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肝脾论治儿童功能性便秘体会

2022-12-29熊安琪胡淑萍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9期
关键词:糟粕素问运化

熊安琪,胡淑萍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1)

儿童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指非全身疾病或肠道疾病所引起的原发性持续便秘,又称为习惯性便秘或单纯性便秘,是儿童排便障碍的常见原因,FC占儿童便秘的90%以上[1]。儿童功能性便秘是儿科常见疾病,其发病率为3%~8%[2],发病年龄高峰为2~4岁,在儿童中持续时间长,如果没有经过系统治疗,几乎50%的儿童便秘可延续至成人阶段。FC对人体的危害不仅表现在可以影响胃肠功能,还可以影响到儿童的记忆力和智力发育,重者还可导致遗尿、便失禁等[3]。小儿若长期便秘,还可引起头晕乏力、烦躁不安等不适,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4]。

罗马Ⅲ诊断标准依据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5]。4岁以下小儿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为至少符合下列2项条件,并持续1个月:①每周排便2次或不到2次;②能够自行排便后每周至少有1次大便失禁;③有大量粪潴留史;④排便疼痛或排便困难史;⑤直肠内有巨大的粪块;⑥排出的粪便粗大以至于堵塞厕所。伴随的症状包括易激惹、食欲减退和/或早饱。一旦大量粪便排出,这些症状很快会消失。大于4岁儿童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为符合下列2项或以上,症状每周至少1次,持续2个月以上,但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依据不足:①每周排便2次或不到2次;②每周至少有1次大便失禁;③有大量粪潴留史或有与粪潴留有关的姿势;④排便疼痛或排便困难史;⑤直肠中有巨大的粪块;⑥排出的粪便粗大以至于堵塞厕所。

1 病因病机

本病属中医“便秘”范畴。便秘在最初只是作为一个临床症状被记载,其后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病种。便秘是指大肠秘结不通,排便次数减少或间隔时间延长,或便意频而大便艰涩排出困难的病证。《内经》中阐述便秘产生的病因,有热邪、寒邪及湿邪。如《素问·举痛论》曰“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素问·长刺节论》曰“寒疝之病,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由此可知,寒邪可致二便不通。若湿邪为患,阻于肠道,气机失常,亦可导致大便秘结,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胕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张仲景对便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认为本病与寒热有关,如《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篇》曰:“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伤寒杂病论》曰“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又曰“……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此外,张仲景还提出了“阴结”、“阳结”、“脾约”等概述,并将便秘称之为“闭”,多由气滞引起。巢元方认为冷热邪气与肠中糟粕相结可致便秘,如《诸病源候论·大便病诸候》曰“大便难者,由五脏不和、阴阳偏有虚实,谓之三焦不和,冷热并结故也”。由此可知,便秘与五脏、阴阳、寒热失调关系密切,且有虚实之分。《圣济总录》从风、热、冷、虚、宿食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各种病因所致便秘的机理,并明确提出便秘的病机为“营卫不和,阴阳相持”。严用和则认为便秘是由内外合邪所致,《严氏济生方·秘结论治》曰“秘凡有五,即风秘、气秘、湿秘、冷秘、热秘是也。多因肠胃不足,风寒热乘之,使脏气壅滞,津液不能流通,所以秘结也”。《济世全书》则强调风痰合邪为患,还补充了湿热亦可致便秘。唐宗海《血证论》云“肺移热于大肠则便结,肺津不润则便结,肺气不降则便结”,故便秘与脏腑关系密切。

1.1 从肝论治

《内经》曾提及肝经病变可致便秘,如《灵枢·杂病》曰:“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古代其他著作也曾提及肝与大肠的关系,如《医经精义·脏腑通治篇》云“肝与大肠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为主”;《太平圣惠方·肝脏论·肝实热》明确指出“治肝实热,头疼目眩,心隔虚烦,大肠不利”。肝的最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是主疏泄,而肝主疏泄功能最根本的体现是调畅气机,促进脾胃的运化,所谓《医碥》云“木疏土而脾滞以行”。倘若肝主疏泄功能失调,肝气犯脾,则脾不升清;肝气犯胃,则胃不降逆,气机升降失常,气机郁结,推动无力,导致糟粕郁滞肠腑,停留过久则出现大便秘结之证。此外,肝气能调畅情志,《素问·举痛论》指出“百病生于气也”;《济世全书·大便秘》指出“气秘者,气滞后重,烦闷胀满,大便结燥而不通也”。由此可知,气机不畅可导致便秘,并明确命名为“气秘”。在中医理论中,七情反应太过或者不及均会损伤脏腑功能及气机,而诱发疾病。因此,情志因素与便秘发病有着密切的联系。肝喜条达、恶抑郁,若肝气生发受阻,久则伤脾,运化失常,可致大便秘结;若因焦虑不安,或所欲不遂,肝气郁结而失畅达,气机通达被郁滞,大肠传导失常,而致糟粕留滞,气郁日久而化火,火灼津液,则肠道失润,加重便质干结。

1.2 从脾论治

《内经》中明确提出了便秘与太阴脾之间的联系。如《素问·厥论》曰“太阴之厥,则腹胀后不利”;《灵枢·口问》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素问·厥论》曰“太阴之厥,则腹满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由此可知,脾的生理功能与大便的通利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说明脾为胃行其津液。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二者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滋养全身。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可运化水谷,水谷入口,经脾的运输和胃的腐熟,将糟粕传于大肠,最后化为粪便排出体外。若脾的传输功能受损,则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继则影响胃的腐熟收纳,糟粕在肠中秘结,则出现排便困难。脾还可运化水液,气血津液皆出于脾,脾在水液的代谢中起枢纽作用,“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水为至阴,其本在肾;水化于气,其标在肺;水惟畏土,其制在脾”。脾虚则水湿内生,痰阻气滞,结于胃肠,腑气不通,津液失和,则大便秘结;脾气亏虚还可导致生化乏源,中气不足,推动无力,糟粕在肠中停留,无力排出,易生便秘。

2 小儿肝脾特点与功能性便秘的关系

万全云“儿之初生,语其皮肉,则未实也;语其筋骨,则未坚也;语其肠胃,则谷气未充也;语其神智,则未发开也,只是一块血肉耳”[6]。由此可见,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功能相对不足。小儿生长发育迅速,生机蓬勃,生长旺盛,对营养精微需求相对较多,但小儿脾胃薄弱,且不知饮食自节,稍有不慎则易损伤脾胃,易食积肠腑,发为便秘;加上有些家长喂养不当,给孩子摄入大量高蛋白质食品,而膳食纤维摄入太少,如此孩子的大便更容易干硬。中医认为,小儿初生,肝常有余,其气以升发为顺,主人体一身阳气之升腾;小儿对情绪的控制和疏导能力较差,因家庭气氛不良、生活学习上的紧张焦虑而致肝气郁结,日久化火,亦可发展为便秘,便秘日久,患儿常因排便时疼痛而恐惧排便,肝郁更甚,便秘愈重,继而出现患儿排便自我效能水平降低。小儿脾常不足,或饮食失调,或情志变化,脾不得运,升清作用减弱,胃气不得下降,纳化失常,气机不畅,大肠传导无力,糟粕内留。肝与脾本有疏泄与运化相互为用的关系,若肝失疏泄,影响气机运行,易致脾失健运,然后出现“木壅土郁”,而脾气运化失常,同样影响肝之疏泄。肝与脾胃对于大肠的传导也有着相互作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谓:“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的正常疏泄有助脾胃之运化,协调脾胃气机升降,并调畅大肠之气机,使糟粕下行,大便得通;肝疏泄失常,郁结于内,久之郁而化火,热炽于里,大便秘结;脾失健运,运化失常,反之也影响肝之疏泄,致肝脾气机紊乱,如此恶性循环,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出现便秘,多表现为腹胀、口干口臭等。

3 典型病例

患儿,男,4岁。自幼排便困难,大便干燥,平均3~5日1行,多数成羊屎状,重则需借开塞路助便,偶诉腹痛,时有便意,大便努挣难下,平素性情急躁。曾于外院查便常规及腹部B超等,均未见明显异常,曾服乳果糖及益生菌均疗效欠佳。现嗳气频作,腹胀明显,无打嗝反酸,纳少,寐欠安,小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弦。中医诊断为便秘,辨证为脾虚气滞,治法为健脾理气、润肠通便。药用柴胡6g,栀子10g,白芍10g,黄芩10g,陈皮10g,枳实10g,白术10g,紫苏子10g,火麻仁10g,郁李仁10g,决明子10g,莱菔子10g,熟大黄(后下)6g,炙甘草6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早晚温服。二诊,药后大便3日1行,便质仍干燥,排便时间较前缩短,嗳气减少,纳增,未诉腹痛,腹胀不明显,舌红苔少,脉细。原方去紫苏子、莱菔子,加石斛10g。继服14剂,嘱家长督促患儿定时排便,同时多食粗纤维食物,适当加强锻炼,增强胃肠蠕动。三诊,大便1~2日1行,便质明显变软,排便顺畅,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继服前方7付,服药1个月后随访,能定时排便,1日1行,粪质软,服药期间未出现其他明显不适。

按:患儿乃脾胃虚弱、肝气郁滞致大便秘结,故治疗采用健脾理气、润肠通便。方中柴胡、栀子为君药,主疏肝解郁、清肝泻火,《本草经解》云:“柴胡,……其主饮食积聚者,盖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之疏散,又借少阳胆为生发之主也,柴胡升达胆气,则肝能散精,而饮食积聚自下矣。”柴胡理肝气,助疏泄,使气滞得通;栀子苦寒,朱震亨言“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肝郁则火生,肝火内伏,栀子可解郁火,泻肝火。白芍、黄芩为臣药,《药品化义》云:“白芍药微苦能补阴,略酸能收敛。因酸走肝,暂用之生肝。肝性欲散恶敛,又取酸以抑肝”,白芍敛肝气而养阴血,与柴胡同用,既助柴胡疏肝解郁,又防柴胡之燥太过;黄芩苦,寒,归肺、脾、胃、大肠等,助栀子清热之力,共除肝经及大肠郁热。佐以陈皮、枳实理气,《本草汇言》云“东垣曰:夫人以脾胃为主,而治病以调气为先,如欲调气健脾者,橘皮之功居其首焉”,陈皮理气之功著,常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等,又有健脾之功;枳实归脾胃经,行中焦之气作用较强,有行气除满,消积导滞之功,《药性赋》记载“君枳实有消痞之妙”。白术健脾助运,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为消食除痞之要药。紫苏子宽中润肠。火麻仁、郁李仁、决明子加强润肠通便之力。火麻仁体润多汁,兼有补虚益气之作用;郁李仁专治大肠气滞,燥涩不通;决明子入肝经,可清泻肝气,近代研究又发现其有润肠通便之作用。莱菔子消食除胀,大黄助清热、通便之功。甘草为使,主调和诸药。后患儿嗳气减少,腹胀减轻,故去紫苏子、莱菔子,舌红苔少脉细,恐耗伤阴液,故加石斛养阴生津。诸药合用,使脾气得健,肝气得疏,糟粕得下,大便通畅。

4 小 结

儿童FC与诸多因素相关,其病位虽在大肠,但与肝脾关系密切,故临床治疗上要重视肝脾功能的调节,注意脾胃的健运和肝气的舒达,同时要注意嘱家长督促患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药物及生活饮食的共同干预方能很好的改善便秘,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糟粕素问运化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试论学前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取”“舍”问题
爱情寓言
脾主运化浅议
《内经》足六经理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