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语文教学为劳动教育赋能

2022-12-29毛正花

江西教育 2022年39期
关键词:双减

毛正花

“双减”政策的发布,将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教育回归校园主阵地,回归本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其中,劳动教育受到社会、学校、家长的广泛关注。劳动教育并不等同于劳动,劳动教育不仅要重视“劳动”,更要重视“教育”,即劳动背后的价值取向。将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构建劳动教育学科共同体,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承担劳动教育这一时代性的任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架起语文知识与劳动素养之间的桥梁,带领学生在学习中劳动,在劳动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追溯生字字源字理,启蒙劳动意识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字一历史,一字一传承,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识字与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尤其是低年级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生字时,教师应追溯汉字的字源字理,解析字形字义,挖掘劳动教育资源,启蒙学生的劳动意识。

我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耕耘”二字学生并不陌生,“耕”是个会意字,“耒”指耕地的农具,“井”指古代的井田,表示用耒翻松田地里的泥土,有犁田之意。“耘”则是表示除去田里的杂草。因此,词语“耕耘”泛指农耕之事。根据字源字理,再联系描写农耕的《悯农》和《四时田园杂兴》等古诗,学生就能理解在农业社会春耕夏耘是非常辛苦的劳动,农民只有辛勤劳作,才能换取赖以生存的食粮。“耕耘”不仅适用于农业生产,也适用于商贾、政治和求学,发展至今有了丰富的内涵。从“耕耘”二字中,我们可以窥见祖先对劳动的敬畏,以及劳动创造生活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劳动教育。

二、挖掘教材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内涵

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文学科知识,还要给学生渗透作为未来的社会建设者所需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各项能力。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有些是显性的,易被教师发现和运用,有些则是隐性的,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充分解读文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捕捉劳动教育的切入点,带领学生围绕关键词句展开赏析,通过情感朗读、讨论交流、大胆想象等方式,体会文中蕴藏的劳动情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教师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梳理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要素,形成有效的劳动教育清单。第一,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如《悯农(其二)》《田家四季歌》等告诉学生,美好的生活要靠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要珍惜劳动成果,向劳动人民学习;第二,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如《风向袋的制作》《竹节人》中对物品制作的过程介绍得清楚详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尝试制作手工作品,体会劳动的乐趣;第三,增长创造性的劳动智慧,如《乌鸦喝水》《鲁班造锯》中的主人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让学生懂得创造性的劳动智慧不仅可以解决难题,甚至可以改变生活,因此遇到难题要大胆尝试、巧妙解决;第四,培养必备的劳动品质,如《寒号鸟》《纪昌学射》等课文有助于培养学生勤劳善良、坚持不懈的美好品质。

三、引导口语交际表达,加深劳动认识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口语交际中融入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还能让学生在个性化的表达中深化劳动认知,将劳动思想转化为劳动实践,培养劳动习惯。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做手工”时,笔者布置了制作手工作品的实践作业。学生将手工作品带到课堂上展示,笔者引导学生借助“先……再……然后……”或“首先……接着……最后……”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表达的有序性,也传递了制作步骤的过程性和条理性,为其他学生的制作提供了参考。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同伴的作品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的建议。在口语表达与思维的碰撞中,学生的劳动创造能力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倡导“劳动写作”,彰显劳动价值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劳动经历能为写作提供重要的素材,写作能为劳动教育拓宽途径,二者相互促进。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学习劳动技能,然后再用文字记录劳动的过程和体验,深化劳动的感悟。具体而言,“劳动写作”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课本中的习作任务。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初试身手”是单元习作的预热环节,安排了一个话题表达练习:“观察家人炒菜、擦玻璃或者做其他家务的过程,用一段话把这个过程写下来,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观察和写话的过程同时是劳动教育的过程,学生在细致的观察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劳动的辛苦,以及劳动带来的愉悦心情。

二是节假日日记。在母亲节、劳动节、重阳节等一些特定的节日,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发一张“____节集赞卡”,鼓励学生为家人做菜、扫地、洗碗等,并将过程记录下来。在此类劳动训练中,学生能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并学会珍惜家人的劳动付出。

三是主题活动心得。教师可以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协作开垦学校的农场,进行播种、浇水、施肥、除草、采摘等一系列劳动,采摘后进行蔬菜义卖,并将所得捐赠。一系列真实开展的劳动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摆脱无话可写的困境,有效降低习作难度,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收获生命成长的喜悦,以及劳动的自豪感。

以上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式的“劳动写作”新模式承载了引领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投身公共服务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了“以劳树德”的综合育人价值。

五、拓展综合实践空间,提升劳动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并融合多种学科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知识、发展能力,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劳动实践的机会,能强化学生的劳动认知,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爱劳动、会劳动、会创造的劳动品质。

以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筹备一场毕业典礼,组织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提前采购花苗,并拼成花束,送给老师;也可以带领喜爱绘画的学生用画笔记录校园生活,手绘校园美景,印制成画册,作为毕业礼物赠送给学生。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全程参与、共同协作、积极解决问题,真正付出自己的劳动,创造劳动价值,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总之,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融合,有利于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在劳动中发展身心,更有利于学生从“认知”走向“实践”,在劳动中回归教育本真。教师要积极探索具体的劳动教育渗透路径,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为“双减”政策赋能,为学生成长赋能。

猜你喜欢

双减
“双减”之下,教育投资急转弯
“双减”政策下,“宇宙补课中心”海淀黄庄“人去楼空”
落实“双减”需多方协力
落实“双减”工作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 深入推进“双减”工作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