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州皮影戏的文化基因

2022-12-29于巧琳

轻音乐 2022年4期
关键词:皮影戏皮影文字

于巧琳 程 群

“文化基因”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查德·道金斯对基因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且在行业内已成为佼佼者。他的《自私的基因》一经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他提出,人类文化在传播时,遵循较多基因传播的相关原理,甚至原理的相似度较高。在这之后,研究“文化基因”的学者逐渐增多。他们从信仰、概念、行为等多个不同层次分析基因所起到的作用,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思想的开放性使得他们的研究内容逐步延伸发展起来。“文化基因”在某些意义上是人类文化演变的基本单元主要指的是通过非遗传的途径尤其是模仿来进行传递。“文化的进化”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且,“文化进化”不仅加入了“人”,还加入了“人的意识”(张开《“文化进化论”与“文化选择"学说》)。也就是说,文化在进化、遗传过程中,需要将人类的思想认知进行转化后,表达成为文字、语言等内容。这些内容中涵盖范围较广,且具备较强的演化性和传播力。所以,文化基因的概念可以从特定的符号分析,研究音乐或建筑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产物所具备的特殊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传承与传播,同样也关涉到中国传统观念与价值取向的传承,体现出中华民族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国务院在十四五规划中正式提出《“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在这当中重点分析了文化基因在中国的发展和演化情况。其中也明确指出,在未来的文化发展中,需要实现多学科且具备多样化效果的内容探讨,通过合理的挖掘阐释,进一步分析非遗的文化基因如何应用到目前的时代发展规划中,发挥其本质的价值。

复州皮影戏这一民间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发展至今,已被列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从其表现出来的形式和文化理念上看,这一产品具备社会特定且属于口头传说的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进行此类内容修改和分析时,也着重强调其具备的传播性和文化内涵。

中国,作为文明发达的文化古国,文明积淀价值大并且具有持续性,体现在从甲骨文演变到金文再到真、草、隶、篆的五千年文字史,从未间断;进入夏商周时期,逐步形成的宫廷礼乐等文化内容,经久不衰,始终在中国的民间流传从未间断;华夏文明在多民族长期共同发展过程中确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迁移从未间断。而这些文化基因的从未间断成为了世界级非遗“复州皮影戏”的渊薮。

一、五千年的文字史

中华汉字源远流长,从甲骨文开始,作为最重要的记录方式,已经成为文明发展和推进过程中的重要载体。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根,这种历史悠久、年代久远的记录方式,使得一个民族从文字时代发展至今,始终有据可循。从甲骨文发展到真、草、隶、篆,这漫长的文字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一个民族只有进入到文字时代,其文化与历史才会被我们的后人所理解和认识与传承。有了对文字、口头文化、语言的深刻记录,历史才会具备清晰的延展脉络与节律。中国五千年统一而又定型,并且从未间断的文字史为皮影戏两千多年一脉相传、历代不绝奠定了文字记载基础以及传承至今的经典性条件。

(一)文字的科学定义及其内涵

《语言学名词》中关于“文字”方面的解释和定义是,人类在记录和传播语言过程中,所产生的书写符号系统。[1]重在指出以下几点:第一,文字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第二,文字的作用是记录和传播语言;第三,文字是书写符号系统。

(二)文字的属性

文字属于符号的一种,可用于系统化表达思想和信息。而文字本身具备的可视性,作为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当中,作为记录文化的符号。这种形式的符号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而且可以进一步固定并不断发展。这种方式也就导致文字和语言之间具备一定的依附关系,文字作为最重要的辅助内容,需要在更紧密的情况下发挥其实际作用。

(三)文字的特点

由于文字本身就具有自我陈述、自我说明的特点,因此通过文字记载便能够重新复述历史,对于历史文明的探索,考古学所能够给予的依据非常有限。尽管挖掘得出的资料给我们带来了关于社会的信仰与结构等方面的信息,但是文字资料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又限制了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文字可用于记录语言,但在实际使用时,也具备一定局限性。另外,最原始的文字由于其在词组中的音义附着程度远远不如成熟的文字那么稳定,自我陈述、自我说明的力量可能相对软弱一些。

(四)文字的作用

文字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打破了语言的时空限制,使得文字在语言中的记忆延伸得更加宽泛,使得文字交际的功能变得更为强大。文字给人们记录生活提供了一种更好的途径和方法,对经验的借鉴与学习以及对知识的广泛普及提供了一种物质上的依托,加快了我们在人类历史社会中的经验与知识积淀的速度。人类是通过语言文字这种高效的资源作为信息传递工具,大大增强了文化、思想、哲学、宗教、美术等各种人类文明的传递速度与效率。

(五)皮影戏的文字记载

中国的皮影戏研究,从汉代开始,文字记载的内容尚且有据可循,而在这之前,皮影戏就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历史传承。在汉朝班固的《前汉书·李夫人传》中,就曾提到“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等词汇。在进入到宋代时,人们对此方面已经有了更充足的认知,皮影戏也传播到千家万户。依据以上的文字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影戏只能称作“影”,而非“戏”。此时的影戏没有剧本与唱词。在此之后的汉朝《汉书》,西汉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桓谭《新论》、王充《论衡·自然篇》,唐代《酉阳杂俎》,宋代《都市纪胜》《百宝总珍》、高承《事物纪原》、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明代张耒《明道杂志》、张仁熙《皮人曲》。宋代《都市纪胜》等历史文献延绵不绝地记录了皮影戏发展的伟大工程,因而使皮影戏的溯源得以蹈袭有据。

二、礼乐与民俗之间的演变与融合

农耕文化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尽管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古代由于人类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较低,对大自然的探索和征服能力明显不足,导致他们向神灵或怪异求助,普遍存在着敬天地、敬鬼神、以天为则、崇拜祖先的现象。而繁复森严的礼乐制度则规定从宫廷到民间,为了求神佑便产生了祭祀。在祭神祭祀时歌舞娱神是为“乐”与供物奉神是为“礼”这两个方面达到了和谐与统一。频繁且复杂的宗教祭祀仪式活动促进了“礼”和“乐”二者的共同生长,逐渐兴盛。

在周代,以祭礼为代表的诸礼,参揉政治手段,加其宗法制度,使其在全国范围推广执行,形成周代礼乐制度的核心实质。“礼者,天地秩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从平时的起居习俗到红白喜事、从神圣的祭祀习俗到禁忌等各种活动,都被一系列完备且繁复的传统礼节所笼罩。宫廷制度中的礼乐等风俗很快就被民间社会模仿学习,家国的礼仪逐渐深入民众社会生活。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礼”由此变成“俗”。宫廷礼仪在发展的历程中,必然会走向民间。而这种演化也会逐步成为民俗的组成部分,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风俗和形态:包括宗教礼拜、年度庆典、民间风俗习惯、戏曲曲艺等,而这些长期指导中国传统精神生活的“制度、礼乐、仪俗、规则”,成为传存非遗重要的文化基因。

皮影戏是人们在闲余之时,所逐步演化出来的一类嬉戏工具。从民间的信仰和祭祀,再到古代的弄影幻术等,这些都在不断发展中,催生出皮影戏这一形式。在传统的复州皮影戏中,演出的模式是以民俗活动为主,对应的活动表现形式如下:

一曰愿影。也就是通过佛前许愿的方式,在还愿的过程中,请戏班唱影表达自己对神明的尊重和感谢之意。

二曰乐影。这种形式的皮影主要在村落中传播,而且传播的过程及范围都是以社会团体模式为主。在长期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民众对丰收的喜悦之情胜过一切。农耕时代的社会表现,更让民众开始选择多样化的方式来寻求欢乐,因此通过影子来表达民心大悦,通过影子戏来表达庆贺之情,进而在这当中寻求欢乐之感。

三曰寿影。正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旧时由于贫困而造成的生活环境、落后的医疗条件,社会人口平均寿命不足50岁,因此延年益寿、长生不老则成为帝王将相及民间百姓的期盼。老人到了花甲年纪,需要通过大摆宴席等多种方式祝寿,这是一种表达美好祝愿的方法。在这当中必然也少不了戏班唱影等。有戏班祝寿的家庭通常较为富庶,因此这种寿影能展现出老人的高贵身份。

四曰喜影。喜影的出现来源于男婚女嫁的喜事,或者在家庭中出现喜生贵子或登科及第等事件时,都可以通过唱喜影贺喜。有钱人家通过这种方法展现身份地位,也可以在喜影中期盼自己的美好未来,或者事业顺利。

五曰丧影。旧时的民间治丧活动十分复杂,相关流程较多,很难通过一项简单的方式解决丧仪活动。因此,丧影是一种专门创作,用来满足治丧活动一整套的程序定式的特殊影戏,能够表达生者的美好祝愿,完成死者的超度。

六曰会影。在以前的庙会活动中,人们会通过寺庙活动等多种方式完成民俗祭祀,而祭祀活动也由一种民俗祭祀的宗教文化活动逐步形成完善的物资交流体系。祭品中内容种类繁多,加之餐饮和游玩等多种民俗活动,与之融为一体,在这种影响下,皮影戏成为当时较为热门且很受欢迎的节目。

复州皮影所能表现出来的内容非常丰富,所以在演化的过程中,多种表现融通交汇,开始走向民俗活动和文化相结合的道路。皮影的存在较为突出,在多样化的文化内涵中,人们或祈求神明保佑,或想要感恩社会。多种皮影的表现形式实际上都是当时的时代缩影,人们接受着大众文化的麻醉,在精神的交接中,不断碰撞思维。从另一个层面看,人们对文化方面的需求具备一定的局限性,会受到时代发展的变化和影响。人们在皮影表演完成之后,并不会刻意追求乞神谢神的结果达成所愿,而是通过这种追求实现看影娱乐,满足文化饥渴。

三、华夏文明在多民族长期共同发展过程中确立了文化涵容和文化迁转

中国自古以来地域广袤并且民族形态众多。一般而言,不同的少数民族由于其自然生存环境和他们日常生活方式及文化习惯的巨大差异,所以在民族文化方面更为独特。在推动中华民族繁荣稳定发展的伟大光荣历史长河中,诞生了新的华夏民族文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中,文化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多种民族的共生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中国的皮影戏的传播最早来源于宫廷,通过政治的传播和发展而不断推进。后续在战争等影响下,传播的路径不断加深发展,进入到越来越多的地区。由于古代中国传统皮影戏在我国所涉及流传的地域广泛,在不同民族地区的长期皮影历史变迁演化及其进步发展过程中,结合当地文化发展特点及其传统民俗和地方语言,逐渐发展并形成了我国皮影戏的三大主要区域性表演流派,北方地区最著名的就是滦州皮影。而西部地区则是更加偏向于陕西皮影,不同地区的皮影表现形式并不完全相同,但又有很多非常相似的地方。皮影戏虽然可以有很多样的种类,但是其中的差异主要还是体现在其中的声腔、剧目上。皮影戏的唱腔也不是单纯以一种方式传播,而是更多的融入了当地的民俗语言和曲调形式。这种表现较为突出,且更具备影响力。每个地区的皮影戏还受到了当地的戏曲和民歌小调等的影响,因此众多流派层出不穷,有唐山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等等。

其中,复州皮影戏由于地缘因素、社会因素、历史因素的影响,与乐亭皮影和山东皮影都有着极其相近的关系。因为地理位置的问题,乐亭地区的皮影戏更受关注,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首先进入到辽宁地区。皮影戏艺人在传播和流动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汤际亨也曾提出,东北地区的皮影戏,是受到了滦属商人的传播影响。而作为影戏这种传统音乐类型跨地区传播后,文化差异致使其自身与原有音乐之间产生或深或浅的碰撞,其间共处、接纳、剥离与创造等行为从其音乐形态的变化中均可反观。

《论语·述而》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简单来讲,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播中,文化所具备的包容性让文化源远流长。这种较强的文化表现形式,不会过多排异,因此文化中所能表现出来的内容越来越多。东汉时期,佛教进入到中国,在这之后,伊斯兰教等多种教派相继进入,开始从多个层面不断的影响着周围环境,在多宗教并存的影响下,皮影戏也实现了梵观音乐和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例如《耍孩儿》等多种形式中都存在道教的身影。在影戏的影卷及歌词中也发现了大量的宗教内容遗存,如《火焰山》《天官赐福》;另外,佛教、道教诵经的语言格式在影戏的语言中也有大量使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类的文化之间密不可分,这种形式的遗产模式,改变了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传统的制度和生活方式是人们生活和智慧的结晶,尽管存在精华和糟粕,但这种文化基因的遗传依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类,留存及传承这些文化符号,用以延续我们的民族血脉。阐释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基因,探究其共同的文化思维模式、共同的文化价值观或基本的构造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中华文化及情感,是人们审美等能力的体现,同时也体现和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塑造的民族个性,强化和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表现的文化特征,最终保持并遗传我们的民族文化基因,通过这种方式从根本上完成非遗传承,保证文化资源的广泛流传。

注释:

[1]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语言学名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0.

猜你喜欢

皮影戏皮影文字
我们来演皮影戏
文字的前世今生
民间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研究
——以宿州市灵璧县皮影戏为例
皮影戏
热爱与坚持
月光皮影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不老的皮影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皮影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