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能力范式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
2022-12-28林松柏
林松柏
(齐鲁师范学院 ,山东 济南 250200)
在2017年齐鲁师范学院第八次教学工作会议上,学校提出了“由知识范式向能力范式转换”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在全校开展什么是能力范式和如何从知识范式向能力范式转换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能力范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组,通过校内立项形式推进能力范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由每个学院遴选一个专业、一门课程进行能力范式教学改革试点。在试点推广的基础上,各专业普遍开展了基于能力范式的教学改革探索。近五年来,学校获批的40余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基于“能力范式”的省级教改项目19项;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50项;2018年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开发并出版“能力范式”的校本教材11本,全校两千多门课程基本上都体现了能力范式的教学要求;获批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专业发展试点学校,获批山东省首批应用型转型建设支持高校。
一、能力范式助推学校教育教学全面发展
经过近五年的持续推进,学校探索建立了由“三个体系、二个模式、一个机制”有机构成的“三二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三个体系”是指在榜样示范中感悟品德、在文化传承中涵养品德、在学习发展中践行品德、在第二课堂中体验品德的“四维一体”品德养成体系,“灵活开放、融入特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三习贯通、螺旋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师范生的培养提供了路径保障。“两个模式”是指“以课程目标为导向推动教学方案改变、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价改进”的“目标导向、三改支撑”课程实施模式,和在U-G-S基础上创新升级为“平台支撑、政府指导、中小学参与”三位一体的“P-G-S”协同育人模式,为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师范生的培养提供了实施保障。“一个机制”是指“诊断式督导、靶向式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为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师范生的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三二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以“实践性、创新性、综合性和社会性”四个特性为能力表征的培养质量。
(一)修订了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2017年8月、2019年4月和2021年10月分别制定印发了《齐鲁师范学院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对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本、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修订提出了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要建立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以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应用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专门人才;明确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转换教育范式、体现个性发展、强化实践教学等原则性要求;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制定的技术路线等。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意见开展了需求调研分析,修订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从2021级新生开始,各层次、各类型的专业均采用了基于能力范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构建了“灵活开放、融入特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不再是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进行推导的学科思维模式,改按产出导向的理念根据毕业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并采取模块化设计理念,在通识教育、教师教育、学科专业、集中实践四层模块中增设开放、灵活的选修模块,融入齐鲁文化传承、传统武术教育相关的特色课程,加强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现了学生培养的素质引领、特色培育和能力递进。
(三)启动了2.0版校企合作模式
2018年以来对校企合作项目不断进行跟踪评估,逐渐摒弃最初以“合作分成”为主要特征的校企合作模式,于2020年提出了“共同投入、全程合作、订单培养、精准就业”2.0版校企合作新模式,即参与合作的企业必须是大中型实体企业,参与分成的合作方必须有实际经费投入;校企合作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必须从需求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开始全过程参与,做到四年不断线;培养过程中增加订单培养学期,将职业发展与职前培养有机融合,缩短毕业生的入职适应期;将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紧密结合,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2.0版校企合作模式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价值取向,优先选择订单培养、不提高学费、不参与分成的企业进行合作。四年来,合作的企业已实际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校内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在师范生的培养方面,创新实施了“平台支撑、政府指导、中小学参与”三位一体的“P-G-S”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在基础教育方面形成的办学优势,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四)推进了课程范式改革
2017年,学校全面推行了“新教案工程”,提出了构建新的课程标准、体现新的教学设计、选用新的教学方法、拓展新的教学内容、设计新的评价方式等作为课程建设要求,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并建立新的激励机制,将优秀教案作为教师的教学学术成果纳入了考核与评聘指标体系。2020年又实施了能力范式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打样工程。目前已有51%的课程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探究式教学改革,11门课程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依托多家网络教育平台,资助建设170门网络课程并上线,已在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运行课程37门,超过60%的课程实行了混合式教学。1人获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组)二等奖,7人在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中获奖,2人在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奖,2门课程被评为山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金课”;近5年在山东省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中,40名学生获得大赛一等奖,获奖总成绩连续三年在省内高校排名第四。
(五)建立了“诊断式督导、靶向式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
修订了《齐鲁师范学院课程考试(考核)工作规程》等文件,明确禁止将课堂考勤作为学习效果评价依据,要求突出能力标准,引入过程性考核、表现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增加非标准化考试,彰显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考核。对传统的教学督导模式和质量监控体系进行改革,推行基于产出导向的诊断式教学督导模式,督导过程中更加关注课程目标的达成,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把督导结果作为持续改进的依据;增加了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和培养目标达成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课程体系修订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提高了持续改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实施了学风建设引领计划
2017年以来,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学风建设已经成为党委书记亲自抓的“一把手”工程,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长廊内研修、寒风中苦读已经成为习以为常的校园风景,考研升本、学科竞赛、就业质量等持续向好。仅以考研为例,全校平均考研录取率由2016年的5%提高到了今年的22.3%,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考研录取率更是高达88%,这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考研自信心。
二、持续推进能力范式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
教育教学实践证明,能力范式教育教学改革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能力范式的教学改革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学校要持续深化能力范式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都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要求,全力构建以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产出导向理念为指导的“三全育人”新体系,明确全校所有人员、所有环节的所有工作的育人指向,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深化产出导向的教学改革
产出导向是体现能力范式的一种教育理念,也是区别于学科思维的教育理念。今后深化能力范式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推动产出导向的教学改革。产出导向是指围绕某一阶段学习结束后所有学生能够获得的关键结果,清楚地聚焦和组织教学活动安排的一种教育模式。这意味着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就对学生能够获得的学习结果有清晰的构想,然后设计课程、组织教学和实施评价以确保这个学习结果的达成。简单地说,产出导向是一种根据预定的目标反向设计支撑课程、正向实施课程教学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产出导向的产出是分层次的,一般分为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三个层次,其中处于第一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一种发展预期,处于第二层次的毕业要求是学生毕业时应该达成的目标,课程目标是第三个层次,是每门课程所应该实现的目标,也是实现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关键。产出导向同时要求体现学生中心和持续改进。所谓学生中心,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要求将传统的教案转变为学案,依据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来进行教学设计。所谓持续改进,就是要对每个环节进行达成度评价和达成情况分析,并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实现不断优化和提升。
(三)继续推行“三二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1.推进“三个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1)“四维一体”的品德养成体系:遵循素质养成规律,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和职业认同感。充分发挥齐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的作用,按学科设置二级学院分站,实现齐鲁名师名校长与师范生培养的紧密对接;重点打造“国是讲坛”“志业大讲堂”两大品牌,突出价值引领,引导大学生在榜样示范中感悟品德。优化齐鲁文化课程特色群、“齐鲁文化长廊听我说”等特色活动,引导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中涵养品德。强化品德类课程课堂教学理论学习,注重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中的品德体验,保障大学生在学习发展中践行品德。全面推行第二课堂课程化与成绩单制度,建立课外活动支撑品德养成的关系矩阵,深入实施“青马工程”“青帆计划”、西部志愿者服务计划等,引导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品德。
(2)优化“灵活开放、融入特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遵循“通识共享、素质贯穿、能力递进、全面发展”的原则,鼓励开发校本课程,增设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加强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建设,将家庭教育类、人工智能教育类、学科教学“桥梁”类课程融入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继续加强齐鲁文化和传统武术教育,进一步彰显文化育人特色。
(3)完善“三习贯通、螺旋递进”实践教学体系。遵循能力养成规律,坚持第一、二课堂结合、校内外结合、理实结合“三结合”专业实践,见习、实习、研习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实践性、创新性、综合性和社会性”为特征的能力培养为目标指向,实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推进第一、二课堂融合改革;每学期均设立2周综合实践周,配备学业导师,推进专业见习;开发专业实习大纲,加强第六、七学期校外集中实践,推行双导师陪伴成长,推进专业实习;加强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课程化设计,做实专业研习,实现见习、实习、研习“三习”贯通,大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等螺旋递进。
2.充分发挥“两个模式”的育人效果
(1)推进“目标导向、三改支撑”教学实施模式。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以课程目标达成为核心,继续实施“新教案工程”,推进教案向学案转变;创建通识与教师教育类课程以“主题”为主、学科专业课程以“项目”为主、集中实践课程以“任务”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方法改革;以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多元评价代替“一张试卷考到底”的传统考核,真正实现以课程目标为导向推动教学方案改变、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式改进。
(2)实施“P-G-S”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发挥新成立的教师教育学部的统筹与整合作用,依托学校建有的国家名校长领航工程基地、山东省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心、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山东教师教育网、齐鲁名师名校长等平台,联合山东省教育厅、青岛市、济南市等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和全省中小学共建人才培养、课题研究、教师培训等师范生职业生涯成长共同体,充分发挥平台支撑作用、政府指导作用和中小学参与作用,提升协同育人效果。
3.充分发挥“诊断式督导、靶向式改进”质量保障机制的作用
整体推进质量目标、质量标准、质量生成、质量监控与评价、质量持续改进构成的“五位一体”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运行,以校级重点督导、院级全面督导、学生补充督导为诊断主体,以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堂目标达成为诊断内容,以专项督导和实时常态督导为诊断方式,以学校通报和问题清单为诊断反馈的靶向改进机制,对教学与教学管理实行全面、全程督导,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质量保障。
(四)加强美育、劳育体系建设
建立大美育观,充分发挥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美育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美育元素,完善美育体系,拓展校外美育实践基地,强化实践体验,打造 “齐鲁师韵”美育品牌。明确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有什么样的价值体认,就会有什么样的劳动教育,也就会有什么样的劳动状况。”引导学生认同并主动参与学校的劳动教育,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均纳入劳动教育范畴,建立项目化劳动教育课程模块,将劳动课与卫生责任区域(日常生活劳动)、校园绿化修剪(生产性劳动)等相结合,改善学生劳动精神面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五)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拓展广义的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到2022年实现校企合作专业全覆盖。全面推进2.0版校企合作模式,完善校企合作绩效评估,强化校企合作过程管理。以精细化过程管理与关键目标绩效考核为导向,完善校企合作项目评价标准与考核办法。组建多级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校企合作成果转化。以山东实施的“万项技改”“万企转型”为契机,对接“十强”产业,拓展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渠道,明确联合研发领域,培育各类合作平台。面向学生开放各类研发平台,鼓励学生参与联合研发工作,积极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六)创新教育评价方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改革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已势在必行。
1.改进结果性评价
对以结果性评价为主的传统评价方式,不能简单的否定,而是要进行改进。主要是改进结果性评价的试题内容和形式,减少以知识记忆为主的试题,增加能力测试的试题;降低结果性评价在总体评价中的权重,增加多元考核评价方式。
2.强化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的本质特点就是所收集的信息主要用于改进教与学,其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导向、诊断、反馈、强化、激励、改进等。教师需要抓住过程性评价的本质,掌握评价的策略,如讨论、反馈、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在实践中切实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分析与改进,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既看到学生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又客观识别学生距离目标的差距和不足,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调整教与学。
3.探索增值性评价
增值性评价是指通过追踪研究,收集学生多个时间点上的多次学业水平表现,以进步与变化作为评价的核心,对学生自身进行纵向比较,考察学校或教师对学生学业水平的“净效应”,从而对学生学业进步情况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实施中要追踪学生在输入阶段、学习过程、学习结果、效果追踪等各环节学习和发展的相关状况,形成完整的数据积累,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找到教育教学中的“净增值”,帮助教师及学生寻找影响学业表现的内在动因,从而促进教学工作的改进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4.健全综合性评价
综合性评价是针对评价对象,建立一个进行测评的指标体系,利用一定的方法或模型,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对被评价的事物作出定量化的总体判断。对学校教育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把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技能作为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内容,坚持育人为本、科学规范、全面可行的基本原则,研究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和考察重点,建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工作中注重全面客观地收集信息,根据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判断,逐步建立起以学校为主体、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专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5.增加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及发展水平做出价值判断的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基于OBE理念,以产出为导向,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学生的表现来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重在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应变、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的能力。表现性评价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应用在实验、历史调查、创作等方面。教师通过建立口头表述、模拟表现、实验或报告、创作、研究项目等任务来实施表现性评价。
(七)探索新的推进机制
探索实施项目推动机制。针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制度机制等有关工作,将探索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推动,学校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通过委托、申报等形式实行项目制管理,制定时间进度表,明晰权责利,形成常态化项目管理机制。建立项目管理、跟踪、评价、验收机制,及时总结凝练项目研究成果,并积极推广运用。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完善二级学院绩效考核、教学与科研绩效考核、党政群教辅部门绩效考核办法,构建合理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加强日常教学质量督导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课时费发放、职称评聘教学效果依据。优化教师学术评价体系,重新设计教学学术与科研学术权重设置与计算方式;探索分类评价,加大应用类成果评价分值,引导教师重视应用型教学和应用型科学研究。
三、结语
事业发展没有止境,改革创新便没有止境。改革创新依然是高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能力范式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专业认证的产出导向理念异曲同工,能力范式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将会全面助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