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规律

2014-08-02仓道来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教育者

仓道来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崭新的综合性学科,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发展及其本质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探索和研究其基本规律,不仅能使该学科建立起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更有效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这对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者;被教育者;螺旋式上升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4)01-0071-06

任何事物、现象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而有其内在必然性和规律性。列宁在论述作为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辩证法的规律时指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1]128这就是说,规律是本质的关系,而不是非本质的关系;规律是本质之间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现象内部的、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外部的、暂时的联系。因此,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内部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趋势。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的规律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作为主观辩证法的规律。列宁说,这种“规律是宇宙运动中本质的东西的反映”[1]127;又说:“规律的概念是人对于世界过程的统一和联系、相互依赖和总体性的认识的一个阶段”[1]126。其意思是说,这种规律是理性认识的阶段。

探索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规律,不仅能使这门学科建立起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更有效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在今天,它对于人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哪些基本规律?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的探讨,这些有益的探讨对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规律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推动着学科理论体系的创建。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规律的研究尚处在初始阶段,众说纷纭,没有取得共识。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规律还没有真正揭示出来,还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的看法,有如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规律。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适应超越律”,即“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既要适应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基础和发展要求,又要超越受教育者的原有基础,体现社会政治思想品德要求的规律”[2]。有的人则认为这一过程的规律为“在各种思想观念冲突中定向引导的规律;教育过程在迂回曲折中发展的规律;层次递进地进行教育的规律”[3]68。二、从西方行为科学、人格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概括为:“社会适应规律”、“要素协调规律”、“过程充足规律”、“人格分析规律”、“自我同一规律”,等等[4]。三、把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确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一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就是“按照无产阶级事业的需要和人们思想与行为活动的规律,来确定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作用、任务、内容、方针、原则、方法和管理机制,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党的政治任务”[3]68。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从社会和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3]68。四、有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两个基本规律:“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3]74;“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基本规律”[3]80。五、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要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而过程规律的内容包括:①教育者的素质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规律;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与政治需要层次的规律;③教育信息的质量必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规律;④教育方法的性质必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层次的规律;⑤社会环境状况必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进程的规律。[5]

由上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究竟有哪些?学术界众说纷纭,没有取得共识。有些人把特殊规律说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些人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遵循的规律、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等说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规律;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规律,只是单向性的,且不具有普遍性。有没有“适应超越律”、“自我同一规律”、“人格分析规律”,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适应如何超越,超越又如何适应?哪有“自我同一”而没有斗争的规律。“人格分析规律”如果成立的话,那也应是人格学的规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规律,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个理论问题不解决,要想创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则是不可能的。

作为一门崭新的综合性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发展及其本质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包括四大要素:教育者即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被教育者,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思想政治教育者传递的教育信息,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社会经济关系,即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标、任务的物质关系。没有这四大要素就没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诸要素之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经济关系之间的本质联系、互相作用和必然趋势,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如下三个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同社会经济关系发展相适应的规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互相作用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有着必然的本质联系。它们之间是互相作用的、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和目标的确立等,都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结果,又是为社会经济关系服务的,它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它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关系,二者之间的本质联系、互相作用、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关系发展的规律。

众所周知,人类要能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生产劳动,向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为此,人们首先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即生产过程中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经济关系。

经济关系是社会的物质关系。它包括: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关系;②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诸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消费关系,人们交换活动的关系等;③社会一切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的经济关系,如国民经济生产部门、流通领域、消费部门等之间经济关系;④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在这所有的经济关系中,社会生产活动中的经济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他经济关系都是由此派生的。

在社会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了社会的思想关系。如社会的法的关系、伦理的关系、国家形式、社会意识形式等。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集团为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统治,而对人们施加本阶级思想政治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政治等观点的社会活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是人们精神世界中的思想政治等方面的问题。它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着人们的思想关系和政治关系。

思想关系同经济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6]正是社会经济关系决定思想政治教育: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任务、目标设计是适应一定的经济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任何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不可能凭空产生,而是适应一定经济关系发展的需要并在一定的经济关系基础上产生的;②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③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和发展。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任何社会的经济关系都在变化之中,永恒不变的经济关系是根本不存在的。当旧的经济关系被新的经济关系所代替时,旧的思想政治教育亦会让位于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当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代替封建社会经济关系之后,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便代替了封建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根源于社会的经济关系。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7]

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思想关系,决定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必须肯定的。谁不承认这点,谁就不是历史唯物论者。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消极的,它对社会的经济关系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谁不承认这点,谁就不是辩证唯物论者。

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关系能动作用的表现:①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为自己经济关系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目标的设定,任务的确立,都是为自己的经济关系服务的,帮助自己的经济关系巩固和发展,排斥同自己相对立的经济关系;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的性和超越性,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能动的反映。人的行为受思想、目的支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人们可以确立未来目标,改变现实的过时的经济关系,建立新的经济关系、新的社会制度。正如列宁所说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1]183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内在地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即思想政治教育立足现实,但又指向未来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实践和人们的行为具有指导性、前导性;③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用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来统一人们的思想,以达到为自己经济关系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通过国家强制力量来为经济关系服务的,而是通过用一定阶级、集团的思想、政治观点来教育人,使受教育者接受灌输的思想,达到政治上思想上的一致,以维护一定的经济关系,实现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

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关系反作用的性质。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关系反作用的性质究竟怎样?它起进步作用,还是起反动作用?就它本身来看,无法确定,这取决于产生它的经济关系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①当社会经济关系是先进的,在它之上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会促进经济关系的巩固和发展,这时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进步的作用,它促进社会的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当社会经济关系变成腐朽的过了时的时候,在它之上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成为维护过了时的经济关系的腐朽力量,这时它就会阻碍经济关系向前发展,阻碍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一般来说,经济关系决定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又反作用于经济关系,二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有机统一。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就会犯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错误。如果夸大经济关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决定性作用,而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动的反作用,那末,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庸俗的经济主义。如果否认经济关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决定性作用,而片面夸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动作用,那末,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精神万能论。因此,必须唯物辩证地解决经济关系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适合经济关系发展的规律,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经济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就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适合经济关系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和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的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的经济关系矛盾运动的过程是它们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川流不息的矛盾运动,就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合社会经济关系发展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合经济关系发展的规律,要求人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同经济关系发展要相适合。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同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并不都是相适合的,这就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要解决人们思想政治水平同社会经济关系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提高他们思想政治水平而达到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同被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又一对基本矛盾。它之所以是基本矛盾,因为这对矛盾贯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并制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本质联系,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互相作用的规律。

教育者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教育者是指对被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主体,教育的主体有群体主体(阶级、团体)和个体主体(个人);被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对象,即被教育的客体,它有群体客体(阶级、团体)和个体客体(个人)。狭义的教育者是指教育工作者,包括从事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组织者、教师等等,被教育者主要是指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美育教育、劳动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形势教育、方针政策路线教育等等。为了完成这些任务而承担向被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主体,均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这就是说,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而被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对象即被教育的客体。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指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即按照一定阶级的要求对被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主体,而被教育者是指接受一定阶级思想、理论的受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内涵,既包括广义的涵义,也包括狭义的涵义。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离不开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二者是互相依存的,被教育者具有能动性,他们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传播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互相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思想政治的教育者同被教育者之间既互相区别,又密切联系,二者不可分割,就是说,其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者同被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通过其间辩证运动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决定影响被教育者,而被教育者又反作用于教育者,二者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本质联系和矛盾运动形成了二者之间辩证运动的规律。

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教育者灌输、传播的思想、政治观点同被教育者思想实际水平之间差距的矛盾,教育者要千方百计地解决这一矛盾,缩小二者间的差距,以达到教育者同被教育者在思想上政治上的相一致,即达到相对的统一。但是,解决了旧的矛盾,随着实践的发展,又会产生新的矛盾,新的矛盾又要求人们去解决。矛盾不断地产生,又不断地解决,川流不息,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向前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除了上述两个基本规律外,还有它的产生发展和实施过程的基本规律——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正如列宁所说的:“发展是按所谓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发展是飞跃式的、剧变式的、革命的;‘渐进过程的中断;量转化为质”[8]423。毛泽东把螺旋式上升称之为波浪式的前进运动,他说:“世界上的事物,因为都是矛盾着的,都是对立统一的,所以它们的运动、发展都是波浪式……这是矛盾运动的曲折性”[9]。又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直线的,而是螺旋式的上升,也就是波浪式的发展。”社会的运动总是采取螺旋形式前进的。[10]螺旋式的上升运动规律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中的普遍规律。作为社会现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遵循着螺旋式上升的规律。这个规律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前进方向和曲折的道路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总的来说,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上升的过程。在原始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原始道德、原始宗教、原始艺术。这时原始社会的长老就开始了对儿童、氏族成员进行氏族部落的风俗、习惯、宗教、性禁忌和效忠氏族的道德教育,以增强氏族成员的集体观念和氏族的凝聚力,它对于维系部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产生了,形成了奴隶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占有奴隶的奴隶社会经济基础,从而不仅产生了奴隶主阶级的思想教育,而且形成了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教育。它对于维护奴隶制统治起了积极作用,在当时起着进步的作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代替了奴隶社会。在封建社会中,形成了“君权神授”,以社会、家族为本体的封建宗法统治的思想政治教育,封建统治者把自己的阶级利益、家族利益视为绝对高于个人利益,把“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作为封建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进行“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育,从而为地主阶级培养接班人。这些教育不仅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力地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统治,保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同奴隶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封建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因为封建社会的社会本体,整体价值观、封建伦理道德、学而优则仕等蕴含着更多的合理因素,产生了一批进步的思想家,锻造了一批可歌可泣的爱国忠魂:不辱使节的苏武,忧国忧民的陆游、文天祥,丈义执言伸张正义的包公、海瑞等等,虽然他们都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但他们的思想品德中闪烁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也是曲折的,螺旋式的上升运动。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奴隶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到了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基督教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哲学、政治、思想、文化等成了神学的婢女,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着愚昧、盲从等内容,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上的倒退。恩格斯说:“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11]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史上前进中的暂时倒退。

然而,经过曲折之后,它终于又冲破种种阻力,向前发展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产生了,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斗争中,提出了“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口号,用人道反对神道,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个人至上,反对神力至上,提倡个性自由,个性解放。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废除了封建等级特权及其伦理道德,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开始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育虽然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并带有资产阶级的性质,但是,它却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猜你喜欢

教育者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教育者的自我发现
浅析《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
由现代高校的三大职能看教师的职业形象
有多少教育观念需要改变
教育如何有目的地增进学生的幸福
论思想政治课教学节奏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