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欣赏

2022-12-29肖明华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学文本

肖明华

语文教育和文学欣赏无疑有紧密的关联,在语文教育中不可能出现文学欣赏的缺席现象。无论我们怎样理解语文,如何看待文学,二者的共同之处是不可否认的,即都是使用语言文字符号作为媒介进行表意实践的一项文化活动。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好的文学欣赏,就很难有成功的语文教育。同时,缺乏好的语文教育,也不会有成功的文学欣赏。

那么,什么是文学欣赏,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欣赏又该如何理解?文学欣赏和语文阅读有差异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在目前的语文教育学以及文艺学等相关学科中尚存有异议,因此有必要作一番讨论。

一、从欣赏到文学欣赏

欣赏,有喜欢、玩赏等意思。同样,文学欣赏也意味着对文学有喜欢、有认同甚至有热爱。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阅读文学的习惯。学生如果能够自觉地去欣赏文学,能够始终保持对文学的阅读状态,那他就是“最美的”文学欣赏者!

但欣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词。什么能欣赏,什么不能欣赏,这是一个牵涉到价值观的基本问题。真实、善良、美好的东西,我们才能欣赏。虚假、野蛮与丑陋的一般就不能欣赏。比如,你不能欣赏病毒,不能欣赏别人的不幸。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在语文教育中进行文学欣赏时,就会对文本品质提出一定的要求,那些不符合真实、善良、美好的文本就应该被拒绝在课堂内外去欣赏。语文教师甚至教育主管部门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去鉴别其所欣赏的文学文本。就此而言,“中学生必读书目”的存在是有合理性的。

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观照欣赏,它还有对审美予以强调的意味。也就是说,我们把文学看成是审美的,它是值得欣赏的美的对象。在语文教育中所从事的文学欣赏,其欣赏的文学应该就是指美的艺术,是以审美为本体的文学。倘若所欣赏的文本没有美,那就不是文学欣赏的对象。比如,我们一般不会把公文体的通知、报告、请示看成是文学,因为它表达的主要是信息,而不怎么带情感,一般也没有虚构,不用修辞。因此,语文教育中的文本,并非全部是文学欣赏的文本,而只有那些具有审美特性的文本才是文学欣赏的对象。这就是语文和文学的不同,语文的外延比文学要大。

欣赏还与轻松、愉快以及优美的心态有关。在娱乐活动中,往往会伴有这种欣赏的心态。然而,在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欣赏之欣赏,却并不能这样狭隘地理解。原因至少有二:

其一,这种状态并不是语文教育的必然状态,甚至也不会是常态,因为教育教学是专业活动,它很可能会有非轻松、不愉快,也不优美的特点。比如,在对精英而非大众的作品进行欣赏时,有可能就会遇见不小的阅读障碍,甚至会完全读不懂。此时,我们的心态可能就不优美,但我们要因此放弃欣赏么?显然不应该!相反,倒是要去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一难题,去努力跨越欣赏的障碍。这里还有必要强调的是,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欣赏还会遇到背诵的问题,无论哪个学段的文学欣赏都有背诵的内在诉求。在语文教育中所进行的文学欣赏,如果不完成一定量的背诵,很难成为优秀的语文学习者,而这项工作也可能是一项艰苦卓绝、考验耐心和毅力的工作。我们常常需要有崇高的心理才能应对好,而非优美的心态所能完成。

其二,有些文学不适合优美地“欣赏”。比如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些作品比较沉重,我们怎么可以愉快地欣赏呢?如果说,欣赏二字本来就带有情感的话,那么它除了优美的情感外,还应该有悲剧的、崇高的、荒诞的等各种情感。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阅读教育教学中进行文学欣赏时,要避免单一化地选择那些优美类型的文学文本,同时要有对欣赏的悲伤之情、崇高之情甚至荒诞之情等各种情感进行丰富性体验的足够心理准备。

二、作为“活动”的文学欣赏

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欣赏是一种活动。这里的活动,有几种理解。不妨述之如下。

其一,文学欣赏是一种实践活动。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知音”篇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1]文学欣赏也是这样,我们一定要多多地实践,也就是要多花时间去广泛地阅读。去欣赏,去阅读,这是文学欣赏的前提。至于读懂没有,又读懂多少,这些都没有读本身重要。套用一下桑塔格“反对阐释”[2]的说法,我们可以说,不一定读了就要阐释。只要爱好读,愿意欣赏,就是了不起的读者。何况,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前理解”,每一个读者总是可以读到点什么的。有时候我们只要能读到点什么就够了。长此以往,慢慢积累,坚持下去,其收获自然会越来越多。

然而,这样的观念对于语文教育的课堂来说可能不太适合,这是因为课堂内的文学欣赏,有教师的参与和指导,而且它是学校教育活动,它要追求知识,要努力达成理解,也会有更为短时段的教育目的等。但对于课外的语文教育而言,就有必要鼓励学生去广泛阅读,尽量抽出时间去从事文学欣赏活动。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初中、高中阶段,学生如果能够将文学欣赏切实地理解和落实为一种实践活动,那么,他们就有可能会挤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文学欣赏。比如,努力地抓住每天课余的点滴时间,或者在假期里安排一定量的时间用于文学欣赏。当然,这是一项很难落实好的课外学习活动。但深刻理解文学欣赏是实践活动,是需要努力花时间去践行的活动,却是必要的。基于此,文学欣赏的落实才有较大的可能。

顺便说一下,如果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很好地完成文学欣赏实践活动,那么,到了大学,尤其是选择了文科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的最重要任务之一也应该是继续积极地从事文学欣赏实践活动。学者高玉曾经写过一篇广有影响的论文,指出:“对于文科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不是上课,不是社会实践、实习,也不是写文章、做科研,而是阅读,不仅通过阅读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增长智慧,培养高尚的情怀和品德。”[3]这无疑说出了一个“事实真理”。高玉所指的阅读无疑也包括对文学的阅读。当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继续在大学阶段积极从事包括文学欣赏在内的阅读实践活动,就更是其学业的题中应有之义。事实上,即使是大学生,甚至是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研究生,其语文水平也堪忧,这就更加有必要持续地坚持文学欣赏这一实践活动!

其二,文学欣赏也是一种接受活动。

文学欣赏,是由读者来具体实践的。一旦有了读者这个维度,文学欣赏就会变成文学接受。所谓文学接受,意思是对读者的强调。如果没有读者的接受,也就是欣赏,那么,文学作品就不是“作品”,而是“文本”。同时,既然文学欣赏是读者的欣赏,那就意味着读者是一个与文学意义确定性问题相关联的因素。读者固然会去“以意逆志”,以理解作者的意图,但作为有“前理解”的读者,他又生活在当下,必定会对文学文本作“二度创造”,也就是他可能会读出作者自己都没有意料到的意思。这是可以理解的文学欣赏现象。

在语文教育实践中进行文学欣赏,要特别具有这种接受的观念。教师在课堂上对一篇文学性很强的作品进行欣赏时,如果有接受观念,则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教学。一方面,可以把一篇课文的接受史梳理清楚。如果这项工作很难完成,则退而求其次,也应该让学生参与文本意义的生产。另一方面,如果出于课堂语文教育的要求,需要达成一定的共识,那么,也可以通过自觉地反思,将某种关于文本的意义之原因、语境、认知兴趣和价值立场等作出相对清晰的分析,而不应该以满堂灌的方式对学生作“强制阐释”。

如果我们把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欣赏活动视为接受活动,那么在课堂组织的理念和形式等方面也应该有对话交流意识,从而让课堂保持一定的开放性。若如此,文学欣赏就会变得有参与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和创新意识也不无意义。

其三,文学欣赏还是一种理论与批评活动。

文学欣赏固然可以是私人的一种欣赏活动,但是文学欣赏也是一种可以公共交流的文化活动。作为可交流的活动,文学欣赏因此可言说。随着这种言说的深入,它就可能会专业化,就会生产出现代学科意义的知识,并形成能够和文学互证互释的有效理论。

事实上,文学欣赏活动已然开展几千年了。大概从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4]开始,文学欣赏就逐渐变成了一种理论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欣赏又慢慢地成为了一种专门的知识活动。我们一般把这种知识活动叫文学理论与批评,或者简称之文学批评,或文学评论。[5]

诚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要将其文学欣赏完全提升为一种文学理论与批评活动恐怕不太现实,也没有必要,因为文学理论与批评毕竟是高等教育阶段之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作为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文学欣赏就和基础教育无关。应该说,在高中阶段,就可以具备一定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意识了,我们可以培养和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从事更为专业的文学欣赏活动。这恐怕也是高中必修教材中有林庚的《说“木叶”》这样的篇章之原因。显然,这是一篇非常有学术水准的文学欣赏文章,不仅内容深刻,其表达也达到了“说得清,道得明”[6]的要求,完全可以被认为是文学欣赏作为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佳作。通过此篇课文的学习,高中生也许就能慢慢养成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探索和发现意识、素养和能力。

三、为了“语文”的文学欣赏

文学欣赏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无疑至关重要。语文教育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文学欣赏,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也无疑离不开文学欣赏。但需要一再强调的是,文学欣赏不等于语文教育中的阅读活动。

文学欣赏面对的是文学,只要欣赏了文学,就阶段性地完成了这项工作。语文阅读固然也会欣赏文学,但其欣赏的目的不是为了文学,而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种素养无论包含怎样的内涵,但它始终不能离开听说读写的技能教育。或者说,语文尤其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语文,它主要还是母语的学习活动,一如有学者所强调的那样,“语文科的本体是母语的言语教育学科”[7]。窃以为,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只有语文才会在意母语的学习,其他课程则有其各自的内容。而相对而言,文学欣赏则更偏于审美鉴赏活动,它本身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文艺审美活动。学习者从中可以体会到美,可以提升自身的趣味,可以发展自己的心性人格,但却不一定会提升自己的母语能力。

如果我们把文学欣赏理解为文学理论与批评活动的话,它与母语学习的语文也是有根本差异的。前者更多的是一种学术活动,后者则是为了提升阅读理解、写作技能等语文能力。如果我们把语文课的文学欣赏开展成学术活动,那教育的效果可能是培养了有文学理论与批评学术水准的专业文学批评家。虽然文学批评家也可能语文水平很高,但毕竟语文课的目的是提升普通学生的语文水平。无论如何,语文课的文学欣赏,其落脚点要有意识地置于听说读写的语文教学之上。

回到实际,我们却常常将文学欣赏完全视为语文阅读活动。与之相契,不少人把语文教材里的课文直接等同为文学作品,特别是当该作品又是文学家所写的美文时,人们更是这样想当然。在这种情况下,语文好像就等同于文学了。同时,语文教师大多数是文学院培养的,文学院虽然也有语言专业或者对外汉语专业等,但是,人们往往不加反思地就以为,语文教师就是学文学的,他的专业就是文学。虽然语文教师的专业其实是中国语言文学,但是不自觉地我们就会忽视语言。如此这般,几乎就将语文视为了文学。其结果则忽视了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欣赏与语文阅读的差异。这是我们需要特别加以重视和区分的问题。

在语文教育一线,有很多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表现出了很强的文学欣赏能力,甚至达到了文学研究的较高水准。但遗憾的是,他们中的部分教师却自觉不自觉地忘记了其文学欣赏的指归是为了语文教育,而不是为了文学创作、学术思想和人文关怀等,其结果则导致了文学欣赏与学生语文素养之间失去了更为自觉而积极的互动。虽然学生在这样的语文课堂学习可能会如痴如醉,但最终对提升其语文阅读能力、文本信息加工能力、言语交际能力及其相关的书面语表达能力等,却可能并不怎么奏效。为此之故,有必要强调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欣赏要限制在语文的范围之内。我们要始终记得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欣赏,其目的是为了语文。

注释:

[1](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周振甫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18页。

[2]桑塔格有著作《反对阐释》。

[3]高玉:《文科大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自己读书》,《写作》,2020年第1期,第5页。

[4]见《论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6页。

[5]王一川:《“批评”与“评论”间的修辞调适——当代中国文艺评论的由来》,《艺术百家》,2020年第2期,第83页。

[6]温儒敏总主编:《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67页。

[7]余应源:《语文——汉母语课程专业化论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29页。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文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我们需要文学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中国文论通史》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研究
我与文学三十年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