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音景观”视域下陕西本土音乐的文化传承

2022-12-29侯璐璐

轻音乐 2022年4期
关键词:陕南陕北民歌

侯璐璐

“声音景观”是与某一地域的地方意向、地方感形成的音乐意识和象征性元素。表演者和听众在一定的表演地点展现出来(或听到)的声音即是一种声音景观。“对本土音乐的声音景观文化研究意欲在我们熟识的文本、图像资料之外,强调声音在地方文化建构中的作用与意义。在人们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声音可以更直接唤起人们对一个地方的感官记忆,从而成为与可视的物理景观和人文景观有着同等价值的文化景观要素。”[1]

一、地域差异呈现的音乐文化“景观”

我国本土音乐的发展中,地理方位是民间音乐生存区域的重要空间,人们在涉及到的民间音乐作为模式的基础上对本土音乐文化加以认识,在不同地理空间生存流传的民间音乐帮助人们广泛对各个地区的地方性差别有效感知。地形地貌属于本土音乐生态区域的空间地标构造,在空间构建的时候,其在一定程度和方面对文化的形成都存在着直接影响,使得不同地形地貌区域内生存和流传的本土音乐文化之间也具备较大的差异。

陕西本土音乐承载了陕西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与历史印记。本土音乐看似是一种静态的存在,但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却历经了百年甚至千年的变异与锤炼。从空间维度来看陕西地区陕北、关中、陕南各自特有的地理风貌,势必会形成各自特色的“声音景观”,从时间维度看历史发展过程中陕西地区音乐本身具备的可流动性与不可流动性也会形成新的音乐本体。陕西的本土音乐文化资源历史悠久,陕西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其中包含着关中和陕北及陕南,不同的自然风貌也造就了不同特点和风格的地域音乐,它们共同构建起丰富的陕西地域音乐文化资源。陕西地域音乐由于具备独特的历史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在全国都享有比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陕西本土音乐也成为当前音乐创作的重要素材及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传承和发展陕西本土音乐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和继承都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本土音乐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形成的,并因为地理环境、人文生态环境的不同而滋生出不同的音乐风格。这些音乐文化在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基础上充分体现出陕西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民俗风情,映射出人们的信仰观念和价值体系。

(一)黄土高原音乐文化景观

陕西地域音乐以陕北民歌中的信天游最为著名,陕北民歌是所有陕西民间音乐中认知度最高的音乐品种,对中国传统民歌产生的影响力也比较大,陕北民歌的旋律本身具有高亢奔放和富有感染力的特点,其所具有的跌宕起伏特点与陕北的地貌特征相互呼应,歌曲中能够充分凸显出当地人民所具有的粗犷豪迈而又朴质的音乐情怀。现代人们不论在任何场合,以任何方式听到“背靠黄河面对着天,陕北的山来山套着山。”这样的陕北民歌,除了耳朵里听到的声音,脑海中更会出现辽阔的长天厚土,连绵的荒野黄沙,起伏的沟壑峡谷,及在这片黄土高原上生活的人们的立体景观,折射的即是声音景观效应。纵观陕北历史,“直到民国初年,陕北地区仍是‘民风质朴,安于旧习,鲜具外界之知识’的地区。与此同时,外界对其地域文化特性也少有了解,即使是当地地方志中,对地方文化的介绍也极为简略,更遑论作为乡野俚俗的陕北民歌”。[2]“陕北民歌在进步知识分子的主导下逐渐由底层民众歌唱心声的民间歌曲演变为反映时代、反映革命的时代歌曲”。[3]以延安精神作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陕北民歌等为代表的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及和时代发展相融合的现代文化逐渐成为陕西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陕北民歌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豪迈、粗犷、嘹亮、悠扬,既有黄土高原独特的生产生活气息,也有以大气、辽阔为特点的审美风格。陕北民歌扎根于陕北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中,体现普通农民的喜怒哀乐。加之底层劳动人民文化水平不高,生活压力大,因此在劳动、休息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即兴创作的特点,民歌的歌词简单、质朴,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以陕北口语为音乐语言基础。以“走西口”为例,陕北民歌中有较多反应走西口心酸、痛苦的民间歌曲,如,《走西口》《兰花花》《五哥放羊》等。这些歌曲大多歌词简单、凝练,曲调抑扬顿挫、激情豪迈、沧桑悲凉。除此外,近现代以来,陕北出现了一批以民歌为特色的红歌,将1935年左右的红色革命文化、根据地生活融入到民歌创作中,如,《东方红》《绣金匾》《拥军秧歌》等不仅有浓郁的陕北民歌特点,也形成了特色的红色革命历史民歌。

(二)秦巴山地音乐文化景观

陕南音乐表现了陕南人独有的柔中带刚,兼糅并济的性格特点。“音乐较关中秦腔柔缓,由于地理因素和历史发展陕南秦腔已经渐渐与四川川剧和湖北汉调交融,陕西特色不够显著明晰。”[4]同样,陕南民歌也像陕南的整体地形和自然环境一样给人以山清水秀的感觉,陕南民歌所蕴含的情感较为细腻,歌曲委婉舒展,这一地区的山歌民俗传承比较久远,其民歌的内容较为丰富,形式也比较多样,在演唱的过程中陕南民歌少用假声,多数情况下是用高腔和平腔演唱。

紫阳位于陕南中部,紫阳民歌历史悠久,在多个朝代更迭中基于人们的生活习俗而形成和发展起来,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紫阳民歌受到外来移民的影响较为明显,明清时期战乱灾荒频繁,陕南地区人口大量死亡和逃亡,由此造成田地荒芜、人口凋敝。为推动经济复苏,政府多次组织移民,加之因为战争、灾荒而形成流民涌入陕南,开垦无主荒地,或部分外地商客客居陕南,由此形成了在生活习惯、生产方式、思想情感和方言口语上的交互影响。紫阳民歌是在劳动号子的基础上形成的,劳动号子风格粗犷,音调和节奏变化较多,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映照。除劳动号子之外的山野民歌被称为山歌,山歌歌词大多是从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般是对当下劳动场景的真实描述,现编现唱,以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为主。小调和山歌一样种类多,作品丰富,歌词较为固定。相比于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更为细腻流畅、优美动听,节奏也较为平稳细腻,音域窄,有一定的叙事功能作用,也带有较为明显的个人情感色彩。

(三)关中平原音乐文化景观

陕西关中一带的本土音乐主要是以秦腔、西安鼓乐等。“据《戏曲音乐志》记载陕西范围内戏曲共23种,其中12种戏剧剧种产生于关中”[5],关中平原为戏曲音乐的发展重地,占陕西戏曲种类的52%。

西安鼓乐也被称为长安古乐和长安鼓乐及西安鼓吹乐等,其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西安鼓乐流传在古都长安城乡地区,属于古老的乐种,继承唐宋音乐的传统,吸收元明清时期各个民间音乐的精华,并且得到不断发展完善。现代创作的关于大唐的艺术作品中很多音乐元素取材于这一古老的音乐。尽管历经千年的声音艺术无法得以复原,但最起码可以让人们从这一声音中去感受其所能展现的立体景观。

西安鼓乐是关中本土音乐的典型代表,是千百年来流传于古长安和周边区域的大型民间鼓乐艺术,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的传谱曲目,并且保留自身特色的复杂曲体和丰富的特性乐汇。迄今为止,西安鼓乐仍然保留着较为传统的鼓乐演奏方式、乐器和乐谱等,古代半字谱多为手抄本,部分音符和莫高窟发掘出的唐乐谱相似,由于脱胎于唐朝宫廷乐曲,因此风格大气、庄重、典雅,曲式结构完整,乐曲优美,和一般的民间音乐有一定区别。西安鼓乐主要是依存于古长安和周边地区的庙会、道观、寺庙以及大型民间活动,可以分为僧、道、民间三个流派,且风格各不相同,僧派风格悠扬高亮,道派自在悠闲,民间派亢奋热烈。

民间本土音乐伴随历史进程,从配合政治宣传的工具到抒发民众对新时代、新生活的感悟,都是时代属性的呈现,因而不论是陕北、关中、陕南还是其它各地本土音乐的传承都应具有“时代观”视角。

二、“时代观”引申的音乐文化传承

当前陕西本土音乐的发展从表面看,相比几年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依然面临很多壁垒。“声音景观研究将声音视作一种直接跟身体感官互动的环境,而非仅是内容的承载者。声音景观与听觉方式呈现出某一时期特定的权力关系与物质技术特征。通过考察更广泛空间中的声音景观,能够拓展与联系各个声音媒介的传播情境、场所,洞见它们之间的位置安排与权力关系。”[6]以陕西本土音乐作为基础,对陕西本土音乐的具体发展情况加以研究,对当前陕西省音乐资源的情况加以分析,明确陕西本土音乐保护及传承的重要性。在新时代背景下以“时代观”的视角将本土音乐与新媒体等融合在一起推动陕西音乐的创新发展,促使其音乐文化得到关注和重视。

(一)把握好“守”和“变”的关系

对于本土音乐文化取舍问题的研究与争论由来久矣。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守”与“变”就曾经有过一场博弈,时至今日,提及传统依然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也将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所有的今天终将成为历史,今日的前沿也终将成为传统,陕西地域的声音景观也必须在时空变幻的过程中将制约音乐的其它因素放在一起加以理解。中国历史发展至今历经几千年,期间古代朝代更迭是文明的不断推翻与重建,“守”的是必须传承的精华,“扬”的是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精华需要传承,却无法在不同时空不断复制,这就需要“变”,因为我们再也无法恢复“西安鼓乐”昔日的辉煌,却可以让听者在具有西安鼓乐基因的现代音乐中感受曾经的盛世与辉煌。

(二)培养本土音乐传承人

本土音乐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需要一代代人努力传承创新下去。陕西本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与传承人培养息息相关,需要综合梳理当前的各个本土音乐种类的传承现状,并提出针对性解决办法。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本土音乐的保护投入力度,为民间老艺人提供本土音乐的表演舞台,让本土音乐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功能。如,在大力开展现代旅游业的同时,可以鼓励民间艺人、本土音乐表演团队和旅游业合作,在传统的集市、祭祀活动、节庆日活动中表演本土音乐,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让民间老艺人有发挥的舞台,并通过经济效益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另一方面,政府联合文化机构、高校、社会公益服务组织等,聚集一批专家学者梳理本土音乐素材,进行田野调查,将散落在民间的本土音乐素材整合起来,挖掘其中的美育、德育价值,鼓励高校开发校本音乐教材,通过系统的学校音乐教育,引导高中生、大学生学习本地区本土音乐、民间音乐,从而扩大本土音乐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邀请著名的老艺人、传承人和专家学者开展展示、演出活动,依托高校建成本土音乐文化基地,形成有区域文化内涵的特色学科。政府和高校还可以鼓励专家学者对本土音乐进行科学规范的学术研究,挖掘其中的民俗文化价值,并以文本、电子、音像资料的方式,将本土音乐的歌词、曲谱、旋律等记录下来,从而为培养年轻传承人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

(三)重视本土音乐相关专业科研与教学

有效改善当前本土音乐教学的情况,对教学条件和环境加以完善和发展,其中比较直接的作法是投入更多的资金,而间接又有效的做法则是努力申报国家艺术基金,如今年西安音乐学院获批的《秧歌剧表演人才培养》和太原师范学院获批的《晋陕甘宁秧歌舞创新人才培养》等人才培养项目,就吸引了全国各地专业人才去参加培训学习,更大范围地宣传了地域性的本土音乐舞蹈,同时结合现代艺术编创手法亦能创作一批优秀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有地域壁垒的传统文化。文化类研究无法像理工类一样可以做出具体的实体去推动社会的发展,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渗透与潜移默化的传播。作为普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结合课堂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宣传,作为音乐专业教育工作者更要结合专业特点让学生去接受并认同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作为师范教育工作者更应当把这一理念植根于学生心中,让他们在将来的教育岗位上不断地传承下去。

(四)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融媒体平台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数字化多媒体成为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播、共享和保护措施。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不仅是将本土音乐的相关资料、素材以数字化的方式保护起来,而是要拓展本土音乐适应现代社会的新途径,将具有陕西本土音乐特点的文、图像、音频、视频和器具等多维度地收集整合起来,通过数字化的融媒体平台推广到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政府也可以集合高校建立陕西本土音乐、歌舞数据库,通过信息数据集合的方式体现陕西本土音乐历史演变特点、民间传承特点、演出特点、文化内涵等,让社会大众能通过数据库了解不同本土音乐类型的发展演变。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将本土音乐的表现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出来,让人们借助现代技术真实、全面地感知和体验本土音乐,感受地域特点和民族文化特点,从而通过数字储存、数字表现和数字传播的方式让人们以新的视角体验、感受本土音乐,以及了解本土音乐,并产生新的音乐文化消费需求。

结 语

近代以来,稳定的行政体制的构建对文化一体化发展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但是当前民俗文化各个类型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音乐文化是比较典型的,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发现各地具代表性的音乐品种产生与发展体现出对历史文化地理及民俗生态依附性特点。尽管陕西省本土音乐文化品种发生风格变异的原因相对比较多,但这一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和民俗文化因素的影响较为突出,这就需要加强陕西省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时候能够落脚于此和植根于斯。现在随处可闻的陕北腔调传达的不再是苍凉而是高亢,进入全国视野的关中老腔吼出了现代陕西人的自信与激昂,面向全国的陕南茶文化节上唱出的温婉腔调更是向世人展现了陕西柔和的一面。声音景观背景的变换,阐释了陕西音乐新的内涵,也重塑了陕西本土音乐新的辉煌。在流动的声音景观视阈之下本土音乐不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不断地继承,新的继承即是全新文化品牌的树立,亦是文化自信的建立。

注释:

[1][2][3]张晓虹.地方、政治与声音景观:近代陕北民歌的传播及其演变[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37—46.

[4][5]刘凯璇.音地关系探微——从声音景观的角度探讨秦腔与土地的关系[J].当代音乐,2019(02):68—70.

[6]季凌霄.从“声景”思考传播:声音、空间与听觉感官文化[J].国际新闻界,2019(03):24—41.

猜你喜欢

陕南陕北民歌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陕北迪士尼
——碧麟湾
尴尬的陕南
党建地图·陕南
党建地图·陕北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台湾女硕士在陕北乡下写生的那三年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陕南民歌保护与创新研究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