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如何尊老?

2022-12-29王辉

现代阅读 2022年12期

1959 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发现的10枚木简,被称为“王杖十简”。木简内容为西汉宣帝、成帝时关于“年七十受王杖”的两份诏书和受杖老人受辱之后裁决犯罪者的规定。

何为“王杖”?王杖是汉代政府授予年长者的官方凭证,以示尊老之礼,用以引导社会建立起尊老风尚。《后汉书》曾记载:每年秋天的时候,朝廷都会进行人口普查,对符合年龄规定的老人进行授杖仪式(相当于现在颁发“老年证”)。王杖上端用铜鸠做装饰,据说是由于鸠鸟为“不噎之鸟”,嗓子眼大,吃饭总也噎不着。用它做装饰,祝愿老人吃饭时像鸠鸟一样不会噎到。《后汉书》中的其他记载更是表明当时老人吃饭噎着是常事,所以养老礼制规定老人吃饭时,得有人专门陪伴左右,负责提醒别噎着。

至于“餔之糜粥”的规定,更是源于先秦时期的养老礼制。《礼记·月令》已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食饮”的记述。古人吃的“粒食”属于“干饭”,又粗又涩,不宜消化。尤其是老年人更需要液体的羹来佐食。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养老礼制中,朝廷颁赐给天下老人的慰问品是“糜粥”的原因。

提起“糜粥”,更耳熟能详的故事来自晋惠帝 “何不食肉糜?”西晋太熙元年(290),晋武帝司马炎去世,蠢笨无能的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他当政之后,又是地震,又是大疫,下属告诉他,民多饿死,他却反问道:“为什么不吃肉糜?”可能这位皇帝因为参与养老之礼而对“糜粥”很是熟悉,所以在他的认知中,平民百姓最差也能吃上肉粥吧,怎么可能会有饿死人的情况发生呢?

羹不仅是最佳的下饭食品,也是古代社会最没有“等级性”的食品,无论贵族和贫民都可食用,因为《礼记·内则》中规定“羹食自诸侯以下至于庶人,无等”。鉴于以上原因,羹备受古人青睐就不足为奇了。

(摘自北京日报出版社《秦汉的飨宴 : 中华美食的雄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