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对分课堂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四重转变”的问题与策略

2022-12-28李智军董焕敏

文教资料 2022年17期
关键词:讲授思政课教学内容

李智军 董焕敏

(常熟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教师传递知识、示范技能、启智劝善等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师生对话、交流思想、增进情感和教学相长的平台。[1]对分课堂是一种课堂教学创新模式,它是对教学理念、学习理念、教学方式和课堂形式的综合创新,由国内学者张学新教授2014年首次提出,被认为是“可能给传统课堂带来深刻变革”的“魔力课堂”。对分课堂把课堂教学在时间上分为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亦称为“PAD课堂”[2]。对分课堂为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为把思政课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选择。它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的主客体关系不清、教学内容抽象难懂、教学互动效果不好、教学流程设计不科学等问题给予了创新性回答,并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教学深层变革的思路、方法,较好地满足了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与高校思政课的适配性

近年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及其研究日益增多,特别是聚焦某类思政课(如“高职思政课”)或某门思政课(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对分课堂教学实践,阐述对分课堂运用策略、操作流程、应用效果等。这就说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与高校思政课具有适配性,体现了教学供给与学生需求的完美结合。

(一)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与高校思政课的本质要求具有适配性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独学和讨论,并把教师讲授和学生独学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答疑和总结。教师的“精讲留白”体现了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的责任,学生的内化吸收和独学讨论,突出强调学生自主性知识建构和主体自我教育,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交流分享的责任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关键在教师。教师要认真研究讲什么样的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讲到学生的心坎儿上,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有兴趣、用得上。对分课堂通过权责对分,一方面,教师认真把握和紧紧围绕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精讲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用心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力求让学生“入耳”;另一方面,学生用心紧跟教师的致思之路和讲解节奏,领会重点概念的精要之义和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用心把道理领悟透彻、入脑入心,达到启智润心的目的。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推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思想基础。

(二)对分课堂的评价原则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具有适配性

对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一体化设计,但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一方面提高平时过程性考核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占比,另一方面采用多样化的灵活方式,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提升思维水平、理论素养和学习力,比如让学生在教师讲授的引导下独立准备“亮考帮”(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问题;在独学基础上参与小组讨论,分享所思所获所疑,以便部分或全部解决问题;在完成课堂“微作业”及其互评之中领悟优劣,求同存异,发现问题,补足短板。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教师讲什么、如何讲、讲得怎样,还要关注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得怎样,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立德树人。总之,教书育人一切为了学生,学生表现如何,学生通过思政课堂教学得到成长和发展才是核心问题。因此,对分课堂的评价原则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具有适配性。

(三)对分课堂的教学设计与高校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具有适配性

对分课堂通过教师讲授、内化吸收、小组讨论和师生对话这四个前后相互衔接、过程清晰明确的教学设计及其展开,充分发挥“让”的智慧,让课堂“复归”学生,让“课时”变为“学时”,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分享权利、共担责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思政课,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实现全面的健康的个性发展。同时也促进思政课教师的讲授技能提升和对话力提高。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着力点是“德”,落脚点是 “人”[3],育人目标的设置要求解决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思政课的育人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同时又拥有个性的人。对分课堂的教学设计在引导学生逐渐走向并学会自我教育、独立思考、渐进教育的过程中,与高校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具有很好的契合性。

二、高校思政课运用对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高校思政课运用对分课堂模式,是建立在对分课堂与高校思政课具有适配性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一些因素阻隔在二者之间,成为课堂效果“打折扣”的原因。思政课教师在运用对分课堂上好思政课时,要善于总结经验、反思问题、持续改进、力求实效。

(一)师生关系层面

传统的教学为单向度传播而无真正交流,一般是教师说、学生听,这让教师高高在上,学生不具有主体超越性,因而无法成为课堂的主人。高校思政课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既有单向度的教师讲授,也有双向度的互动交流,师生是共同的主体,是“生成”中的课堂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关系融洽,可以让彼此对教学产生更多更积极的体验。

如果说传统教学和对分课堂在师生关系方面表现出来的“应然”层面的差异容易理解,但是在思政课对分课堂教学的“实然”层面,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对分课堂的权责对分和时间对分,是否必然带来师生关系的融洽和压抑感的消解呢?实践证明,未必如此。首先是学生的态度。比如,对于那些抱有“因必修课拿学分而学习”的态度的学生,对分课堂致力于增强学生的“存在感”,唤起他们“被尊重的需要”的奇思妙想和精心设计,也许会被学生认为是否有必要。又如,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的“惯性思维”,对于教师使用鼓励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和交流积极性而言,也是一道“坚固的屏障”。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智慧,营造一个生机盎然、生动活泼的思政课对分课堂,打造一个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严肃认真又心情舒畅的教学共同体,正是教师要面对的挑战。

高校思政课运用对分课堂教学的一切努力都指向建立了一种新的课堂文化,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民主、科学、开放、自由、平等、对话、协商的合作与伙伴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灌输者和不苟言笑的说教者,而是更像一个“导游”——具有思想高度、视野广度和深厚情怀的导游,让学生更为自由地感受知识海洋和理论世界的奥秘与奇美。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单向主体的枷锁”的摘除,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必须在重构师生关系的实践反思中逐渐实现。当教师真正做到站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角度去备课上课,深切领悟“要想当先生,先当学生”的道理并践行之时,也许“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平等的目标就可以实现了。

(二)教学内容层面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具有标准的,或者说具有统一固定内容的。有些人声称,因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刻板性,或是理论与现实之差距的客观存在,导致思政课难上,上好更难。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虽然理论性强,且较为抽象,但是理论源于实践,思政课的理论是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与各种反动势力和敌人斗争的战略策略和战术原则,理论的背后都是现实的斗争与敌我的较量。对分课堂对于教学内容的要求,不是停留于内容本身,而是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对象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方法和展现手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整合、梳理、提炼、概括,这个过程就是教学内容的“对象化过程”,教师所付出的劳动就是“对象化劳动”。

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优化的关键不是教学内容的“要与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的问题。一些思政课教师是从“术”的角度去思考教学内容的取舍,认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何讲授完成教学内容是重要的,其实笔者认为教师要更多地从“道”的角度去思考教学内容的安排,“道”是解决问题背后的思想,这就是说要善于精心挖掘教学内容蕴含着的思想、观念、意识,并应用到学生关心的问题上。比如,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十条经验的概括是相当抽象化的,如果干巴巴地讲授理论,就难免让学生觉得枯燥;如果能揭示经验背后的“道”,以及经验是如何得出的,那么就会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如何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自然就会觉得有吸引力和趣味性。

(三)教学互动层面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互动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倾向认为,思政课上师生不能过多互动,互动会产生“想象不到的”问题甚至产生负效应;另一种倾向认为,思政课需要更多互动,甚至要“强互动”,互动会让问题越辩越明,互动可以促进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产生更多的正向的教学溢出效应。对分课堂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打破一片沉寂的课堂教学基本状态,让课堂在“热闹”之中又不失有序,在对话之中尽显生机,在分享之中促进和谐。借助对分易教学网络平台,可以实现让教师更加轻松,让学生更加主动的教学生态转变。

高校思政课运用对分课堂开展教学互动的难点在于互动的技巧、互动的实效。最简单的教学是一言堂的教学,而强互动的课堂是需要教师有高水平的控场能力的。目前高校思政课课堂互动中存在教师“不敢互动、不愿互动、不想互动”的现象,由于缺少互动的场景设计,所以在学生那里“你讲你的,我玩我的;表面服从,背后反抗”的情状也就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这正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痛点和堵点。

(四)教学流程层面

学习理论是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教学理论是学习理论的理论运用。对分课堂并没有创造新的学习理论,而是通过优化组合、流程再造,实现教学范式变革;对分课堂也不单独依赖于某一种教学理论,而是在教学全过程各环节设计中都有理论支撑,通过扬长避短、适配选择,实现教学模式创新。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层面,不同于以往教学模式基于“情由境生”思路重视外在情境的营造,而是突出强调基于“情由心生”理念的内在情绪体验的 诱发。

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即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4]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点在于把讲授和讨论错开,让学生在中间有一定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和吸收。这一创新是建立在课前准备—课堂讲授—课后学习—课堂讨论—成绩考核这样清晰明确的基本教学操作流程基础上的。

三、对分课堂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四重转变”

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着力解决教师“教”如何改革、学生“学”如何转变,以及教师“教”与学生“学”如何有机融合三个方面问题。这些问题在现实的教学过程展开中,具体表现为主客体关系、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互动设计、教学流程安排四个问题,对分课堂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四重转变”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引作用。

(一)重构课堂主客体关系,积极引导“课堂单一主体”向“课堂双主体”转变

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主体而存在,但是主体与客体是相对而言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客体关系上提出“对分”思想,内在要求师生皆为主体,贯彻“权责对分”,“权责对分”的对分课堂场景,把教师和学生视为课堂的双主体,并对其关系进行“去中心化”调整[5],即教师精讲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倾听者;其他环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主体之间的信息交互、思想流动、分享切磋在师生共同构建的教学场域积极展开,知识传递—思想共鸣—心灵触动在“主体—客体—主体”的结构中有效达成。课堂上师生“双主体”,不同环节,权责明晰,既有输入,也有输出;既培养素质、提升能力,又实现了教学 相长。

(二)重组教师讲授内容,努力实现“标准教材体系”向“活化教学体系”转变

内容为王的原则适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对分课堂教学不仅形式上创新,而且十分注重内容的重组。教师运用对分课堂后,要善于规划课堂讲授内容,吃透教材,领悟思想真谛,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努力做到在短时间内阐明精华所在又能让学生理解,用最精练的语言讲出理论的框架与脉络,阐释理论的核心要义和精髓。教学体系不同于教材体系,思政课教师只有下足了功夫把教材体系的标准融入活化的教学体系之中,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生命力,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思政课教师若是“照本宣科”,学生势必“开小差”。从思政课教学时间上提出“对分”,授课时间大大缩短,标准化的教材体系被转化为灵活化的教学体系,教材语言转变为教学话语,从而克服思政课教师上课疲惫、成就感低、愉悦感弱的缺点,让教师的讲授尽管有限却依然出彩,触发学生思考,感染学生情感,达到学生“愿听想说”的效应。

(三)重设课堂师生互动,有效促成“教师独白表演”向“师生全员互动”转变

互动对话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学生在互动对话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才能实现“精准教学”“靶向学习”。“对分课堂”,必有对话。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互动不仅仅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借助于现代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对师生互动活动进行重新设计,可以让教师独白表演的“尴尬”消失,让师生互动成为常态和精彩“舞台”。比如,将融媒体作品播放嵌入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带有视觉冲击效果的画面及文字解说,思考问题的答案,调动发现学习和互动交流的积极性。又如,在主题讨论时,教师可借助弹幕讨论功能,加上云计算支持的词云提取展示,更加直观且充分地把握和分享学生们的主题思考结晶,创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图谱,对于负能量的情绪和认知给予及时且适切的引导,以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在提问设计上,教师可采用随机个人提问、随机小组提问、点名提问、个人抢答等方式,让课堂充满新鲜刺激感觉,让学生沉浸在课堂互动的紧张氛围之中。因此,对分课堂中,“学生玩手机、睡觉,很少学生抬头听课,教师却束手无策”的现象消失了,呈现出“学生活跃、教师开心、气氛热烈、学习效果好”的景象。

(四)重置课堂教学流程结构,力求实现“重教不重学”向“重教又重学”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重视“教”(讲授),而不重视学生“学”。高校思政课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聚焦于“过程中的成长”,超越以“教”为中心或者以“学”为中心,真正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学得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这才是一堂好课的“金标准”。特别是思政课,着眼于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养和思维品质,培养和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取向,任何教学手段和方法都必须回归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原点。重教又重学,是实事求是的、符合教育教学的本质的要求。思政课对分课堂,使思政课教学流程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回顾、讲授、小结”,重新设置流程结构,特别是在讲授和讨论之间设置内化吸收环节,内化吸收的方式多元,如布置适合对分课堂需求的作业,独立阅读基础上构建思维导图,自主练习精选测验题目等,这是让课堂教学“活跃”“有用”“高效”起来的一把“利剑”。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非常鲜明地反映出了自主学习的特征。[6]从表面上看,教师“让出时间”归还学生,实际上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导学”之下,积极学习,高效完成项目,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衔接和统一,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乐学感”。

猜你喜欢

讲授思政课教学内容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做到讲授“活”?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注重有效讲授 打造高效课堂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