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主旋律影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2022-12-29郭琼
郭 琼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1]主旋律影视作为“以革命活动为主题、以革命语言为主要形式创作而成的电视剧和电影作品”,[2]肩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风貌的使命。新时代,随着主旋律影视的蓬勃发展,推动主旋律影视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优化主旋律影视功能的发挥的一次有益探索。
一、新时代主旋律影视本质属性的追问与省思
新时代主旋律影视的创新性发展,更加突出主旋律影视政治和艺术相结合、娱乐和教育相结合的独特性。故近年来主旋律题材影视作品日益受到重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始终保持着独特魅力。
(一)政治性和思想性相统一
主旋律影视一直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主旋律影视受政府重视和主导,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其理念在于弘扬红色革命精神、传播革命文化并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展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英勇事迹和伟大成就。其二,主旋律影视的生命力在于其内在思想性。主旋律影视灌注政治信仰、彰显共同理想、展现爱国热情、弘扬英雄事迹,引领观众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培养高尚情操。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阐释的时代主题、展现的奋发向上的时代风貌引发思考,彰显主旋律影视的思想价值。因此,主旋律影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政治信仰、主流价值观传递进步思想和先进理念,是政治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二)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统一
首先,主旋律影视具有历史性,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重大真实历史实践、历史人物及其事迹为创作素材,运用艺术形式和影像语言对革命历史影像进行还原加工和解读,唤醒人民特定的历史情感和记忆。其次,主旋律影视具有时代性。一方面主旋律影视既传承历史,又立足于时代,其内容侧重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主旋律影视的创作紧跟时代走向,创作语态恰当调整更新,不断探索新时代艺术表现形式。
(三)艺术性和审美性相统一
艺术性是文艺作品的灵魂。主旋律影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特有的思想价值和历史的知识性是通过影视的艺术感染力得以展现的。首先,在表现手法上,主旋律影视将革命历史的政治倾向性与艺术描写的真实性高度统一,力求在革命历史的发展中真切地再现现实;其次,在故事叙述上,采用独特的叙述话语、历史客观的叙述态度,将惊心动魄的奇伟故事铺排流畅,并刚柔相济地在具体情节细节上感人至深。因此,主旋律影以艺术表达方式、加工手法,推动“视听信息所附载的艺术符号与人的情感相契合”[3],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并扩展新的审美。主旋律影视的审美性首先就在于各式的题材以及个性鲜活的人物形象等等产生的强大艺术感染力和趣味性。以独特的视听元素,运用各类镜头、特写画面呈现革命历史和时代景象,以美的形式启发观众探讨现实人生中的价值与哲理。其次,主旋律影视的服化道和摄录美,不断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在故事叙述和人物塑造上通过写意性的诗化手法,一些赋比兴的修辞,增加作品的表意空间和情感厚度,带动观众真正进入审美空间。[4]
二、新时代主旋律影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具体表征
2021年,在百年主旋律影视创作热潮中,一系列的党史题材献礼剧,尊重历史原貌,再现红色青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政治导向、寓教于乐、精神激励、情感凝聚的功能,以影视艺术赓续红色血脉,实现大学生在隔空对话中的共情、共鸣和共振。
(一)政治导向功能
新时代主旋律影视优势在于以影像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相对比较直观的传播。主旋律影视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以文艺媒介弘扬革命传统文化,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涵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并对错误的思想观念予以抵制。大学生在荧幕中领会先驱们的激情、勇气、担当与智慧的思想,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因而,主旋律影视发挥政治导向功能,坚决抵制和严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分清主流和支流,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
(二)寓教于乐功能
影视文化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一方面在于其蒙太奇的叙述方式:通过片段情节的生动、人物形象的鲜活、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将抽象、枯燥乏味的故事陈述和深奥难懂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融入渗透于影视影像。新时代主旋律影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渗透性是它发挥寓教于乐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另一方面,它摒弃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去一味地说教口吻和生硬呆板的叙述方式,代之以活泼亲切,通俗易懂,情景交融的现代文风。
(三)精神激励功能
主旋律影视文化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是娱乐性的诗化与升华,它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感染力。“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系统,是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的重要路径。”[5]在鲜活饱满的历史人物中,大学生真切感知他们的理想信念与生活氛围。《1921》刻画了活灵活现的共产党员人物群像,让大学生与历史人物产生亲近感的同时感受到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深刻触摸到他们的生活、理想和追求,以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开拓前进的勇气,奋进新时代的行动力。
(四)情感凝聚功能
主旋律影视文化的真正魅力在于贴近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的共鸣,从而凝聚社会全体成员的情感。一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旋律影视文化在于以平民视角,借助语言的质感、温暖、朴素,以真实动人的细节,“润物细无声”地唤醒新时代大学生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这种“以小见大”的方式,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生活化和大众化,激发大学生的民族情感,建构深邃的家国情怀。2019年的《我和我的祖国》打破了主旋律宏大叙事的刻板框架,以小人物的视角切入,让每个个体通过重大历史时刻背后的普通百姓生活景象建立起了“我和我的祖国”情感的连接,解读着属于自己的爱国情怀。
三、新时代主旋律影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然困境
主旋律影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价值导向、潜移默化等功能,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新时代主旋律影视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仍受到西方多元思潮冲击、加上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影视质量参差不齐以及受众认知水平局限等问题,所以其功能的发挥面临着实然困境。
(一)西方多元文化冲击,政治情感发生异化
近年来,西方影视传媒产业并不断传递出西方主流价值理念。个人英雄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冲击着社会主义主流思想,使得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主流意识形态被逐渐边缘化。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产生异化,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滋生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二)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影视作品运用不足
部分高校缺乏对于主旋律影视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一方面,“灌输” 式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存在实效性差、枯燥无味等缺陷;另一方面,虽部分高校已开始注重对于主旋律影视的运用,但在运用阶段依旧未能将影视的播放与知识的传授相配合。但教师运用影视的积极性不高、态度不正,其效果亦是不尽如人意。
(三)影视质量参差不齐,思想塑造产生偏差
利益的诱惑致使部分主旋律影视创作虚浮。“文艺行风的好坏会影响整个文化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的生态。”[6]一些所谓“抗战”影视里包含了大量玄幻武侠的片段,有的甚至亵渎历史与人物。这些低俗作品不尊重历史,且与民族情感背道而驰,严重腐蚀观影主体尤其是新时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加大了主旋律影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难度。
(四)受众认知水平局限,影视作品感染力弱化
由于各因素的影响,影视作品良莠不齐。一方面,新时代大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受众的接受仰仗于他们的文化和政治倾向。”[7]80后、90后、00后群体,对这些主旋律影视剧产生不同的态度,这正是由个体的差异性所导致。因而影视作品的感染力也极大受限。另一方面,新时代大学生以及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影视艺术鉴赏能力不足。因而目前往往一张电影票所带来的只有视觉以及听觉的感受,而未起到教育效果。而且由于鉴赏能力的缺乏,在短视频火爆的网络平台上,往往会出现主旋律影视片段的歪曲、恶搞甚至抹黑,从而使影视作品的切实意义丧失,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亦被埋藏。
四、新时代主旋律影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优化路径
新时代主旋律影视传递着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应不断完善主旋律影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保障机制、形成教育合力、提升影视质量、增强教育活力,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影视文化的结合,以不断实现培养担当民主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目标。
(一)注重顶层设计,完善保障机制
高校作为运用主旋律影视文化的主体,应在观念上重视,注重顶层设计,完善保障机制,保证主旋律影视功能的有效发挥。首先,高校应对主旋律影视的应用做出明确的规定,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此外,制定相应的监督审核制度、效果评价机制,利于筛选规范、科学的主旋律影视。其次,加强思想保障。一则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有效发挥主旋律影视的主渠道作用;二则利用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认清和抵制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最后,加强物质保障。保障技术支持和场地支持以及经济支持等,确保主旋律影视传播顺畅。
(二)培育工作队伍,形成教育合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主旋律影视的接受程度与引导水平是决定主旋律影视功能发挥的关键一环。首先,学校需培育具有影视鉴赏能力的教师队伍。着重培养他们对于主旋律影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点,契合度。将优秀且符合的作品投入到课堂中。其次,需发挥辅导员队伍在运用影视时的重要角色作用。在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与沟通时,辅导员可适当以影视中的故事与人物进行鼓舞,由此亦可抓住时机激起学生对主旋律影片的兴趣。
(三)激发自主意识,增强教育活力
主流意识形态不同于一般的人文科学知识,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长期的积淀。因而需不断激发新时代大学生自觉地进入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教育活力,以课堂辅助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运用主旋律影视为主干外,可以大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党课以及团课等适当添加以主旋律影视为主题的活动,亦可在众多学生群体中举办主旋律影视影评、人物秀、征文等竞赛活动。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学生作为受众的情感接受度,才能以主旋律影视中人物的精神意志品质鼓舞他们克服困难,并持久地激励大学生的不断前行,进而强化主动认识,注重自我提升,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自觉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事业发展的重任。
五、结语
新时代主旋律影视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功能,肩负着教育人、塑造人、培育人的重大使命。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以及影视自身质量的缺陷加之受众群体鉴别能力受阻等多重困境,这要求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始终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创作理念,以工匠精神打造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并构建中国特色的主旋律影视生态圈,从而使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最大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