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73、AFP、GGT 联合增强CT 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2022-12-29刘昌盛刘宇飞
刘昌盛 刘宇飞 王 涛
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放射科 湖北武汉 430079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临床症状以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肝区持续钝痛等为主[1]。原发性肝癌恶性程度高,患者5 年生存率仅10%,严重威胁人民健康[2,3]。因此,提高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的准确率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目前临床主要通过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病理检验等方式诊断原发性肝癌,其中病理诊断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金标准,但在临床实践中标本获取的难度较大,严重制约病理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CT 检查具有准确性高、直观等特点,但较难发现微小病灶。研究发现,CT 扫描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查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4]。本研究拟探讨肿瘤标志物联合增强CT 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硬化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其纳入肝癌组(n=52)、肝硬化组(n=52)和对照组(n=52)。纳入标准:①病理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完整;②无碘过敏史;③肝癌组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肝硬化组患者经肝穿刺活检确诊为肝硬化;对照组为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排除标准:①年龄<18 岁;②中途退出研究者;③未完成相应检查者;④有移植手术史者;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肝癌组:男29 例,女23 例;年龄37~79 岁,平均(54.62±2.81)岁;腺癌13 例,鳞癌15 例,非小细胞癌24 例;肿瘤最大径≥3cm 者30 例,<3cm者22 例;TNM 分期:Ⅰ~Ⅱ期34 例、Ⅲ~Ⅳ期18例。肝硬化组:男27 例,女25 例;年龄35~76 岁,平均(54.58±2.74)岁;对照组:男28 例,女24 例;年龄34~78 岁,平均(54.37±2.69)岁。三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后开展(批件号:2020Y053);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采用西门子64 排螺旋CT 进行检查,设置管电流250mA,管电压100kV,扫描层距5mm,扫描层厚5mm。检查前协助患者平躺于扫描床上,取仰卧位,首先进行腹部平扫,随后通过高压注射器经患者肘静脉注入碘海醇进行多期增强扫描,完成扫描后配合工作站进行处理,由两名诊断医生采用双盲法对扫描图像进行阅片和分析诊断,如有异议,以科室讨论最终结果为准。
采集受试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ml,离心处理后取血清进行检测,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γ-谷氨酰转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GGT),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n protein 73,GP73)。
1.3 评价标准
比较三组患者的血清GP73、AFP、GGT 水平。肿瘤标志物阳性判定标准为满足以下任意一项即将检测结果判定为阳性:AFP>9.6ng/ml 或GGT>50U/L或GP73>106.5ng/ml。肝癌患者CT 表现:肝内单发或多发结节状肿块,呈膨胀性生长;肿块边缘不清,有假包膜者则边缘清楚,占位效应明显;肿块多数为低密度,少数表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敏感度=阳性人数/病理学诊断阳性人数×100%;特异性=阴性人数/病理学诊断阴性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7.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率)[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受试者的血清GP73、AFP、GGT 水平比较
肝癌组患者的血清GP73、AFP、GGT 水平均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和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三组受试者的血清GP73、AFP、GGT 水平比较( )
表1 三组受试者的血清GP73、AFP、GGT 水平比较( )
注:与肝癌组比较,*P<0.05
2.2 不同大小肿瘤患者的血清GP73、AFP、GGT 水平比较
肿瘤最大径≥3cm 患者的血清GP73、AFP、GGT 水平均显著高于肿瘤最大径<3cm 患者(P<0.05),见表2。
表2 不同大小肿瘤患者的血清GP73、AFP、GGT 水平比较( )
表2 不同大小肿瘤患者的血清GP73、AFP、GGT 水平比较( )
2.3 不同检查方法诊断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
增强CT 扫描联合GP73、AFP、GGT 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均高于各项单独检测(P<0.05),见表3。
表3 不同检查方法诊断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起病隐匿,早期无典型的临床表现,确诊时往往已达中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5]。早期诊断疾病可为患者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已成为现阶段医学界研究的热点。早发现、早治疗可有效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6]。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T 应用日益广泛,CT 检查具有直观、定位准确、无创等优势,用于定性肝脏病变不易出现漏诊。在检查过程中,患者仅需一次屏气,即可完成整个肝脏扫描,通过多维重建直接反映出病理形态,在筛查疾病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7,8]。但由于部分供血较少的病灶并不具备典型的图像特征,CT 扫描时易出现漏诊。同时对直径不足2cm 的病灶CT 的检出率较低。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是肝癌诊断的重要途径。目前,临床中常用于诊断原发性肝癌的肿瘤标志物主要包括癌抗原125、GP73、AFP、GGT 等,但单独应用以上指标检测敏感度低,特别是在肿瘤早期[9]。因此,多种特异性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筛选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可行性。GP37 是Ⅱ型跨膜糖蛋白的一种,由400 多个氨基酸构成,正常情况下GP37存在于高尔基复合体中,可在人类多种组织的上皮细胞中表达[10]。GP37 表达于正常肝脏的胆管上皮,在肝细胞中基本不表达,但肝癌细胞的GP73表达上调[11]。AFP 是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属于糖蛋白的一种;AFP 在健康成年人血清中水平较低(10~50ng/ml),但在多种肿瘤中均高表达,当其水平>100ng/ml 时,需警惕肝癌风险,可借助影像学检查进一步确诊[12]。GGT 可存在于人体多个组织器官中,其在正常成年人的血清水平为3~50U/L,出现肝炎、肝硬化等病变时其水平轻中度升高,发生肝癌时则血清水平大幅升高,可达正常值的10 倍以上[13]。本研究结果显示,肝癌组患者的血清GP73、AFP、GGT 水平均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和对照组,说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GP73、AFP、GGT 水平更高,当GP73、AFP、GGT 大幅升高时需警惕肝癌的发生。肿瘤最大径≥3cm 患者的GP73、AFP、GGT水平均显著高于最大径<3cm 患者,提示GP73、AFP、GGT 水平与患者肿瘤的大小具有一定关联,肿瘤越大其血清水平越高。
本研究将GP73、AFP、GGT 与增强CT 联合运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可互补不足,结果显示四项联合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2.31%、95.19%、94.23%,均显著高于单一指标检测,提示联合检查能充分发挥协同辅助诊断作用,提高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的准确率,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GP73、AFP、GGT 水平显著升高,采用GP73、AFP、GGT 联合增强CT 扫描可有效提高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率,诊断效能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