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构建研究
2022-12-29胡敏沪
胡敏沪
(广东培正学院 发展规划处,广东 广州 510830)
高等教育的发展要立足教育的本质,以内涵式发展为基础让实践与理论相互融通,在新发展格局形势下实现相互促进。[1]校企协同育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方式,基于新发展格局的高校发展重大战略调整是驱动校企协同育人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确定新形势下校企协同育人目标任务与实践路径的重要依据。在新发展格局下,校企协同育人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进入新的调适期。为此,校企协同育人需要立足其生成逻辑,建构服务“双循环”的校企协同育人开放体系、形成同向同行的一体化协同育人格局、创设充分激发校企协同育人活力的动力体系、依托项目式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向纵深发展,从而形成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径。
一、高等院校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
(一)开拓了校企协同育人新境界
新时代推进校企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加快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效,需要明晰时代意识彰显出的新发展格局,也是一种新的发展境界,它包含对校企协同育人发展新特点、新趋势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代变局和时代具体要求的认识。这是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性自觉,既源于校企协同育人的现实诉求,又影响引领校企协同育人的发展方向,开拓了校企协同育人新境界。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量,增强校企协同育人的“时代感”,对校企协同育人方向、校企协同育人道路、校企协同育人方式等均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新发展格局具有整体性、前瞻性、超越性、系统性等特点。正如马克思所言:“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2]总体来说,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当有前瞻性的思维方式,让校企协同育人从大处着眼,让校企协同育人有实质性的突破。
(二)深刻把握了校企协同育人的发展规律
面对校企协同育人的新趋势与新挑战,建构新发展格局,是对校企协同育人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目的是为了用时代发展的视角正确观察校企协同育人规律、解读校企协同育人规律,进而用新发展格局引领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其特定的发展规律,对当前校企协同育人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就是要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工作从表层走向深层,在这一从表层走向深层的环节,也是高等院校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假如没有对新发展格局与校企协同育人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进行深刻把握,仅仅限于碎片化的认知,则永远达不到对校企协同育人时代特征的真正理解。就实质而言,通过把握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着力点,立足于新发展格局密切联系校企协同育人建设的规律,以解决校企协同育人中的相关重大问题,从而不断开拓高校建设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未来。
(三)提升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核心竞争力
建构新发展格局,根本目的是要提高校企协同育人的核心竞争力。校企协同育人的核心竞争力突出地体现为校企协同育人的发展特色和比较优势。通过建构新发展格局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建设,提高校企协同育人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把握时代的内涵与方法论,探索高等院校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涵与实质,分析研究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的要素构成,让建构新发展格局为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提供有力支撑,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校企协同育人的竞争力,而且有助于推动高校校企协同育人体系向前发展。核心竞争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是校企协同育人的主旋律。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核心竞争力建设,就是要科学把握建构新发展格局与校企协同育人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关系,进而不断加强建构新发展格局对校企协同育人的理念指导和统筹规划,不断推动协同力量与育人资源的科学整合,开展协同育人综合性、协同育人全局性、协同育人战略性的实践,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的新兴领域与特色发展方向。
二、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的鲜明特征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应着眼于新时代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样态与时代主题的深层次现实交互,在共同价值目标下缔结凝聚实践共识,追求应用型人才的复合式发展。在具体的实践中,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构筑起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育人机制,优化校企协同要素供给,提升校企协同育人的前瞻性、系统性、整体性,从不同维度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参与主体更加多元
高等院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有机融合,形成协同育人共同体,让参与的主体更加多元化,是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的鲜明特征。因循时代的发展和校企协同育人内在要求的跃升,协同主体更加多元化以促进多方力量共聚、形成多种育人资源共享、多种育人方式共用等优势,进而建构校企协同育人的新发展格局。校企协同育人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方式就体现在多元主体有机协同的新发展格局之中,这一新格局的鲜明特征就是参与主体更加多元丰富。依托于更加多元化的主体互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过程呈现出一种合乎善的、充满生机和良性循环的实践架构,进而形成了具有高度协同性、紧密性的育人新发展格局,这是高校校企协同育人不断深化发展、合乎时代演进的必然要求。
(二)方向上更加精准
“协同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系统整体的方向同一性、结构的稳定性、进化的有序性和功能的最优化。”[3]在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中,各协同要素之间形成最佳的匹配关系,紧密耦合、同向同行,保障校企协同育人的方向更加精准化。“一个只有自由的组织将非常缺乏秩序,除非在它的成员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刻的团结共生的精神作为对上述自由的补充,否则组织将解体。”[4]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通过共同的立场、共同的目标精准聚焦协同育人方向,为校企协同育人系统构筑了紧密联结的价值纽带,生成了强大的协同凝聚力量。在一个复杂化的系统内部,其运行过程往往难以把握,从而导致内在结构的无序和混乱。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通过育人资源要素精准化配置来应对协同中涌现出的各种问题。通过明确协同培养目标、优化协同培养内容、创新协同培养方式,以新发展格局实现系统内部的同向性、有序化、精准化。
(三)空间上更加开放
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蕴含着空间上更加开放包容的重要特征,即在校企协同育人实践中会产生一种更加兼容并蓄的时空场域。以更加开放包容的空间场域为载体,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可以吸纳、融入和汇聚各种积极的育人要素。一方面维持校企协同育人的深化,另一方面为校企协同育人不断注入强劲的动能。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因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包括生理、心理、思想、道德、能力等各种素质的综合发展”[5],所以当校企协同育人从空间狭隘封闭上升到空间包容开放,可以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发展格局从单一狭隘性到空间多样性的跃迁。在现实的层面上,新发展格局促进校企协同育人愈加“厚实”与“丰富”,从而越来越贴合于时代的要求,这就为校企协同育人开辟了一条通向成功的路径。在此意义上,空间上更加开放包容是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的鲜明特征之一。换言之,只有实现空间上更加开放包容,真正形成一种互动交融、兼收并蓄的空间格局,才能达致以强化应用型人才核心竞争力为培养目的,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内涵式发展。
(四)功能上更加互补
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注重构筑一种同心圆结构,在这一结构下,内在功能更加互补,形成在协同目标一致性基础上的育人功能多样性。功能上更加互补可以优化校企协同育人的结构体系和内在机制,形成深层次的优势互补与同频共振。基于此,功能更加互补是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的又一鲜明特征,代表着不同维度的协同育人向度,如“身”与“心”、“技”与 “艺”、“知”与“行”,凸显着不同功能的互补。而“研发”、“技术”或“管理”等,则代表着不同的校企协同育人着力点。如果仅仅停留于功能单一的协同育人界面,就会限制学生的知识体系、学科视野、经验技术的认知空间,相反,若从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审视,则会促进功能上更加互补,创设校企协同育人的资源供给渠道,进而通过丰富多样的协同育人功能共同支撑起应用型人才的复合式培养。
(五)机制上更加联动
在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中,协同育人的模式不是僵化的、一层不变的,而是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协同结构时刻与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着信息、资源、能量的互动传递,是协同状态和协同过程的内在统一。机制上更加联动是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结构特征。一方面,机制联动是校企协同育人的前提,说明了协同主体与协同客体、协同环境与协同载体、协同形态与协同目标之间的深层次互动;另一方面,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是机制联动的动态呈现,凸显需要从多样性的协同特征、多样性的协同逻辑中整合育人资源,让禀赋多样的协同要素流动起来、聚合起来,从根本上形成横向一致、纵向衔接、彼此贯通的联动体系。概而言之,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中的机制联动体现在协同价值、协同理念、协同内容、协同实践等多重维度上,机制更加联动关联着校企协同育人的深度与广度,是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中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动能。
三、高等院校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的生成逻辑
只有科学地把握住校企协同育人的时代特征,才能正确地用新发展格局解读校企协同育人、引领校企协同育人,从而找准建构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的生成逻辑。
(一)出场逻辑:校企协同育人的时代意义与现实困境
当前,无论是校企协同育人的外部环境,还是校企协同育人的内部架构,均发生了重大变革,这成为理解高等院校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场景和出场逻辑。并且同时也决定了新时代校企协同育人的现实诉求,彰显着强烈的时代色彩和时代意义。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应用型人才作为一种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对其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抓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机遇,让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与国家实力的提升同向同行,与民族伟大复兴同频共振。为此,新形势下的校企协同育人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形成系统化的思维,让协同育人建立在新发展格局之上。面对校企协同育人中的多元诉求、视野狭隘、机制僵化、层次平庸等现实困境,需要一种新发展理念来设计和谋划,以建构新发展格局来破解校企协同育人中的种种困境。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试图在校企协同育人方式上走向单一、狭隘、封闭的道路,必然是行不通的,并与校企协同育人的时代要求背道而驰,为此,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出场。
(二)基本逻辑:校企协同育人的共同价值基础
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禀赋着鲜明的价值实践指向,遵循着校企协同育人共同目标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追求并呈现的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美好愿景。在此意义上,新发展格局蕴含着鲜明的价值关联性,是时代赋予校企协同育人的价值本质属性。树立协同价值思维与秉持协同价值理念,不仅关乎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旨趣,而且制导着校企协同育人内涵化演进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承担着促进、凝聚校企协同育人公共价值基础的重任,而这也构成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质与内核。在这一过程中,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推动形成共同的目标、期望、追求。这些共同的价值体现的是现实诉求的一致性,也是达成新发展格局的基本条件和基础支撑。新发展格局如“黏合剂”一般,将不同的资源凝聚于校企协同育人这一共同事业中,形成共在共享的价值尊崇感与价值归属感。总之,共同的价值基础是高等院校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的先决条件,并以此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交互融合、同向同行。而校企协同育人的共同价值基础明晰着建构新发展格局的基本逻辑,形成一种“共同的根基”,推动不同主体之间有机融合,凝结着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的价值共识与精神纽带。
(三)内在逻辑:校企协同育人的共同利益基点
马克思曾指出,“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联合起来”。[6]在新发展格局中,共同的利益基点是校企协同育人不断走向成熟与圆融的重要标识,也是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形成的物质基础。正如恩格斯认为:“没有共同的利益,也就不会有统一的目的,更谈不上统一的行动”。[7]在此意义上,新发展格局推动不同主体的利益与共同体利益相互融合,不同主体利益蕴含在共同利益之中,共同利益牵引着不同主体的利益,促进着不同主体的利益顺利实现。基于此,利益的融汇共生为高等院校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可能性。为此,充分发掘多元主体的利益交汇点与共同点是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围绕共同利益基点也生成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而这也不断促进校企协同育人空间的扩张及延展。
(四)现实逻辑:校企协同育人的共同实践目标
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注重实践性,对人才的培养不限于知识认知的界面。正如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6]新发展格局注重社会生动实践,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一致性的协同结构目标,拉近了多元主体协同动机与协同实践目标之间的距离,这也构成了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在此基础上,共同的实践目标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建构出动力点,以共同实践目标推动校企协同育人的深层化、常态化,生成校企协同育人的链接纽带,延拓出更加广阔的协同发展空间格局。
四、高等院校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径
以新发展格局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方式转型发展,是对校企协同育人方式的系统升级和整体优化。这一发展理念的建立促进校企协同育人定位精准化、校企协同育人资源要素协同化、校企协同育人方式高效化以及校企协同育人路径科学化。在深刻领会把握新发展格局赋予校企协同育人强大动能的基础上,实现新发展格局与校企协同育人的联动与共生,将可以不断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向纵深发展。
(一)建构服务“双循环”的校企协同育人开放体系
从现实发展情况来分析,社会需求、资源禀赋和实践空间,是影响校企协同育人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随着国家提出发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三个层面的要素均发生新的变化。为此,高等院校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建构服务“双循环”的校企协同育人开放体系,主动适应新的社会需求,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社会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校企协同育人要着眼全局、聚焦协同短板,在更高层次上建构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进而言之,需要进一步扩大校企协同育人对外开放,提高校企协同育人的国际化与包容性水平,增强校企协同育人的国际竞争优势,提升校企协同育人服务“一带一路”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能力。为此,可以通过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校企协同育人重心下移,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校企协同育人结构,建设支撑“双循环”的校企协同育人供给体系。
(二)形成同向同行的一体化协同育人格局
重一体化协同,目标是体现校企协同育人的整体性、全面性、系统性和贯通性。恩格斯指出:“我们抓不住整体的联系,就会纠缠在一个接一个的矛盾之中。”[10]因此,同向同行的校企协同一体化培养格局是建构新发展格局的必经之路。从同向同行的一体化格局出发,打破碎片化的校企协同壁垒,优化高校与企业的衔接与融合,形成横向贯通、纵向协同、立体融合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过程中,涵盖一体化的校企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一体化的产教融合体系、一体化的实践创新体系。具体来说,推动高等院校与企业建立区域协同合作关系,分类设计校企协同育人计划,打破行政教育区划壁垒,构筑起同向同行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将校企协同育人、实训实习实践、协同创新创业、协同服务社会发展等有机结合,从而促进产教协同、科教协同,形成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协同互补、协同互利、协同互动、协同多赢的一体化协同育人格局。
(三)创设可以充分激发校企协同育人活力的动力体系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需要有目标引领与问题导向的意识,要以解决现实具体问题作为突破口,以改革创新立全局谋大局、于变局开新局。具体而言,充分发挥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的导向作用,引领校企协同育人理念、校企协同育人方式、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变革,创设可以充分激发校企协同育人活力的动力体系。新发展格局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是校企协同育人现代化的重要标识。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协同存在不均衡、内卷化、空壳化等弊端,是建构新发展格局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通过创设可以充分激发校企协同育人活力的动力体系,在质、量并重中以质取胜,把深邃的理念与宽阔的视野结合起来,让校企协同育人呈现出强大激励效能。同时,从校企协同育人的需求出发,运用科技力量引领建构新发展格局,挖掘并利用好这些科技信息资源,促进校企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需要创新校企协同育人信息化评价体系与反馈机制,形成高精度、系统化、内涵化的评价体系,为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提供一种更为科学的监测分析体系,进而形成持久性的动力机制。
(四)依托项目式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向纵深发展
项目式是将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具体项目化,依托项目式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在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的全过程中,项目式发挥着“领航员”、“牛鼻子”的作用,使得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向性。通过精确挑选校企协同育人合作项目,让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零距离对接,克服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的盲目状态,不断拓展校企协同育人的视野境界,激发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潜能,增强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运用项目式构建多样式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实现从市场需求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资源的有效转化,最大限度为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赋能。项目式让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从表层走向深层,促进新发展格局精准切入校企协同育人的关键节点,从根本上把握住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着力点,为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劲的内在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