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中的美感与诗意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2022-10-29张晓华
张晓华
【文本分析】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的经典散文。1939年9月,汪曾祺来到昆明求学,此后七年青春岁月,他走遍昆明大街小巷,结识良师益友,在昆明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这段岁月在他的记忆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最终凝聚成43篇记录和怀念昆明事物的文章。《昆明的雨》正是其中代表性作品。作者对昆明的思念是浓的,但乡愁却是淡的,60多岁再回忆起时,“不必感慨,不必失落”,而是温和笑谈,根植其中的,是作者始终如一的真诚自然、平淡从容的生活态度。文章通过“雨”串联起昆明雨季的景、物、事,借写昆明的雨来表达对过往岁月的想念,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寄寓着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的人文内涵。
【学情分析】
此单元是散文单元,学生已接触了几篇经典的散文,对散文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但是,散文是一种文学性体裁,学生要真正深入领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道远。散文阅读教学,实质上是建立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这一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昆明的雨》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自读课文,单元提示这样写道:“阅读这些散文,体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要求通过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因此,要力求实现以课文为载体,以方法为引领,以训练为主线,达成由教读到真正自读的转变。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昆明雨的特点,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2.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3.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教学重点】
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教学创意】
学习一篇散文,运用一种方法,品味一种风格,获得一些启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发思考
师:在现实世界里,雨天留给我们的大约只有雨衣或雨伞的负累,所以下雨的日子里我们渴望天晴。天一直晴着,我们却发现,没有了雨,世界骤然少了一份生趣。我们玩个游戏,请大家在规定时间内说出含有“雨”字的诗句。
过渡:同样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有不同的感悟。作家汪曾祺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设计意图:以诗词导入法营造一种美的氛围,激起学生走进昆明的雨、走进文章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带着阅读期待走进文本,与昆明的雨来一场完美的邂逅。)
二、初读课文,体会凡人小事寄深情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请同学们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阅读课文。
1.圈画关键句,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情。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2.圈画出作者围绕“昆明的雨”,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和事。
明确:雨中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味道鲜美种类繁多的菌子;一点都不酸的杨梅;娇娇的吆喝声;带着雨珠芬芳馥郁的缅桂花;和德熙喝着酒赏着花的旧时光……
3.思考质疑:本文的题目是“昆明的雨”,可是却写了这些景物,是否文不对题?
【背景链接】1937年,日本人占领了江南。1939年,汪曾祺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后又在一所中学任教,直到七年后离开昆明。据作者回忆,当时战机随时轰炸,仓皇逃命是常事,吃了上顿没下顿也是常事,尽管如此,汪曾祺在昆明遇见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沈从文、挚友朱德熙,后来还在那里结识了伴侣施松卿,昆明给了他许多美好的回忆,他也用文字记下了昆明生活的点点滴滴,更记下了他对昆明往事的怀念之情。
散文特点:形散而神聚。
课文题为《昆明的雨》,却未用大量的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引入,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人一幕幕展现开来——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物: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人: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景、物、人看似繁杂,有些“散”,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与想念,对过往岁月的想念,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热爱。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我们可以说:雨之精神写不出,以景、物、人、事而写之。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形散神聚”,围绕“昆明的雨”,作者回忆了许多和昆明相关的事。
三、再读文本,感受昆明雨季特点
1.作者不是要写昆明的雨吗?可雨在哪里?
明确:①都是发生在雨中的景象;②万物在雨的滋润下得以生长。
(设计意图:汪曾祺在文中不止一次吐露心声:“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昆明的一草一木,想念悠然美好的生活。”《昆明的雨》表面看是写雨,其实描绘的是一幅画中的故事,一段怀恋的时光,一份由雨而生的淡淡的乡愁以及一种陶醉于雨中美景的闲适恬淡。汪曾祺特别善于捕捉细小的美,在“凡人小事中寄寓深情”,他心怀昆明的雨,笔下的人事景物无不笼罩在温柔细雨中,其情越深沉,寄托情感的载体就越小。昆明的一草一木,生活中“凡人小事”,看似散乱,东一笔西一笔,但无一不渗透着作者对往事的思念和怀恋。初步感知全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2.汪曾祺眼中“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呢?试着用文中一两个词语概括。
明确:空气湿润、雨季相当长,但并不使人厌烦、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3.选择文中的一种景物,具体感受昆明雨季的特点。
教师配上图片,给出示例:你看,倒挂在门头的仙人掌“浓绿、很多、极肥大”,这么旺盛的仙人掌就是昆明的雨滋润的,所以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丰满的。
4.最能概括昆明雨季典型特点的是哪一句?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设计意图:通过整体感知、美点寻踪、诗意再现等环节的设置,引导学生在对文字的默读品味的过程中,体会感受作者借昆明的雨,借雨中的景物人事传达给我们的美感、诗意和深沉的情思。这一环节实现学习目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四、品读文本,体悟其中情味
“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文中哪些画面很让人动情?
品读语句,小组交流讨论情味内容。教师示例分析:卖杨梅的小姑娘:(1)朗读:“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声音娇娇的。”(2)品析:寥寥几笔,绘出一幅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刻画了一个娇俏、文静、可爱的女孩形象。她小小年纪就要靠卖杨梅贴补家用,生活应该是艰辛的,可她仍戴着小花帽子,穿着绣了满帮花的鞋,说明了她有爱美之心,对生活充满希望。
小组合作品悟:预设《送缅桂花的母女》《雨中与友人小酌》等。
品析:贫穷却爱美的小姑娘,分享缅桂花的房东母女,她们面对艰辛的生活都是勇敢而从容的。她们和那些生命力顽强、长得又大又美的仙人掌一样,活得明亮、丰满而使人动情。
(设计意图:汪曾祺的散文如诗如画,宁静美好,需要不断地朗读、玩味,充分利用阅读提示及旁批,在课堂上既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沉浸于课本好好“读”,个性地“读”,又要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有目的地“读”,从而做到收放自如。这一环节意在抓重点、寻美点、品难点,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去感受文本的美,去感悟作者寄寓其中的情。)
五、合作探究,品析语言的淡而有味
师:王安忆评汪曾祺——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燥,平平常常,但是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锻炼都是蕴含深情的。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你说我在做梦吗?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汪曾祺《人间草木》)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
活动一:我是朗读者。
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个有情人,从来都不需要刻意为之,而是体现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请同学们以朗读者的身份,读出你喜欢的语句。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通过朗读感受其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或氛围的美,圈点勾画,用批注的方式,品味文中“平淡有味”的语言,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体会汪曾祺对昆明雨季特殊的情感,感受文字的美和内在意韵。
示例:①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滑,嫩,鲜,香”能不能将逗号改成顿号?
明确:不能,体现原句作者的陶醉、赞美之意,师生一起总结:汪老有一支神奇的笔,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幅画面,有时用传神的比喻,有时连比喻也不用,仅仅几个小小的标点,却总能让我们有看见当时情形的感觉。
②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明确:通过比喻写出干巴菌外形的难看,这与后文入口后味道的鲜美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写出作者对干巴菌美味的惊叹与喜爱。“?”“!”的使用不仅语言简洁,读来亲切、口语化,也凸显出作者的惊叹与喜爱。追问:要是在这两句话前各添加一个词表达作者的感情,你会加什么?
预设:(咦)这种东西也能吃?!(哇/啊)这东西这么好吃?!
师生对读,再次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雨季菌子美味的喜爱与怀念,提示学生注意句末的标点符号。
适时点评:菌子是属于昆明的雨季,而菌子的色香味是属于有趣的美食家汪曾祺的。正因为心中有趣,文章才有趣。汪曾祺的散文就是这样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
③酒店小酌:一条偏僻的小街道,一个安静的小酒店,一张桌子,两条凳子,桌面一碟肥而不腻的猪头肉,半市斤酒,与好友相对而坐,店外嘀嗒雨声,淡淡花香弥漫,时间仿佛静止在了此刻。这闲适、平淡的氛围,多美!
(设计意图:汪曾祺的散文淡而有味,需要不断地朗读、玩味,充分利用阅读提示及旁批,在课堂上既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沉浸于课本好好“读”,个性地“读”,又要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有目的地“读”,从而做到收放自如。这一环节意在抓重点、寻美点、品难点,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去感受文本的美,去感悟作者寄寓其中的情。为了引导学生动情地品味语言,而不是漠然地在文本的表面滑行,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真正走进文本,并联系生活运用。在小组讨论阶段,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调控。)
活动二:舌尖上的中国。
师: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这是汪老散文的魅力所在。诗言志,文传情,都需要依托语言,通过品读这些文字,我们就特别好奇,作者到底要言什么情?
请看PPT(补充汪曾祺简介以及在昆明的经历):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1937年,日本人占领了江南。1939年,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后又在一所中学当教师直到七年后离开昆明。据作者回忆,当时战机随时轰炸,仓皇逃命是常事,吃了上顿没下顿也是常事,尽管如此,汪曾祺在昆明遇见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沈从文、挚友朱德熙,后来还在那里结识了伴侣施松卿,昆明给了他许多美好的回忆,他也用文字记下了昆明生活的点点滴滴,更记下了他对昆明往事的怀念。
(过渡):同学们,汪曾祺是个长情的人,对于昆明,他有着很深的情感,他的青春岁月,他的美好年华,都和昆明联系在一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他对昆明深深的眷恋和怀念了。文章中有两处出现了同一句话且都是独立成段,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思念,让我们来读读这句话——我想念昆明的雨。
作者眼中一切都是美妙的、诗意的,为何作者会将昆明描绘得这么美好?
【背景资料】原来汪曾祺的一生极为艰难,他经历了中国社会脱胎换骨的时期。1939年他考入西南联大,在那里结识了沈从文、闻一多等文坛名人。这段时间,虽生活艰苦,但精神得到极大的满足。在昆明,汪曾祺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期,同时也收获了爱情。所以,在昆明的七年无疑是他人生最重要的时期。
因为热爱,所以他笔下的景、物、人、事才显得格外动情,因为热爱,情感像雨一样绵长;因为热爱,文字语言风格像雨一样。
延伸阅读《端午的鸭蛋》片段,再次感悟汪老平淡而韵味十足的文字之美。
端午的鸭蛋(片段)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设计意图:本课属于自读课,重点在于学生要学会自读品悟,并且能够自主运用这份能力去自主学习,在迁读悟美的环节中,让学生阅读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感受作者如何将普通的鸭蛋写得有滋有味,体会汪曾祺的语言。
六、迁读悟美,感受作者诗意审美
作者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环境的人,也是一个对所生活的地方饱含深情的人,正因如此,在离开昆明多年以后,汪曾祺还能写下这样细腻优美、如诗如画的文字。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想念过去的味道。那你的家乡味是什么呢?我们在这里生活这么多年,有没有我们印象深刻的景、物、事和人呢?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去发现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所蕴含的浓浓情怀,也来给我们生活的地方写一段文字呢?比如鄱阳的云,鄱阳的雨,鄱阳的雪,鄱阳的秋,鄱阳的味道,鄱阳的声音,鄱阳往事。模仿作者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选取自己家乡的特色食物,写几句有滋有味的文字。
(设计意图:散文教学中最自然最美妙的实践方式就是品读语言、抒写心声。语言教学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我们要以学生的语言实践为核心,来探讨语言教学的创新设计。在多样的读写创造活动中,丰富情感,增强描绘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以“我发现,______原来也是一种美”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情趣和美,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设计意图:汪老总用最动情的文字记录平常生活里的诗意,记录普通人身上的美与善,虽然他也历经坎坷,毕业后曾因找不到工作想到自杀,文革中更是饱受摧残,但他始终以达观从容、诗意审美的态度去发现生活的美与趣味,他曾说:“在任何逆境之中,也不能丧失对于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七、课堂总结
昆明的雨,明亮、丰满、使人动情……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看似随意,又别具匠心,这“苦心经营的随便”背后,是对生活细微美好的捕捉,也是大师运笔的从容洒脱,如果你对汪老的散文意犹未尽,想对汪老了解更多,可以读他的《人间草木》《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生活,是很好玩的》等作品。
八、板书设计
九、作业布置
课后积累有关“雨”的诗句,试着完成习作“家乡的雨”。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习目标的确立上,一方面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所要求的了解文章内容、反复品味欣赏语言、领会作品的情思,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另一方面立足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价值,围绕三大教学重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寄寓其间的情感、体会汪曾祺散文语言“淡而有味”——展开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突出自读课课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读文章、自主研究、自主发现、自主构建: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确立学习方向,在关键处加以点拨。通过情境创设、对比阅读、情感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贴近文字,充分感悟,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一篇到一类”,理性发现,学会一种读散文的方法,“言”“意”互转、“言”“意”融合,力求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自读课是以学生自主阅读实践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自究自得,有效迁移和拓展应用教读课上学得的知识、方法和能力的课。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把在教读课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课中加以巩固和检验,促进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总体而言,本节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注重学法的指导,综合运用速读、精读、跳读、朗读等阅读方法,便于学生更好走进文本。在课堂上既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沉浸于课本好好“读”、个性地“读”,又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有目的地“读”。
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评的一致性设计和达成,从学入手,教评一体,始终贯彻大语文的观念。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很薄弱,对于个别问题的设计和实施急于求成,缺少梯度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能力的训练,促成文本价值的实现,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