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我与《债券》共成长
2022-12-29
长于精思 重于实践
2012年《债券》创刊,我有幸在当年四季度参加了债市研判六人谈活动。10年过去了,作为《债券》的忠实读者和作者,我见证了期刊有力推动中国债券市场研究和实践水平提升的过程。
长于精思是研究的本质和前提。由现代金融史可知,投资哲学和投资内涵是投资长期成功的关键,也是一国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和金融生态良性发展的文化基因。中国债券市场在21世纪的前20年中,见证并推动了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和发展。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从多部门推动到顶层设计,从单一产品到多样化产品,从以持有为主到以交易为主,从自营机构到资管机构,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有《债券》的身影。《债券》在推动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传递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思考。记得此前在参加《债券》举办的研讨会时,与会者非常新颖地采用行为金融学理论,并通过金融实验的方式,研究债券市场和参与者的微观机制及行为特征,这为市场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思路。
重于实践是《债券》的外延。《债券》的作者和读者大多是学术界、监管界和实务界的精英,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在长于精思的同时,更需要从实践角度研判市场发展方向,为市场出谋献策。自创刊以来,我有幸参与了2012—2014年、2017年和2019年举办的六次债市研判六人谈活动。回首这六年的牛熊转换、市场变迁,至今仍历历在目。在过去10年中,《债券》在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也注重从实践角度引导市场预期,这对市场参与者研究水平的提升及机构投资者教育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信在10年后,中国债券市场的各类参与机构一定比现在更加专业,也相信《债券》在推动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再次祝贺《债券》10周岁生日快乐!
——惠升基金合伙人、联席总裁 李刚
汇思汇智 寄情于市
我与《债券》相识于2013年夏天金融街某单位举办的一次内部研讨会上。在与邻座的编辑部老师交流讨论后,自此与《债券》结缘,通过学习,获益良多。
债券市场与中国金融改革进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是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意义重大。作为专业学术期刊,《债券》专注于对市场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是关心债市发展的读者的得力助手。文章直击市场焦点,并对一些重大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引发了专业人士的共鸣。即使开通了债券杂志微信公众平台,《债券》责编从选题到出版依然一丝不苟,以对读者和市场负责的态度,坚持在专业层面探讨市场话题。每次收到《债券》约稿时,编辑部老师尽心竭力的几回合审稿与沟通都让我体会到机构投资者和《债券》之间建立在尊重专业、敬畏市场基础之上的深厚情谊。
在履行媒体责任方面,聚焦行业、以深度研究见长的《债券》也有其创新。编辑部每年开展“十佳文章”评选活动,这份奖项在业内是颇受认可的荣誉。每年评选活动举办期间,我都反复研读入围的20篇作品,思考文章观点对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深远影响并审慎地投出一票,颇有仪式感。
优质的内容资源和专业的运营团队永远是稀缺的,这是《债券》永葆青春的奥秘。在债市改革发展与媒体传播方式变迁的10年中,《债券》编辑部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硕果有目共睹,可谓不辱使命。
岁月周而复始,钟言笔耕不辍,像一封寄情于市场的长信。在市场波澜壮阔的进程中,《债券》怀着对国家金融事业的敬畏之心,为培育和建设中国债券市场默默耕耘,为市场改革发展汇集思想和智慧,更显珍贵。
——鹏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魏枫凌
10周年专业标杆,启新航续写辉煌
2012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快速发展。《债券》是国内专注债券市场的专业期刊,其发展的10年是伴随我国债券市场不断前行、勇于进取的10年。期刊能够紧跟政策热点,回应读者关切,及时反映市场运行情况,既有理论前沿的孜孜探索,也有实务操作的经验总结,树立债券领域的专业标杆,成为债券行业从业人员的必备学习资料之一。
高品质期刊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专业高效的团队,离不开爱岗敬业的编辑老师。至今还清晰记得在第一次收到编辑老师的修改稿时就被其细致和专业程度打动。一篇稿件从初稿到最终成稿往往经历多轮反复打磨,体现了期刊编辑对作者和读者高度负责的态度。同时,期刊搭建高品质的交流平台,举办债市研判六人谈、内部专业交流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大资管行业的一名从业人员,通过《债券》平台,既从中获得了专业知识,提升了个人研究能力,又认识了一批优秀的专业人士,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值此《债券》创刊10周年之际,衷心祝愿期刊伴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坚持特色,锐意创新,在新的发展阶段续写辉煌!
忆10年《债券》如友,新征程再谱华章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接触过的学术期刊可以说不下百本。心仪的学术期刊恰如心仪的朋友,必是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和相互欣赏的。《债券》就像是一个伴随我成长的老朋友,在此写一点与老朋友之间的故事,以纪念《债券》创刊10周年。
我攻读博士期间即选择债券作为研究方向。毕业至今,我一直坚持债券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作为中央结算公司旗下的唯一期刊,《债券》总能站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最前沿,紧密贴合中国债券市场的实践,服务中国债券市场的改革创新,其中刊登的很多文章给我的学术研究带来极大的启发。陆续地,我也将一些研究成果投给《债券》,期许自己的研究能够为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进步贡献一点智慧,其中发表的文章曾获得《债券》2014年度和2015年度“优秀文章”,这对我来说是最好的肯定和鼓励。
《债券》的背后是一个高效敬业、充满人文关怀的团队。2022年初,我计划带领学术团队开展绿色债券方面的研究,又通过《债券》期刊编辑部咨询绿色债券数据方面的问题,经过编辑老师的联络,中央结算公司相关领导和部门又慷慨地提供了绿色债券数据库的使用渠道。我深深地体会到,在这样一个稳健务实、担当奉献的团队的努力下,《债券》不仅在业界大放异彩,也必定会在学术界创出声誉。
10年砥砺奋进,10年春华秋实。《债券》伴随着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而成长,也为推动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而贡献思想。祝愿《债券》在新的征程上谱写新的篇章!
愿做债券市场的一颗铺路石
仿宋_GB2312、小三字号,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便有些许亲切,因为这是《债券》文章的字体格式。创刊10年来,《债券》经典的排版一直未曾改变,已深入读者的心里,以至于我总能在铺满桌的文献中首先关注到它,就像是在茫茫人海中寻到一位熟悉的老友,刹那间眼前一亮。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0年,债券市场的每一步前行都基于前人的经验,凝聚着许多人的智慧,而《债券》即是债券市场交流经验、传承智慧的载体。我的所思、所想,无不受到前人智慧的启发。每当在研究工作中找不到思路、理不清头绪时,我都会埋头在期刊、书籍里,从中领悟智慧、汲取灵感。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所学。研读《债券》文章常能为我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赞叹前人智慧之高明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在当前逾130万亿元的债券市场中是渺小的,在债券市场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也是渺小的,与《债券》等期刊和书籍中所传承的那些智慧相比更是
渺小的。
《债券》是推动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铺路石,我走在了前人已铺好的道路上。我也愿成为这样的一颗铺路石,将自己的参悟记载下来,为我国债券市场尽些微薄之力。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