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音乐“破圈”初探

2022-12-29王昌俊

轻音乐 2022年4期
关键词:破圈音乐厅民乐

王昌俊

一、民族音乐与民族乐团

民族音乐,是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作的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古代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一度属宫廷乐坊,演奏服务对象囿于皇室与达官贵人。广义的民族音乐,是指中国音乐家创作的具有中国五声色彩的音乐。本文探讨的民族音乐,属于狭义民族音乐,仅指专业民族乐团各种形式的民族器乐演奏。

新中国成立后,将洒落民间薪火相传的民族音乐乐谱及各种民族乐器收集起来,把各路民间艺人组织起来,对其作品进行挖掘整理,对其演奏形式进行规范,形成中国民族音乐雏形。早期的民族乐器演奏依附于歌舞、歌曲伴奏,从20世纪60年代起,吸收西方交响乐团模式,各地纷纷组建了专业民族乐团,演奏水平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民族乐团演奏乐器精良、声部整齐、阵容强大。民族音乐演绎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2010年以后,各地民族乐团经过改制,新生代演奏员加入民族乐团阵营,民族乐团再度华丽转身,演艺超群,魅力四射,成为各界观众赏析民族音乐服务的演出主体。

二、民族音乐迎来“破圈”之旅

各地改制后的民族乐团,注重乐团发展,汇聚人力资源,配备高素质作曲、编配、演奏等贤才。民族乐团新人辈出,作曲、编配、编制、演奏储备充裕,演绎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焕发勃勃生机。可以充满信心地满足绝大部分音乐会的编排和演出需要,彰显专业民族乐团的强大优势。

目前,各地民族乐团是“演艺惠民”“高雅艺术进校园”等重大活动的主要演出团队之一。并创建了一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民族音乐经典曲目,推出《玄奘西行》《丝绸之路》《锦绣中华》《印象国乐》《潇湘水云》《大道天籁》《欢乐春节》等一大批品牌民族音乐会,充分展示了我国优秀民族音乐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不断作出贡献。民族音乐,国人口碑中的国乐,尊为高雅艺术。

民乐演绎自主创新不断“破圈”,民族乐团推出一些新颖的演出形式,曲目生动有趣,形式耳目一新,观众热情高涨、反响热烈,票房收益颇丰。

三、民族音乐面临“内卷”之忧

在民乐人的不懈努力下,各地民族音乐演出形式在“破圈”探索中。音乐厅部分演出场次不瘟不火,民族音乐“内卷”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观众喜爱反响强烈的新的民乐作品乏善可陈,很多新作品停留在“业内”分享,没有获得更多普通观众的认可与喜爱;创新题材作品缺乏。民族乐团整体业务水平越来越强大精锐,演出训练越来越规范强化,而演出曲目对观众的欣赏传播却难上热搜。如何激发普通观众热爱民族音乐,如何引导培育高雅艺术更多的观众欣赏群,如何在舞台上不断推出题材新颖的新作品,如何在演出形式与传播途径上不断“破圈”,深入研究观众欣赏民族音乐艺术追求心理,仍然是我们需要思考与探索的课题。

四、民族音乐观众群及欣赏心理需求

民族音乐艺术不仅是传承文化的高雅艺术精神财富,也是创造价值的艺术。卖不出钱的艺术,不是真正的艺术。观众喜爱与认可,是民乐之树长青的渊源。民族音乐观众群体基本可分为两类,特殊观众群和大众观众群,分析不同观众群的音乐爱好与追求,观察民族音乐观众欣赏群及欣赏心理需求,为民族音乐不断“破圈”,提供一些探讨信息。

(一)高雅艺术与特殊观众群的欣赏心理需求

民族音乐特殊观众群,是指受到过良好民乐教育学习的广大民乐爱好者或者从业者。

除了原有的全国各类艺术院校和专业音乐学院不断扩招,目前很多综合性大专院校纷纷增设了民乐表演和民乐教育专业,吸收了大批民乐学子进入高等院校深造,部分院校成立了艺术团、民族乐团,接受民乐教育学子逐年递增,呈井喷之势。

民族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对青少年性格形成与综合素质提升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全国县以上城市都设有民族音乐培训机构,国家教育重视与家长重视并举,激活了民族音乐在青少年中的普及推广。懵懂青少年有被自愿学习成份,但激发了兴趣,国民素质中音乐素养已然形成。

接受民族音乐学习教育中,成年人群体也呈递增趋势。成年民乐爱好者群体,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妙与震撼,深陷其中,将器乐演奏当成一生追逐的梦想,虽然种种原因没能走上专业道路,却成为某种乐器始终不渝的忠实粉丝。大多属于纯粹天性爱好,而非功利性求学谋业,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尊敬与学习的群体。

在那个物质贫乏,收音机都是奢侈品的年代,一首笛子曲《春到湘江》或《扬鞭催马》,通过广播广为传播、激荡人心,成为一代人的一段特殊岁月的回味与记忆。不难断言,民乐演奏家方锦龙民族音乐演绎“破圈”新尝试,也一定会造就这样一批忠实民乐粉丝,这批粉丝毫无意外将加入民乐学习大军。

民乐素质教育的提升,为专业民族乐团输送大量技艺精湛优质人才。目前专业乐团招录演奏员,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局面。

困惑的是,民乐演出“破圈”作品异彩纷呈,没能吸引民族音乐专业方向者的关注与拥趸,民乐学习仍以传统曲子为主,很少触碰现代创新曲目,民族音乐学习成为功利性技能学习。接受民族音乐教育的这支庞大群体,并未给民乐演出带来粉丝群和明显票房收益。民乐演出与民乐教育俨然冰火两重天。如何把接受良好民乐学习的高素质观众群体,吸引和请进音乐厅,欣赏和接受我们现代国乐,需要调研这一“懂”民乐特殊观众群民乐欣赏心理需求,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探索他们的民乐欣赏需求,创作更多他们喜爱的现代曲目。

(二)大众观众群欣赏心理需求

大众观众群是指除了民族音乐学习或从业者以外的民乐欣赏观众群。

大众观众群对民乐欣赏与艺术追求,在于民乐是本土音乐,根生于这片热土数千年,民族音乐基因在观众血液中流淌,只是缺少发现、唤醒和挖掘,我们一直忽视了民乐基因的存在。

我们尝试民乐演绎的“破圈”,往往击中了观众内在民族音乐基因,抓住、激活了观众对音乐心理需求,变换了音乐演绎形式,达到用音乐为观众解压降压的目的。

现代人观众普遍存在工作紧张、生活压力过大现象,观察抖音等短视频APP中搞笑段子、逗闷子段子流行,就是达到了给观众减压放松心情的效果。当音乐观众忙完了手上的工作,走进音乐厅,就是达到带来心情放松和愉悦的目的。我们的民乐演出,需要抓住音乐基本功能,可以从观众解压降压需求这一要点寻找突破口。

五、业界民族音乐 “破圈”呈多元化态势

目前民乐界演出“破圈”形式,趋于结合多种元素,诗词,汉服,文旅,综艺等。不乏看到很多知名的音乐家,如赵聪与游戏王者荣耀合作全新主题音乐《赤焰之缨》,一支《左手指月》的女孩古琴,上千万次的播放,柳青瑶和中国歌舞剧院打击乐演奏家王佳男合作的《兰陵王入阵曲》火遍全网,给观众带来新颖的视觉冲击与新奇的听觉享受。

在民族音乐演绎“破圈”思路上,琵琶演奏家方锦龙做得比较成功,实现了以点带面,无数的观众因为他的精彩演绎,了解了民乐、了解了琵琶、了解了弹拨乐器。琵琶演奏家方锦龙全国各地的多场演出,售票情况都非常可观,氛围轻松,观众热情高涨。观众感受到与以往不一样的新奇与惊艳,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一些小而美的民乐合奏,配合综合文化元素,很容易走进人们的视野,更自然的被人们所接受,民乐不再是普通大众眼里的阳春白雪,获得了大量观众的关注与赞许,前景可期。

音乐“破圈”行动,民乐演绎圈一直在努力探索,这些民乐演绎变换和多元化出新,有很多值得我们专业民族乐团借鉴与学习的地方。

六、民族音乐再“破圈”初探

在各种艺术形式越来越精品化、高雅化的时代,民族音乐的创新,需要我们走近观众,开拓眼界,调整思路。不固步自封,不沾沾自喜,不闭门造车。尝试从线上到线下,从小团体到大乐队,把握多元化艺术环境机遇,紧随时代艺术欣赏潮流,全面“破圈”,引领时尚。

业界民乐演绎的多元化“破圈”尝试,让我们看到了民乐未来的曙光,也给民乐演出“破圈”带来更多启示。如何发挥民族乐团优势,不断探索“破圈”,初步归结如下几点:

1.牢牢把握“破圈”概念,打破次元壁,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认识我们。突破一点,以点带面,四面开花,音乐“好听”是获得年轻观众青睐的唯一途径。以“好听”为原则,多在悦耳音色、优美旋律、精致配器、创新编曲上下功夫,找到更贴近当代生活的音乐语言,摒弃赘冗的高深炫技,剔除晦涩的云山雾罩,推广民族音乐“白话文”,不断突破以往的固化边界。利用更多APP上发现各种流行表演形式,从受到年轻观众追捧的曲子中找灵感,内容鲜活生动、新潮,形式上与时俱进不拘一格,作品编配上更加贴近生活,听得懂,有看头,才有出路,才有市场,才能圈粉。

2.增强民族音乐服务意识和忧患意识。选择曲目贴近生活,简洁明快,旋律优美。让观众走进音乐厅,知道我们在演奏什么,获得悦耳的音乐感受。把脉观众的音乐欣赏习惯与心理需求,创作更多赏心悦目、朗朗上口的曲子,给观众带来心灵的共鸣或震撼。打破表演形式固化藩篱,针对不同的观众群设定喜爱与特定需求的节目,让民族音乐舞台更加活跃。

3.根据观众欣赏心理需求,调整演出编排方式,舞台上尽量减少或不掺杂过多解说词,拖沓的讲解隔断音乐内在旋律的衔接,徒增普通观众心情烦躁与情绪抵触。很难达到观众音乐欣赏心理需求减压降压的目的。民族音乐演出既是展现民族乐团自我的舞台,更是为了服务观众音乐欣赏心理需求,达到共鸣目的舞台。可将演出曲目内容简介印刷到宣传节目单,供观众提前“预习”。音乐厅的功能主要用于观众欣赏和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与享受,避免将音乐厅转换成音乐教学课堂,现代中国人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博士,一路艰辛,受了太多的“教育”,已然形成对“教育”的厌倦和抗拒心理。尝试策划系列诗词音乐会,汉服文化系列音乐会,太极系列音乐会等,利用不同的形式,带动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观众,不断破圈、跨界、超越,让民乐舞台更加绚丽多姿。

4.借助网络上的网红城市地域地标,积极主动依托和融入网红地域圈,灵活运用线上平台,展示民族音乐与民族乐团的艺术魅力,与线上观众有效融合与互动,寻找地气,捕捉民乐元素的变换与亮点,吸引壮大粉丝群。把线上观众吸引到金碧辉煌的音乐厅,走进我们的民乐演出大舞台。

5.民族音乐演出票房营销上,推出“电视剧免费看”模式,即联盟厂商赞助,策划一些略带商品广告主题专场音乐会,可以和一些特定品牌厂商合作,比如面对儿童的动漫卡通专题音乐会,建议推出少儿喜欢的品牌食品、品牌服饰文具文化等,免费吸引更多观众走进音乐厅,感受民族音乐艺术魅力,吸引激发观众喜爱民乐,与观众产生情感互动,给观众留下深刻回味。与品牌企业互惠双赢,壮大民族音乐粉丝群,抢占音乐文化新市场。

6.注重市场拓展,获取更多媒体平台支持,争取与电视台合作机会。要求将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正能量加入电视舞台栏目,积极发挥主流媒体优势,设置专题民族音乐演绎艺术类节目,类似于央视音乐频道《国乐华风》,利用地方台优势,可以整合得更生动活泼,注入现代文化艺术气息新作品,拿出一些与以往演绎不一样的创意风格,闪亮登场,给屏幕前的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冲击,培养更多潜在的、愿意去音乐厅欣赏民族音乐演出的观众群。

结 语

千里难寻是知音,民族音乐演出,要做欣赏民族音乐观众的知音。让观众的心安静下来,聆听和感受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净化心灵,激发热情。不断给观众带来无穷的听觉震撼,和完美的视觉冲击。是民乐表演艺术追求的目标。

民乐演出线下平台已经得到高度重视,各地新建高端音乐厅若干,硬件设施,规模空前,民族音乐与民族乐团,正不断“破圈”整装待发,满怀信心地登上舞台,通过新生代演奏家的倾情演绎,让我们的中国民族音乐大放异彩。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不断“破圈”,不断推出民族音乐精品,升华民族音乐,提升国民对民族音乐的认知。锻造民族乐团,再启“破圈”之旅。根据观众文化素养艺术审美情趣与音乐欣赏服务需求,做好民族音乐艺术欣赏的引导,更多的是需要民乐人自身思想观念的裂变。让更多观众接纳喜欢民族音乐,是我们努力探索的方向,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破圈音乐厅民乐
露营“破圈”背后,这家房企解锁了新社区美学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从《惊·鸿》看传统戏曲的“破圈”传播
李旎:B站『破圈』的幕后导演
民乐国祥
破圈
音乐厅声频工程设计与应用
一座史诗级音乐厅的前世今生
汉堡音乐厅漏水
中国民乐的“世界民族音乐”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