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解读社交媒体上的恶言恶语?
2022-12-29朴宰莲
如今,社交媒体上的沟通占据了生活的很大一部分。
与面对面交流不同,线上的“云”沟通多会催生疏远又淡薄的人际关系。人们通常会在没见过彼此、也不知道彼此姓名的情况下开始沟通。
但是仅通过文字交流,很容易给他人造成伤害或受到他人的伤害。我们需要好好区分他人表达的意思与我们自身所想,不能想当然地用自身的想法去揣测他人的意图。当难以区分时,我们很容易变得崩溃、忧郁。
社交媒体交流有信息限制
通常,我们在沟通时,可通过以下信息来理解对方意图:
1.面部表情;
2.声音语调;
3.肢体语言;
4.语言内容;
5.对背景情况的理解。
但是在社交媒体交流时,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以“语言内容”进行对话。通过单一的信息方式来沟通,我们获得的信息越少,需要各自解释的内容就越多。
社交媒体是一种有用的工具,能把相隔千里的人们联系起来,同时可以建立起更多的“云”关系。但与此同时,由于信息限制,它也会阻碍我们准确地理解对方说话的意图。
社交媒体交流具有匿名性和攻击性
在网络世界,由于社交媒体的匿名性,人人都可以轻易地隐藏自己,可以释放不受约束的“本我”。因此发生在社交媒体上的交流往往带有攻击性。
在匿名的网络世界里,被压抑的、具有煽动性的“本我”会戴上面具生活,优越感也会被扭曲、放大。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通过暴力的方式来突出自身的存在感,它不仅可以隐藏我们本来的样子,也可以塑造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面貌和身份。
受伤害也很正常
不要因为自己极易为他人的评价而摇摆不定或心烦意乱,就觉得自己愚蠢或软弱。我们生存的意义,不是为了获得某个人的认可。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别人已经不记得的事情,独自黯然神伤很长一段时间。比如,因为一件父母已经忘记的小事,孩子可能会一辈子活在怨恨中。因为同事一句无心的玩笑,有的人可能会辞职离开公司。朋友之间的玩笑也可能成为绝交的理由。我们需要大方地承认,我们都是想得到他人认可的、柔软而脆弱的存在。
我们的心情会被恶评影响,会因为聊天软件上的恶意言语而终日难过不已,是因为这些话违背了我们想得到认可的诉求。那么,我们该如何缓解这种难过和痛苦的感觉呢?
两种应对恶评的明智之举
1.分清他人的表达和自己的解读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用言语伤害我们的人呢?
提出非暴力沟通理念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认为,对方的攻击其实并非针对你,而是他将自己落空的诉求用消极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因此,试图去理解恶意言语是没有意义的。这是因为,要理解一个长期用暴力方式交谈的人,不能只凭他发出来的几句评论,而是要了解他过往的生活轨迹。也就是说,快刀斩乱麻地将自己剥离出来,是应对恶意言语的明智之举。
他不是在针对我,他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里的重点是我们需要学习保护自己的方法,而不能把对方的想法与自己的画上等号。
另外,弄清楚自己能控制什么和不能控制什么,是自我保护的起点。
2.不要执着于想法,要抓住核心诉求
在受到伤害的瞬间,有的人会更专注于伤心的、难过的情绪,有的人则会更关注落空的、重要的诉求。
当我们遭受恶意言语的攻击时,重要的诉求可能包括:
·与生俱来的尊严
·维护自己与家族的名誉和权利
·对自己所付出的努力的认可
·人类所需的自由
·想要维护的真相和正义
……
从反复咀嚼对方充满攻击性的话,到认识自身重要的核心诉求的过程,是一种强大的认知转变。
当人们批评他人时,一定是想要满足某种诉求。
批评只是沟通过程中的一种手段,而并非最终目的。目的来源于诉求,所有行为的出现都由于内心存在诉求和欲望。比起反击、无视和回避恶意言语,更加机智的方式是,当对方开始责备我们时,我们要专注于他的内心诉求。请不断地告诉自己:“他之所以会不开心,只是因为内心的诉求没有得到满足。”
(摘自人民邮电出版社《我有点儿胆怯,但想和你好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