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伦理学论域下新时代女性美德探析
2022-12-28黄文胜
黄文胜
(1.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湖南女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事业进入了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上了新征程,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踏在了超越以往任何历史阶段的新时代沃土上。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公民道德建设应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做好更充分、更全面的理论研究与探索。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女性美德建设要紧密结合当前女性所处的时代背景,加强女性在人格、主体性地位、自我价值观塑造等方面的伦理建设。针对当前女德不彰、道德迷失等现实问题,本文以关怀伦理学为视角提出了当代女性美德建设的建议,以助力新时代女性美德建设。
一、关怀伦理学是新时代女性美德建设的新视角
20世纪下半叶以卡罗尔·吉利根、内尔·诺丁斯等为代表的女性主义伦理学者创立了关怀伦理学。关怀伦理学是在女性主义基础上建构的伦理理论,它将“关怀”引入伦理学领域,并将其作为道德判断的重要依据,将人们的依赖关系以及由这些关系所产生的责任意识作为研究基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爱,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力求维系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之间关系。关怀伦理学充分肯定了女性独特的道德体验,特别关注女性的感性道德境遇,认为给予关怀和接受关怀是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关系,在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相互联系,彼此关怀,和谐相处[1]19。也就是说,关怀伦理学将过去边缘化的、被忽视的女性关怀德性作为伦理学的理论基点,否认女性的道德发展是“直觉性”的、“幼稚”的,否认女性在基于权利和社会契约的“公正”思想上发展不到男性的水平,否认女性对普适性的抽象道德原则“缺少思考”等错误观点。它认为在上述各方面不是女性弱于男性,而是男女道德发展的性别差异不同而已。吉利根认为女性在面临伦理困境时,倾向于把自我看成一种相互关系中的存在。所以,她把道德视为对他人的责任,奉行一种关系和责任的关怀伦理[1]23-29。诺丁斯对关怀伦理学进行了系统构建,她认为,“关怀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怀处于一种平等互惠的关怀方与接受关怀方的关系之中”[2]。在这种关系中,接受关怀的一方看上去处于弱势地位,需要给予关怀和帮助,但关怀方也需要肯定和鼓励,接受关怀方有责任对给予关怀方的关怀予以认可和真实的回应。这样,双方在伦理关怀关系中就能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等伦理情感,从而促进关怀关系中的德性、德行的发展。
关怀伦理学的出现与当代女性主义运动及女权主义的高涨有密切关系。在全球化、市场化浪潮中,人们所处的关系与前工业时代有着异质性差别,人与人之间虽强调合作,但更多的是强调竞争,人际交往已经完全打破了传统社会狭小的私人空间,取而代之的是更具公共性的开放性空间。人与人的关系模式日益突破传统血缘地缘模式,转向以权利义务为核心的契约模式,这种模式以利益为基本纽带,以共同价值为牵引,将传统伦理逐渐剥离出经济和法律的场域。在这种情形下,女性的家庭地位、社会地位、女性身份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方面,女性在家庭教育和子女成长上居于核心地位,作为母亲肩负着尊老爱幼、教育子女的责任。另一方面,在家庭关系的维护和良好家风建设上,女性身兼母亲、妻子、女儿、儿媳等多重身份,这就决定了她们是维系家庭或家族稳定的核心成员,她们作为血亲延续、亲情维系、家风传承的纽带,是赋能良好家风的重要力量,是和谐家庭的重要建设者,在协调家庭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广大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质的变化,主体意识明显增强。随着妇女就业创业渠道的拓宽、就业服务培训的加强,妇女实现了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女性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显著提高。各行各业优秀女性大量涌现,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展现了巾帼风采。另外,实践研究也表明,在伦理实践方法方面,女性善于对实际关系和感性实践,尤其是对事件发生情境进行细节分析,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女性更倾向于从人和人的关系层面进行思考。相比较而言,女性在描述自己、陈述事实时总是把自己和他人联系在一起,通过与他人的联系来定位自己。由此,以关怀为核心价值的女性道德伦理观应运而生。吉利根指出,关怀伦理的出现是“对西方伦理学理论中仅仅强调自我和个人权利,忽视人们之间的关系、关怀和情感的纠正和补充”[1]7。它的出现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缓和社会各阶层的紧张关系,对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进步不仅有积极意义,而且反映了对传统伦理正义进行矫正的一种思想进路。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类社会是从夫妇关系开始的,家庭是社会组织的细胞。《彖传》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3]358《易·系辞下》指出:“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3]669可见,在由夫妇关系开始的各种社会关系中,存在以“阴阳转化运行而变通”“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法则,说明一切道德规范是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形成的。《中庸》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人类正是在男女关系的相互确证中不断繁衍和发展的,人的德性养成也要在相互关系中形成和发展。在传统文化中,女性被贴上阴坤的性别标签,“坤”顺承天并容载、长养和滋润万物,代表柔、静、顺、荣,“含万物而化光”。中国早期典籍中也一直把女性所遵从的道称为地道、母道。现代心理学证明,女性因生理性差异,普遍比男性柔弱,更倾向于被关怀、被疼爱的自我定位。以关怀方式影响女性的人格内心,使主体的道德需要与社会的伦理灌输相契合,从而使女性美德成为一种自觉的体悟和认知[4],这是关怀伦理学的内在要求。尽管传统伦理学与关怀伦理学都讲“关怀”,但二者的“关怀”意蕴有很大差别。传统伦理学的“关怀”是以“女性美德”的名义,以女性对他人的单向“关怀”换取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女性的道德忍让否定女性被关怀的需求,这种“关怀”是在父权统治下形成的一种男女不平等的关怀,其性质是使女性与自我失去联系,女性与外界脱离联系。当这种关怀与女性的自我发展冲突时,要求女性做出牺牲放弃自我发展。与中国传统伦理的“关怀”不同,关怀伦理学中的“关怀”是从人际关系的角度重新界定女性道德的基本价值和规范。关怀伦理学认为,女性自我是一种相互关系中的存在,女性的道德发展就是关系网络的不断扩展,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是对关系的理解与对话,这种从纵向权利等级制向横向关系网络结构的转变,消除了男女人格上和道德上的不平等,揭示了男女道德差异的真实内涵,确立了女性在道德发展上同男性相同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关怀伦理学以全新的视角,突出了关怀和责任的道德体验与判断,注重通过人际间的责任、情感、关系分析人的道德行为,它建立并遵循的道德机制和程序对传统伦理学有很大的消解作用。关怀伦理学不仅突破了性别关系的狭隘视界,而且将原本属于女性伦理的范畴引入到社会正义问题的分析中,以关怀和责任对正义伦理进行了补充和修正。因此,从关怀伦理学视角探讨新时代女性美德的建构是理论创新的尝试,它对伦理学理论的完善与拓展有重要意义。
二、女性关怀德性在新时代社会发展中的缺失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女性因其性别的天然殊异,形成了一些独具女性特征的道德品质,比如,更宽容善良,更注重关系关联、和谐和平,更强调责任和关怀,倾向于把道德视为对他人的责任。女性道德围绕“关怀”展开,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产生的互相责任意识。吉利根指出“女性的道德发展路线,是以关怀为持点,主要采用联系特定的具体情境,依靠道德直觉,综合多方面因素的方式,最后做出抉择”[5]。因此,女性美德更多地具有关怀品格。但是长期的社会性别规训,使得关怀成为女性的“社会性遗传”[6]。当今社会,女性依然被强烈期待着承担温暖关切、关怀和关照的任务。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发展和女性自身的独立解放,女性传统美德的一些应然的道德品格在逐渐消退。
第一,过度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使得女性一些特有的气质风度和人格魅力有所丧失。新时代女性突破了传统女性自卑、软弱、依附的心理设限,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不断扩大社会交往,独立自主地追求自己的事业,获得经济独立和实现自我价值。这种新时代女性道德人格的形成是必须认可的事实,值得肯定。但是,如果女性特有的气质风度和人格魅力丧失,性别意识过度膨胀,又会走向事情的反面。比如,一些女性的男性化或中性化,视婚姻家庭、生儿育女为拖累,坚持独身或不婚;有些即使走入婚姻殿堂,也因家庭责任的分担而争吵不休,以至婚姻解体、家庭破碎。这种无视自然的生命本能和特有的人生道德体验,追求所谓自我价值实现就体现不了女性的关怀美德。
第二,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导致部分女性精神强大而关怀情感麻木。大多数女性需要承受来自工作的压力和照顾家庭、生养子女的责任,造就了她们特别强的承受压力的能力。这些压力使女性要么更多地关注自身,依靠自己的力量应对各种局面,而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漠视麻木(不问政治,不谈理想,漠视道德,缺乏同情心,远离社会中心),要么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和感官娱乐的刺激,把对物质的奢侈追求、感官上的满足看作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表现形式,极力释放女性注重感性欲望的本性。这样极易形成现代极端女性主义,为了物质享受,追求快乐至上,丧失是非美丑标准,突破道德底线。
第三,道德评价标准模糊,道德选择比较迷茫。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女性在日常行为、性别心理和精神气质上与传统女性的差异越来越大,她们可能被动地沦为商品经济社会消费性的社会存在,秉持道德相对主义价值观,对是非善恶美丑标准的理解随意性大,个人利益至上成为某些女性的行事准则,力图推翻基于自然法思想和社会契约论精神建立起来的道德原则,颠覆以保护男性权威为目的、维护男性权力的传统“男权”道德。但在现实中,她们却因缺乏挑战传统道德、解放自我的勇气和有效途径而对自己和社会感到困惑。比如,性道德评价标准的模糊和非道德主义浪潮的冲击,使一些人对当代女性伦理观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一部分人主张实现女性自我解放和人生幸福,坚持性是自然、美好而自愿的等观念;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性是放纵的、自由而无所约束的,这种观念流行对女性的身心和家庭都造成了伤害。性道德评价标准的模糊使部分女性丧失明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因为对她们来说,坚守贞操有可能被说成是禁欲主义或男权至上,而主张完全性解放则必然对社会道德造成或显或隐的危害,“这样使一些女性对自己所承担的性别角色丧失信心,陷入性道德选择的困惑、迷乱之中”[7]。
三、关怀伦理论域下新时代女性基本美德构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妇女事业的发展,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坚持男女平等,拒绝性别歧视,不断提高广大女性的社会地位,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独特且重要的作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女性道德体系。这样建立与发展起来的新时代女性道德体系无不体现关怀伦理学的特色、目标、模式。比如说,强调在道德判断环节引入关怀、情感和关系原则,批判传统伦理学以男性道德标准衡量女性道德发展水平的做法;主张关怀双方在关怀关系中是平等互惠的,人与人之间需要依赖于彼此的关系;坚持关怀与女性相联系模式和关怀与两性相联系模式的互补性。从方法论上,维护女性的道德体验,探索女性道德发展的路径,在女性就业、女性教育以及生育健康等方面,充分尊重和满足女性的权益和需要,等等。关怀伦理论域下构建新时代女性基本美德是适合公民道德建设发展需要,也是符合新时代女性角色多样性发展要求及女性在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道德要求的。
(一)人格平等,彰显女性的主体地位
关怀伦理学以“性别差异论”为根据,认为男女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活动中的不同经历产生了符合自身的道德体验,并就此批判了传统伦理学中的男性道德观点,为女性争取必要的道德自主权。关怀伦理学的“差异”观打破了男女对立的二元结构,突破了性别的束缚,在道德活动中建立起一种平等的自主关系,使男女在人格与尊严上平等,在权利、机会和责任上平等。人格和尊严是女人的立身之基,自强和自立是女人的立世之本,新时代女性美德尤其是应包括历史形成的所有女德建设的积极成果,“女性‘四自’美德,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是当代中国女性道德人格的核心内容”[8],是女性关怀自我的美德体现。“四自”美德是针对传统社会女性自贱、自卑、依附、顺从等提出来的。在“男尊女卑”的男权文化束缚下,传统女性人格发生异化,女性沦为男性的附属物,传统女德的构建是统治阶级依据封建宗法制度进行的,是对女性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和德性修养的规范和约束。随着社会发展,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女性自我意识复苏和新觉醒,以“四自”为基础建构新时代的女性美德是女性人格健全的标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新时代女性争取了自身的进一步解放,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给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新女性美德赋予了新内涵。以“自尊”为新时代女性道德人格的基础,就是尊重女性人格,维护女性尊严,反对自轻自贱。“没有自我尊重,就没有道德的纯洁性和丰富的个体精神。”[9]“自爱”包含自我保存和自我人格维护两层含义,它是女性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女性对自我能力的肯定和对自我成就的恰当评价[10]。“自信”就是要确立性别平等意识,全面认识和始终坚信女性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发挥主体性,相信自己的力量,坚定自信,反对妄自菲薄。“自强”就是顽强拼搏,奋发进取,反对自卑自弱、反对依附顺从。总之,新时代女性要革除自卑心理,用实际行动突破“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保持男女人格平等,彰显女性主体地位,从关怀和责任出发,积极进取,努力开拓,用自己的所学和优势参与社会竞争,在社会发展中展示新时代女性的风采。事实证明,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女性不仅是当代社会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女性美德构建的必然要求。
(二)继承传统,发扬女性的优秀美德
中国传统女德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构既体现着封建社会的价值与道德理念,也涵括着女性本身的伦理要求。传统女德既培育了传统女性优良的品质,也沉淀了男权主义的污浊。在新时代女性美德构建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批判宗法等级观念和男权意识,一方面更要传承与弘扬传统女德的精华,比如知书达理、宽宏大量,文明礼仪、秀外慧中等体现女性言行举止、音容笑貌和德性修养的原则规范,使传统女德焕发出时代生机。知书达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通常是对人有知识、好品行、懂礼貌、守规矩、有修养的赞誉。从新时代女性个体角度看,知书达理主要是指努力学习优秀先进文化,加强理论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境界,做有思想、有教养、讲品位、行聪慧、尽责任,为人处事有礼有节,仪容端庄大方、言行文明得体,通情达理,不无理取闹,不虚伪做作,远离庸俗、浅薄、轻浮,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与关怀的人。宽宏大量是指人度量大,心胸开阔,能容人和事,它是新时代女性处理个人与他人等社会关系的美德要求,也是女性建立和巩固良好的人我关怀关系的前提。研究和实践表明,女性天生宽容善待他人的程度要高于男性,女性较男性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心理和行为,进而表现出优于男性的善解人意的能力和更宽容的品质[11]。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天下之事成于大度之君子,而败于私智之小人”。(《逊志斋集·卷五·郑灵公》)女性在与他人交往中,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虚以处己,敬以容人,不斤斤计较,不吹毛求疵。所以,知书达理、宽宏大量是新时代女性应该具有的美德,也是对传统女性美德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女德对“妇容”做出了诸如“女戒”和“十莫”等严苛规定,要求女性严格做到文明礼仪、秀外慧中。中国传统“妇容”内容虽太严苛,但作为女性德性美的人格形象表征,在新时代仍有借鉴价值。文明礼仪是人类社会为维系正常运转而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和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表现为“盥浣尘秽,服饰鲜洁”的整洁端庄的形象美,与人交往中优雅大气、热情时尚的风度美、气质美和情操美。而秀外慧中是仪表、风度和文化素养、学识、思辨能力的和谐统一,是一个人的整体之美。在现代文明社会,文明礼仪、秀外慧中始终是人们对女性的心理期许,因为女人真正的性别资本不仅是外在的美,还有内在的美和修养,具有文明礼仪、秀外慧中美德的女性,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在社会中建立关怀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实现自我发展。
(三)消弭社会性别差异,倡导女性自我价值实现
关怀伦理学指出,男女两性在道德发展与进行道德判断时是有一定差异的。女性道德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产生的责任意识,道德责任是对他人的需要作出的反应;女性把道德看作网络性关系结构,把道德选择、道德判断视为关系中的理解和对话。男性道德对人的自主性和权利的强调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分离、等级制为基础的,而这种分离、等级制容易导致对他人需要的漠视和冷淡。因此,我们在女性伦理道德构建时必须遵循男女两性不同的发展规律,“因性制宜”,最终消弭德性思路的性别差异,使男女两性都能形成适合自我、社会的正确德性,从而促进个体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从现代社会发展来看,女性道德与家庭义务、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女德建设要打破传统狭小的生活空间,全方位、多层次走进社会大家庭,逐步消除男女在社会中的性别对立,破除男性的性别特质更适宜从事公共领域活动而女性的性别特质只能局限在家庭活动的僵化认识,在内心情感认知中消解男性处于优势地位、女性处于劣势地位的迷误。像关怀伦理学指出的那样,我们应该把关怀、责任和注重关系等美德看作是男女两性均可具备并应当具备的美德。也就是说,关怀伦理虽然首先体现了女性的特征,但它不只是限于女性,男性同样应当关注他人的需要,承担关怀的责任,认识到关系的意义。当然,女性也应当在社会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改变女性的劣势地位,实现其作为主体的价值,在两性的自然差异中追寻社会性别的平等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去以体力为主的劳动逐渐演变为以脑力、技术为主的劳动,男女之间的社会贡献是可以平等的,男女也不再被局限于单一的社会或家庭之中,就象关怀伦理学认为的那样,关怀是人类的基础,人们彼此的日常关怀是人类生存的有价值的前提,每个个体的成就离不开他人的关怀和帮助。通过关怀情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打破传统的性别二元界限,凸现新时代女性社会角色,以建构新时代女性锐意创新、追求完美的美德,实现自我价值。
(四)正视多元身份,承担多种道德责任
在古代,传统女德不仅蕴涵着女性基于自然、身体和心理结构所产生的道德规范,而且蕴涵着代表封建统治阶级意志的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德性要求。由于传统封闭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宗法制度在政治领域对女性的排斥,女性角色基本固化,这就决定女性活动领域基本局限在家庭,只扮演好女儿、媳妇、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履行相应的义务。在传统女德构建方面重视“女孝”“妇道”“母道”,而“女孝”是对女性作为女儿、媳妇身份对长辈礼仪、供养方面的规范;“妇道”是对女性作为妻子和家庭主妇身份的规范;“母道”是对女性作为母亲对子女进行教养的原则规范。还有女性修身之道,诸如“勤励、节俭、警戒、积善、迁善、慎行、寡言”等也是传统女德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无论在公共生活领域,还是家庭生活领域,新时代女性角色越来越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她们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庭,恪守勤俭持家与甘于奉献的传统美德,担负着促进家庭和谐的使命。勤俭持家、甘于奉献也是新时代对女性提出的道德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妇女要自觉肩负起尊老爱幼、教育子女的责任。在家庭美德建设中发挥作用,帮助孩子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广大妇女要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追求积极向上、文明高尚的生活,促进形成良好社会风尚。”[12]同时,在国家建设中,广大妇女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激发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尤其是工作在第一线的广大女性抛家舍业,不畏艰险,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无私无畏的优秀品质和奉献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巾帼壮歌,展示了中国女性的时代风采。勤俭持家和甘于奉献是新时代女性关心家庭、追求事业及承担相应责任的美德要求,它反映了女性作为公民与家庭成员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和关系,表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角色方面应具有的道德品格和价值追求。发挥新时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在全社会形成爱家爱国、爱岗敬业、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总之,新时代女性美德根本不同于一切私有制社会的女德,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反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新时代女性美德应着眼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突出的女德问题,对女性的独特道德品质的培育和女性自我发展的关怀,既要弘扬中国传统女性道德之精华,又要凸现新时代女性道德文明之至善,推动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