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笋干、油焖笋和乡愁

2022-12-28肖伊绯

书屋 2022年12期
关键词:胡适之世界日报胡先生

肖伊绯

1946年9月3日,北平《世界日报》的第七版《教育界》栏目里刊载了一篇题为《胡适之谈种竹》的文章。文中谈及胡适少年时代在家乡“无心种竹竹成林”的旧事,颇为生动,堪称当年的“学林逸事”之一种,颇可为当时的学界中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且这一旧事之记述,皆转引自胡适本人的忆述,不但颇具可信度,更富于历史“现场感”。因此文似未见载于《胡适年谱》及其自传、评传等各类相关研究著述之中,实有充分披露与研究之必要。

为此,笔者不揣谫陋,酌加整理,转录报载原文如下:

胡适之谈种竹

一  丁

很偶然的一个机会,遇到了胡适之先生。

在许多朋友畅饮高谈中,有人忽然问起胡先生,抗战前所住米粮库的房子,现在怎样了?胡先生笑着答复:“这房子本是租的,所以沦陷八年,我并没有受到被敌人强买强占的损失。不过我很爱这所房子,现在住在里面的,是画家陈半丁先生,我曾问过他,那院子一大丛芍药,是否还每年开得茂盛?陈先生说,他根本没有看见芍药,只有几棵树,却长得比八年前格外高大。因此,我想到那些可爱的芍药,因为没人培养,大约早已枯死了。”

由“几棵树比八年前格外高大”这一句话,勾起了大家不约而同的两句陈语。有人说:“这真叫,十年树木。”有人说:“树且如此,人何以堪?”胡先生在这些感叹中,他忽然很兴奋地告诉我们一件故事。

“这是前后快近四十年的一个回忆。”他说,“民国六年,我二十六岁,从美国回来,在未到北大以前,先回安徽故乡,探视我的老母。这已离别十年的老家,在和母亲团聚了几次以后,一天傍晚,母亲忽然给我一个钥匙,她说:‘适之,到园子里去看你栽的竹子吧!我那时很楞然,我并没有栽过竹子。等我打开门看,只见一片青竹,足有半亩大小。母亲提醒我,原来当我十六岁时,有一天,站在门口,一位本家叔叔从山上捆了一大捆竹子,背在肩上,由我面前走过,他抽了一根,丢给我:‘适之,你拿去做烟斗抽。我那时并不抽烟,很好玩的,就把这根竹子插在花园里。不料一别十年,由这一根竹子,蘖生到半亩大一个竹林。母亲怕蔓延太广,占地太多,把四面刨一浅沟,砌成石栏,但这些竹子,竟从墙下穿进别人的园子,又长成很大一片。我听了母亲这些话,使我惊异到这偶一种竹的意外收获。

现在又过了快三十年,这一次,我的太太,从老家到上海来找我。她带了不少笋干,我吃着又香又甜,我问她从哪里弄来。她起初总是笑着说,这是你自己的东西。最后,才告诉我,原来这些笋干,都是从我四十年前种的那一根竹子所长成的竹林中采来的。

胡先生兴奋地说完这个故事,我当时提议,请在座每人,都敬他一杯。我郑重地祝贺胡先生,这是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希望胡先生现在多种一些比竹子更有价值的青年,将来也一定必有比種竹更伟大的收获!

此文不足千字,篇幅虽然不算特别可观,可基本皆转引自胡适本人忆述,足见与胡适同席的记录者态度之认真。文章署名“一丁”,显系笔名。据查证,“一丁”实为《世界日报》社长兼主编、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之父成舍我的笔名。(详参《中国现代作家笔名索引》,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言及于此,就还有必要约略介绍一下《世界日报》的办刊情况及历史背景了。

北平《世界日报》是由成舍我于1925年创办的,这份报纸在当时的中国报界已经是观念超前、革新有力的佼佼者。起初,成舍我以两百元大洋开始创办“世界报系”,分别于1924年与1925年先后创办了《世界晚报》《世界日报》。办报伊始,他公开宣布自己的办报愿望:“第一是要说自己想说的话;第二是要说社会大众想说的话。”

后来,成氏又提出“凭良心说话”“用真凭实据报告新闻”的办报原则,还利用报纸白边作宣传,大字刊出“欲民族复兴必先报纸大众化”“报纸大众化是价钱便宜人人买得起,文字浅显人人看得懂”“永远不增价,年终不休刊”等。通过这些宣传话语,可以看到这份报纸的追求与理想。

在民众争相购阅该报的情势之下,《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先后创办,在当时的北平公共媒体领域里形成了所谓的“世界报系”。之后,“世界报系”的成员不断扩大,又相继创办《民生报》《立报》,抗战期间更辗转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办报,仍不改其“凭良心说话”“报刊大众化”的创始初衷。其中,《世界日报》因“七七事变”爆发,于1937年12月被迫停刊,抗战胜利后,迅即于1945年11月复刊,至1949年2月休刊。《胡适之谈种竹》这篇文章,正是在该报复刊后发表的,是反映战后教育界动态的一篇重要文章。

再来看成舍我与胡适的交谊。首先,二人有北大师生之谊。成氏于1917年入北京大学文科国文系做选科生,翌年经过考试正式入学。当时,胡适刚从美国留学归来,出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成曾听过其授课,二人的师生之谊维系终生,成对胡适始终以老师相称。其次,二人有共事同道之谊。1932年12月,宋庆龄、蔡元培等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发表成立宣言,1933年1月,北平分会成立,胡适、成舍我等九人俱为执行委员。

正是因二人一直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师生与同道之交谊,成舍我主持的《世界日报》刊载关涉胡适的动态报道、讲演记录、访谈专稿等数量颇丰。

胡适晚年在台湾寓居时,曾与其秘书胡颂平多有谈话交流,其谈话内容被详尽地记录了下来,后来被编印为一部《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成为研究胡适晚年在台期间生活及思想的重要文献。

据此书记载,1961年6月14日这一天晚餐时,因有一道菜为“油闷(焖)笋”,胡适再度忆及其早年种竹的往事。书中所记录的胡适忆述原文如下:

我第一次从美国回来之后,到家不久,母亲对我说:“你种的茅竹,现在已经成林了。你去菜园看看。”我说:“妈,我没有种过竹,菜园里哪有我种的竹?”母亲说:“你去看。”她把菜园的钥匙给了我。我的房子是靠十字路的,这条路一边是进城去的路,那边是到山上去的。到菜园去要过一条马路,转一个弯,还有相当的路。母亲既然吩咐,我就去了。进了菜园,我一看全是长满了茅竹。园里为保留一点种菜的田地,中间用砖起了一道墙。茅竹还是在墙的这边长出来,另外还向那边别人的园子里发展了去,总有成千根的竹子。我回来之后,母亲告诉我,在我十二三岁时,有一天傍晚时分,看见房族里的一位春富叔,用棒柱挑着一大捆的竹子,很重,走得很快,他看见我在路旁,递一根给我,说:“糜(先生的小名),这根给你做烟管。”等我仔细一看时,他已走得很远了。我拿回家对母亲说:“春富叔给我做烟管,我又不会吸烟,把它种在花坛里罢。”我那次回家之后在上海过了四年,再到美国七年,共十一年不曾回家。原来这一根竹在花坛里很快地生长,发旺起来,花坛太小了,母亲叫人把它移到菜园里去。家里又不吃它的茅笋,十一年之间就旺满了菜园了,这是一根竹起来的。

晚年胡适在台湾的自家餐桌上因见“油闷(焖)笋”再度忆及少年种竹的往事,距其在北平席间忆述此事,已过去了整整十五年时间。虽然两次忆述已间隔久远,可忆述内容是大致相符的,基本没有什么差异。

只不过十五年前在北平的忆述,或因当年胡适的太太江冬秀“从老家带了不少笋干”,胡适“吃着又香又甜”,不禁为之泛动“乡愁”,遂牵扯出对少年种竹往事的记忆来了。而十五年后在台湾的一次晚餐,则是因见到一道“油闷(焖)笋”,再度勾起“乡愁”暗涌,遂又与身边的秘书讲诉一番儿时往事了。

这间隔十五年的两度忆述也说明,在胡适的记忆中,对少年种竹的往事,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始终是念念不忘,记忆犹新的。

猜你喜欢

胡适之世界日报胡先生
胡先生
篆 刻
胡先生
胡适打牌
花呗明明已还清,芝麻信用却变差?
《世界日报》“教育界”专栏鲁迅媒介形象建构研究
34%
学人旧事
清华大学原藏《聊斋诗集》钞本研究
孩子,我们一切为了你们——记台属胡先生情洒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