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拟剧论视角下的幼儿园节日活动探析

2022-12-28刘玉红徐莹莹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前台后台园长

任 巍 刘玉红 徐莹莹

(1.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马鞍山 243041;2.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节日承载着历史与文化,幼儿园开展节日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培养民族自豪感。幼儿园的节日活动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陈鹤琴先生在制定单元课程时,按时令季节从儿童生活的自然和社会中,选择诸如纪念日、节日、生日等中心主题去组织课程[1]12,通过节日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八十年代以来,节日活动越来越受到幼儿园的青睐,有些节日活动甚至显得兴师动众。一场节日活动使得教师疲惫、幼儿紧张、家长忙碌。目前幼儿园的节日活动虽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也呈现不同的特点,但其表演性的特征或多或少持续存在。因此,本文试图从社会学视角,基于戈夫曼的拟剧论思想对幼儿园节日活动进行深入分析,审视幼儿园节日活动中的不合理因素,旨在促进幼儿园节日活动的良性开展。

一、戈夫曼拟剧论的内涵

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将拟剧思想运用于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表明拟剧表演是日常互动的重要特征。即指个体或群体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利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塑造及维护自身在他人心目中的理想形象。戈夫曼借助戏剧中的表演、角色、印象管理、前台和后台、剧班等要素分析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对行动者如何进行印象管理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戈夫曼将生活比作舞台,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中不乏虚假的表演。但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并没有从道德上去否定人类社会的交往行为,而是为了透视人类社会的行为,力图将人类行为引向积极的方向[2]27-31。教育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场所中发生的互动行为,幼儿园在某种意义上便是存在不同角色的小舞台,生活其中的管理者、教师、幼儿都期待有圆满的表演。因此,拟剧论思想为研究教育现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二、幼儿园节日活动的现状

节日既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时间节点,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因此,节日活动也成为幼儿园必不可少的生活事件、教育主题,让幼儿参与节日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目前,我国幼儿园常见的节日活动主题包括以下三类:一是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二是社会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国庆节等;三是艺术文化节日,如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等。开展节日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庆祝演出活动、节日展览、制作活动、参观访问、游戏活动、爱心义卖等。

虽然幼儿园节日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多样,但在节日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幼儿园节日活动为了满足幼儿园的生存需要或是幼儿园管理的汇报要求,使得节日活动变成举全园之力呈现的一场精彩表演。这样的演出往往持续数周的准备,让教师倍感压力巨大,幼儿也为之疲惫不堪。节日活动的目的由促进幼儿发展转向提升园所品牌,节日活动的内容安排也由考虑幼儿需要更多地变为满足家长需要、幼儿园需要。节日活动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但表演性的特征有增无减。戈夫曼的拟剧论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如何通过表演进行印象管理的,而幼儿园节日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园管理者、教师也企图通过各种形式的节日活动打造良好的幼儿园口碑和高素质的教师形象。因此借助拟剧论的思想分析幼儿园节日活动有着天然的适切性。

三、基于拟剧论的幼儿园节日活动分析

(一)表演

戈夫曼认为表演是“个体持续面对一组特定观察者时所表现的并对那些观察者产生了某些影响的全部行为”[3]19。表演的作用是呈现一种理想化的景观。在幼儿园节日活动中,除了教师和幼儿一起开展的教学、游戏活动之外,同时存在着教师通过“表演”,将大量看不见的内容变成看得见的景观,如节日演出、作品展览、照片展示、环境布置、海报宣传等,对以上内容的选择、精心策划、组织和呈现,体现了社会对幼儿园的期待,以及社会群体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公认的、普遍的价值标准。在这一系列的表演活动中,幼儿园企图将良好的园所形象、教师形象等特征传递给家长、同行、专家,戈夫曼将其称为“特征戏剧化”。

为了对特定观察者产生预期的影响,表演活动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精力转向那些看得见的方面,有时甚至未必真实的内容。例如,元宵节活动中,为了营造节日氛围、弘扬传统文化,教师要求幼儿自带材料制作花灯布置环境,而由于花灯制作步骤复杂,几乎所有幼儿的花灯都是以教师代替完成的。拟剧论认为,为了使表演达到理想的标准,必然会“摒弃或隐瞒与这些标准不一致的行为”[3]34,这样的表演也被称为理想化表演。节日活动中理想化的表演看似摒弃了与标准不一致的行为,实则忽视了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有违教育的初衷。同时,为了呈现理想化的表演,教师需要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甚至是宝贵的教育教学时间,使得活动本末倒置。

戈夫曼还认为,这种转向表达性方面的活动,经常要求具有一些与正在被戏剧化的行为不尽相同的品行[3]27。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关心爱护幼儿,理解支持幼儿是社会对其职业要求的最基本体现,但是往往我们会发现与之相悖的现象。例如,为了更好地呈现幼儿的演出节目,在排练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生拉硬拽、大吼大叫、威胁恐吓,在表演过程中教师的不停催促、不耐烦的提醒等,都有违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节日活动中,教师经常会陷入“表达和行动对峙”的困境,即表演中传递的信息与真实活动中教师形象时常不一致。正是这种不一致,使得教师和幼儿都疲于节日活动的准备和排练,在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正像戈夫曼所说的“那些有时间和才能把某项工作做得很出色的人,可能就因为这种对峙,而没有时间和能力将其出色的工作能力表现出来[3]27”。我们不难发现,在幼儿园里为了准备一场节日演出,教师们忙于开会、讨论节目、排练、准备道具、服装、音乐、背景视频、主持、台词、布置场地、座位安排等,幼儿们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彩排,动作、队形、节奏、表情等各种表演要素,这些让本该愉快的节日索然无味。

(二)剧班与印象管理

表演剧班是在表演同一常规程序时相互协同配合的任何一组人[3]70。幼教工作者作为演员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扮演不同“角色”组成“表演剧班”,对作为观众的同行、幼教专家、幼儿家长、幼儿等主要教育评价主体表演[4]51-55。幼儿、教师、园长、家长都是节日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但因不同场域获得不同的身份,参与者角色的变化,会出现不同成员的剧班。例如,在幼儿园节日活动中,为了展现良好的园所形象,提高幼儿园口碑时,家长就是观众,而园长、教师、幼儿就组成剧班。为了更好地展现班级形象和教师专业能力时,教师和幼儿就组成了剧班,家长、同行、园长便是观众。

剧班表演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特定情景定义,因此为了实现剧班的印象管理,需要成员之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仔细考察剧班成员,不难发现,不同的剧班成员,他们的地位各不相同。正如戈夫曼指出“当考察剧班表演时,人们经常会发现,某些人被赋予了指导和控制戏剧行为进程的权力”[3]83,即演出的导演,他们有权分配角色,并纠正表演不当的成员,使其行为与剧班的目的相一致。在节日活动表演中,园长、教师是演出的导演,“话语权”的拥有者,他们决定着活动的剧本、演员的安排、内容的呈现。表演的幼儿在剧班中往往处于被动、跟随的状态,丧失了自身主体性。幼儿被困于演员角色之中,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都需听从导演的指挥,无法展示真实的自我,幼儿的需要也因此被忽略。

此外,剧班理论认为,一个出色的表演者,不仅需要明确自己的角色,还需要对互动的另一方(观者)作出主观判断[5]91-93。因此,在幼儿园节日活动中,园长、教师往往会揣测作为观者的家长的需要。家长的素质水平以及对幼儿园活动的认识各不相同,这些都影响着幼儿园节日活动的内容选择和呈现形式。不少家长在看待幼儿园开展的各类活动时,往往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技能轻学习品质的价值取向。因此,一味满足家长需要的节日活动有可能会忽视幼儿的内在需要,忽视幼儿在活动中实际操作、亲身感知的重要性。

(三)前台与后台

关于区域,戈夫曼将其分为前台区域、后台区域和局外区域。前台是指特定表演的场所[3]94。它是展示个人形象的地方,也是“拟剧实现”的区域。例如,在幼儿园艺术节活动中,幼儿艺术创作的现场就是前台,幼儿作品展览的区域也是前台。前者是动态的前台,后者则是静态的前台。它们都具有一整套抽象的、模式化的期待,帮助表演者在既定的互动中传达出他们希望传达的信息[6]182-188。在节日活动中,教师往往将两者结合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在幼儿园节日活动中,欢庆“六一”的表演舞台是动态的前台,而每个班级的展板、海报、幼儿作品墙是静态的前台,这些都是幼儿园和班级形象的呈现,也是幼儿成长变化的极力展示。当然来自于自然真实的前台展示是家园联系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但是过多修饰和不真实的前台展示不仅给教师和幼儿带来更多身体和心理的负担,也会蒙蔽家长的眼睛。

前台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前台给表演者带来高度紧张和焦虑。为了展示而进行的幼儿园节日活动必然会将教师和幼儿推向前台,使他们处在前台聚光灯下,处在园长、家长目光的审议下,形成目光下的压力,构成前台角色的焦虑。这也是节日活动中师幼身心俱疲的一个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虽然前台活动存在高度紧张和焦虑,但是前台也意味着教师拥有更为高度的权威。为了获得身份、权力,同时也为了有效投射某种情境定义,教师往往倾向于把更多的空间转化为前台,如墙面、走廊、展厅、班级、舞台等。正因为前台区域具有的这种双重特点,使教师深陷“不愿做”与“不得不做”的矛盾之中。

后台是“与给定的表演相关联,在这的表演所促成的印象,故意要制造出与前台表演相反的效果”[3]97。前台有明确而严格的规章秩序,具有开放性和秩序性的特征。后台虽是前台的准备空间,但往往具有相反的特征,这种特征便是自主性和隐蔽性。后台处于观者视线之外,相对较为隐蔽的空间能给予幼儿更多活动的自主和自由。在幼儿园节日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园长、教师经常不自觉地把目光投向前台,为了前台的完美呈现时常忽视后台区域的价值。后台虽然是用于准备的场所,但“表演中最具关键性的秘密都可以在后台看到”[3]98。在幼儿园节日活动中,后台的互动更为真实,也更具有深入研究和挖掘的价值。关于节日的许多“精彩观念”的诞生,很多经验的生长都发生在后台区域。例如,在国庆节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大班幼儿讨论“去过的城市”“各地美食”“民族服饰”“祖国美景”等,幼儿通过讨论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形成学习小组并通过制作、画画、搭建、阅读、收集、扮演、演讲等形式进行探究与分享。这种由幼儿兴趣出发,以幼儿自主探究为发展脉络的节日活动设计,使得教师充分关注幼儿后台生活,以支持幼儿在活动中深度、可持续的个性化发展。

四、教育启示

通过拟剧论思想分析幼儿园节日活动,不难发现目前幼儿园节日活动中存在着为了理想化表演而使师幼身心疲惫、节日活动忽略幼儿作为参与者的需要以及后台活动价值未被开发等问题。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在节日活动中去理想化表演,以呈现幼儿真实的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帮助教师和幼儿走出“表达与行动对峙”的困境;其次,充分考虑剧班成员的角色,通过合理定位教师的角色,以突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再次,从关注节日活动中的前台空间转向关注后台空间,挖掘后台活动的教育价值,促进幼儿在节日活动中的深度发展。

(一)真诚表演,走出“表达和行动对峙”的困境

理想化的表演往往使教师陷入“表达和行动对峙”的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理想化的表演极力呈现与观者的需要、价值、标准相一致的行为,而未必和实际行动相一致;二是由于理想化表演呈现的行为往往与实际行动的不一致,因此,表演者需要煞费苦心地对其行为进行“修饰”“加工”和“装裱”。

在幼儿园节日活动中,理想化的表演往往以家长的需要为标准,以管理者的要求为规范,于是就有了繁琐的仪式、宏大的场面、过度的包装等。因此,要改变这一局面,园长和教师应去理想化表演,还幼儿园节日活动本真面目,把真实发生的事件呈现出来。幼儿园节日活动应该关注节日与幼儿生活、幼儿需要和幼儿经验成长之间的关系,通过节日活动唤醒幼儿生活经验,满足幼儿内在需要,促进幼儿经验成长。

真诚的表演就是在表演过程中根据表演塑造的角色形象找到与其对应的现实,把教师和幼儿共同经历的真实事件作为表演的素材,将其全部或有选择地呈现出来,使教师从“博得观众的喝彩”中解放出来。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幼儿在节日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所画所写、所剪所贴。他们开展的有趣游戏、探究活动、制作分享,可能不是那么无可挑剔,但却是最真实的、最佳的表演素材。这样的呈现可以避免教师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表达”,信息的表达与真实的行动不应该成为对峙。将教师从繁琐的信息表达中解放出来,聚焦幼儿的活动,支持幼儿个性化的发展。这样的表演也更好地还节日活动自主权于幼儿,幼儿不在被要求、被限制,而是被尊重、被看见。“修饰”“装裱”的表演更强调结果,而真诚的表演则强调过程。真诚的表演允许有不完美、不理想的表现,真诚的表演也不意味着活动的结束,往往是新问题的产生和新探究的开始。

(二)合理定位教师角色,突显幼儿主体地位

教师和幼儿在剧班中各自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两者兼具独特性。因此,在剧班中不存在唯一的中心主体,只有合理定位教师角色,才能突显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剧班中的角色正如后现代教育家多尔所说的“平等中的首席”,这其中包含了两层意义:一是教师与幼儿是处于平等对话的双主体,幼儿园节日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应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考虑幼儿的发展需要;二是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在充分考虑幼儿需要的基础上,以自身具有的专业能力对各类价值做出判断和取舍。

幼儿园节日活动的呈现应突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在节日活动价值的考量上,应关注与幼儿身心发展需要一致性的价值元素,促进幼儿积极健康发展。在节日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应密切结合幼儿生活实际,从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设计活动。在节日活动形式的设计上,应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更多体现操作性、游戏性和趣味性,弱化表演因素。如元宵节活动的亲手制作、品尝汤圆,“六一”儿童节的亲子义卖活动,重阳节为社区老人表演节目、赠送手工作品等,这样的活动真正基于合理科学的价值判断,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活动内容,消弱了表演性,强调了幼儿的自主性、参与性和愉悦体验。

此外,幼儿在节日活动中具有多重身份。从剧班看,幼儿既是演员更是导演,在参与节日活动的同时,更应该和教师共同策划表演,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信任幼儿,倾听幼儿对于节日活动的真实想法,采纳幼儿的合理建议。从表演来看,幼儿不仅是演员更是观众,因为节日活动服务于幼儿的发展,他们的需要、感受、变化是衡量节日活动效果的重要依据,幼儿是节日活动中最主要的评价者。如果一味地将幼儿置于演员的角色,而忽略其观众性,显然是本末倒置的,也是与节日活动开展的初衷相违背的。因此,只有站在儿童的视角,充分考虑幼儿的内在需要,尊重幼儿对于活动的感受,才能引领教师追根溯源,把握幼儿园节日活动的本质。

(三)将前台转为后台,挖掘后台活动价值

戈夫曼认为,前台和后台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当观看者闯入后台,后台也会随之变成前台,而当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合作者时,前台也就变成了后台。由此不难发现,前台与后台转换机制取决于参与者扮演的角色。表演者和观众的身份是相对而言,当把观众置于表演者对立的位置,他便企图洞察表演者的秘密,表演者也会揣摩观众的期待、操纵观众的信念。反之,当表演者和观众共谋之时,区隔便随之消失,参与者轮流充当表演者与观看者。幼儿园节日活动从本质上来看属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理应通过各类相关角色的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园长、教师、家长、幼儿是幼儿发展中密切相关的重要他人,他们不仅仅是幼儿园节日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活动开展的合作者。当园长、家长成为重要合作者参与幼儿园的节日活动之时,活动的前台就转换成合作的后台,那些所谓的“误导性表演”“神秘化表演”和“补救表演”会随之消失。

在幼儿园节日活动中,幼儿希望将更多的前台空间转变成后台。前台是“由制度、规范所规限出的控制之所,由规则、脚本、舞台的灯光与观众的目光共同构成”[7]177,在幼儿园活动中,前台是属于教师和规则控制下的区域。后台则是属于幼儿,没有剧本、没有导演的区域,它是相对放松的、自由度高的区域。幼儿在后台可以追随自身的兴趣,自由地决定活动的方向和进程。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双手操作,用自己的大脑思考,而不是被要求、被规范,按照他人的逻辑去行动。

将前台转变为后台,区域中没有了从上至下的审议目光,园长、教师、幼儿、家长,每一个参与者都成为共同体的一部分,轮流充当表演者和观看者,参与者共享权力,随之也分化了压力、焦虑。在幼儿园节日活动中,当园长、教师、家长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时,他们便不再是操控者,而是材料的提供者、环境的准备者、活动的支持者,把舞台还给幼儿,以包容的心态接受幼儿的表演。将前台变为后台,也能让教师关注到后台生活的丰富,真正通过节日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让幼儿园节日活动回归初衷。

猜你喜欢

前台后台园长
忍不住想打扰你
中式琴房设计方案
园长考试
Wu Fenghua:Yueju Opera Artist
庞鲜、卢栩枫室内设计作品
庞鲜、周衍耀室内设计作品
孟晚舟:从前台打杂到华为副总裁
后台暗恋
互联网思维下的汽车服务连锁后台支撑系统
后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