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暗示教育探讨
2022-12-29合肥特殊教育中心庄鸿远王凌云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孙诚
合肥特殊教育中心/庄鸿远 王凌云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孙诚
在幼儿园保教活动中,幼儿教师对幼儿所进行的不正确及不恰当行为进行制止或纠正时,往往会因为幼儿身心发育不成熟,有时不能够完全理解教师的用词话语,导致并没有为幼儿带来及时的帮助及良好的发展影响。暗示教育通过侧面的方式更容易贴近幼儿的理解能力水平,由此达到较好甚至更好的教育效果。暗示教育是幼儿教师应当认真探讨的教育方式之一,期望通过此文引发思考,从而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良好、更积极的影响。
一、暗示教育的概述
(一)暗示教育的定义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进行教育现象的研究时认为:“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暗示教育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以语言暗示、动作暗示、表情暗示、情景暗示等方式向幼儿间接地表达自身的意图与看法。这样幼儿既能结合自身认知水平理解教师的用意,又能让幼儿避免接收到不愉快的“命令”和“要求”。暗示教育通过积极的暗示的方式启发幼儿,促进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二)暗示教育的原理
在人类生活的早期,伟大的思想家们就发现了精神意念的力量的强大。精神对人类的身体以及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故而合理运用暗示教育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效果很显著。幼儿的注意发展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暗示教育所运用的原理就在于重视幼儿有意意识的同时,也同样注意无意意识的进行。重视幼儿的有意意识,在于让幼儿直接认识到自身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并积极展开相关的探索学习活动。而注意儿童的无意意识,是由于幼儿与成人的认知体系不同,幼儿无法接受单一而又复杂的教学思维程序,因此幼儿教师就要在教学中进行看似无意、实则有意的暗示教学模式。暗示教育是在幼儿进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同时,开展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
(三)暗示教育的类型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最常运用的就是语言暗示、表情暗示、动作暗示、情境暗示等。
1.语言暗示
语言暗示是暗示教育类型中最常用也最为间接明了的方式,幼儿教师通过一语双关、旁敲侧击的语言方式,侧面表达了教师想要对幼儿传达的意图。例如在幼儿园的娃娃家活动中,幼儿有时会专注与同伴的交流活动,而忽略了玩教具的摆放,甚至导致了玩教具的损坏。如果教师直接介入幼儿的自由活动,下指令让幼儿将其归放原位,不仅会使幼儿正在进行的交往活动突然中断,而且也难以实现对幼儿良好的教育效果。而利用语言暗示教育的方法,教师可以用语言巧妙的暗示:“咦,这个玩具怎么躺在地上了呢?它的妈妈一定在找它回家,你们可以送它回家吗?”幼儿在接收到这样的语言信号后,会按照语言的指示换位思考,想象教师话中的场景,并思考出正确做法。而不是教师直接用严厉的语言呵斥:“谁把玩具扔地上了?快点给我捡起来!”这种教育过程中的呵斥与直接介入只会让幼儿产生反感与逆反心理,巧妙地运用语言暗示不仅没有打断幼儿自身的自由活动,还使幼儿进行了自身的判断与思考,对幼儿以后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语言暗示的教育影响还体现在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言语夸奖,幼儿教师不应吝啬对幼儿的夸奖。在恰当的时间教师多夸赞幼儿的长处及优点,能使幼儿乐于表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向更优秀的水平发展。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启蒙教育不一定要反复强调,而是利用暗示教育的语言启发,就能达到对幼儿的教育目标。
2.表情暗示
表情暗示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方式,利用情绪在面部中表现出来,幼儿会根据教师的表情对教师的态度进行判断。当教师对幼儿表示出微笑、高兴、和蔼等面部表情时,幼儿就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正确的,是受到肯定的;而教师对幼儿表现出皱眉、愤怒、失望的面部表情时,幼儿就会感知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应该及时停止和改正。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笔者发现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幼儿因为过于喜爱某个玩具,便会趁周围幼儿不注意,偷偷将玩具放入自己的口袋里。这样不仅会影响幼儿的人格健康发展,还可能造成幼儿的安全问题。如果教师在集体活动中直接出言制止:“×××,把你刚刚拿走的东西交出来!”这种直接的言语交流极容易伤害幼儿的自尊心,此时表情暗示就可以派上用场,教师可以走近幼儿身边,对幼儿进行眼神示意并轻轻摇头。在幼儿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当行为并进行改正时,教师再单独与幼儿进行谈话。这种幼儿教师及时进行的表情方式交流,在无声中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动作暗示
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6 个月后,对病人集体进行1次 60 min的骨质疏松预防知识讲解,同时为每例病人免费提供1本 2 型糖尿病病人骨质疏松预防小册。
动作暗示法是指根据幼儿的思维水平以具体形象性的动作对幼儿进行暗示的方法,这在教学活动中表现的极为重要。在小班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动作暗示的方法有效激发幼儿记忆的潜能。在笔者带过的小班的一次“六一到”的语言活动中,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虽经教师反复带读,到最后幼儿默背的时候,他们仍然经常记不住儿歌里的一些动词,教师直接提醒又易导致幼儿不积极不主动去回忆儿歌的内容,产生需要提醒的依赖性。于是笔者在幼儿背诵时做出了与词语有关的动作来进行暗示,念到“跳跳舞”时就做出幼儿所熟悉的舞蹈动作,念到“唱唱歌”时,就张开双手成话筒状,幼儿根据笔者的动作很快就回忆起与之相关的词语。动作暗示的影响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效果极为出众。
4.情境暗示
情境暗示是指幼儿教师根据教育的要求以及幼儿的特点,为幼儿创设一个相关的教育环境,或调用环境中所拥有的要素进行暗示,使幼儿拥有一个最良好的教育情境,从而实现对幼儿的教育。幼儿教师经常运用的情境暗示就是环境创设,环境创设除了美化幼儿园的环境,让幼儿园更能让幼儿体验到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外,还有传递教育者的教育意图的重要作用。幼儿园在每次长假后开学时,总会有一些幼儿因为长时间习惯家里的环境,而在开学前一周甚至是一个月都出现对幼儿园的抵触情绪,幼儿教师可以在开学之际在幼儿园的户外及室内布置丰富多彩的环境,让幼儿一开学就感受到幼儿园的热闹气氛,从而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良好的环境对幼儿的个性发展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5.音乐暗示
音乐暗示是幼儿教师熟知的一种暗示方式,是近来逐渐被幼儿教师选择的一种教育方式。教师运用音乐暗示时,在幼儿园课堂中往往采用钢琴乐曲、多媒体乐曲、铃鼓及教师哼唱的方式进行。幼儿教师会将一些短小活泼的歌曲与幼儿约定好作为某种行为的“信号”。例如要开始上课时,幼儿教师会在钢琴上弹奏固定的音调。无论幼儿在进行何种活动,听到幼儿教师的暗示信号总会按教师的要求进行上课的准备。还有中午幼儿午餐后,教师会在多媒体上播放轻柔的音乐,幼儿听到安静的旋律就会选择餐后休息及做好午休的准备。这样的音乐暗示不仅省去了教师的麻烦,为教学腾出了更多的时间;更在与幼儿一起制定规则,培养幼儿遵守音乐暗示信号的良好习惯,丰富了幼儿的感官体验,促进了幼儿良好常规习惯的形成。
二、暗示教育的影响
(一)暗示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暗示教育遵循了学前教育学中儿童观的内容,充分将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成人与幼儿的思维方式大不相同,而幼儿教师需要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教育时,教育方式的选择就显得尤其重要。暗示教育更多是潜移默化与言传身教,这对幼儿的自尊心给予了最大的保护,避免了由于师幼的思维不同无意中给幼儿带来伤害。幼儿需要成人的支持与关爱,教师的支持与肯定会使幼儿感到温暖,有助于幼儿在集体学习生活中发展身心、提升自我。
(二)暗示教育促进幼儿思维情感的发展
在暗示教育中,教师多是以观察者、支持者、合作者角色来对幼儿进行侧面教育和引导的。当幼儿遇到问题或者有需要时,教师以暗示的方式进行引导,幼儿会根据教师的提示进行积极的思考与判断,从而展开下一步活动。这对幼儿的思维情感能力发展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幼儿在学习生活中进行积极的发现与探索。同时又能够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个性潜能,让他们积极改正自身缺点或是提升自身水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暗示教育促进家园协作的交流
当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暗示教育法取得良好效果时,家长通过幼儿的表现而肯定了暗示教育的作用,幼儿教师就可以与家长开展围绕暗示教育的探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幼儿园与家长是伙伴关系,家长和教师是平等的教育主体,所以家园协作能否良好进行直接影响了教育工作的质量。幼儿教师通过自身的教育经验积累,向家长传授和普及暗示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既能够丰富家长的家教方式,又促进了家园之间的交流与配合,更能为教师的教育提供动力。
三、幼儿教师运用暗示教育的原则
暗示教育的合理运用不仅能使幼儿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尊重,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又能使幼儿的情感思维能力得到拓展。暗示教育运用不当可能造成消极的影响,笔者认为幼儿教师在进行合理的暗示教育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任何形式的教育时,都应该确立明确的目标,达到所制定的教育目的是幼儿教师完成暗示教育成果的标志。幼儿本身因为年龄较小、知识经验都比成人欠缺,作为幼儿教师对其进行正确的提示与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在进行暗示教育时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会使幼儿难以领会教师的教育意图,做出错误的判断。暗示教育的目的性原则不仅要求目的明确具体,更要求幼儿教师的教育目的性强。儿童观里阐述过“儿童是白板”,这种观点在认为儿童生来是纯洁无瑕的存在的同时,也印证了幼儿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教育管理,而不是任由幼儿自由发展。就像一张白板被随意涂画不加以控制,白板上的涂点就会越来越不规则,时间久了就会难以去除。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暗示教育时不能敷衍了事,要遵循目的性原则。
(二)灵活性原则
暗示教育是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相对来说,会注意尊重每个幼儿的个体发展。在进行暗示教育过程中还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发展特点来选择暗示教育的方式。有些幼儿的语言思维表达能力水平较高,教师就可以选择语言暗示,这样幼儿在迅速获知教师用意的同时,还能够通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向环境中的其他幼儿进行传达,这样会使大部分幼儿更深刻地感受暗示教育。而有些幼儿则是动手能力出众,语言思维的能力相对较弱,教师就应该避免过多的语言暗示而是采取动作暗示,幼儿通过直观的动作表达领会。总之,幼儿教师应该灵活进行暗示教育,根据幼儿的个体年龄发展特点选择适合幼儿的暗示方式,从而促进幼儿的个性健康发展。
(三)启蒙性原则
启蒙性原则顾名思义就是在暗示教育中以启发幼儿为主。暗示教育的方式就是以潜移默化和“旁敲侧击”的方式进行,而不是一味地让幼儿处在被动的地位去接受教育。让幼儿得到暗示后独立思考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让幼儿在暗示中无意识地接受教育,在无意识中进行有意识学习。暗示教育意在激发幼儿的潜能,启蒙性原则是不可或缺的原则之一。
四、暗示教育中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应用策略
(一)教师需要给予幼儿的是积极的暗示教育,而不是消极的暗示教育
暗示的作用分为两种:积极的作用与消极的作用。幼儿因为年龄较小,是极容易受暗示的类型,消极的暗示对幼儿的负面影响就非常明显。教学中常见的有这么一个例子:教师带着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时,儿童因为跑太快等其他原因不慎滑倒,这时教师上前查看时一味为了安抚幼儿的情绪,连声说:“宝贝是不是摔坏啦?胳膊是不是特别疼?”幼儿这时会收到一种消极暗示,认为自己摔得很严重,会陷入消极的情绪中。而另一种教师在根据现场情况判断幼儿情况较轻时会选择对幼儿说:“没事!×××小朋友起来吧,×××是班里最坚强的小朋友了!下次一定要慢一点才更对哟!”这种积极暗示就会让幼儿感觉到教师给予的信心与精神支持,幼儿会选择自己勇敢地爬起来。积极的暗示能培养幼儿的正面的情绪发展,正面的情绪发展是幼儿能够勇敢面对新世界、新事物的基础。积极的暗示才会让教师对幼儿的暗示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幼儿心中建立良好的威信是教师实施暗示教育的基础
当幼儿对教师的暗示没有回应和举动时,除了幼儿的自身原因例如思维能力水平不高,无法理解教师的用意,以及教师本身没有遵循暗示教育的三个原则导致效果减半之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在幼儿心中建立威信,从而幼儿对于教师发出的暗示信号是排斥的,而不是主动接受的。这样自然就会导致幼儿对教师的暗示不愿意去探索发现,这是师生不具有信任关系的一种表现。暗示是一种心理现象,教师必须以在幼儿中树立威信为前提,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和幼儿开展教学活动,更需要教师在幼儿面前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育者形象。
暗示教育对他人心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值得幼儿教师不断学习、共同探讨的一门学问。幼儿教师合理运用暗示教育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笔者将不断加强关于暗示教育的知识学习,为幼儿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提供最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