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活教材”的开发向“活教法”的转调
——以大班庆元旦活动为例
2022-12-29李思哲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实验幼儿园
文/李思哲 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实验幼儿园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不少幼儿教师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奉为圭臬,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的开发、设计。然而重视“活教材”的开发,将其纳入课程内容,能够在初期保障幼儿学习与探索的热情,但这只是第一步,若是想要幼儿获得更深刻的经验扩充和能力增长,那就必须考虑课程实施的方式。在充分分析、利用“活教材”的基础上,灵活采用“活教法”教学步骤,而这恰恰是当前大多教师有待提高之处。
以即将到来的元旦为例,如果只是把元旦选为课程内容,但是在实施中完全靠教师的预设,而非由真实问题情境驱动的一系列主动探究的活动,幼儿只是被动体验而非真正参与,这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理念上的转变依然无法扭转方式上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的现状。针对这一现状,我认为应从“活教材”的开发向“活教法” 的转调,如此方能突破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瓶颈。
因此,我尝试采用了陈鹤琴先生的“活教法”,从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讨论反思四方面开展,以庆元旦活动为例,探寻“活教法”下追寻幼儿的班本课程组织方式。
一、实验观察:将研究的始发性留给幼儿天性
这里的实验观察是指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舌去尝、用鼻去嗅、用手去摸……尽可能通过多种感官通道直接体验实物,并且相互补充地获得直接经验。临近元旦,大班幼儿能够观察到周围环境及其变化,对庆元旦这一活动产生了兴趣,开展初步的思考,包括探问、猜测,并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观察和实验,获得直接的经验。此环节,教师要把研究的始发性留给幼儿。因此,教师倾听幼儿的想法,捕捉幼儿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我采用多元方法了解大班幼儿对元旦的真实认知,既有观察、讨论等传统方式,又借助马赛克法中幼儿会议、自主摄影、地图制作等“参与式工具”,最终在观察中发现幼儿对元旦的问题与兴趣点。
观察:晨间签到时,幼儿发现:“为什么日历就剩最后一页了,把最后一天圈完后该怎么办?”“最后一天过完,就到元旦了,就要用新的日历了。”“我看到马路上挂了灯笼,妈妈告诉我新年快到了。”……很快,幼儿围绕新年进行了热火朝天的讨论。
儿童会议:基于此,教师便组织幼儿以儿童会议的形式进行访谈,围绕“最后一页日历用完怎么办”“元旦到了,你发现身边有哪些变化”“还记得上一次的元旦,你是怎么过的”等话题进行讨论,了解幼儿对元旦的已有经验。
自主摄影:自主摄影为幼儿提供了另一种交流模式,使他们可以表达自己对元旦的深入看法。借助家长资源,让家长成为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同幼儿围绕“身边的元旦”进行拍照,通过幼儿照片中展现他们眼中的元旦。
图书制作:让幼儿制作属于自己的图书,以此呈现他们眼中的元旦。同幼儿进行讨论,让他们表达为什么选择拍摄此照片,对拍照结果的感受以及为什么选择这张照片放进图书。
通过四个收集信息的路径,教师对幼儿关于元旦“知道什么、好奇什么、有哪些问题”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1)1月1日是元旦,是新的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2)生活中的灯笼、广场的新年展、气球等为幼儿留下深刻印象。
(3)大多数幼儿对小、中班是如何度过元旦的已经淡忘,但通过照片回忆,幼儿对去年的游园庙会活动很感兴趣。
(4)幼儿认为过元旦可以放鞭炮、贴春联,部分幼儿将元旦与春节相混淆。
通过实验观察,幼儿形成了以下问题:①元旦与春节有什么不同?②为什么要过元旦?③今年我们要怎样在幼儿园庆祝元旦?
二、阅读参考:有意识的信息攫取
“活教法”提倡“大自然、大社会做主要的教材,以课本做参考资料”,强调“做中学”“从经验中学”的同时,还需要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补充,并将书本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相联结。阅读参考则是在幼儿对元旦作了一番观察或实验之后,在问题的导引下,有方向性地且充满意图地阅读,这是对信息资料的主动攫取,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基于之前形成的问题,教师有意识投放与元旦相关的绘本、记录表,在之后的儿童会议中围绕问题进行再次讨论,重构关于元旦的相关经验。满足幼儿最真实的需要,才是课程真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课程的中审议时,围绕幼儿兴趣最浓的“怎样庆祝元旦”,教师制作《我想怎样过元旦》亲子调查表,由“我了解的庆元旦方式”“我想怎样庆元旦”“需要的材料”三方面组成。一方面,针对性的资料获取对幼儿来说具有一定困难,因此,亲子调查形式可以切实解决真实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所开展的活动,这也是家园互动的方式。结合调查表,由于幼儿的个体差异,不同幼儿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在同幼儿的讨论后自发组成了“互换礼物组”“分享美食组”“装扮教室组”“节目表演组”等,并且幼儿通过自主签名方式选择加入某一或某几个小组。
分组 核心经验互换礼物组1.学会分享,收获友谊,促进幼儿与他人交往的积极心态。2.在互换礼物过程中,感受元旦的快乐。分享美食组 在享受美食中,学会分享,乐于分享,提升对集体归属感。装扮教室组在与同伴商量、分工合作、齐心设计、布置教室中,锻炼动手能力和社会性发展,同时感受元旦的热烈气氛。节目表演组1.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有自己比较喜欢的活动形式。2.乐于参与集体活动,勇于表现自己,有自信心。
此环节更是教师、幼儿、家长共同筛选活动内容的过程。面对幼儿天马行空的想法,通过教师、幼儿、家长三方的参与,结合精力、场地、安全、时间等因素,自主考虑和筛选,为后续各类活动作好铺垫。三方具有一起建构课程的权利,让幼儿拥有发言权、选择权和主导权,让家长具有知情权、参与权,才能使幼儿发展成有自我驱动力的学习者,使家长成为真正的支持者、合作者。同时,幼儿通过自己探究或亲子探究,掌握的是学习方法,而非仅是教师预设零散且与生活难以发生关联的死知识。
三、发表创作:创设运用知识的情境和机会
“活教法”的第三步发表创作,教师引导幼儿把观察参考所得加以整理,融会贯通,变为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幼儿可就此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用故事、报告等形式表现出来。本次活动中,幼儿从实验观察和阅读思考中获取有关元旦直接、间接的知识经验,了解了春节与元旦的区别、意义以及不同的庆祝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幼儿创设运用知识的情境和机会,如,在庆祝方式中,幼儿自发组成探究小组,准备所需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庆祝元旦方式,培养了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在幼儿分组庆祝元旦的过程中,也是陈鹤琴先生提出的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能够合作与服务的“做现代中国人”课程目标的落实过程。在四个小组都庆祝结束后,开始通过绘画、制作故事书等多种适宜的方式进行发表,制作《元旦可以这么过》一书,来表达自己已经获得的理解。同时,教师对作品分析也作为课程评价、解读幼儿的手段。
四、讨论反思:对话融合产生新经验
“活教法”的第四步讨论反思是因为幼儿发表的结论不一定科学,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评价。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也要有幼儿自身创作的体会和其他幼儿的评价。教师和幼儿共同分享学习成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既把总结所得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又把它作为新学习的基础。教师需为幼儿提供分享、对话、评价的机会,不同幼儿根据兴趣和经验会参加多样化的元旦活动,他们获得的经验、庆元旦的方式都不一样。幼儿在发表其作品后,可由教师组织或幼儿组织大家一起来评点和修正。在集体检讨中为幼儿提供自评互评的机会,幼儿有机会站在对方立场尝试理解他人,也有机会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经验,不断生成新的活动,如,制作节目单、传统美食介绍会、好书推荐等,“活教育”促进分组学习、集体讨论。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可以参加各种小型的活动。
五、“活教法”的课程反思:真观察发现真儿童,产生真课程
陈鹤琴先生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了“活教育”,而真正让“活教育”活起来关键在于一个“真”字。幼儿不是教科书中的幼儿,不是教师经验中的幼儿,而是真真切切在我们身边的幼儿。当课程从教师经验出发建构时,不可避免地出现看似热闹的元旦活动只是幼儿的被动体验,机械灌输,只有基于真观察,真正去倾听幼儿真实想法,了解幼儿内在需求时,课程才能追随幼儿,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经验,掌握活动的主动权,在自然、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体验自我实现效能感和满足感。对教师而言,最大的挑战不是开发建构课程、设计活动,而是研究幼儿、发现幼儿、支持幼儿。本次活动始于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幼儿签到时关于日历的讨论,教师此时应放手给幼儿创造讨论的机会,并且真正关注幼儿,便很容易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与现有经验。教师以此为起点,支持幼儿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探究,方能真正促进幼儿经验的增长。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在课程编制中选择与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比较接近的内容进入教材,但却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依然只是教材中为幼儿安排的生活,而非幼儿真实的生活。通过本次活动,我深切认识到:让课程追随幼儿脚步,需要借助科学的理论方法。回望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我不得不为其理论的现代性、前瞻性所折服,同时也认识到要摒弃成人脑海中的幼儿,通过真观察方能发现在真实教育情景中幼儿的兴趣所在,以此生成的课程才是“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