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思考
——以北京市昌平区裕陵小流域为例

2022-12-28北京市昌平区水务局张琳英刘郓江郝旭乾刘波王雯瑾

区域治理 2022年15期
关键词:管护流域污水

北京市昌平区水务局 张琳英,刘郓江,郝旭乾,刘波,王雯瑾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生态清洁小流域是以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方式,已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建设和管理模式[1-3],特别是《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SL534-2013)出台,针对调查、分类分级、措施总体布局、措施配置、管理、监测与评价等方面予以了详细规定。

2003年,北京市率先开展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试点,从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概念和治理理念、思路和方式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污水、垃圾、厕所、沟道和面源污染同步治理”的工作思路,已实施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全国范围内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4-5]。本文以北京市昌平区裕陵小流域为例,介绍该流域治理的思路和措施,并结合新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后续管护有关建议。

二、区域概况

(一)流域功能定位

北京市昌平区位于北京西北部,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其中山地面积占59%。昌平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中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涵养好水源、治理好水土流失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裕陵小流域位于昌平区十三陵镇境内,北与上下口小流域接壤,南与胡庄小流域交界,东与老君堂小流域相接,西部与康陵小流域相邻。裕陵小流域总面积7.3km2,包括黄泉寺村、裕陵村、献陵村和庆陵村4个行政村。当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特有的尜枣经济林种植。小流域汇水经锥石口沟进入十三陵水库,是保障水源安全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区。根据水务普查成果资料,裕陵小流域土壤侵蚀面积约2.0km2,占总面积的27%,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侵蚀强度以轻度为主。

(二)小流域评价

按照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体系对裕陵小流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地表水环境质量、坡面地块(土壤侵蚀强度、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比例、化肥施用强度、农药施用)、沟道(形态特征、植物群落状态)、沟道(村内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村庄(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规模养殖污水处理率、村庄防洪达标率)等。

主要达标的指标包括土壤侵蚀强度、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化肥施用强度、农药施用、村庄防洪达标率等。由于小流域没有发展工业和开展规模化养殖,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规模养殖污水处理率两项指标暂不考虑纳入现状范围。此外,随着区域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裕陵小流域基本所有农户厕所已进行了改造,污水也有相应的收集管线,村庄环境和居民生活条件有了巨大的改善。

该小流域还存在以下生态环境问题。

在水质方面,裕陵小流域内的污水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虽然已铺设污水收集管线,且部分村庄污水通过人工湿地处理,但由于现状湿地功能发挥有限,污水收集末端未经充分处理,导致地表水质仍未达标,现状主要以III-IV为主,对沟道及下游水库水质造成污染。

水系沟道方面,裕陵小流域内部分沟道存在人为垃圾倾倒现象,主要以村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以及农田作物秸秆为主,影响沟道水流自然流淌,亟需恢复自然的沟道形态。此外,村内及沿村沟道有明显的污水遗留痕迹。

生态环境方面,裕陵小流域内部分区域环境相对较差,边坡裸露现象严重,坡面在雨季受到雨水的冲刷,易产生水土流失。村庄内裸露的空地较多,影响村容、村貌。

总体来看,裕陵小流域已经有了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基础,现阶段需要针对水质、水生态等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三、小流域建设思路和布局

(一)建设思路

坚持绿色发展,坚守生态环境底线要求,坚持以流域为单元实施系统治理,以保护水源为中心,以控制农业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为重点,综合运用工程、林草、管理等措施,开展“污水、垃圾、厕所、河(沟)道、环境”五同步治理,构筑“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生态保护区”三道防线,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不断改善裕陵小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小流域水土资源与经济、人口布局相协调,支撑小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力争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使裕陵小流域内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规定水质标准,土壤侵蚀强度低于200t/(km2.a),沟道形态和生态特征恢复自然状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到达80%以上,治理段村庄防洪全达标。

(二)分区布局

根据北京市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总体要求,将裕陵小流域以下三个典型区域分类实施治理,即以生态修复为主的区域、以生态治理为主的区域和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区域。

其中,生态修复区主要对生态受损的区域实施生态自我修复或封育保护。该区域没有较强的开发建设扰动和大规模的农业措施,且生态功能良好;生态治理区主要以生态修复措施为主实施综合治理,区域人为活动较为频繁,集中在四个村庄附近范围,以及农耕地和道路沟道附近,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最为突出的地区,土壤侵蚀强度相对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垃圾堆放无序,存在水污染现象,治理难度较大;生态保护区是维护河道健康,以河道及河道两岸为重点,通过适当的生物和工程措施,进行生态保护性治理,保护河道生态系统,净化水质。

(三)治理措施布局

裕陵小流域治理坚持预防保护与综合治理并重的原则,以改善小流域生态环境为核心,以促进当地种植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打造和谐宜民的社会生态环境为落脚点,合理布置工程措施。

在生态修复措施方面,主要是封育保护,设置封禁标牌。标牌设置在进出封禁区域的路口处,标牌尽量自然,避免过分修饰,在制作时应就地取材,选用石质材料制作。标牌上注明为裕陵小流域,及其封禁面积、封禁范围以及封禁期间的各项管理措施和注意事项。

在生态治理区措施方面,一是护坡在防护安全的前提下,考虑景观效果,选用柔性措施;二是为改善村内环境,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实施献陵村、庆陵村村庄美化,在村内裸露空地进行绿化,并采取多样化的景观,增强错落有致的空间层次感;三是实施污水处置。小流域出口排入十三陵水库,污水处理排放标准执行《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307-2013)中的村庄新建污水处理站A标准,考虑到村庄排水的实际情况,庆陵村和裕陵村共用一处污水站,献陵村因人口较多建设两处污水站;四是由于庆陵村田间道路绝大部分还是土沙路面,小流域农业生产效率受到极大影响。为改善流域生产、生活条件,按照“节约用地、方便运输、合理布局”的原则,采取硬化田间生产道路等措施,对流域内的农路进行改善和建设,同时道路工程建设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最大程度减低对道路沿线环境的破坏。

在生态保护区措施方面,适度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在减少水流对岸坡冲刷的同时,提高沟道过流能力。

(四)监测要求

裕陵小流域监测主要包括水环境监测、水土流失因子监测等几个方面。其中,水环境监测包括污水排放量、地表水(河沟道)水质等指标;水土流失因子监测包括地形、地貌、植被的扰动面积变化,扰动地表面积,工程挖方、填方数量、面积和各施工阶段产生的弃渣量等指标。

在裕陵小流域进出口处各设置1处水环境监测点,监测频率为一年6-8次。其中每年的汛前、汛期和汛后须各监测1次。水土流失监测共布设3个监测点,分别在村庄美化及沟道整治区。此外,在田间生产道路、护坡等处布置简易土壤侵蚀观测点。裕陵小流域监测尽可能采取自动化的监测方式,并做好监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四、后续治理管护建议

对裕陵小流域实施系统治理,可有效改善了流域内的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流域水资源安全。然而,在一些生态清洁小流域实践中发现,小流域后续如何治理管护好仍是难题。例如,管护责任不明确、资金投入不够,导致小流域无法继续发挥应有功能。甚至一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由于前期调研不够充分,导致治理措施不能实行、村民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内容不认可、与其他单位实行的生态措施重复等问题。

当前,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需要提供更生态、更普惠的公共产品,并能助力当地经济发展,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感和幸福感。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需要在现有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思路上,进一步把握生态清洁小流域涉及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科学确定防治路径和目标,打造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升级版。为实现裕陵小流域以及区域其他小流域长效治理,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常态化评估。对生态清洁小流域进行全方位评估,是为了找出实施后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有针对性地补充实施治理,有助于其功能的持续发挥。结合生态清洁小流域方案设计,制定相应评估工作方案,建立评估指标体系,采取专项评估或者综合评估的方式,评估内容可包括生态、社会和经济等方面情况,其中生态方面包括在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改善水质水生态环境等方面,社会方面包括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改善生存环境等方面,经济方面包括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

二是加强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持续加强小流域监测,将有助于及时发现新增水土流失分布,从而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目前,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新一代科学技术使得水土流失监测面更广、连续性更强、监测要素更多。依靠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提取扰动图斑,查找疑似违法项目。此外,还应结合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嵌入水土流失模式,以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模拟,掌握不同降水或工程建设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水土流失区域,增强智慧化水平。

三是强化小流域系统治理力度。虽然生态清洁小流域是一种系统、综合的治理模式,但是由于水治理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复杂性,常常难以达到全面系统综合治理的目标,特别是在水污染治理时统筹陆域治理与水域治理难度大。这就需要将山、水、林、田、湖、草、沙等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要素有机整合,统筹上下游、左右岸、流域与区域、乡村与城镇,综合平衡多目标治理需要,结合流域实际,确定系统治理的分阶段目标和措施,对短期内难以及时解决的,保留治理要求,预留治理空间。

四是完善生态清洁小流域管护机制。部分地区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若后续监管不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成效将大打折扣。这需要进一步明确生态清洁小流域管护的主体及相应职责,制定配套管护政策和制度,推进管护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应进一步创新管护模式,特别是对于基层人员不足、专业能力不强的地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或可利用市场机制,采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让市场中专门管护队伍提供技术支撑。

五是协同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模式,决定生态清洁小流域应该是多要素治理、多部门参与。这需要专业治理与综合治理相协调,做好流域治理管理最顶层设计,结合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要求,综合确定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总目标和分项建设目标。在水土流失防治方面,可与农林业发展、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在保水保土的同时适度发展经济型产业,增加当地收入;在水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可与水污染防治、黑臭水体治理、“厕所革命”、湿地建设相结合,综合提升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部门协同方面,可与河长制、林长制等相结合,形成强大治理合力。

五、结语

多年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践,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且成效显著的模式。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更看重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人民福祉的提升。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这需要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以现有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经验为基础,融入新的发展理念和思路,丰富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内涵,拓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深度和广度,破解治理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高治理成效。

相关链接

流域内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沟道基本保持自然生态状态,行洪安全,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扰动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内,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小流域。

猜你喜欢

管护流域污水
安徽省进一步加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后期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生活污水去哪儿了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污水罐坍塌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伊川县农业水利工程设施管护运行调查
污水零直排,宁波已经动起来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