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果世界倒退,我们如何前进?

2022-12-29秦朔

现代阅读 2022年12期

进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的核心价值,它意味着主权独立、世界和平、经济繁荣、人权保障、技术创新等。进步思维并不回避问题,而是认为问题可以通过合作、协调、改革、创新加以解决。

头脑脱钩与躯干挂钩

许多企业家、学者的一个基本共识是,美国对中国的施压从缩小贸易逆差(2018年)到敦促结构改革(2019年),已进入高技术和网络脱钩(2020年)的阶段。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以数据为中心的新的国家安全观的建立。

21世纪大国竞争的焦点,已从自然地理空间发展到数字空间,从自然资源发展到数据资源,从普通硬件产品发展到软件、设计软件的软件、底层操作系统和互联网平台。这是没有硝烟的数字之战、数据之战。美国的霸权在于用软件、网络服务、金融、品牌、媒体、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最大化地控制世界的运转。它不能容忍有第二个国家在这方面挑战它、动摇它,尤其还是一个和它“不同的国家”。

我们可预见的中美经贸与科技关系,其大致趋势是“选择性脱钩”。美国希望中国最好一直停留在“躯干国家”层面,而中国必定要朝着“头脑国家”的方向努力。因此,中美经济科技关系的未来,就是下半身不脱钩,即躯干部分继续挂钩,但头脑脱钩。因为头脑是智能化的象征,是意识和内容的产生地。同时,美国还会在技术和材料上更紧地卡中国的脖子。

任何有经济理性的人都知道,脱钩固然能在短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中国科技创新的势头,但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成本也会升高,美国科技企业失去中国市场将大大降低盈利能力以及对前沿技术的投资能力,脱钩还会加速中国科技产业进口替代的步伐——尽管是一场持久战,但依靠市场、人才、投入的优势,只要苦攻10年、20年,中国大概率会成功突围。

我们看到,脱钩不仅在中美间发生,还可能在更多国家和中国之间发生。印度在一些方面也在和中国脱钩,宁可技术发展慢一些,甚至“杀敌五百,自损一千”,也要脱钩,口号都是“安全”。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在《中国赢了吗?——中国对美国优先的挑战》一书中说:“美国有两个选择,如果美国的首要目标是保持全球领先地位,那么它将不得不与中国展开一场政治和经济上的零和地缘政治竞赛。然而,如果美国的目标是改善美国人民的福祉——美国的社会状况已经恶化,那么它就应该与中国合作。更明智的建议是,合作将是更好的选择。”

事实上,美国其实有第三个选择,即为了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也可以与中国展开合作。美国不少科技公司都在“两边下注”以应对脱钩,即同时服务中美两国的创新生态体系。对于高能物理、国际空间站、人类基因组这类耗资巨大的大型科研项目,美国也希望各国分担开支。美国科技企业依然希望接纳包括中国学生和技术人员在内的人才。

有自信,能包容

当下,互联网越来越多极化、局域化,“互联逆转”现象已很难避免。全球互联网的脱钩,是因为互联网的全球流动性被国家主权更多地管起来了。但由于挂钩、流动、连接的巨大价值与利益所在,全球科技公司将不断努力地寻求挂钩,并与主权国家博弈,达到再平衡。

此外,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还要意识到,在制造层面,世界也有可能拥有多个工厂。中国是其一,是重要之一,但不是唯一。面对这样的趋势,我们如何继续前进呢?

最重要的还是保持战略定力和理性:要有不畏惧打压的斗争意识,更要注意合作与斗争并举,并把合作的大原则放在前面。

这是真正负责的态度。如果把斗争简单理解为找替罪羊、找敌人,非友即敌,同仇敌忾,那我们也是“头脑发热,掉入陷阱”,忘记中国发展的根本大计了。

事实上,今天全球化与国际合作机制的倒退,有着长期、复杂、深刻的原因,绝不只是某个国家、某个个人的问题。

全球化是双刃剑,对不同国家、阶层、族群、产业来说,其利弊得失是不一样的,全球化确实不只是田园牧歌,其本身也面临调整。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全球化的倒退,就焦灼不安、恐慌无措、丧失平常心。我们自己要努力做新的、更加普惠公平的全球化的推动者,和开放紧紧挂钩,和文明永不脱钩。霸道有尽,文明不孤,谁能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文明之光,谁就更有希望。

我们还要看到,很多国家的危机爆发,全球化外部冲击只是某种触发因素,危机本质上都是内部体制、结构、治理等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

所以,关键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长期看,中美两国谁能更好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防止危机的发生并持续保持增长、造福人民,谁就会更加主动。

我们也需要清醒地看到,国际社会有不少国家对中国实力强大后往何处去是存在担心的。我们没有理由冲动任性,我们还要做很多的工作去化解,真正让朋友圈越来越大、越来越安心。

有自信,能包容,应该是我们面对外部世界的基本心态。

科技发展的背后是文化

在外部不确定性增强的情况下,中国已经从持久战的角度,确立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在关于内循环的讨论中,很多人最担心的是内循环变得封闭。

客观来说,中国今天的科技产业发展,与向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学习、与大量外企在中国的投资是分不开的。中国如此之大,中国人如此勤学,所以一种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新模式在中国形成的外溢效应无比巨大。中国科技产业能有今天,离不开开放式的学习。

美国要在头脑上和中国脱钩、要卡我们的脖子,我们当然要自强不息。华为公司的“塔山计划”(芯片制造)和“南泥湾计划”(做一些不被美国人卡脖子的器件),就显示了这种精神。但从根本上,关键还是如何建立适应和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文化与机制问题。从华为到字节跳动,它们的成功主要是先进的创业创新机制与企业文化的成功,而不是靠政府投入和补贴催化而成的。

一位学者在发言中曾谈到,中国科技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对科技文化的弘扬很不够。科技文化的灵魂是追求创新与追求真理,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真理、崇尚创造、崇尚规律的氛围,不唯书,不唯上,人人平等。“目前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官本位文化、等级文化、商业文化、娱乐文化都胜过科技文化。”

他还指出,现在的科技管理体制在很多方面束缚了科技生产力,管理体制的设计往往首先有利于管理者,而不是首先有利于科学家。科技资源投入,立项、申报、评审、获奖常以权力为中心,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关照主义和虚假似乎无处不在。还有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如果不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已激发出来的极为珍贵的科学家的创造、创新的热情会被各种侵权浇灭。

倒退和脱钩已然发生,但这阻挡不了中国科技产业前进的步伐。真正会阻碍我们前进的,是对创造力本身的束缚,是资源投入的错配与浪费。

中国科技企业承担着光荣使命,也面临着严峻考验。英国电影《至暗时刻》片尾有一句话:“纵然经历炼狱,只要一直往前,就能走出去。”

路和希望,都在我们自己脚下。

(摘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