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语文素养 让教学过程走向实处
2022-12-29陈燕
陈燕
在教学观念上,我们要打破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口授”为主要教学形式的传统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学有特色,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语文课堂教学“重获新生”。
在教学方式上,既要传承,更要创新。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将教与学的过程化为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究的过程,为学生树立自主探究、终身学习的发展的学习观。
《司马光》是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它浅显易懂,全文只有30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司马光砸缸”是孩子们熟知的内容,因此孩子们对于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还是非常感兴趣的。本单元在人文情感上推崇“美好品质”,语文要素中指向阅读的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笔者听了李老师执教的《司马光》一课,这堂课向我们呈现了如下四个方面。
一、语言建构体会文言文特点
《司马光》是部编版教材中小学生与文言文的第一次“相遇”。因此,本课在教学之外,另一重要目标就是带领学生感受文言文。上课伊始出示《司马光》的文言文,让学生讲故事。在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通过与课文的内容相比较,学生立即就发现文言文和现代文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就会更关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进一步发现文言文与现代文四个不同的方面:简、序、省、异。在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对比过程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特点有了初步的感受,同时能够初步辨识古今文章,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巧设问题激活探究思维
1.字与字的关系
在学生体会文言文特点后,李老师让孩子在学习单中填写“登”前面的动词和后面的动词,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知道因为“戏”,因为“登”,所以“跌”。
紧接着李老师马上追问:一儿失足跌没水中,众儿与光分别如何做的?继续让孩子来填写学习单。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会将目光关注在文中的字词上,通过品读字词来感受人物形象。带领学生从字词入手,着眼细节,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的同时,落实了语文要素。李老师引导学生对比感悟,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思路,激发了学生深层次思考的意识。
2.事与事的关系
《司马光》一文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文,它所承担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应该是更为突显的。因此李老师让孩子补充课题——司马光 。将它变成一件事,再出示司马光是一位文学家,问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领会司马光从小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这品质也为他成为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3.逻辑与逻辑的关系
厘清了这两者的关系后,李老师接着提出“我想成为 ,我现在要做 ”让学生思考。这样引导学生在同中求异的比较过程中学习,能让学生积极有效地思维,从而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人文主题聚焦于中华美德的感受与传承
统编教材是立德树人的载体,承担着以文化育人,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的历史重任。
我们语文老师则需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语文课堂去落实。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我们要重视双线并行,紧紧抓住单元中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在教学中始终以“人”为立足点,立德树“人”,提升素养。
完成本课教学后,李老师采取“1+X”延伸阅读的方式引入相同人文主题的小古文《孔融让梨》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将本课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这些拓展材料中,读懂故事,习得中华传统美德,提升阅读素养。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进行这一类的迁移训练,能让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对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大有帮助。
四、柏庐文化的浸润
我们柏庐实验小学是一所以朱柏庐的名字命名的省实验小学,以“家有道,自风华”为学校精神,研究朱柏庐《治家格言》(《朱子家训》)为主的经典“家训”,融朱柏庐先生的文化底蕴和素质教育的人文精神于一体,传承“治家文化”及古今中外的优秀家训,挖掘家训在新时代的育人功能。我们的柏庐娃从一年级开始就浸潤在经典雅言中,聆听着《治家格言》。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地与古文相识,轻松地与其相知,获得最纯正的文言启蒙。而教师的基本任务就是要采取各种方式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他们与古文“趣”相遇,喜相逢。
作者简介:江苏省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