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12-29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教师发展中心古名亮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教育体育局胡广
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教师发展中心/古名亮 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教育体育局/胡广
在中小学校全面推进课后服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大部署,是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有效减轻家长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一年多来,课后服务获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称赞。但农村地区中小学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保障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课后服务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2022 年,课后服务被纳入省政府民生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如何促进“双减”政策在农村地区落地生根,把课后服务这一民生工程办成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农村地区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区域内中小学课后服务情况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课后服务,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难题亟待破解。
(一)特色课程难开设
目前,中小学“基础托管+素质拓展”的课后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但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受规模、师资、场地、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只能提供课后服务基础托管工作,特色课程的开设却遭遇困境。有的小规模学校甚至很少开展兴趣特长、体育锻炼、劳动体验等活动,课后服务内容不够丰富、形式比较单一,学生无自主选择的余地。特色课程不同于主科教学,涉及艺术、体育、科技创新等方面,对于师资力量、设备资源的要求比较高;但与此相反的是,农村学校周边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因此造成农村大部分学校“特色服务无特色”的尴尬局面。笔者通过访谈调研了解到,某区实验小学在2021 年秋季学期,开设了智能机器人、播音主持、陶艺、足球、创意美术、合唱、围棋、书法和剪纸等五十余门特色课程供学生自选;某区人民小学还特意从校外聘请教师开设武术、小鼓、葫芦丝、绘画等兴趣课程。相比之下,该市位于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大部分学校,只能大致地按音体美方向开设三门课程,而地处农村的绝大部分小学无法正常开设特色兴趣活动课程,城乡差距十分明显。
(二)家长焦虑难缓解
“双减”政策的落地,确实减轻了很多学生的作业负担和家庭负担,但据了解发现,课后服务实施一段时间以来,家长的焦虑情绪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很多家长认为,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放松了语数英等学科的教学,影响了学科成绩,不但没有参加的必要,还成了孩子的另一种“负担”。部分家长看重成绩的提升,认为兴趣培训排在学习成绩之后,自己的孩子如果在校学习跟不上,没有了校外的辅导班,反而更没有地方去给孩子补缺补差。甚至有些家长出于对“双减”政策的认知缺乏,认为这是学校在“变相赚钱”,拒绝参加课后服务。还有一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认为必须超前规划孩子的学习成长路径,采取“地下一对一”辅导或“地下拼班”培训的方式提前进行语数英学习,其费用远远超过之前的正常校外培训费用,但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就算多花钱也在所不惜。家长们这些片面的认识和想法,最终演变成为一种恶性循环,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对“双减”政策持否定态度的根本原因。只要家长观念没有彻底转变,家长的焦虑情绪得不到有效疏解,“双减”之路就依然道阻且长。
(三)教师热情难调动
“减负”不是代表没有负担,不是要求取消负担,而是要减掉学生背负的过重负担,让学业负担处在一个科学合理的区间,从而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科学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需要解决好“提质”“增效”两个难题。课后服务质量的保证,关键在于作为执行者的教师。对于老师们来说,虽然不同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的形式不尽相同,但服务时间都统一安排在下午放学至傍晚六点钟左右。由于参与课后服务的政策保障措施还没有得到细化落实,还处于摸索规范阶段,影响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比如农村中小学很多老师家住市区,开展课后服务之后无形中给他们增加了许多工作量,加之回城交通不便,他们对课后服务就存在抵触情绪,参与热情不高。另外,尽管“双减”政策出台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但在农村学校,还有部分一线教师对课后服务的认知仍存在一定的偏差,仍不能讲透“双减”的重要意义,不能讲清“双减”的主要内容,不能讲出“双减”教育政策,认为课后服务就是课后看护、课后辅导。教师的思想得不到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不会得到转变,题海战术就依旧拥有市场,“减负”就是空谈。
(四)评价方式难跟进
长期以来,“唯分数论” 的评价方式根深蒂固,学校教育评价仍以升学率为主,让学生时时处于来自教师和家长的分数压力之中。“双减”政策落地,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重要契机,但改革需要过程,“一考定终身” 的教育评价导向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扭转。面对这一导向,有的学校可能会采取“选择性执行”的方式落实“减负”政策,有的教师可能会采取“替代性执行”的方式开展“减负”活动,有的家长可能采取“变向性执行”的方式满足“减负”要求。例如,学校可能会让家长购买不允许发放的教辅资料;教师为保证学生的成绩有“保障”,很难不在日常教学中穿插各种形式的纸笔测试;学生的学业负担和作业负担没能够真正地“减”下去,也很难真正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五大行动”。减轻学生的压力,就是要减掉“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构建立体式多元化的学业评价系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农村中小学课后服务的优化策略
目前,农村中小学课后服务正在“摸着石头过河”,处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之中,不能仅满足于从“无”到“有”,要着力于从“有”到“优”,深挖乡土资源,拓展特色供给,创新评价方法,提升保障能力,课后服务才能行稳致远,达到“双减”提质增效的最终效果。
(一)勤耕“责任田”,乡土资源再深挖
1.多维度挖掘。农村地区物产丰富,有着各种各样的天然资源,食材、花木、泥石等,这些不同质地的自然物,是我们开展特色教学活动极好的素材和内容。青铜雕塑、青铜文物等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唱大戏、舞龙灯、请灶神等乡情浓郁的民俗文化,写春联、包粽子、吃月饼等风俗迥异的节日文化,铁犁牛耕、桑茶棉麻等展现历史风貌的农耕文化,“美好乡村”“安徽好人”等富有时代气息的人文文化等,为我们开展特色教育活动提供了更多的资源选择。周边的陶匠、木工、画师等民间艺人,更是农村地区宝贵的财富,为我们开展特色课后服务活动提供了最理想的人力资源。
2.多类目呈现。(1)组建社团。聘请剪纸、陶艺、篾匠等民间艺人,定期来校开展剪纸、陶艺、竹艺等活动,把乡土资源引入社团类活动。(2) 举办讲座。邀请周边擅长种植养殖的创业人员,开展科技种植、科学养殖等现代农业方面的科普活动,把乡土资源融入科普类活动。(3) 游戏互动。如丢沙包、折纸扇、跳皮筋、玩泥巴等,在各类传统游戏类中植入乡土资源。(4)动手实践。如在龙舟、社戏、传统节日等民俗活动中,让学生说、拍、画、写、做,把乡土资源嵌入实践类活动中。通过乡土资源与各类活动的融合呈现,让学生浸润在浓郁的乡土文化之中,引导学生走进乡土文化,培育乡土情怀。同时,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校外教育场所的作用,促进校内外教育相互补充,打造多样实践课堂。
(二)打出“组合拳”,特色供给再拓展
1.着力“外引”。依托文化、体育、艺术协会等地方资源,通过结对帮扶、合作共建等形式,广泛动员科普、文艺、体育工作者和退休教师、退役运动员、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以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赴农村开展体艺类等形式多样的公益性服务活动。充分发挥“七彩桥”课后志愿服务平台的作用,组织城区优秀教师、第三方服务组织、志愿者、优秀线上教育教学资源等,建立一支家长、志愿者积极参与的自愿服务队伍,到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课后特色服务。引进优秀的在校大学生,提供课后服务实习岗位,加强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关系,补充农村中小学特色资源供给的不足。
2.突出“内培”。充分利用各校特有的资源优势,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设立符合教师专业背景、教学特长的项目,为有能力的教师开展课后服务创设条件和平台。加大教师培养力度,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化培训,分层、分类、分岗开展校本培训,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开展交流活动,通过现场会、实地参观、集中展示等形式,推广各校特色课程开发实践中涌现出的好的做法、好的经验。
(三)立起“风向标”,评价方法再创新
1.评价内容多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纠正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的教育评价观念,彻底改变“唯分数论”的评价方法,积极探索和践行评价机制改革,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改革以分数为主的学校质量评价制度,以“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和学业负担状况等”作为评价要素,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后服务应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发展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顺应孩子身心发展的前提下,发展其核心素养。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常态化监测制度,科学制定中小学生作业负担评价指标。
2.评价方式多样。重申“人本主义教育观”,情感上接纳每个参与活动的学生,并与之建立积极的情感关联;行动上关爱和尊重所有学生,发现并赞赏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创新评价手段,运用档案袋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发挥好学生评价的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与管理功能,减轻纸笔考试与重复练习的比重;对考试成绩进行等级评价,负责任地回应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发展需求,拒绝歧视、排斥、贬低任何学生。此外,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多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查,鼓励学生争做最好的自己。
(四)摆正“定心盘”,保障能力再提升
1.强化经费投入。结合农村中小学实际,做好课后服务资金测算工作,对资金缺口要争取政府财政予以保障。充分发挥课后服务经费激励导向作用,构建科学、规范、合理的课后服务教师及工作人员取酬分配机制。在保障薪酬的同时,要在学校课后服务的设备配置、设施维护上给予经费支持,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弥补农村中小学现有的功能教室、艺体教具、活动场地的不足。
2.优化师资队伍。适当提高中小学生师比,加强优质师资供给,缓解教师日常教学工作负担重的问题。适当增加音体美劳专任教师编制总量,努力配足、配优体艺专业类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创设条件。创新教师编制管理理念,积极构建教师编制动态统筹机制,加强区域内教师资源流动,确保师资流动与生源变动相适应。
3.深化宣传引导。进一步加大对科学教育理念和“双减”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合理引导预期,增进社会共识,初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课后服务活动的独特性价值,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将深化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健康自由成长结合起来。坚持正面舆论导向,通过家长会、网站、自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课后服务的政策、项目、课程和成效,营造更加浓厚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