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灸治疗功能性大便失禁1例
2022-12-29郑渝凡
郑渝凡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患者,女,50岁,2021年7月20日初诊。6个月前因过度劳累后出现粪便不自主排出,曾于山东省齐鲁医院就诊,行结肠镜检查未见肠息肉,无炎症,肛门指检肛门未见异常肿物,予以肛门塞栓治疗(具体不详),症状略改善。时有大便污染内裤,需垫护垫;大便偏稀,久行(约1000m)及提重物后加重,畏寒懒动,乏力懒言,纳一般,眠差,舌黯淡苔白,脉沉弱。中医诊断为大便失禁(脾肾阳虚证),治以温肾健脾固摄。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大便失禁。背部铺药隔姜灸。选用等量附子、肉桂、吴茱萸、党参、升麻,研磨后取约3g,生姜1500g切块打碎去除姜汁制成湿度适宜的姜泥,裸露后背,用棉球蘸取姜汁将督脉及膀胱经第一侧线擦拭,将药粉均匀的铺在督脉(大椎至腰俞)、膀胱经(肾俞至中髎)段。用纱布覆盖药粉,再用姜泥完全覆盖,姜泥形为“凸”字型,高度约3cm,中间压一凹槽。将橄榄状的艾绒首尾重叠置于姜泥之上,头、中、尾三部点燃,共灸3壮,约150min。期间注意灸感,3壮燃尽自觉热透全身,背部出现红色灸痕,每周治疗1次。治疗3次后稍能控制大便,但仍有大便污染内裤,1周1~2次,畏寒改善,舌黯淡苔白,脉沉弱。治疗6次后乏力改善,大便污染内裤只出现在久行后(约2000m)。治疗9次后大便能够自行控制,未再出现大便污染内裤,乏力、懒动均改善,舌淡苔薄白,脉沉。随访3个月未复发。
按语:功能性大便失禁是指不能随意控制排气、排便功能的疾病,其发作至少持续或反复1个月,体检时直肠及周围解剖组织多无异常。不自主的排便易造成局部潮湿、诱发肛周的炎症。多发生于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患者居多,这与女性孕产后对盆底部肌肉、神经的损伤有关系[1]。目前有保守治疗,通过饮食控制、灌肠等方法形成排便节律[2],也有电针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性大便失禁者[3],还有保守治疗欠佳,用括约肌手术、生物电反馈、卫生棉塞肛等方法[4],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脾、肾关系密切。《圣济总录》谓:“若其脏寒气虚,不能收敛,致化糟粕无所制约,故遗矢不时。”指出发生与阳气不足,大便失于固摄有关。患者脉证均为脾肾阳虚之佐证,“督脉为诸阳之海”,“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且《神灸经纶》谓“灸者温暖经络,宜宣通气血”,故治疗在背部行灸法,以温阳通络。药粉中附子、肉桂补火助阳,吴茱萸温脾暖肾,党参益气健脾,升麻升举阳气、有制约阳气燥热之性。背部铺药隔姜灸借艾叶之温经散寒之力,使生姜温中散寒之性与药物的温肾健脾之效相结合,故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