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儒家伦理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22-12-29朱晓楠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儒家伦理道德

朱晓楠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23)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1]作为中国传统伦理主体的儒家思想,在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早已成为一种深植于人心的价值观念,延续着整个民族的精神命脉。在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今天,传统儒家伦理对于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无疑是一笔丰富的历史资源,同时,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利于儒家伦理的传承与发展。

一、新时代重提传统儒家伦理之缘由

思想总是具有现实之根基,新时代重提传统儒家伦理,这既源于其所深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使命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也是因其在应对当今时代紧迫问题中所内蕴的哲学智慧和思想启迪。

(一)儒家伦理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使命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起着不可替代之作用。文化可以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传统儒家伦理曾遭受多次严重的危机和挑战,然而,在民族危亡之际,却成为国人保卫民族和复兴文化的重要力量,儒家以自身使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正如“儒家思想的命运是与民族的前途命运、盛衰消长同一而不可分的”[2]3。新时代,传统儒家的保家爱国精神自然应该被重新提起,这不仅仅是文明和历史的延续,更是国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体现。传统既有其绵延性,亦有其当下性,儒家伦理文化只有获得时代性,其民族精神才会被真正把握,从而可以让世界看到中国之力量、国人之特性。由此,传统儒家实现自己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自觉参与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就应该是自己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儒家伦理的哲学智慧和价值意义

我们当下社会中一些永恒问题的现代发问与回答需要看到前人的智慧,而传统儒学给了我们想要的答案。儒家伦理既不是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助推器,也不再局限于文化上的自我辩护和哲学上的自我发掘,而是用自己的哲学智慧和价值意义,对现实社会处境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态度。在现代化的进程里,传统儒家作为与市场经济相补充的伦理价值,突破计算性思维和工具理性,以一种天人合一态度教给我们如何更好地处理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心理不可避免发生变化,个人精神世界的荒漠化,物质功利带来的道德问题以及社会公平正义之问题,我们都需要从传统儒家那里进行道德思考、政治思考以及人性思考,以传统应对当今时代的紧迫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可能性

新时代要重提儒家伦理,这是必然之举,而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儒家伦理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承担着相同的使命,两者最终的价值旨归都指向人类文明,这让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具有了可能性。

(一)价值导向:为主导价值进行正向引导和论证

儒家伦理以探求治国安邦、长治久安的思想体系为特点,在政治层面上以维护社会的意识形态为目的,无论是轴心时代先秦儒家的礼乐制度,或是两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或是宋明理学的“天理”“天道”,都是在维护其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是对社会既有制度的恢复、运行和保障,纵观中国历史,“儒家传统伦理文化是和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制度共进退、同发展的”[3]。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强大理论武器,肩负着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使命,必须体现一种党性原则。正是因为两者在政治层面上承担着相同的使命,传统儒家伦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了一种相容相通之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价值上的正向引导时,可以以传统儒家伦理的文化资源进行话语转换,以儒家伦理话语为基础,建构引领人类时代的文明话语,从而避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误读。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以儒家伦理价值为基础,来构建我们共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增强国家民族凝聚力。

(二)行为引领:满足社会的价值期待

传统儒家以满足社会秩序、伦理、文化和心灵需要为目的,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我们天生就需要的东西,正如“它由思想理论已积淀和转化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4],以“日用而不知”的文化传统潜隐在人们的思维方式、性格品质和行为习惯之中,即“道在伦常日用之中”,传统儒家正是以这种伦理价值在建设社会的精神层面上亦发挥着现代意义和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其价值规范总要落实为一种秩序规范,为被教育者设定满足社会价值期待的行为路径,在被教育者自觉遵守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和时代意义也早已变成人们的精神追求。因此,不仅仅在政治层面上,两者承担着相同的任务,在社会和价值层面上两者都以满足社会的价值期待为自己的应有之义。正是在这种共通性之下,传统儒家伦理才能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使自己从传统步入现代,进而实现自己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才得以吸收传统儒家伦理的积极因素,自觉丰富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系和时代内涵。

三、传统儒家伦理的基本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传统儒家伦理作为中国思想智慧和理性思辨的结晶,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融相通之处,在其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以人为本”“崇德重义”和“实践理性”的处事原则和价值追求,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以人为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以人为本”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其最终的价值旨归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关怀为目的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以人为本”的关怀视角下看传统儒学,其中心思想就是关于人生价值的观点,既肯定人的价值,又肯定现实生活的价值,更肯定其道德的价值,正如儒家认为“人的价值、生活的价值、道德的价值三者是统一的”[2]243。以“人”为中心,是儒家的特点,“以人为本”亦是儒学之思想。孔子认为人皆有道德属性,“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5]779(《论语·微子》),以此说明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是有道德生活的。君子以“仁”为生活主要内容,“仁者安仁”[5]144(《论语·里仁》),就是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对人格尊严的坚守。然而“为仁由己”[5]487(《论语·颜渊》),要达到仁的道德境界,必须要靠自己的自觉意识和独立人格,而“仁者,人也”[6]105(《中庸》),仁成为人的发现,则标志着人类道德生活走向了自觉。同样,孟子亦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是因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7]117(《孟子·公孙丑上》),具有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品质,并能够发扬其内在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自律,这是一种主体的自我选择,一种独立人格的体现,当具有了这种人格特性,道德主体就可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7]176(《孟子·滕文公下》)。传统儒家以人为本位,宣扬人的主体性,肯定人的独立人格和价值尊严,这对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培养自由且全面发展之人为最终目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学说,所关注的也应该是现实中的、活生生的、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强调人的目的性与自觉性,以人的问题出发,又要以人的问题为归宿。无论是教育者或是被教育者都应该具有自我选择的主体意识,在物质文明丰富的前提下,能够直面自己的心灵深处,用一种理想和信仰来破除内心精神世界的荒漠化,使自己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能够体面且有尊严地生存和生活,最终走向“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9]发展的新阶段,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自觉之人,看到人之为人的存在意义,看到浑然与万物同体的仁者之人格。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的终极关怀为目的,实现人的自由且全面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提升自身亲和力为改进方向。受传统儒家人文主义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对象成为自由且全面发展之人,就要以提升自身亲和力为改进方向,从而增强其实效性。所谓亲和力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的感染力、吸引力、渗透力,表现为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亲近感、趋同感和亲近度”[10]。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文关怀和生命关切为核心要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重与被教育者的共情能力,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提升教师人格的亲和力;以传统伦理文化为借鉴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亲和力。在这种具有人文关怀的亲和力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将成为满足教育对象思想成长和未来发展需要的教育。

3.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服务宗旨。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最终目的,也是人文关怀的最高境界。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自由且全面发展之人,然而,自我发展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更好地发展,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肩负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职责和使命,这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宗旨和价值旨归。正如传统儒家以圣人君子为主体,来建构和保障一种有序和谐的社会伦理模式,“自任以天下之重”[7]282(《孟子·万章上》),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一切为了心中的家国大义。思想政治教育更应以此为借鉴资源,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自己的服务宗旨,充分发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时代使命。

(二)崇德重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合道德性

儒家伦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代表,一直强调崇德重义,在社会和国家治理层面上,儒家提出“以德为本”的治国理念,孔子讲“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61(《论语·为政》)这是儒家理想的治国方法,“仁义”是其倡导的治国价值方针和社会价值导向。“为政以德”[5]59(《论语·为政》),甚至统治者自身德性也对社会道德价值起着导向作用。依托道德治理国家,人们各自遵循应当的道德规范,并通过制度建构达至社会和谐,以“孔颜乐处”的崇高境界为精神指引,超越物质功利,从而形成“义以为上”[5]762(《论语·阳货》)的道德标准和理想人格。孟子讲“以德行仁者王”[7]113(《孟子·公孙丑上》)这是“以德服人”的王道之体现,进而以人性本善,在个人价值取向上,提出存心养性、反省内求的道德修养论,“去利怀义”[7]354(《孟子·告子下》)成为其道德价值标准。荀子提出“义克利”的治国价值方针,认为“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11]314(《荀子·大略》),同时认为“重义”不仅应该成为构建制度、制定政策的价值原则,更应成为自身行为的道德准则。正如,“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12]《礼记·冠义》),通过仁义之行,人们能在道德实践中直观自身,将自己的德性对象化,进而满足自己的本质需求。儒家“以德治国”的价值方针和“重义”精神的人生价值取向,无疑应该转化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资源,在社会治理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作为党和人民的传声筒,在自己的职责领域发挥应有之义。在个人价值取向上,引导被教育者将“义”的精神价值追求放在首位,通过道德自觉和道德自律,促进个人美德之养成,善功之达成。

1.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社会价值导向的抑恶与扬善。从学理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天然蕴含着一种“应然”,即作为昭示被教育者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的活动,这种“应然”在本质上就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从内容上讲,道德教育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崇德重义为社会主导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和法律等方面的要求自然也会和社会主导道德趋于一致。在价值层面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追求善的教育,而非追求恶的教育,崇德重义更应成为其价值追求。以儒家的崇德重义为内容资源,肯定道德行为之善,否定道德行为之恶,能够更好地指引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抑恶与扬善的目标向度,在社会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抑制人性中恶的部分,而激励和强化人性中善的部分,并使其具有内在合理性,用制度和机制来保障社会主导价值之实现。

2.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个人价值取向的美德与善行。传统儒家伦理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与重义精神,这就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被教育者怀仁义之心,做当为之事,沿着善心、善行和善功的逻辑进路,塑造被教育者理想之人格。被教育者善心的养成必须要有德性之保障,这种德性是儒家的“为己”“修己”“成人”,是“先立乎其大者”[7]342(《孟子·告子上》)的尽心知性,是“重己役物”[11]197(《荀子·正名》)的内在超越。传统儒家崇德重义的人文素养为教育对象的道德品性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德性的确立保障善心的养成,从而促进善行之实现,不至于使被教育者的美德仅仅停留在应然的层次水平,而是落实到外在善功的达成。尽管“由仁义行”不一定带来外在之善功,但是被教育者美德的养成和善行的实践足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教人向善之教育。

(三)实践理性:回应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

儒家伦理文化是以德性思维方式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的价值形态,在本质上属于价值领域主体所求善的过程,在人伦践履的社会模式下,这种价值主体所求善的过程就是一种“实践理性”,这种善是“关注个人的善、社群的善、有益于人类事物的善”[13],具有稳定社会的作用和功能,在整个社会的有机结构中具有极其重视现实的特点,儒家“敬鬼神而远之”[5]248(《论语·雍也》),以否认鬼神之道来否认存在有人世彼岸的天国,认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在此岸的现实世界中获得幸福和自由,通过道德价值主体的人格修养,执着于人间世道的实用探求。此外,传统儒家以理性作为实践的引导,从而来规范情感、欲望和意志,将感性和理性合二为一,两者以“知行合一”的表现形态统一于德性实践之中,以理性认识为前提,以道德善行为目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5]168(《论语·里仁》),这正是儒家的实践智慧所在,以理性来规制感性,又在见闻之知中来践行人伦道德,使理性并没有完全抛开感性,而是在知行合一的道德活动中凸显实践理性的经验性。因此,传统儒家伦理的实践理性是以极端重视现实为基础,将感性和理性合二为一,从而在价值领域保证其主体求善的道德实践过程,即“以善统真价值尺度在思维方式上的体现”[14]。在现代社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传统儒家这一实践智慧正是其解决现实问题和重建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1.思想政治教育以现实生活为内容依托。传统儒家伦理的实践理性是极其重视现实的,其以经世致用为原则来探求人间世道的真理,以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来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正是这一现实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要以现实社会生活为内容依托,回应现实之问,解答现实之难题。思想总是具有现实根基,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最终回归于生活。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从理论形态和学术形态成为指导人们生活的价值形态,被教育者才会真正遵循其所提出的应然要求和具体的行为规范。立足当下,思想不离人伦日用,放眼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更要把日常生活放在人类社会宏观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以对未来历史主义的乐观眺望回应社会和时代之问,以忧患意识承担起新时代给予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思想政治教育以知行合一为教育方法。传统儒家伦理以理节欲,将理性统于感性经验基础之中,对于感性经验的认识也并没有脱离理性的驾驭,认为实践智慧就是要将德性所知变为实践之行,在知行合一中直面人生的大智慧。知是德性所知更是理性认知,行是实践经验更是道德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统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于伦理道德的社会践行中,使被教育者认识到真正的生活实践就是要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实践的智慧必须要转化为实践的行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6]111(《中庸》),博学是出发点,笃行才是最终目的,以知行合一为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不会成为一种纯粹理性的思辨哲学和空洞说教,也不会因为过多关注实践经验而缺乏理论支撑和思想之基。

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儒家伦理的赓续与创新

传统是重建价值观的重要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运用传统儒学伦理重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回应时代之问,而面对全人类共同的生存困境,儒家思想也应该有自己的位置,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价值选择上,儒家伦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偏好,强调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道德优于法律、经验多于创造,这是儒家独特之所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我们要吸收其积极资源,并对其进行现代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用儒学的时代价值来解决当今社会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同时,也要用未来发展之眼光,超越传统儒学的局限性,看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自己的独特价值。

(一)责任义务与权利自由相统一

从总体来讲,传统儒学是强调责任义务高于权利自由的,甚至君子修身养性的为己成人也是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修身最终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在传统儒家伦理的价值观里,人应该承担起对家、国和天下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领被教育者求善的过程,在更高层次上应该使被教育者具有这种家国情怀和使命责任。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应该看到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也要看到社会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肯定。在群己关系上,当个人利益与社会群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被教育者以群体为本,这是儒家的群体本位立场,然而,社会总是由个体所构成的,只有个体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满足被教育者合理正当的利益诉求,赋予被教育者一定的权利和自由,发挥道德教育的个体享用价值。这样,被教育者才会因自身所具有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将社会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逐渐内化,并对自身行为加以节制和调整,不断否定现存我的存在,以自身人格的不断完善化和理想化,实现自身之超越,从而将道德看成是一种内在于自身,受教育者主体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活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对教育对象的个人关怀,在对其提出责任和义务的同时,满足被教育者合理正当的利益诉求,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统一,使个人与社会同向而行。

(二)崇德重义和法律制度相统一

传统儒家提出“以德为本”的价值理念,在治国理政和个人价值取向上都强调道德的重要作用,个人要以加强道德修养为目的,社会也要加强对个人的道德教育,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道德总是一种柔性机制,人性本善,我们可以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无需任何外力作用。除此之外,我们亦有人性本恶之说,柔性的道德教育就必须以刚性的法律制度作为补充,道德教育已经很难凭一己之力来规范制约人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看到崇德重义与法律制度的统一性,在进行柔性教育的同时,要努力从制度建设上寻找应对之策,用制度来规约被教育者的价值观念和具体行为,以德法兼修的教育理念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实践理性与创新精神相统一

儒家的实践理性智慧以其经世致用性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借鉴儒家传统来应对当今时代的紧迫问题,然而,作为对传统伦理文化的“接着讲”,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改变其传统的践履性格,在强调现实经验的同时,看到抽象思辨、知性知识和逻辑思维的深刻力量,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保持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清醒分析,构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此外,儒家的实践理性以服务现实、稳定社会秩序为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反对冒险和创新,使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导致社会缺少一种活力和创造力。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看到传统儒家实践理性和新时代创新精神的相互补充和相互制约,在守正创新中超越传统儒家实践理性的局限性,实现其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使自身与现代精神和现代生活相融通。

儒家伦理思想在其历史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面临过危机,而且遭遇过巨大的挑战,但其根基仍然深厚和坚固。进入新时代以来,儒家伦理思想也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独特标识和精神命脉,其指向未来的主旨在某种程度上更是获得了自我确立。对于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汲取儒家优秀伦理思想之精华自然是其应然之举,这不仅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资源,更有利于两者同向而行,共同服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使命担当。然而,两者并非简单之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借鉴也不能采取简单化的思维方式,而是应该看到其历史局限性之所在,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儒家伦理道德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