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啦啦操队员非语言沟通方式研究
2022-12-28何溪
何 溪
(1.齐鲁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3;2.祥明大学 体育系,韩国 首尔 03016)
一、前言
在国家教育部推行的“一球一操”进校园的活动中,全国大中小学校的啦啦操得到了迅猛发展,仅国家举办的青少儿啦啦操赛事每年参赛人数多达五万余人。由于啦啦操运动项目受众面大,突出团队精神,深受广大在校学生的喜爱,也是学校大课间和大型集体活动的首选项目[1]123-143。技巧啦啦操是啦啦操运动项目中的一个主要单项,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需要运动员在接受全面身体训练后才能进行难度动作与过渡连接技术的学习训练。熟练完成各类技术动作需要大量的练习来保证,完成成套动作时所有参与队员必须达到高度的默契配合。想要完美完成技术动作,组合队员之间要有强烈的团队精神和信任感,通过长时间的配合训练,技术难度水平越高,相互的信任度就要越高[2]733-748。技巧啦啦操要求技术动作精细准确,连接紧凑无误,在动作瞬息变化无法语言交流的状况下完成各组和全队技术动作的集体配合,队员之间非语言的沟通方式至关重要。基于技巧啦啦操独特的消息交流特征,本研究试图通过探讨技巧啦啦操队员在训练比赛中出现的通过非语言进行交流和信息传递的现象、形式和独立特点等,探索非语言沟通的形成、规律和类别,旨在能够系统梳理和明确技巧啦啦操队员非语言沟通的方式和作用,以便在训练比赛中正确使用和创新发展,以此提高技术动作配合完成的成功率,降低因失误造成的隐患发生的概率,保障深受青少年青睐的技巧啦啦操得以健康和快速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是以技巧啦啦操队员训练比赛中的非语言沟通为研究对象。对象选择条件:具有超过一年以上技巧啦啦操学习训练经历,参加过两次以上国家级赛事,年龄在19-25岁之间,均为大学本科在校学生,并且在学业课程之外还需要有每周5次,每次120分钟的日常训练;除了有表演或是比赛之外,平日练习都是进行拆分开的过渡连接、难度动作等配合训练内容。个人特征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以全队和单组小团体队员为访谈、观察对象进行实际的调查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从人类语言学、非语言交流、心理学、其他运动项目的非语言交流情况的分析开始,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探索技巧啦啦操队运动员之间所独有的非语言沟通文化特征。
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的访谈,了解技巧啦啦操队员训练比赛中非语言沟通是如何设计形成和实现相互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
通过非参与观察,在非语言交流现象出现的现场,用看、听和感受的方式了解技巧啦啦操队员的沟通方法技巧,并对训练比赛现场的观察记录和视频照片进行综合分析。本研究资料收集过程、方式方法如表2所示。
三、技巧啦啦操队员非语言沟通方式形成因素
技巧啦啦操是一项以难度动作为主,并需高度配合完成的运动。从技巧啦啦操技术层面看,全套执行技术动作中托举、抛接、金字塔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尖子队员与底座队员准确无误的默契配合才能完成[2],因此在完成各类动作时需要全体队员的精力高度集中,快速的信息交流传递,保证执行技术动作的成功无误,避免因动作失误带来的安全风险。
交流沟通中的信息传递是人类最基本的技能特性,可通过语言、文字、肢体、声音、信号等方式完成[3]。技巧啦啦操是多人高度配合才能完成的运动,在各类动作完成过程中技术动作的衔接难度大,组合动作变化快时间紧[4]105-107,队员之间交流沟通的信息传递是确保动作成功完成的关键,每个技巧啦啦操队在训练或比赛中必须有相对完善和固定的相互配合传递信息的独特方式与技巧。
基于技巧啦啦操的执行技术动作特点和队员相互传递信息必须高度配合的特性,笔者通过访谈与观察发现技巧啦啦操队在训练比赛中主要采用非语言沟通方式。这种信息传递方式简捷实用,符合技巧啦啦操技术特点,不受语种的制约,便于技术交流。每支技巧啦啦操队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通过磨合总结,实践运用,并借鉴其他运动项目和日常中通用性的非语言沟通方式,逐步形成和固定本队的非语言沟通方式与技巧。
四、技巧啦啦操队员非语言沟通方式构成分析
基于技巧啦啦操队员非语言沟通方式的形成因素和执行技术动作特征,其非语言沟通主要有通过身体、时间、声音三种途径的独特类型方式[3][6]20-22。
(一)身体范畴的信息传递
身体语言是人类普遍用于传递信息和表达意图的交流方式[5]74-78。身体范畴的信息传递最直接的身体语言交流是动作表达交流,以肢体动作、手势为主;另一层面还有通过眼睛视觉的信息传递与感知以及通过身体感觉的信息传递与感知[3]。技巧啦啦操在训练、比赛以及演出时都要播放高分贝的伴奏音乐,加上其技术动作变化快,语言沟通比较困难,因此在完成技术动作配合过程中,运动员需通过身体语言进行沟通传递信息。身体的运动不是单一发生的,而是复合发生的,身体的语言方式也是综合的,因此非语言行为可以像语言行为一样一次传递一种或多种信息[6]20-22。经过访谈与观察研究,笔者发现技巧啦啦操队员在训练比赛中主要采用视觉、肢体特定动作、身体感觉三种独特的身体语言完成信息传递和沟通。
1.视觉传递和感知信息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一句常用文学词语,其实也是对人体自然科学现象的表述。技巧啦啦操队员除了在做翻转难度动作的过程中会出现瞬间视觉盲感外,整套集体动作其他环节过程都有视觉感知与互动,包括与场外教练和观众。在做高难度动作时,每个运动员所处位置不同,而且翻腾、操化动作时队形也是一直变化的,因此每个运动员看到的也完全不同,导致每位队员的视觉感知也不尽相同。为了完成整体动作的配合,处于各个位置的运动员需要及时观察感知现场状况,并通过眼神和视觉传递、感知信息与变化[3]。技巧啦啦操队通常在上场后有30秒的口号展示环节,全体队员通过口号和欢呼带动观众为自己的队伍加油助威。在喊口号时运动员关注点在现场观众,很难实现队员间互视,这时需要通过视觉感知观众的互动反应来判断开场获得的支持程度和效果。技巧啦啦操最突出的技术特点是花样繁多的托举、金字塔、抛接,底座队员和尖子人员的默契配合是完成这类技术动作的保障,在尖子队员准备开始做难度动作时底座队员会互相通过视觉(眼神或视线)确定是否就位,并随时观察尖子队员空中的移动方向。在做自由空翻上法时,底座全体队员就需要快速搜视尖子队员的翻腾路线和高度,以便快速、准确地抓住尖子队员的脚。做难度动作中的任何时刻,底座队员和保护者都不会把视线从尖子队员身上移开,并以最快的视觉反应速度做出判断,确保技术动作的成功和尖子队员的安全。队形变化排列是技巧啦啦操艺术效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跑位的时候运动员还需要视觉感知自己的位置是否在队伍中处于正确的位置,保证队形的完整性与美感,队员彼此会用眼神进行互相鼓励和提示队形的整齐。在行进间翻腾时运动员之间也会互相交换眼神,对方肯定的眼光和微笑的点头,都通过视觉感知到信任和鼓励,技巧啦啦操运动员们戏称这有互相“应援”之意。
2.特定肢体动作传递信息
在生活中,肢体语言在传递和交换信息方面占有很大的比重。从日常的肢体语言到个性的肢体语言其传达范围非常广[5]。虽然各个不同语种或国家的动作语言会有些许的不同,但表达的意义基本是一样的[3]。从这个角度来看,技巧啦啦操队员在训练比赛的特殊语言环境中,有时因技术动作的快速变化和伴奏音乐的影响,其视觉和听觉会受到一定程度干扰,队员之间的沟通除使用常态通用肢体语言外,他们会依据技巧啦啦操独特的技术动作配合特点构建特定的肢体动作语言,以此传递信息和表达意图。最常见的一种是团队在长期训练磨合中约定俗成的肢体动作语言,如一个单组小团体在一组难度动作前的准备完成后全组队员会同时点头,以此表达“准备好了,放心做吧”的语言信号;另一种是长期配合中习惯性肢体动作,如在每一次集体开始高难度托举、抛接等动作时,队员们会习惯性地用拍手、耸肩表示准备好了可以开始,当成功完成动作放下尖子队员时,全体队员会同时快速做一个低头再抬头动作,作为成功完成的表达和传递彼此信任感。大家在观赏技巧啦啦操比赛和表演时可能会认为这是刻意编排的动作,其实不然,这是技巧啦啦操队员之间共同相互交流特定的肢体动作语言。
3.通过体感传递信号
人类在生存进化过程中,感觉会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和互相适应。感觉分为视感和触感,身体接触比情感接触和语言传递更强大,更能影响人的行为。触觉通过身体的接触来传递信息,技巧啦啦操为了完成托举、抛接、金字塔这几类技术动作,底座队员与尖子队员必须有身体上的接触,运动员各自的位置不同,身体触觉连接的部位不同,因此通过不同位置的体感进行某些配合信号的传递。技巧啦啦操队员在完成集体配合难度动作时,其一,底座队员接受尖子队员身体传出的触感信号是通过底座队员的手抓托尖子队员的腿、脚等身体部位,在高空位置通过与尖子队员的接触来感知判断尖子队员的重心位置和身体平衡状态。如果尖子队员脚后跟方向重量增加说明她有后倾的趋向,脚尖方向重量增加说明其有前倾的趋向,底座队员会通过这些感觉来调整手的位置和力度;当感知尖子队员出现重心偏移或是不稳定时会通过自身的力量迅速配合帮助尖子调整重心完成动作和保障安全。其二,尖子队员接受底座队员身体传出的触感信号。当尖子队员完成上法时首先要知道底座队员什么时候握好了她(他)的脚,抓握的位置是否方便底座队员用力。而上法的准备又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底座队员位置不好可能无法很好地把握尖子队员的重心,导致整个动作的失败,所以尖子队员需要从底座队员的身体接触中感知信息。当底座队员抓握到正确位置后会稍微用力给尖子队员一点压感,尖子队员即可通过触感明白,底座队员准备好了,可以放心地完成动作。完成抛接动作的上抛时更需体感的精细配合,在一升一降的发力过程中,尖子队员脚底的踏实感与底座队员手臂来自尖子队员脚底的重量压迫感都是最后上抛同时配合发力的关键体感信息。
(二)时间范畴的时机把控
信息交流和时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3]。时间可以理解为客观的时间和主观的时间,主观时间是每个人主动的具有心理和文化因素的时间体验,每个使用时间的人对时间的体验完全不同。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技巧啦啦操队员会借助客观的时间空间和主观的时机把控来完成信息的传递。
1.技术时机的把控
时机是时间空间中一个短暂的时间机会[3]。技巧啦啦操是一项多人密切配合的运动,完成一个配合动作,不仅是一个单组队员之间要掌握起势的时机,全队所有小组也会互相调整时机,抓住时机把每个人的力量用在一起,队员彼此通过时机把控的信息传递来提高配合的密切程度,是完成技术动作的保证。如利用flick沟通,当尖子队员的手下推底座队员的肩部或底座队员手腕同时抓住尖子队员的腰部,最后用手腕投掷时,称为“flick(flick)”。在腾空的瞬间,底座队员的发力时机与尖子队员推腕的时机能够结合一起[4],时机信息传递联通,会更容易成功完成技术动作,因此,在配合时了解队友、把控信息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再如利用尖子队员起跳时机的信息传递,尖子队员一旦起跳,所有的底座队员就要开始以尖子队员为中心进行配合信息传递,否则很难完成动作。因此,当底座队员和尖子队员的时机把控合适时,就会出现协同效应。如果尖子队员跳得不够高,底座队员就要花更多的力气去抬起尖子队员;而当尖子队员的跳跃力量不足以成功完成的难度时,底座队员要稍微下蹲利用腿部的爆发力量来举起尖子。研究发现,在进行小组练习时,当底座队员与底座队员、底座队员与尖子队员时机把控不对等和信息传递不畅通时,尖子队员的身体会出现晃动或失去平衡,这种现象会出现在托举、抛接、上下法等所有配合动作中。
2.时间空间中信息交流的磨合
交流沟通中,时间是与空间同样重要的因素[3]。时间会随着人的经历而产生不同的主观性,从而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周围环境的熟悉感与同伴间的亲密感会使时间感觉比客观时间短暂,时间的这种主观性与交流的空间特征是沟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巧啦啦操是高度配合的团队运动,特别需要把握互相配合对方的时机,每个队员与其他位置队员的时机把控都需要信息的沟通传递,以保持行动的高度一致。例如在完成过渡连接技术动作时,准确的信息传递才能保证过渡链接动作顺利完成。为了完成这个配合,尖子队员在做难度的时候要根据正确的时机给底座队员传递信号。过渡连接是一串技术动作的组合,这个过程中上一个技术的结束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这时底座队员保证尖子队员在结束上一个技术时的稳定非常重要,如果尖子队员摇晃或是重心不稳定就会影响下一个动作,而配合的信息传递和时机把控能力需要在特定的环境空间,通过大量的时间练习来磨合提高配合的默契程度。技巧啦啦操的配合看重的是彼此信任和默契,为了配合默契,只有通过持续长时间的练习磨合来互相了解,才能找准时机精确传递信息。
(三)声音范畴的信号传递
声音是一种非语言信息传递的信号方式,声与音可以通过速度、大小等特定形式来提示和传递信号指令。在技巧啦啦操训练比赛中,有单个语音、固定语音、节拍口号等提示声音,并通过音调强弱、音速快慢或声音的大小以及节拍口号来传递彼此之间的配合时机与意图。
1.声音传递信号与意图
技巧啦啦操训练比赛中声音信号的主要来源有两种,一是伴奏音乐的节拍信号,二是队员约定的喊拍计数信号。技巧啦啦操如果按照144bpm组成2分15秒的成套动作,就会出现约38个8拍。在这个38×8节拍数内,要完成各类难度动作:跳跃翻腾和操化动作构成的舞蹈部分。伴奏音乐节拍是全体队员完成整套动作固定的统一信号依据,但是如果有个别队员没有跟上节拍,就会出现配合时机错差,导致出现技术动作失败,造成队员受伤等危险情况,所以在约定的节拍计数中进行技术动作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如果在约定的时段因为个别队员没有到位等原因而延迟,这时整组队员配合就需要一个音调清晰的喊拍计数信号来达到动作统一。有时在场内音乐不清和场外干扰大的情况下,单个小组在准备完成动作前会选择计数大声喊一个8拍,方便掌握发力时机。技巧啦啦操是一个集体团队配合项目,在完成动作中必须要互相支持。因此队员之间和小组之间都会有肯定的信号反馈,队员们的互相鼓励和支持,积极肯定的信号传递增强了团队成员的自信感。即使技术动作失败小组成员也不气馁,并互相给予肯定及时调整心态准备下一次尝试。因为啦啦操的特性,技巧啦啦操的队员们会努力给对方积极的信息反馈,在这种积极的鼓励下使得技术动作更容易完成。
2.特有口号提示
技巧啦啦操训练比赛中运动员要在很短的时间里,用上法、下法、过渡连接把难度动作连接起来,还要做跳跃、、翻腾、舞蹈动作[2],队员之间没有时间和机会进行语言的交流。因此,只有简单语音、特定语音和口号传递信息更为快捷方便。队员们在完成难度动作时为了能够更好地找到共同的发力点,稳定地发挥技术水平,都会选择一个简单的语音提示口号。观察研究发现,在训练中运动员们使用最多的口号是:“readyone-two-down-up”以此来控制降下来和发力起来的节奏[2]。各个技巧啦啦操队在他们长期训练中会根据具体需要创设一些特定的语音提示口号。另外,运动员在做技术要求高度集中的难度动作时,他们处于专注动作执行时机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无法清楚地用节拍来计数、也无法用语句或是身体的动作等方式来传达信息。在执行技术的过程中,如果配合不当,打乱了节奏就不能按照节拍继续下去,所以这时尖子队员在托举位置中(站在底座队员手上等)就会在当前位置上用简单、特有的技术动作的名称提示底座队员进行下一个技术动作。例如尖子队员在执行下法时会根据自己的稳定情况提前提示喊一声,“360(一周转体)”或是“720(两周转体)”,底座队员会根据转体周数合理分配力量达到需要高度,使尖子队员顺利完成下法。
五、结论
技巧啦啦操运动项目技术动作的执行具有较高的难度和危险性,每一类别动作的完成必须依靠团队的集体配合,在快速完成多种变化的动作过程中,队员之间无法用语言交流,而信息的传递只能用非语言沟通方式完成,并通过长时间的磨合形成符合该运动项目独特的非语言沟通方式,非语言的信息传递提高了集体配合的默契程度,提高了完成技术难度动作的成功率。
技巧啦啦操队员的非语言沟通方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同语种的技巧啦啦操队都因相同的技术动作而选择相同的沟通方式,同时还会通过各自的实践磨合创设自己特定的沟通方式。
技巧啦啦操具有独特的非语言消息交流特征,其构成形式与技巧啦啦操运动的技术特点有着密切关联性,队员之间非语言沟通主要采用身体的视觉、肢体动作、体感完成信息传递和沟通;同时根据整套技术动作的运动特征和特殊需要选择时间空间和声音信号形式的独特信息传递方式,以上三种类型的非语言沟通方式在技巧啦啦操队的训练比赛中普遍使用,并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