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枝教授从“内风”辨治帕金森病
2022-12-29许玉珉朱世瑞马云枝
许玉珉 朱世瑞 马云枝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高发于中老年人群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行动迟缓、肢体震颤、肌肉强直、步态不稳及睡眠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为特征[1-2]。目前,我国PD发病率为0.3%,6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为1.7%,85岁以上为5%[3-4]。由于发病机制不明,尚缺乏疗效确切的干预措施。其隐匿起病,进展缓慢,早期识别率低,致残率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困扰[5]。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广泛应用,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增效作用,在改善PD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和优势[6]。
马云枝教授是第五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第二批中医药青苗人才指导老师,首届河南省名中医,从事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四十余载,精研岐黄之术,对帕金森病的治疗具有独到见解[7-10]。跟师学习期间,获益良多,现将马云枝教授从“内风”辨治帕金森病经验整理如下。
1 内风形成的理论基础
内风理论源于《内经》,发展于明清时期。《素问·风论》曰:“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此内风虽指外风,但为后世内风学说奠定理论根基。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内风,乃体内阳气之变动”,阳气在体内周而复始运行产生了生理性的“内风”[11]。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言:“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提出了痰热生风论。金元四大家之刘完素首次提出热盛动风论,李东垣倡导气虚生风论,朱丹溪指出痰浊化风论。《通俗伤寒论》言:“血虚生风,非真风也。实因血不养筋,筋脉拘挛,伸缩不能自如,故手足瘛瘲,类似风动,故曰内虚暗风,通称肝风。”提出了血虚生风论。《类经》言:“内风者,五脏之本病也”,《外经微言》记载:“五风者,心、肝、脾、肺、肾之风也。五脏虚而风生矣。”指出五脏亏虚,正气不足,虚风内生,由此可认为内风的形成与五脏关系紧密。马云枝教授指出,内风的形成实为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致病因素。
中医学运用取象比类法将震颤、抽搐、眩晕、麻木等“动摇不定”的特性归属于风邪致病,其主升、主动、发散的病理状态皆属于风。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调畅气机。《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风的形成与肝关系密切,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12]。肝疏泄有度,则气机畅达,血脉畅通。肝为刚脏,性喜调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舒,气机郁滞,则气不周流,血行瘀滞。肝内寄相火,上连君火,下接癸水,肝气主升主动,易亢易逆。若心肝火旺、肝肾阴虚、肺肾阴虚、脾肾阳虚,肝木失养,均可致肝郁气结。而肝失调达、疏泄失司是病理性“内风”产生的基础。
2 内风致颤的机理
PD属中医学“颤证”“振掉”“震颤”范畴。《医旨绪余》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木主风,风为阳气,阳主动,此木气太过,而克脾土,脾主四肢,四肢者,诸阳之末,木气鼓之故动,经谓‘风淫末疾’者此也。”虞抟《医学正传》言:“盖脾虚则生风,风盛则筋急。”《素问·脉要精微论》记载“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素问·五常政大论》言“其病摇动”“掉振鼓栗”。各种原因引起的“掉眩”“振掉”“摇动”“掉振”均属于风象,与肝脾肾相关。明代孙一奎在《赤水玄珠》言:“颤振者,人病手足摇动,如抖擞之状,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进一步提出手足摇动、震颤为动风之象。
现代医家对帕金森病的病因病机有诸多认识,大多认为PD为本虚标实之证,主因肝脾肾不足,气血亏虚,毒蕴脑络,痰瘀互结,脑络及筋脉失养,发为颤证。病位在脑和筋脉,与肝脾肾关系密切[13]。脑为精髓、神明聚集和发出之处,主司人体思维、意识、语言、运动等高级智能,若脏腑功能低下,精血化生乏源,髓减脑消则行动迟缓,动作笨拙,转身、起坐困难,反应迟钝,认知功能下降。《类证治裁》言:“风依于木,木郁则化风。”若肝疏泄失度,气机逆乱,易化风入络。全身筋膜受肝之精血濡养,则筋强力健,屈伸自如。若肝失所养,筋失所濡,虚风内生,故肢体麻木,手足震颤、筋脉挛急。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PD患者多年高体衰,肾虚髓亏,筋弱骨软,伎巧难处,则活动迟缓,行走不稳,身体前倾,甚至跌倒发作。“脾者,主肌肉四肢”,若脾胃受损,纳运失司,气血津液不能濡养四肢肌肉,故形体消瘦,肢体震颤,慌张步态。
肢体震颤是PD的四大运动症状之一,典型的患者表现为不对称的静止性震颤[14-15]。PD以头摇肢颤、手足振摇、持物不稳、强直拘挛、姿势步态异常、眩晕等症状为主要表现,与风性动荡,摇摆不定的病理特性相吻合[16]。PD运动障碍症状为间歇性出现,精神紧张、过劳时症状加重,随意运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说明症状的非持续性是风气内旋的结果。内风引触体内蓄停之顽痰死血,挟痰瘀上扰神明,横窜经络,故内风是震颤、强直、拘挛的重要发病因素。
3 熄风通络贯穿疾病全程
马云枝教授认为,PD属于慢性虚损类难治病症,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以肝脾肾虚损为本,风痰瘀毒阻络为标,治疗上宜调补肝肾脾,祛邪熄内风。因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夹他邪合而为病,临床致病种类繁多,表现各异,凡表现为动摇、震颤、拘挛、抽搐等症状者,皆可从内风论治。马云枝教授基于内风理论结合临证经验,将颤证分为阳亢化风证、阴虚动风证、痰热动风证、血瘀生风证和血虚生风证,同时兼顾年老体衰的体质状况和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切合病机,随证化裁。
3.1 阳亢化风证 颤证初期患者阴虚之象尚不显著,阳亢标实之证尤为突出,常因郁怒伤肝,气郁化火,阳升无制而引动肝风。患者肢体粗大颤动,不能自控,面赤易怒,口苦咽干,两耳轰鸣,情志刺激后颤振尤甚,尿赤便干,舌体纤颤,舌红苔黄,脉弦而有力,表现出一派肝郁阳亢、化火生风、筋脉失约之象。针对此证型患者,马云枝教授主张运用平肝柔筋熄风法论治,以天麻钩藤饮或镇肝熄风汤为基础方,使上亢之阳得以镇潜,震颤自止。若情绪不稳、躁扰不宁者,加龙胆草、夏枯草、决明子以清肝泻火;眩晕目赤,两耳轰鸣者,加磁石、知母、牡丹皮以滋阴凉血,聪耳明目;大便燥结难解,口气臭秽者,加番泻叶、生大黄、芒硝以泻火软坚。研究[17-18]表明,天麻钩藤饮和镇肝熄风汤可改善PD患者运动障碍症状,缓解失眠、焦虑、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因平肝潜阳、凉肝熄风药物性多寒凉,久用易伤及脾胃阳气,临证用药宜顾护中焦脾胃之气。
3.2 阴虚动风证 聚类分析表明,PD患者的肝肾阴虚证频率最高,占55.2%,中药归经以肝经、肾经为主,累计频率为41%[19]。马云枝教授认为,人过中年,肝肾功能日渐衰退,复因劳作耗伤阴精,使得肝肾精血不足,筋脉失养,生风致颤,表现出头身动摇,步态慌张,开关现象,眩晕,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临证善用滋阴通络熄风法论治,常选择六味地黄汤或杞菊地黄汤加减,另选用自拟方—熄风定颤丸以补益肝肾,熄风定颤。研究[20]表明,熄风定颤丸可改善PD患者的UPDRS总分及Webster总分,对患者运动、社会生活能力方面有一定疗效。若阴虚甚者,加醋龟甲、女贞子、墨旱莲以滋阴补肾;肢体麻木,拘急强直者,加炒白芍、川木瓜以柔肝养筋;心烦不寐者,加酸枣仁、珍珠粉和琥珀粉(冲服)以安神除烦。
3.3 痰热动风证 临证不少PD患者因长期肢体震颤、失眠焦虑、出汗,机体能量消耗较大,虽形体消瘦,但舌体胖大有齿痕,马云枝教授认为此现象与饮食不规律、嗜食肥甘、活动减少有关,致使脾虚湿困,健运失司,聚湿为痰。痰邪与肝风兼夹为患,化热成毒,扰及筋脉,发为颤证。《素问·痹论》言:“饮食自倍,脾胃乃伤。”痰浊既是脏腑功能失调形成的病理产物,亦是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马云枝教授善用化痰通络熄风法论治,常选用黄连温胆汤或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临床研究[21]表明,黄连温胆汤可缓解PD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血清Ach、SOD、MDA含量,改善认知功能。若痰湿内蕴,舌苔厚腻者,加苍术、胆南星燥湿化痰;关节屈伸不利者,加僵蚕、蜈蚣、全蝎活血除风,逐瘀通络;反应迟钝,神情呆钝者,加石菖蒲、远志、五味子开窍化痰。
3.4 血瘀生风证 PD以中老年人为高发人群,而老年人群中血瘀证高达65.7%,血液流变学呈粘、浓、凝、聚之血瘀痰阻样改变[22]。《灵枢·邪客》记载:“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矣。”PD病程迁延,病久顽痰死血渐生,留而不去,瘀滞络脉,伤筋络骨,致关节屈伸不利,筋脉失濡而手足颤动。此证患者多神情憔悴,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暗紫,肢体、下颌可见固定纤颤,舌质暗紫,脉细涩。马云枝教授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善用化瘀开窍熄风法论治,运用血府逐瘀汤随症加减。研究[23]证实,血府逐瘀汤可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若腰脊酸痛,行动迟缓明显者,加乳香、没药、细辛、延胡索以通络止痛;震颤日久,肢体活动受限,上肢重者加桂枝、桑枝以温经通络;下肢重者加川牛膝、鸡血藤、伸筋草、杜仲以补益肝肾,活血舒筋;心胸刺痛者,加降香、丹参、郁金、桂枝以温通心脉,活血定痛;言语迟缓、吐字不清者,加僵蚕、胆南星、郁金以开窍涤痰。
3.5 血虚生风证 《医宗己任编·颤振》言:“大抵气血俱虚,不能荣养筋骨,故为之振摇,而不能主持也。”血虚生风是肝血亏虚程度进一步加重的必然结果。PD患者脾胃功能低下,气血化生不足,肌肉筋脉失濡,血不荣筋则虚风内动。根据“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理论,马云枝教授主张采用培土熄风通络法论治,善用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减化裁。若腹胀痞满、纳呆不欲食、舌苔腻者,加木香、陈皮、香附、砂仁以醒脾理气、消食化滞;气怯懒言,语声低微,自汗者,加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麻黄根以收敛止汗;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善太息者,加柴胡、陈皮、合欢皮以疏肝解郁。
4 病案举例
陈某,男,60岁,2014年11月17日因肢体震颤、行动迟缓1年余来诊。患者近1年来渐出现左下肢震颤,行动迟缓,转身起步缓慢,院外明确诊断为帕金森病,给予美多芭、安坦片等药物治疗,病情仍呈逐渐加重趋势,并波及左上肢,伴头晕昏沉,头重如裹,身困乏力,怠惰思卧,咽干口苦,燥热汗出,情绪不稳,夜眠多梦,饮食一般,二便基本正常。既往有高脂血症病史。追问病史,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味,静而少动,缺乏运动锻炼。诊时症见:慢性病容,精神萎靡,神情倦怠,形体超重,腹围偏大,表情呆板,颜面潮红,皮肤潮湿多汗,口唇暗紫,口气臭秽,舌体胖大有齿痕,舌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四肢肌力5级,左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存在,病理征阴性。中医诊断:颤证(痰热动风证),治法:健脾化痰,清热熄风。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 3 g,胆南星12 g,法半夏12 g,天麻30 g,钩藤 20 g,炒僵蚕15 g,姜竹茹15 g,川牛膝10 g,葛根20 g,茯苓30 g,陈皮15 g,全蝎6 g,蜈蚣2条,煅珍珠母30 g,炙甘草3 g。5付,水煎服,日1付。二诊(2014年11月23日):患者自感肢体困重、头昏沉如裹减轻,口苦心烦改善,仍多汗,时而情绪不稳,心烦不宁。守上方加龙骨30 g、牡蛎30 g以镇心安神,潜阳收敛,5付,水煎服,日1付。三诊(2014年11月29日):患者精神状态好转,肢体活动较前稍灵活有力,睡眠改善,舌脉渐趋正常,以二陈汤为基础方,加川芎15 g、石菖蒲12 g、远志12 g活血通络,化痰开窍,继续院外服药治疗,以巩固疗效。1月后电话随访,患者病情稳定。
按语:患者老年男性,体型超重,因嗜食肥甘厚味、安逸少动等不良饮食及生活习惯,伤脾败胃,致水湿不化而生痰,气血亏虚而致瘀,痰瘀互结引动肝风,发为颤证。因帕金森病早期症状不典型,患者出现运动症状1年余,多处于疾病中期阶段,正盛邪实,治疗当祛邪扶正并举。因“脾为生痰之源,祛痰不睬脾,非其治也”,宜健脾益气为先,熄风化痰逐瘀为要,马老师主张“化痰熄风通络法”论治,旨在肝脾同治,使土运肝柔则体内痰瘀不存,虚风自止。患者初次就诊时痰热之象偏盛,先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利湿降浊以祛标实。随症加天麻、钩藤以增强熄风通络止颤之效。研究[24-25]表明,天麻-钩藤药对为基础的中药复方可改善PD运动症状及睡眠障碍,与左旋多巴合用,可发挥增效减毒作用。另随症加全蝎、蜈蚣、僵蚕以搜剔脉络痰瘀,熄风止痉,使内积之毒邪得清,痰瘀得化,促进新血生成及运行。因“蝎乃活风之要药”“僵蚕劫痰湿而散肝风”“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取其“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之性,化瘀熄风。待病情改善后调整二陈汤为基础方,意在健脾化痰降浊,杜生痰之源。诸药合用,使络脉久郁之风火痰瘀热毒等诸邪尽去,血脉通利,气血运行如常,肢体筋脉得复。
5 小结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病程迁延进展且不可逆,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由于发病机制不明,尚未建立健全的早期预警和诊断体系,仍缺乏有效的干预措施。随着中医药的广泛应用,在改善PD患者生活质量、提高非运动功能、协同增效、延缓病情进展等方面有独特优势[25]。马云枝教授指出,内风的形成与肝脾肾功能失调、痰瘀毒内蕴阻络有关,内风参与了PD的病情发展的始末,应从内风论治。同时结合患者的病机特点,分别采取涤痰、化瘀、解毒、通络、补虚等方法,分证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