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青霞向季羡林讨“文气”

2022-12-29金圣华

现代阅读 2022年12期

那天,我们在病房中盘桓良久。临走前,林青霞忽然提出,想握握季老的手,讨讨文气。

2007年10月9日,北京秋高气爽,下午的阳光照得人心头暖洋洋的,我们一行人,林青霞、我与丈夫Alan,还有译林出版社前社长李景端,高高兴兴地坐上了汽车,整装出发。

此行的目的地是301医院,当然不是去看病,而是探望如今在医院疗养的学界翘楚季羡林教授。在车上,林青霞好比武术迷要去少林寺拜师似的,显得特别兴奋。

到了医院,门禁森严,若不是李景端在场,预先打点一切,到达后再用电话跟季老秘书确认,我们还不得其门而入呢!

回想2002年冬,香港中文大学决定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予季羡林教授,该年10月,我奉命前往北京专访季教授,为撰写赞词作准备。那时候,季老的府邸坐落在北京大学朗润园。走进大门,只见季老精神抖擞,步履稳健,满室温暖如春,墙上挂了醒目的“寿”字,满屋都是饰物,有画像、盆栽、灯笼、葫芦、佛珠、观音像、象牙福禄寿、3座季老的半身雕像,还有满柜子的线装书。窗外垂柳成荫,窗里杜鹃盛开。那天的专访,我听季老一席话,解答了许多疑问,填补了不少对大师认知的空缺。季老当然知道自己涉猎太广,学问渊博,要为他写任何东西,都很难写得周全,事后他看了我写的赞词,说了一句暖心的话:“难为她了!”

怀着感激的心情,我走进医院的病房,探望阔别5年的季老。抬眼一望,季老已经端坐在小桌前的木椅上等待了。李景端是他的老朋友,一进门就指着林青霞跟季老打趣说:“知道她是谁吗?”

季老头一抬,眉一扬:“全世界都知道!”说得那么利落,带点豪气,带点俏皮,一下子把大家都逗笑了。

李景端哪里晓得,那年季老8月生日前夕,我们早已买了生日卡,一起签了名,自香港寄上祝福了。接着,我奉上自己的作品《认识翻译真面目》,林青霞捧出带来的礼物,一条米色的开司米围巾,一张她所主演的《东方不败》的光盘,上面写着:“您才是世界的东方不败”。季老笑着摸摸那条围巾,感受它的温暖,让林青霞亲手替他围上,然后叫助理杨锐拿出他一早准备好的回礼,一大摞亲笔签名的书籍,分赠给我们几人。

季老住院后,病房再怎么宽敞,比起朗润园,毕竟面积小了,摆设少了,然而室雅何须大,志高傲天下,区区病房困不住他那勃发如喷泉的才思和创意,也许,挂在他身后墙上的那副对联,最能表现出他当时创作旺盛的现状:“二度花甲再增卅年岁月,半日光景又添一篇妙文。”

交谈中,我发现林青霞和季老虽然初次见面,但是特别投契。老人说,最不喜欢虚衔,要摘掉3顶帽子:“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国宝”;林青霞也从来不以为自己是“大美人、大明星、演艺天才”。

季老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他提到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神谕。老人在《病榻杂记》中写道:“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我,自我当然离自己最近,应该最容易认识。可事实证明正相反,自我最不容易认识。所以古希腊人才发出了Know thyself(认识自我)的惊呼。”

林青霞是我认识的人之中,最常反躬自省的一个,老是觉得自己这里那里不足,演了一百部电影,还嫌没有一部代表作。自从告诉她苏格拉底去神庙求得的神谕,是Know thyself之后,她就把这句话一直牢记不忘,那天在大师口中再次听到这句名言,简直让她心有戚戚焉!

那天,我们在病房中盘桓良久。临走前,林青霞忽然提出,想握握季老的手,讨讨文气。原来,她一进门,就注意到季老搁在桌上的双手,认为这双手洁白细致,写过上千万字好文章,饱经劫难,居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既没伤疤,也无老斑。老人欣然同意,于是,她握着他的手,两人相视而笑,留下了温馨感人的画面。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季老的这双手,原来曾历尽沧桑啊!这双手曾经饱受湿疹之苦,充水灌脓,屡医无效,使他不敢伸手同人握手,也不敢与人合照。“因此,我一听照相就觳觫不安,赶快把双手藏在背后,还得勉强‘笑一笑’哩。”(《病榻杂记》)所幸301医院的医生对症下药,治好顽疾,使老人终于康复。“我伸出了自己的双手,看到细润光泽,心中如饮醍醐。”(《病榻杂记》)这就是那天林青霞握着季老的手讨文气,季老笑得不胜欣慰的背后故事。

由于那次经历,青霞写出《完美的手》一文,使她的写作生涯又跨进一步。那篇文章写得文情并茂,应该刊载在文化期刊,而非一般报章上。于是我介绍她与《明报月刊》的总编辑潘耀明相识,自此,她与《明月》(简称)结下不解之缘,至今成为该刊备受重视的作者之一。

(摘自人民文学出版社《谈心:与林青霞一起走过的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