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大湾区电影发展的思考

2022-12-29赵卫防

中国电影市场 2022年12期

【摘要】大湾区电影发展战略是大湾区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大湾区电影有着诸多优势,如曾经辉煌的香港电影、在内地国有电影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珠江电影集团、连片区域的影视城和后期制作基地、勃兴的动漫产业等。但大湾区电影发展更面临着艰巨挑战:以往强势的电影企业日趋式微、产业规模细碎、产业链不健全以及缺失头部企业等。在这种态势下,大湾区电影应当发挥优势,利用国家战略和政策红利寻求创新,找准自身的定位,努力打造旗舰型企业,取得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大湾区电影 优势与挑战 创新理念 自身定位 旗舰型企业

大湾区战略是新时代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这一重大战略正式被提出,始于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该《纲要》提出将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以及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9个内地珠三角城市共11个具有各自区位优势的地区整合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一发展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2020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香港国安法”。2021年4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些重要的政策文件发布以来,大湾区战略进一步落地。

具体到文化产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共建人文湾区”,推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乐、文博、时尚、饮食、体育等多方面齐头并进。创新驱动是推动大湾区战略的基本原则,其将推进大湾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其中电影产业的发展与创新是大湾区文化战略的重要方面,在当前的态势中,大湾区电影发展既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存在着艰巨的挑战。

一、发展支点:曾经的电影优势

大湾区的空间布局中,首先涵盖了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也包括广州、深圳等内地一线城市。这一地区的电影发展,曾经有过较为凸显的优势,如香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为世界电影的重镇,而广州的珠江电影制片公司也曾经是内地国有电影制片企业的翘楚,其从美学到产业层面具有诸多优势。

传统的香港电影的优势,是大湾区电影发展所依赖的首要资源。香港电影中的类型美学是其最重要的华语电影美学资源,在世界电影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香港电影中的类型美学,即是指其影片均按照一定的美学范式进行创作,这种范式既有动作、喜剧、悬疑、战争、警匪等商业范式,其终极目的是追求商业类型的营造;同时又有情感、青春、伦理、戏曲等文艺范式,其终极目的是追求情感表达。同时,香港电影类型美学又坚守主体类型原则和不滥用类型的节制性原则,这两项原则亦是保证香港类型电影取得成功的关键。至21世纪初,香港电影大规模北上,其类型美学为内地电影的发展插上了美学翅膀,助推了内地电影的腾飞。此外,以人本为中心的港式人文理念、从内容到形式层面的极致化展现以及优生态创作链等“港味”美学,也是百年香港电影铸成的宝贵美学财富,对华语电影的发展乃至世界电影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美学推进意义。

在产业层面,香港电影更是有诸多的贡献,其在20世纪30年代就创立了独特的独立制片体制, 50年代推出了符合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大厂体制, 70年代践行了将大型院线公司和独立制片公司整合而成的卫星制, 80年代形成了以院线公司为龙头、推进其产业快速发展的院线制营销模式。院线制,是香港电影产业的重要呈现,在21世纪初,院线制被引入内地,使得被束缚已久的内地电影发行放映生产力得以极大的解放,为内地电影的发展插上了产业翅膀。内地电影在获得了类型美学的翅膀和院线制的产业翅膀后迅速腾飞。在这种态势下,内地和香港电影的融合与互动也在不断深化,两地合拍片成为华语电影的品牌,也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主要动力。而这一主要资源亦会为大湾区电影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以珠江电影集团为代表的广东电影资源,则是大湾区电影的另一重要资源。这一资源在产业分布层面较为广泛,既包括曾经的珠江电影制片公司、深圳电影制片厂、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等广东地区的国有影视企事业单位,也包括众多的私营影视出品公司、院线公司等,还有在广东地区有着广泛分布的影视拍摄基地及后期制作基地。在美学资源层面,“珠影”、原深圳电影制片厂等出品了《南海潮》(1963)、《七十二家房客》(1963)、《跟踪追击》(1963)、《海外赤子》(1979)、《乡情》(1981)、《廖仲恺》(1983)、《雅马哈鱼档》(1984)、《少年犯》(1985)、《孙中山》(1986)、《花街皇后》(1988)、《花季雨季》(1997)、《安居》( 1998 )等经典影片,以及《外来妹》(1991)、《情满珠江》(1993)等优秀电视剧。这些影视剧大都立足于珠三角地区历史或现实的呈现,形成较为浓郁的广东影视美学特色,对大湾区电影的美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下,广东地区的国有影视机构和民营影视企业也推出了许多优秀的粤剧电影如《白蛇传·情》(2019)、《刑场上的婚礼》(2019)、《南越宫词》(2021)等,这些粤剧电影都取得了较好的票房和口碑,在各类电影节展上获得大奖,也是粤港澳电影取得发展的重要美学资源和优势呈现。

当下众多的华南地区影视基地,则是大湾区电影的另一重要产业优势。目前,佛山、深圳、珠海、广州等地具有大量的影视制作基地,如佛山西樵山国艺影视城、中央电视台南海影视城、中山影视城、广东影视城等等。除了这些具有产业规模的影视基地外,大湾区还有诸多南方特色的影视外景取景地,如香港的湾仔、尖沙咀、旺角、九龙湾等,澳门的大三巴牌坊、妈阁一号码头、路环、澳门威尼斯人酒店、圣方济各教堂、沙利文餐厅、葡国风情等,以及内地的广府、潮汕、客家、碉楼等多处有着鲜明历史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取景处,所能提供的取景搭配也十分多样。这些影视基地和取景地已经形成集团产业优势,其华南特色也是国内其他影视基地所不具备的,是大湾区电影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

动漫产业亦是大湾区电影的特色优势之一。目前影响较大的国产动画影视剧及动漫形象(特别是低幼类动漫)大多出自广东,如生产“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的奥飞公司,出品“猪猪侠”系列的咏声公司以及出品“熊出没”系列的华强方特公司均是广东地方企业,“喜羊羊与灰太狼”等经典的动画形象也诞生于广东。而产自香港的动画形象“麦兜”则凭借呆萌和饱含童真的治愈系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拥有治愈人心的强大力量,麦兜也因此成为华语动画的又一个经典。除动画片和动漫形象外,大湾区还拥有动漫产业中的其他元素,如作为大陆主要的动漫期刊之一且在中国大陆地区尤其是南方影响度较高的《漫友》杂志、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动漫奖项之一的中国动漫金龙奖、基本囊括国内线上线下最有实力的漫画运营与制作机构的中国国际漫画节动漫游戏展等,也都根植于广州,彰显出了大湾区的动漫产业优势。可以说,产自广东和香港地区的动漫形象、动漫企业和动漫文化活动带动了“国漫”的起飞,这是国内其他地区很难具备的优势。

此外,香港、澳门、广州这三座湾区中心城市都有着既有国际影响、又有自身特色的电影节展。其中,香港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金像奖以及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均是较为经典的电影节展,在全球都具有较大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创立于2009年的澳门国际电影节也发挥澳门东西方文化汇聚的优势,集中展示全球的优秀电影。其在鼓励电影(电视、动漫)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培育本澳电影、电视及动漫从业新人,搭建资本与影视项目对接的平台,努力打造一流的国际电影节。这些电影节展既是大湾区电影的重要资源,更是其与国际电影交流的重要窗口。

除以上的美学和产业资源外,广东地区历来是中国电影的第一大票仓,如在2021年,中国内地各省电影票房中排在榜首的广东省票房高达60. 15亿元,占全国总电影票房的比重超过10%,观众人次为1. 467亿[1],这些指标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各省份,而大湾区中的内地城市是这一票仓的主要贡献者。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也是传统的电影市场强势地区,上述的方方面面构成了大湾区电影的显耀优势。

二、大湾区电影面临的挑战

大湾区电影有上述诸多的产业和美学优势,但在新形势、新技术和新发展的语境下,大湾区电影更是面对严峻的挑战。从以下方面来看,目前其困境更为显现。首先,作为大湾区电影的重要组成,香港地域电影虽然有着曾经的辉煌,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下滑,自新世纪初滑至谷底,至今一直处于式微的状态。2003年底,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签署《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之后较有实力的香港电影企业如“安乐”“英皇”“东方”“寰亚”等将发展重心转移到内地;大批重量级的香港影人也开始北上内地,香港地域电影在产业层面更是被大量抽取。21世纪以来,香港本土电影的出品数量、票房、观影人次一直在低位徘徊,包括与内地合拍电影在内的港产片的票房多年来一直未突破2亿港元,市场占有率不足10%。2015年以来,香港电影的总体产业状况虽有一定的好转,但香港地域电影的劣势地位并未根本改变,市场占有率一直呈现下降的态势。澳门电影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其主要还是依托内地的支持,呈现平稳的而非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

另一方面,在CEPA的影响下,那些北上内地的香港电影企业和香港影人,将北京、上海和浙江地区作为主要落脚点,香港电影的优势资源主要选择和这些地方合作,较少涉及珠三角地区和大湾区的其他地区。也就是说,强势的香港电影资源虽然已经被输送到了内地,但其光辉基本上没有照耀到大湾区,大湾区电影至今未被曾经强势的香港电影资源所眷顾。这些都是大湾区电影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其次,大湾区中内地方面尽管有民营影视企业在崛起,但曾经辉煌的国有影视企事业机构如珠江电影集团、深圳电影制片厂等也长期处于零落的态势之中,企业规模、制片数量和美学影响力日益萎缩,昔日的领头羊地位逐渐消失。这也使得大湾区电影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此外,从产业规模来看,粤港澳大湾区虽然有众多的民营影视企业,但这些企业的规模太小,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细碎感。这些企业中的制片公司,既没有像香港电影中曾经辉煌的“邵氏兄弟”“嘉禾”“新艺城”“银河影像”等那样不断拓展新的产业模式的公司,更缺乏像当下内地制片企业中“博纳”“万达”“阿里影业”“猫眼”之类的旗舰型影视企业和大型互联网影视企业。在影视城及后期制作基地中,也都是小而散的企业,没有像“中影基地”“横店”等那样涵盖创作、拍摄、后期制作等全产业链的企业。因此,大湾区所能提供的影视拍摄条件在规模和知名度上都比不上上述企业,只能靠粤港澳“三地抱团”的地缘条件作内部消化[2]。此外,其产业链不完备,数字化程度不健全,影视制作在其内不能全部完成,在这里完成一部分后还必须转场到其他基地才能完成。在这一点上,大湾区电影和北京、上海和江浙地区的电影企业相比,劣势十分明显。

第三方面,大湾区动漫产业虽然具备一定的优势,近年来的动画创作也在不断提升,但其更多出品是低幼类动画。该类动画虽然是“国漫”的重要建构者,但当下国内的成人动画在迅速崛起,并逐渐成为当下“国漫”的主力。尤其是“霍尔果斯彩条屋”“追光动画”“玄机科技”等内地以创作成人动画为主的企业产能迅速提升。而“光线影业”“北京精彩时间”等综合性影视企业有序入局、布局动画领域之后,也出品了诸多佳作。近年来,这些动画公司推出了《大鱼海棠》(2016)、《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白蛇缘起》(2019)、《秦时明月》系列(2007—2020)、《新神榜:哪吒重生》(2021)等动画佳作,在提升国产成人动画影视剧产能的同时,更使得其艺术提升非常明显。成人动画的崛起,使得“国漫”的主体发生了偏移,而观众、创作者和其他资源也渐渐从低幼动画转移到了成人动画这边;另一方面,近年来广东地区的低幼类动画力作偏少,某些原来的低幼类动画品牌如“光头强”系列逐渐开始向成人化转变,同时也离开了原出生地向着江浙一带漂移。在这种情况下,大湾区的低幼类动画的优势已不是非常明显。

第四方面,从大湾区的整体布局而言,部分城市的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与影视行业之间缺乏对接。比如惠州,国家为其设置的规划定位是“绿色化现代生态城市”,主打度假和休闲旅游业而非影视产业;再比如肇庆,国家为其设置的规划定位是“大湾区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主打农业,与影视行业则更是关系不大[3]。如何将这些产业政策对接影视产业的发展,是大湾区电影产业发展的另一挑战。

三、大湾区电影在新语境下的创新

如前文所言,大湾区电影的未来发展有着诸多优势,但也面临着重大挑战。作为新时代的重大文化发展战略,大湾区电影应当利用优势,化挑战为新的发展机遇。为此,确应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所指出的那样,遵循创新发展的路径。

利用政策层面的有力支持,是促使大湾区电影创新发展的首要方面。当下,大湾区发展战略中,在“发展世界城市群”的总原则指导下, 11个地区中每个城市均有着不同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这其中的文化发展战略和目标也不尽相同。各个城市应当充分地利用这些政策,特别是将其与文化发展、影视发展充分对接,寻找到其为本地域影视发展的助力点。其中有些城市的具体策略和发展目标中,与影视产业关系不大,如上述的惠州和肇庆。但这些城市应当在这些政策中寻找到与影视发展的对接点,利用这些对接点制定出明显的、密集型的影视产业配套政策,发展其影视产业,这种对接即是一种创新。而有些城市的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中,对文化和影视产业的发展要求较为清晰,如佛山等地。这些城市应当利用这种清晰的政策,进一步制定出连续性的、密集型的配套政策,以保持影视发展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佛山市早就出台了密集的促进影视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如2017年4月,佛山便制定了“广莱坞”的发展目标,佛山市人民政府、珠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共建“广莱坞”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南方影视中心”;至2021年4月,大湾区战略下的佛山的影视政策提出拟建“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合作试验区”。这里从“广莱坞”到“试验区”便是一种创新和发展,影视企业应当读解出这种创新,利用政策的支持更好地进行创新。

大湾区影视产业的创新,还要找准自身的准确定位,并将此作为发展的重点,切勿平均用力。香港地域电影的商业优势和类型优势在当下已经不存在了,香港北上影人对大湾区电影的影响在短期内也未能确定。因此,大湾区电影创新,不应当盲目遵循以往的香港电影商业和类型路径,也不宜走以往内地国有制片机构的“主旋律”路线,而应当利用现在大湾区各地的电影优势,以打造文艺片基地为主,这一定位是大湾区电影今后发展的准确定位。

当下大湾区各地的影视创作特别是电影创作中,文艺路线确是主流,且起到了引领、创新的作用。其中香港地区的文艺片创作较为凸显, 21世纪之后,香港电影陷入了产业不景气的态势之中,但其低成本的文艺片创作却兴盛起来,自2010年以来涌起了两次小的文艺片“新浪潮”,文艺片已经取代商业类型片而成为香港地域电影的主体,且不断获得艺术创新。近年来,香港电影中更是出现诸多具有人文情怀的文艺片佳作,如《五个孩子的校长》(2015)、《一念无明》(2016)、《黄金花》(2017)、《沦落人》(2018)、《家和万事惊》(2019)、《花椒之味》(2019)、《麦路人》(2020)、《金都》(2020)、《手卷烟》(2021)、《狂舞派3》(2021)、《妈妈的神奇小子》(2021)、《浊水漂流》(2021)、《智齿》(2021)、《还是觉得你最好》(2022)等。这些影片大都出自当下香港青年导演之手,均以当下题材为主,表现香港现实社会和港人心态,掀起了香港文艺片的新高潮。而澳门电影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勃兴态势,艺术电影的方阵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十年来,澳门本地演艺影视人士拍摄了《痕迹》(2014)、《澳门街》(2015)、《骨妹》(2016)、《那一年,我17》(2017)、《爱比死更冷》(2018)、《幻觉围》(2019)、《而是一人》(2021)等文艺片,澳门的文艺片创作基地已经打造完成。

在内地方面,珠影电影集团等国有和民营企业,推出了《白蛇传·情》《刑场上的婚礼》《南越宫词》等优秀的粤剧片,还参与创作了《雄狮少年》等动画电影,使得其文艺片创作的优势较为明显。故此可以断定,大湾区当下的电影主体是文艺片,这是其最显耀的美学优势,今后大湾区电影的创新应当立足于这个主体之上而不能过分地偏离;大湾区今后也应当打造成为以文艺片为主的创作基地。当下,大湾区电影应当在广泛融合的基础上,打造出更多的具有大湾区文化和地域特性的文艺片,在中国电影版图上找到自身的准确定位。此乃大湾区电影最为重要的发展之路。

在打造文艺片基地的同时,不断渗入“新主流大片”的创作,亦是大湾区电影力求创新的另一有效路径。“新主流大片”成为当下国产电影转变发展方式、获取美学和产业增长点、实现电影强国目标的主要抓手,也升级了内地的主旋律电影。“新主流大片”的发生与勃兴与香港电影密切相关,该类影片发轫于香港北上影人陈可辛、徐克等在内地拍摄的《十月围城》(2010)、《智取威虎山》(2015)等新的主旋律电影,经过林超贤等香港导演的进一步美学改造后形成了稳定的美学与产业范式,出现了《红海行动》(2017)、《中国机长》(2019)、《长津湖》(2021)等更具艺术表现力和市场号召力的文本。其中“港味”美学与内地主流价值观的对接,赋予了“新主流大片”对主流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深度表现;“港味”美学中的类型美学的创新,赋予了“新主流大片”不同于以往常规主旋律电影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作为大湾区电影主要组成的香港电影,在大湾区电影进行“新主流大片”实践时,无疑会产生较强的创新驱使。

在具体的产业实践中,大湾区电影在以文艺路线为主的情况下,也不断在和“新主流大片”结缘,如大湾区的电影企业分别参与投拍了《流浪地球》(2019)、《攀登者》(2019)、《我和我的祖国》(2019)、《我和我的家乡》(2020)等“新主流大片”。这些影片都是“新主流大片”的力作,对大湾区电影来说,这种参与无疑是具有创新意义的,但大湾区的参与度非常有限,投拍这些作品仅仅是跟风,根本谈不上主导。另一方面,如今较多的“新主流大片”,借壳大湾区背景或元素,但能真正展示大湾区人文精神风貌和历史的电影佳作却不多。主导并推出具有大湾区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新主流大片”,是大湾区电影实现创新的一条重要路径。

此外,打造旗舰型电影企业,也是大湾区电影实现创新的重要渠道。大湾区虽电影企业云集,但其中的“银河影像”等香港电影公司已风光不再,澳门电影尚没有大型的旗舰型公司,“中影集团”“万达”“华策”“正午阳光”等制片公司,“横店”“唐德”“淘票票”“猫眼”等基地企业和大型互联网在大湾区也一直处于缺失状态。因此,打造旗舰型电影企业,创立自己的头部公司成为大湾区电影取得创新发展的关键。2020年3月,广东博纳影业传媒有限公司在广州与佛山揭牌,宣告大湾区也迎来了国内头部影视企业的进驻。“广东博纳”一经成立便显露出了大手笔,参与投拍了《中国医生》(2021)、《平凡英雄》(2022)等“新主流大片”,取得了不凡的票房和口碑。这样的进驻和参与,无疑为大湾区影视业的发展和创新注入了信心和动力。今后,大湾区应吸引更多的旗舰型电影企业落户,并不断打造全产业链,这是大湾区影业腾飞的基础,也将助推整体华语电影的创新。

作为中国电影的新地标,大湾区电影有着诸多的优势,更面临着新的挑战,而新冠疫情等因素又为其发展赋予了更多不确定性。不论如何,唯有走创新之路,才能在复杂多变而又充满生机的当下态势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如何发挥曾经的优势和自身特色创出一条新路?如何在大湾区打造出新的电影产业集群?如何将大湾区电影发展战略与电影强国战略有效对接?这些都是在新时代语境下我们应当努力思考的问题。

注释

[1]见东方财富网, https: / / caifuhao. eastmoney. com/ news/ 20220129093008843269480.

[2]小保:《大湾区电影产业面面观》,见https: / / baijiahao. baidu. com/ s? id = 1712833519782559554𝔴 = spider&for=pc

[3]小保:《大湾区电影产业面面观》,见https: / / baijiahao. baidu. com/ s? id = 1712833519782559554𝔴 = 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