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路径探索

2022-12-29黑龙江大学杨晓明

区域治理 2022年17期
关键词:共同体主体

黑龙江大学 杨晓明

一、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新征程上,党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本国的国情,以高瞻远瞩的视野和一往无前的魄力在中国之“治”问题上提出了新的命题。有关“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表述最早出现在2019 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十九届四中全会使“社会治理共同体”成为政策性话语。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要完善“三治”融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一)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转向

自1949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现阶段正在向“社会治理共同体”阶段过渡。前现代社会,单纯强调“政府本位”的社会管理,总体呈现出“强国家—弱社会”的形态,虽然可以表面上维持社会井然有序的状态,但是一定程度上抢夺了社会的发展空间,导致其丧失主体能动性,最终使整个社会陷入了“管就管死,不管就乱”的怪圈。除此之外,政府权力的无限性和无阻碍性等特点也容易诱发权力产生异化和使政治合法性流失。

在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随着世情、国情、社情复杂性和多样性的不断增加,我党和政府致力于打通社会治理的各个关节,优化与创新社会治理。但是仍存在着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使得社会治理正在面临挑战。一是我国正处于改革深水区,国家的资源整合问题凸显;二是过渡到陌生人社会以后,社会信任制约发展;三是公民受到多元价值理念的影响导致社会责任感缺失,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不足,急需构建公共精神;四是公平正义仍是需要破解的难题。面对种种难题,创新社会治理方式,重新塑造社会治理主体架构迫在眉睫,社会治理共同体应运而生。

(二)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含义

共同体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古典时期,滕尼斯将其定义为“有机的生命结合和持久的共同生活”。在中国的话语体系中,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丰富的内涵。第一,人人有责。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等都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和构建者。在社会治理的实践中,没有旁观者和路人,都是局中人,作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活动主体,都肩负责任和使命。第二,人人尽责。在社会治理共同体之中,每一个主体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在协商中形成良性互动,开展合作。第三,人人享有。共享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公平正义原则的引领下,使人人更多地享有社会治理带来的便利和成果。

总而言之,各级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等多元主体基于共同的利益需求,以共享为伦理目标,在权力和责任的牵引下,通过合作与协商的形式避免自身存在的局限,整合资源,赋予社会更多地稳定性,给予人民更多的安全感。

二、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理论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社情的道路。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南。

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舞台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既不完全等同于亚里士多德所描绘的“城邦共同体”、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也不完全是滕尼斯书中的“共同生活”,而是在充分考察我国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辨后的“共同体”,是吸收和借鉴各国的优秀治理成果后发展而成的国家治理新模式,是国家治理史上的新表述。社会治理共同体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治理理论,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

2.有利于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需要

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生动实践,是中国进入新时代以后在国家治理方式层面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手段。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是我党一路追求的伦理价值目标,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是确保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手段,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和伦理意蕴。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可调控性充分表明了这种矛盾是基于人民自身利益诉求的内部矛盾,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手段。因为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将政府部门的有效干预、社会组织有效参与、人民群众协商合作有机结合。除此以外,社会治理共同体与人民的双向互动也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动力源泉,一方面,人民积极主动参与治理实践,会产生治理合力,加速问题和矛盾的化解;另一方面,社会治理共同体可以提高人民对自身责任的认识,有效整合资源,做大“蛋糕”,并且保障人人都可以公平正义地分到“蛋糕”,以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达到社会治理共同体和人民良性循环式互动的理想状态。

(二)实践意义

1.有利于应对当前社会风险挑战

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是化解社会风险的有效路径。如今国家改革进入深水区,处于经济与社会双重转型的战略机遇期,人们享受国家和社会所给予福利的同时,也正面临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的情况,这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一旦对此处置的不恰当,极容易形成社会危机。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凭借任何主体的一己之力在社会风险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无法做到完全防范和化解。“共同体”产生的深度依存、共生共在的价值共识可以有效融合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人民的力量,激发各个主体的能动性,从而形成治理合力,有效应对社会风险、化解社会矛盾。

2.有利于建设高水准的平安中国

平安是民生所盼,是世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平安中国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新时代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对建设更高标准的平安中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是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新内容,是构建平安社会,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手段。社会治理共同体以高度的制度化、民主化、法治化为准则,一方面可以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也能为人民幸福、国家发展提供安全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只有大家拧成一股绳才能更好地迎接和面对潜藏的各种危机和风险,不断提升平安中国建设水平。

三、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一)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

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应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本原则。“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过程之中应当坚守的重要原则。实证表明,中国历经百年发展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治理实践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总而言之,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关键也在于党的正确领导。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大工程。目前,由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各方协同的社会治理工作体系正在稳步构建和完善,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和榜样带头作用,引导各主体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深度融合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之中,形成强大的合力,切实将这种政治优势转化为现实效能。

2.坚持人民至上

人民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石,国家强大也是人民可以享有更高生活品质、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保障。我党一路披荆斩棘的制胜法宝就是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党的最高价值取向。公共权力来自人民权利的让渡,自然来自人民的权力也要服务于人民,对人民负责。我国公民政治参与逐渐广泛化、实质化、真实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为聆听群众的声音、保证群众的权利和利益。“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生动具体地回答了当前社会公共事务“由谁治理、怎么治理、治理成果由谁享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彰显出鲜明的“人民至上”理念。

(二)具体路径

1.培育价值认同,增强公民责任意识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培育公民的价值认同,增强责任意识。

第一,培育共同体意识,凝聚价值认同。在社会治理实践主体去中心化的过程中,急须寻求一种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观念作为支撑,引导社会治理的发展,并贯穿始终。因为共同意识的存在,才能帮助各主体在瞬息万变的复杂环境中克服分歧、化解矛盾。在同一个价值体系引领下构建的社会才可以有效地凝聚集体的力量。第二,拓展公共领域。探寻和激发各主体内心深处的公共性。公共领域一方面可以凸显各主体的社会性角色;另一方面还可以给社会治理提供更多的空间。第三,加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让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其肩上所担负的责任。新时代,国家的安全和发展不再只是中国共产党的事,而是千千万万的人民和社会组织的事。加强对各主体的教育,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多重力量培育每位公民的责任意识,引导公民确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2.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汲取世界先进文化

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孕育出的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影响着每位中华民族儿女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并且始终以博大包容的胸怀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新时代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理应根植于中国传统优秀的土壤中,汲取养分。

第一,积极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文化的宣传不应只是局限于中小学教育绘本、板报宣传等形式,更应该将其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定期举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演讲、免费观看影片或纪录片、优秀传统文化答题小程序等,充分结合新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采取“新旧”技术、形式相互结合的办法。第二,汲取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包容性,不断地汲取世界各国优秀的、先进的文化精髓,将其融合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要以客观的、理性的态度和眼光对待世界文化,认真、系统地审视和判断世界文化的先进性,做到有取有舍。第三,树立正确的文化观。积极引导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各个主体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3.完善民主协商,加强合作治理

新时代社会治理活动不是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推进,更多融合了沟通、对话、协商等方式推动其发展。

第一,倡导理性。理性是社会建构的基础,可以保证社会的公序良俗。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应强调用理性组织共同体成员,在行动中倡导价值理性、经验理性的有效结合,并通过复盘的活动再次创新理念。第二,合理分工。打破全能政府的滞碍,发挥多元主体合力。明确不同主体的职责定位,加强分工协作和良性互动。第三,民主协商。协商是社会治理实践的重要工具和程序,是国家对社会、公民和市场的赋权方式,可以激发人们关心和参与公共事务的主动性。搭建协商平台,允许各主体充分表达,然后是协商的过程及结果要公开透明,最后严格执行协商的决定。

4.推动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提高治理效能

随着科学产业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我国社会治理实践信息化、智能化趋势日益显现。现代科学产业的运用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赋能,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效力。将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治理实践融合是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一,创新科学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效能。整合了多变且碎化的治理需求,帮助社会治理各个主体可以准确预测社会需求、研判社会治理问题,给社会治理提供更加具有时代感的现实方案。第二,搭建交互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有效整合现实与虚拟资源,全面提高社会治理共同体对社会信息的搜集、对社会动态的感知、对社会风险的应对以及对社会需求回应的能力。第三,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融入社会治理实践已然无法满足变化莫测的社会治理需要,社会治理共同体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时,要巧妙选取适合情景的手段,进行综合运用。

5.建立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础在基层,从微观层面探寻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三治融合”。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可以有效引导各主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整合零碎的资源,提升公民的参与度、获得感。

第一,赋权增能。政府简政放权,将权力下放给社会组织和公民。强化基层社会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能力,释放社会活力。第二,完善法律法规。成熟的社会形态的基础是拥有完善的法治体系,完备的法律体系是维持社会秩序和缓和社会矛盾的主要方式。应将法治贯穿于社会治理实践的全过程。第三,加强道德教育。道德作为一种软约束手段可以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发挥作用。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手段相互融合,切实将道德教育转化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过程之中情感认同和行为自觉的重要手段。第四,畅通渠道。建立健全公民参与和反馈公共事务的渠道,让公民敢说话、有渠道说话,给予公民平等的发声机会。

总而言之,面对多变的威胁和挑战,新时代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必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要着眼于中国的具体国情、社情,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力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培养价值认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发挥民主协商的优势,强化全域的合作治理形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做支撑,将德治、法治、自治相互融合,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论碳审计主体
如何让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发挥人大职能优势 推动建立社会治理共同体
何谓“主体间性”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