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史在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以武汉市为例
2022-12-28韩续冰刘棒棒
韩续冰 刘棒棒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史的学习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多个场合提到要认真学习党史,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红船起航,发展至今已经有了百年历史,但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1]。2022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要求在全党范围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当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演愈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受多元意识形态侵蚀,逐渐滋生了历史虚无主义,在党史领域中的影响尤为严重。由于缺少专业知识,对历史问题缺乏辩证思维,一些所谓的“历史真相”在网络上泛滥成灾,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世界呈现出了愈演愈烈之势。鉴于此,用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党史资源赋能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形成浓厚的爱国爱家情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牢固结合,成了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地方党史资源及其家国情怀教育价值
(一)地方党史资源
武汉,是一座见证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英雄城市,是一片浸润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热土,拥有丰富的地方党史资源。九省通衢,横跨南北,武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使其成为仅次于上海、北京之外的第三大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主阵地。1920年秋,武汉共产党组织在武昌成立,成为全国早期共产党组织之一。1923年,轰轰烈烈的京汉铁路大罢工,成为我们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1926年秋,当时的中共中央从上海迁往武汉,武汉成为大革命的中心。1927年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办,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于此问世。农民运动讲习所首批学员800余人,遍及全国17个省份,为我们党培养了一大批农民运动骨干,奠定了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初始之基。同年,为了应对当时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尖锐激烈的斗争,从危机中挽救革命,我们党在武汉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李维汉、毛泽东、邓小平、罗明纳兹、纽曼等国内国际代表齐聚武汉,批评了右倾错误思想。“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在此诞生,成为我们党在土地革命时期进行反革命斗争的重要方针。八七会议是中国革命紧急关头的转折点,给处在组织涣散、思想混乱的共产党指出光明道路,为挽救革命、挽救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此后的一年中,我们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领导近百次武装起义,正式进入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红军的新阶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在武汉地区开展重要会战,战场遍及了4个省份的广大地区,成为抗日战争史上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战役。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帮助下,武汉人民用行动取得了伟大胜利,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成就了武汉丰富的党史资源,将这一宝贵资源融入课堂,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地方党史对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价值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2]当代青年正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又遇民族伟大复兴之机,更需要通过党史学习以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善用武汉地方党史资源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帮助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和国家观。
(1)民族团结,同心筑梦。高等院校内的学生来自各个民族,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了不懈奋斗,这是我们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沿着这条主线,我们党进行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是党历史发展的主流本质。武汉的党史资源,是其土地上各族人民用血汗所书写的,散发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光辉,体现出了民族文化的辉煌之处,能够引领高校内的各民族大学生更为团结,更加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2)百年党史,武汉见证。历史会议在这里召开,伟大决策于这里落地,革命先辈在这里寻求革命道路,抗疫志士于这里践行使命担待。纪念馆、展览馆、革命遗址、遗迹等,作为党史物化、凝固的标识,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校园红色教育资源。武汉拥有党史遗址、党史遗迹等达100多处,还有一大批承载红色记忆、弘扬抗疫精神的博物馆与展览馆。这是彰显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谱系的物质实体,更是历史与时代赠予武汉人民的精神财富。正确对待武汉红色党史资源,从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出发科学审视地方党史,用好实体资源着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厚植爱国情怀,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3)九省通衢,胸怀天下。武汉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处于重要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武汉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阵地、抗击日寇的重要战场、解放军南下的重要保障;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武汉勇立潮头,从区域中心城市跻身为国家中心城市;面临突如其来的疫情,武汉人民不怕牺牲、勇于担当、顾全大局、甘于奉献,彰显了新时代的武汉精神。回顾历史,武汉人民始终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利益和民族未来相关联,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展望未来,要把武汉党史资源凝练为重要教育内容,让含苞于其中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绽放于课堂内外,培养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国家自豪感,使其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与世界平等交流对话。
二、地方党史在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中的作用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积极推进党史学习,武汉党史也走进了高校,通过理论宣讲、主题活动、课堂教学等方式,对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进行浸润式教育。但是从实际的教育效果来看并不乐观,推动地方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大学生内心,还有待进一步努力。
(一)内容方法有待提升
钱穆强调,“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其对国家的自豪感与认同感。目前而言,党史更多的是“记忆”性的内容知识,学生往往“突击”学习,一旦考试结束,所有知识都会抛诸脑后,没有对党史形成系统的脉络,没有渗透到自己的骨子中,更不能做到与历史同向、与人民同在、与祖国同行。
(二)教育环境有待优化
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必须符合大学生的思想认知特征,遵循大学生的生活成长规律。但是,目前依托地方党史资源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教育模式。一是缺乏对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探索规律的掌握,设置的地方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未能充分发挥意义,使得大学生对党史的认知只浮于表面,未能理解家国情怀的精神内核,更没有转化为实际行动。二是多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授课方式,静态的书本教育缺少吸引力与亲和力,没有激发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建构性。三是校园氛围不够浓郁,高校内的物质设施、软件文化缺少党史文化元素,传播媒介中党史资源传播不够显著,对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熏陶不够,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也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特定节日,没有与武汉当地的革命遗址、革命事迹、爱国资源有效结合,导致对大学生家国情怀常态化教育效果不理想。四是在社会范围内和家庭氛围中,缺乏家国情怀教育环境,家庭旅游更倾向于游山玩水,而非抗战遗址、纪念馆、革命遗址、遗迹等。
(三)教育效果有待增强
《礼记·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然而,部分大学生不能明确认知个体与集体、“小我”与“大我”之间的关系,没有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紧密连接起来。一方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中强调,要注重激发青年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活力,促进青年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3]然而,大学生对地方党史资源的参与式学习,却呈现出“无兴趣”“无所谓”等现象,学习党史更多的是听故事、找乐子,对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宣教活动、志愿活动呈现低热度、低参与。另一方面,在充满竞争的社会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失去了理想追求,逃避社会责任。或是存在极端利己主义,过于注重眼前利益,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缺乏理性的思考,受市场经济影响弱化了个人的集体意识和家国观念。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国际信息交流频繁,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对抗也日益突显。大学生沉浸于网络环境中,容易受到多元文化与观念碰撞的影响。一些大学生鉴别“精华”与“糟粕”的能力尚未成熟,在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家国情怀缺失成了不可避免的现象。即使长期在当地生活学习,也对武汉地方党史的深厚底蕴和内在魅力知之甚少,缺乏对党的艰苦奋斗历程的钦佩感,不具备真挚的爱家爱国情感。
三、地方党史作用于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进路
家国情怀是大学生的立德之源,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着力点。大学之“大”,意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使之成为国之栋梁。地方党史资源是我们党奋斗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要将地方党史资源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成才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
(一)从校园文化入手
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地方党史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的全过程。首先,地方党史学习教育可以滋养校风学风,鼓励全校师生在党史常态化学习教育中自觉践行听党话、跟党走的行为规范。其次,合理部署校园内的“硬环境”。可以将地方标志性党史元素融入校园物质文化中,例如设立革命先辈雕塑、红色文化展示墙等,既能美化校园,又能发挥育人功能。再次,创设校园内的“软环境”,通过学风考风、师德师风、教学教风、规章制度等,体现党史蕴含的精神,弘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思想,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家国情怀的合理内核。如将地方党史与图书馆相结合,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并纳入师生阅读习惯,推出地方党史专题平台、专题资源服务、空间重塑以及文化推广等服务。以地方党史的常态化教育为主线,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优势,为大学生提供红色视频、有声阅读、每日推荐等立体化资源。校园“硬环境”与“软环境”的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地方党史资源所具有的家国情怀培养功能,将个人规划和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整体规划紧密相连。
(二)从思政教育深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主阵地。要不断畅通课堂这一主渠道,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家国情怀培养功能。首先,要突出思政课的主体地位,可以引入“红色故事情景剧”、专题辩论赛等比较活泛的形式;还可以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况”课程中,以地方党史为牵引解读不同层面的家国情怀,秉承“近、亲、实”的原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在主课堂之外增设家国情怀教育课程。《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要以家国情怀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提高政治素养。可以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党史常态化教育当中,不仅能够丰富高校思政课的内容,还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再次,还要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频共振。这既要将党史学习教育彻底贯通思政教育课堂的主场域,同时又要实现党史学习教育与其他各类课程的有机结合,让其他的专业课做到“守好一段渠,完善责任田”。
(三)从社会实践落地
家国情怀的最终形成是“知、情、意、信、行”的转化过程,所以最终还要落到“行”上,即达到实践应用转化的目的。社会实践是将所知、所学与所感、所悟结合起来,是改变大学生的情感面貌、精神状态,深化情怀信仰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关于地方党史主题教育活动的常态化不显著。目前,全国范围内都在热烈地开展学党史活动,高校亦不例外,举办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学党史活动。但是,各个高校的客观实际情况不同,所以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基于党史进行家国情怀培养的情况也大相径庭。但是综合来看,主要集中在重大的历史纪念活动,常态化并不显著。鉴于此,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首先,要做好全过程的活动计划,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如在参观革命遗址之前,先设定好感悟任务,避免走马观花,在参观过程中,随时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形式的感悟交流活动,让活动更加立体、生动;在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将感悟落到纸上,甚至提供渠道予以发表。其次,要探究通过实践促进理论思考的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基于社会热点案例,结合党史中的红色精神、所掌握的党的思想理论阐述观点、看法。还可以组织地方党史宣讲团,在全校乃至走出高校范围进行宣讲。再次,丰富地方党史学习教育的主体。除了“走出去”外,还可以“引进来”,邀请英雄模范人物、事件亲历者讲述,远比影视剧、歌舞演唱更震撼,更能让学生理解我们党救亡图存的艰难,实现党史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地方党史是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用汗水和鲜血留下的厚重的一笔历史印迹,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与地方实际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所提出的理论、路线、方针以及政策,它淬炼于我们党艰苦创业的百年历程当中,展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特质,构筑成了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立足新时代,大学生需要继续从这些地方党史资源中汲取家国情怀的精神养分,以家国天下为重,勤奋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致力于做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材,引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