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腾飞,为何制造业却不景气?

2022-12-29屈宏斌宋陕珊

现代阅读 2022年12期

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离不开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因而,制造业与科技创新是密不可分的产业共同体,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景气度,是中国工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

尽管资本深化的总体状况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过去几年我国制造业投资增速却在不断下滑。自2013年以来,制造业投资增速相对总体投资的增长放缓幅度更大。尽管由于外需的强劲回升和内需的复苏,制造业投资在2016至2018年期间出现了一定的复苏,但好景不长,2018年下半年以来,制造业投资再次持续放缓。这一长时期的放缓趋势不禁令人担忧,尤其考虑到我国仍有充裕空间维持快速增长的背景。到疫情前的2019年年底为止,制造业投资增长乏力。事实上,考虑到技术升级的空间和我国较高的总储蓄率,制造业投资增速仍然太低。

只要简单回顾一下经济文献就不难发现,制造业过早长期低迷,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在资源的配置决策方面,这一情况会影响企业和银行分配资源,可能导致必要投资减少,从而拖累经济增长;在劳动力市场方面,由于制造业是劳动力市场稳定的关键支柱,制造业投资的低迷对劳动力市场也有负面影响。

是什么导致了制造业的不景气?2012至2016年制造业放缓,部分反映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企业在寻找新市场方面面临的挑战。尽管过去数年间我国制造业竞争优势得以重新定义,从低成本和低技术含量的低端制造业转向中等技术含量制造业,并调整方向以满足国内需求,但中美贸易战一定程度上重启了人们对制造业竞争力的担忧。然而,鉴于我国今天的竞争优势已不再仅仅取决于成本,还取决于技能和市场整合,中国其实比以前更有能力应对这些挑战。

尽管对制造业投资回报率过低的担忧甚嚣尘上,但还没有明确证据证明这一论断。许多关于低回报的论据集中在基础设施投资上,实际上,回报率并不是判断基础设施投资的恰当基准,因为基础设施投资短期来看往往是低经济回报的,但长期来看,社会回报却很高。

世界银行在一项关于中国高铁发展的研究中指出,如果考虑到更间接衡量的经济效益,如通勤人员节省时间、旅游流量的增加和区域发展,高铁项目的年经济回报率将高达8%。这些正溢出效应没有反映在直接回报中,也为基础设施由政府而非私营部门进行投资,提供了一个颇具说服力的理由。从按行业细分划分的制造业边际资本回报率来看,2012至2015年,随着增量资本产出比的上升,制造业的资本回报率虽然有所下降,但自2015年以后,资本回报率已经开始改善,2019年已接近其长期平均水平(这或许部分源自2016年和2017年的去产能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的出口竞争优势以及资本回报率提高等相关证据表明,制造业衰退可能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来自去杠杆化,另一方面则来自中美贸易战导致的企业信心不足。在后一种情况下,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抑制了当前经济活动以及对未来的预期。由贸易战局势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对投资和技术等其他领域产生了溢出效应。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总就业人数的1/4和GDP的1/3),同时与全球工业周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我国仍然需要继续激发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投资的活力,促进有效投资。为了重振企业信心,确保我国继续加快追赶型增长,提升通胀水平、进行经济改革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关键。

(摘自浙江大学出版社《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科技创新与新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