁更新了动态”“我看看有多少人给我点赞留言了”。并且,社交软件会蓄意将我们的奖赏系统激活到顶峰。别人给你的度假美照按下的“赞”不会立即显示出来,照片墙和脸书网会先保留他人的点赞,直到我们的奖赏系统运转达到顶峰时才放出来。通过将刺激切割成小份,它们将人们的期待值拉到最高点。

社交软件的开发人员深谙这个道理。人们对于不可预测的结果有多么执着,需要多么频繁的奖赏,他们比谁都清楚。于是他们利用了这一点,让我们不断拿起手机。“哎呀,说不定又有人给我点赞呢,我去看一下”,这个心理跟赌徒们“再来一把!这次搞不好我能赢!”的心理机制是完全一致的。

许多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利用人们大脑的奖赏系统盈利,雇用了不少行为科学家和神经科学家来进行研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些企业的确已经成功入侵了我们的大脑。

我们平均每天使用3小时手机。当然,这其中有的人用得少一些,有的人使用手机则更加频繁。那么,那些最依赖手机的人大都具备怎样的特征呢?研究人员针对700名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习惯进行了调查,最终发现,其中有1/3的人严重依赖手机,晚上睡觉时也与手机“难舍难分”。于是他们总在白天感觉十分疲惫。在“超级消费者”中,尤其常见的是那些好胜心强、自尊感低、时常给予自己巨大压力的A型人格人群。相反,性格温和、不急躁、不紧绷的B型人格人群,则大部分与手机上瘾的问题无关。

泛滥成灾的广告

正埋头工作,突然听到短信提示音,这个时候你就会产生强烈的冲动,想要拿起手机,因为“说不定有重要的事情”。接下来你会想,既然已经拿起手机了,不如顺便看看有多少个新增的“赞”吧,于是打开了脸书网浏览起来。突然你看到新闻说,最近你家附近发生了抢劫事件,点进去刚读了两句,休闲鞋广告就弹了出来,于是你瞄了一眼。这时又收到新的通知,说一位好友给你留了言,于是你赶紧前去查看。等到抬起头来,你才想起工作已经被自己抛到九霄云外了。

大脑仍处于过去1万年间进化而来的运作模式,面对不确定的结果,即在收到短信时,会分泌多巴胺进行奖赏,于是我们就被“想看手机”的冲动牢牢抓住了。大脑迷恋新的事物,尤其是那些令人感到兴奋,甚至带有危险因素的东西。“抢劫事件”的吸引力就体现在这里。而好友留言的通知则会带来一种参与了社会互动的感觉,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有多少人给我点赞了”这件事情上。

这一连串机制,都是大脑的生存策略,它们确保你接连被一颗颗电子糖衣炮弹击中。大脑完全不会介意被这些事情干扰了处理工作。因为它进化的目的从来不是“辅助工作”,而是帮助我们的祖先生存下来。

(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手机大脑:让人睡眠好、心情好、脑力好的戒手机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