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理论视域下幼儿园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2022-12-28吴吉惠王冠缨
吴吉惠 王冠缨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高等教育如此,学前教育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的奠基阶段,也理应如此。课程思政始于上海,是一种全新的思政教育模式。近年来,专家学者积极探索课程思政与各学段各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寻找二者有机融合的生长点,在大量文章、书籍中探讨其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然而,文献梳理发现,目前我国学界少有学者将课程思政引入幼儿园。因此,基于幼儿园课程思政的特殊性,本研究从生活教育理论这一视域出发,探讨在其指导下幼儿园课程思政的特殊意义,并提出相应建设策略,以期在这方面为幼儿园提供实践借鉴。
一、幼儿园课程思政的特殊性
教育部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下称《纲要》)中,进一步明确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然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说明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认知、思维和学习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别。3~6 岁这一阶段的幼儿与大中小学等其他年龄段的学生在身体发育、认知水平、心理发展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幼儿园课程思政建设不能把《纲要》中的内容生搬硬套或简单叠加,而是应在深刻把握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基础上,将课程思政的目标、内容和方式与其他学段有所区别。
(一)幼儿园课程思政目标的特殊性
《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提高立德树人成效[2]。各学段各学科课程思政目标应与《纲要》中所述的育人这个总目标保持一致,但落实到何种具体目标也应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幼儿园课程思政目标方面的特殊性源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园学段的教育对象为3~6 岁的儿童,这一阶段孩子身体发育尚不完善,心理发展较低[3]14-19,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对概念的认识十分模糊和局限,更无法理解志向情操。因此,幼儿园课程思政在目标方面不应围绕思想政治层面,不要过于关注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内容的学习,也不是核心价值观这些对孩子们来说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而是应聚焦在幼儿生活层面,做好对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情感、态度方面的引领。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幼儿园课程教学润物细无声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育,引导幼儿塑造良好个性品质,构建完整健全人格,帮助其形成健康的心理。
总的来说,幼儿园课程思政的目标应聚焦于初步引导幼儿学会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为其长大后理解和接受更深层次的课程思政内容做准备。
(二)幼儿园课程思政内容的特殊性
课程思政在内容方面更侧重学生思想价值层面的引领,重视在专业课程和学科课程中隐性地对学生的行为、情感、品性、意志、信念等进行培养[4]48。《纲要》更是赋予了课程思政时代性的内容,从个人品格到家国情怀,从成为小我到成就大我,无一不彰显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幼儿园课程思政内容方面的特殊性在于,3~6 岁年龄阶段的幼儿对课程思政内容的接受能力有限,他们无法理解什么是优良品质和高雅志趣。因此,应当考虑其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选择适宜其年龄水平的、更加基础细化的课程思政内容,并加以优化、重组和整合。如,在幼儿园中不适宜系统开展宪法法制教育,但可通过对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遵守规则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规则意识,为其日后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奠定基础。
基于此,将幼儿园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分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品格教育和生命教育等几个部分。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引导幼儿感受父母、老师的关怀、小伙伴的可亲和幼儿园大家庭的温暖,帮助其从小形成对父母、老师、小伙伴和幼儿园的认同和热爱,奠定他们长大后关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基础和心理基础;集体主义教育方面,在多主题、多领域的集体活动中激发幼儿的集体意识,在班集体和小组的竞争与合作中培养初步的归属感,逐步发展为日后的集体荣誉感;品格教育方面,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幼儿在情境中体验式地感受情绪情感,培养感恩、孝顺、诚实守信、坚强勇敢等良好品质;生命教育方面,适时带领幼儿走出教室,感受环境、自然中蕴含的各类生命,引导幼儿认识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激发其生命意识。
(三)幼儿园课程思政方式的特殊性
适宜的方式能更加高效地完成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7~11 岁的儿童可以逐步依靠具体经验支持进行逻辑思维,而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抽象逻辑推理能力则在成长过程中得到显著发展[5]185-186,330,373-375。这些学段的学生可以通过集体授课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来理解课程思政内容,达成课程思政目标。
幼儿园课程思政方式上的特殊性在于,幼儿具有好动、贪玩、爱模仿、思维具体形象等特点,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并不适合其对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与接受。此外,幼儿园也不存在课程思政中所谓的“专业课程”和“学科课程”。因此,幼儿园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简单叠加,而是应在充分理解幼儿园课程丰富内涵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深刻解读课程思政内容。与学校教育中的课程不同,幼儿园课程不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只要是能使幼儿学到知识、发展技能、形成情感等各种各样有组织的活动,都属于幼儿园课程[6]165-168。在课程活动的设计中,要把握幼儿需通过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来获取直接经验,从而获得有效学习的认知方式和年龄特点。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除了集体授课的方式之外,游戏活动、区域活动、一日生活活动、环境创设等都是适宜幼儿理解和接受课程思政内容的有效组织方式。在课程思政活动设计中,应注意采用生活化的方式,创设具体情境,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幼儿园课程思政通过上述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融合和渗透。
二、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园课程思政建设的特殊指导意义
幼儿园课程思政确实在各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故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在幼儿园实施适合幼儿的课程思政,生活教育理论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意义。
(一)生活教育理论解读
生活教育理论是以陶行知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提出的教育理论。一直以来,中国教育过度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生活,故而陶行知等人倡导教人做人,教人生活的教育[7]74-84。
1.生活即教育
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生活与教育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作为此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何为生活?陶行知这样解释:“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就是生活”[8]180,他所定义的生活是广义的、动态的,是与环境紧密相连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生存,而是在时代发展和周围事物的万象变化中进行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各种活动。而生活教育,则是与这种广义上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8]633-635。可以看出,与传统教育教学生读死书不同,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教育就教什么[8]180-187。
2.社会即学校
这一观点表面上说的是社会与学校的关系,实际上却是暗含着一种对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要使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获得全面发展,就要用社会中的内容,开发社会的资源,举社会的力量来教育个体,使其在整个社会中接受广泛的教育[9]35-36。因此,为使学生能在接受教育后顺利进入并适应社会,生活教育理论提出应将学校延伸拓展到社会,把整个社会看作是一个学校,将学生放入社会生活这所大学校中,通过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对其进行动态的教育。
3.教学做合一
这一观点体现出生活教育理论实践性的基本特点。教、学、做并不是彼此平行、彼此独立的三个阶段,而是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一个整体过程。正如陶行知所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说,一方面,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另一方面,理论又反过来指导行动。从微观的角度上来说,学生可以从行动开始,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技能,而知识技能的获取又是实践的成果。在教学做的过程中,陶行知强调要以“做”为中心,在“做”中教,在“做”中学,而“做”的对象则是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总之,不可简单地把教、学、做割裂开来,要在牢牢把握“做”这个中心点的基础上,将三者紧密结合。
(二)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园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把培养全面发展的“真人”作为生活教育的目标,这里所谓的“真人”是指具有完整人格和优良品质的人,是说真话、做真事、求真知,为真理而奋斗的人[10]149-153。生活教育这种培养目标正体现着如今课程思政育人这个总目标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这种角度上来说,二者在目标上是相通的,其他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共识。
1.生活即教育对幼儿园课程思政的指导
生活教育理论把生活看作是教育的内容,同时又把生活看作是教育的手段和方法。3~6 岁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有着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只能依靠鲜明生动的形象进行思维,对事物的认识和学习也大多依靠自身直接经验。生活即教育这一观点既符合幼儿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又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教育内容的原则,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实施课程思政的思路:将幼儿日常生活的内容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创设具体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相关课程思政教育。
2.学校即社会对幼儿园课程思政的指导
生活教育理论扩大了学校的范围,将整个社会看作是一个学校。社会中各种公共场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资源,涵盖在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从社会中得来并加以组织的元素和资源,无一不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们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幼儿在社会生活中也会随时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挑食、愿望得不到满足、与小伙伴的冲突等。对我们成年人来说芝麻大点儿的小事,却正在无声地塑造着幼儿的品质和人格[11]14。在幼儿园实施课程思政,教师更应及时抓住时机,将社会生活中的内容和资源组织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幼儿自己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他们自身意志和信念的发展,为塑造其良好个性品质,构建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3.教学做合一对幼儿园课程思政的指导
生活教育理论提倡的教学做合一,特别是以“做”为中心的方法论,十分符合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获得对周围事物认知的需要。3~6 岁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贪玩、好动、精力旺盛的年龄特征,而生活教育理论倡导的实践、行动、操作等方式非常适合幼儿获取对周围事物的体验和认知。因此,在幼儿园实施课程思政,教师要重视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孩子在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获得感知、体验和收获。
三、生活教育理论视域下幼儿园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
(一)精选课程思政内容
“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在生活教育理论视域下,幼儿园课程思政不再拘泥于固有形式,生活中的人、事物,现象等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内容。
1.渗透地方文化
地方是滋养幼儿长大成人的一方沃土,幼儿生活所在地区蕴藏着各种各样特色资源,这些资源彰显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地区资源中蕴含的文化具有深刻精神性内涵,充分挖掘地区资源,对其进行选择、组织与整合,打造成系统的资源库,运用到课程思政中,把教育内容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不仅能够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提升个人体验,满足幼儿获得综合性知识经验的需要,更能促使其了解和欣赏本地区自然风光、乡土文化和风土人情,初步形成对地区、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情感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2.融入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元素、德育元素、美育元素和情感教育元素等[12]35-46,内容更是多姿多彩。然而幼儿大多没有系统了解过这种新奇、有趣的文化内容,往往对此很感兴趣。教师可将传统文化进行筛选、组织,融入到五大领域课程中。此外,还可以某种传统文化为核心,设计系列主题活动,多领域、多形式开展。需要注意的是,主题活动应有连续性、系统性,并形成一定的体系,不同年龄阶段的活动难度和传统文化深度也应梯级上升,帮助幼儿由浅入深地理解相关主题的传统文化,对其产生的教育效果才会更加深远长久。
3.结合节日庆典
幼儿园课程思政内容可以围绕生活中的各种节日庆典进行选材。教师应注意对所选节日进一步地挖掘,理解节日背后的深层内涵及精神价值。这些内容对于幼儿来说稍有难度,要想使其接受,可借助一定的载体、教具。如,设计父亲节、母亲节相关活动时,教师应挖掘出此节日中蕴含感恩的深层价值,着重围绕感恩、孝顺延伸至“孝”的优良品格,即可选择借助传统文化故事的载体来帮助幼儿理解。通过这样一个逻辑思路结合节日设计活动,逐渐引导幼儿清晰节日内涵,真正实现让课程思政内容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创新课程思政形式
1.结合劳动教育。
教师可把幼儿分成固定的小组,给他们安排如擦桌子、擦椅子、摆放图书、整理玩具区等简单的日常生活劳动,小组轮流进行,定期进行最佳劳动小组的评选,激发幼儿参与劳动的积极性[13]78-82。劳动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指导幼儿在生活中爱护桌椅,看完的图书和玩完的玩具要及时放回原处,这样整理起来才会更加轻松。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幼儿爱护桌椅、爱护班级、爱护幼儿园公物和环境。
2.组织多种活动。
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证明,个体在儿童时期,对美好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细微的观察力和特殊的情绪感受能力,如父母的关爱、老师的关怀和小伙伴之间的友情等[14]31。教师应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在生活中因势利导,及时抓住教育时机开展活动。如开展“夸夸”活动——“夸夸我的好爸爸”“夸夸我的好妈妈”,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观察和感受之后,说出自己爸爸妈妈的优点来对其进行夸赞,并为父母画一幅画、做一张小贺卡或表演一个小节目。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开展“夸夸我的好朋友”“夸夸我的幼儿园”等活动,将幼儿这一心理历程不断深化,从他们对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事、物的爱中,慢慢孕育出对祖国的热爱。
3.结合音频、视频。
这里所说的音、视频并不是在艺术领域或集体教学活动中使用的,而是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休息的闲暇时间、盥洗的碎片时间及入园、离园前的等待时间,播放有关祖国和家乡的音、视频。4~5 岁的幼儿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就能够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这种在潜移默化中向其进行无意识的渗透方式,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给其以精神和情绪上的启发,能更好地在幼儿身上施加隐性影响。
(三)开发课程思政资源
社会生活中到处都存在思政资源,这些资源易于获取,与幼儿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由于它们过于平常,教育者反而忽视其利用价值,未能将思政资源有机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因此,幼儿园应大力挖掘和充分利用各种与幼儿生活密切联系的园内园外资源和有利条件,为思政资源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服务。
1.利用班级植物及园区内动物
皮亚杰发现,前运算阶段的幼儿存在着泛灵论的特点,他们还不能清楚地辨别哪些事物有生命,哪些事物无生命,常常会把有生命物体的特征加到无生命物体上,即儿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活的东西[15]262-263。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观点,结合科学领域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儿童认识生命,激发生命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注意引导性语言的使用,如,“请小朋友们来当仙人掌的爸爸妈妈”等来吸引幼儿兴趣。长此以往,幼儿渐渐会自觉主动地爱护幼儿园里“有生命的”一草一木、桌椅板凳、班级环境和幼儿园环境等,慢慢地发展为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16]59-62。同时,为其长大后热爱大自然、家乡环境和祖国山河奠定感情基础。
2.重视国旗的教育价值
幼儿园都会在每周一早上举行升旗仪式,但在那之后就对国旗“置之不理”,且仪式过程大多形式化:教师带队入场——升国旗——唱国歌——教师或大班幼儿代表讲话——教师带队离场。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往往心不在焉,甚至处于无序状态,经常需要教师整顿纪律。其实,国旗是每所幼儿园都存在但未受到重视的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美国心理学家海斯等人研究发现,幼儿往往把国旗、国歌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等象征为国家[17]17。因此,我们可将国旗资源融入到幼儿日常生活中,除了加强对升旗仪式的重视,减少形式化程度,增设幼儿喜闻乐见的流程外,还可在一日生活的其他环节融入国旗资源。如,将平时奖励给幼儿的卡通贴画换成国旗贴画,积攒几个小国旗贴画可以换取一个大国旗贴画,积攒几个大国旗贴画可以换取一个手摇小国旗实物,形成国旗荣誉榜……慢慢地,幼儿会觉得获得国旗贴画就是获得了荣誉,进一步培养其对国旗和祖国的初步荣誉感和认同感。
(四)重视课程思政家园共育
家庭生活是幼儿一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性质和模式决定其在内容上更具生活性。因此,在课程思政方面,也应注重利用家长这一有效力量,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课程思政内容,提高课程思政水平。
1.家长本身即劳动人民
家长的作用不只是配合收集幼儿生活素材、制作手工艺品等,家长群体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他们处在不同岗位,做着不同工作,代表着形形色色的劳动者。而我们对幼儿进行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培养他们对于劳动人民的尊重和热爱。教师可将不同职业的家长请到课堂上,介绍自己的工作,具体形象地说明自己所做工作与孩子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幼儿往往会对自己父母去幼儿园当老师感到非常骄傲,轮到自己爸爸妈妈的前一天,他们还会积极地帮父母准备第二天的讲课。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各种职业类型,还能让其明白各行业的工作人员为给我们生活提供服务和便利付出了多么辛勤的劳动,进一步引导幼儿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和热爱劳动人民。
2.闲暇时光的亲身体验
教师可将近期幼儿园要组织的课程活动提前告知家长,引导其在闲暇时间带领幼儿到与活动内容相关的博物馆、民俗馆、地方知名景点等地参观。这些地方文化气息浓厚,自然风光优美,将幼儿置身于这种环境氛围中,引领他们感受、观察,给其以精神渲染。这一过程中,幼儿一定会有很多家长“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也应提醒家长,在参观之前,提前查阅资料,以应对孩子各种各样的问题。实地参观的方式不仅符合幼儿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更能够帮助幼儿积累起一定的前期经验,以便在课程中与新知识相连,更好地理解思政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理想信念。”[18]核心价值观是如此,思政教育的其他方面也应转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情感认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任重而道远,课程思政应着眼未来,在个体幼儿时期就埋下种子,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将思想政治教育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