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面彰显中华文化意蕴

2022-12-28陈利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农村

陈利荣

(甘肃省敦煌市转渠口中学,甘肃敦煌 736200)

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基因,为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奠定了基础。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工作。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经济实力壮大,其发力点均以民族教育为主,可以说,民族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对国民经济产业发展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于先进经济科技,更在于历史文化传承,民族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也是尤为重要的。随着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关战略发展计划的实施,农村教育资源获得了进一步扩充完善。时代进步背景下,教育教学理念也要加强创新,方可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1 农村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1 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外来文化冲击下如何提高传统文化地位已成为重要问题。要从教育做起,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并积极传承文化。因而,基于文化传承与创新层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是必然趋势。

1.2 满足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整体办学风格、理念与精神风貌的体现,校园文化可增强学校集体凝聚力,引导个体充分体会积极健康情感熏陶。良好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分不开,只有深耕于传统方可利用丰富思想资源与文化内涵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扩大校园文化的深度,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思想发展。

1.3 促进学生成才

农村教育中,教师的个体影响并非是简单地对学生提供知识层面的帮助,而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很愿意模仿外部世界,因而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利用优秀文化引导学生,能够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感化学生[1]。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历史久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积累,其蕴含的丰富哲理与行为规范可促使学生通过学习养成良好思想价值观,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 农村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现状

2.1 农村学校文化传承氛围不浓厚

学校教育旨在培养更多实用型技能人才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然而,在实现该目标的过程中,部分学校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另外,学校重视学生技能培养与就业率,传统文化教育投入时间与精力不足,大多是在历史课上学习传统文化内容。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或文言文也会包含传统文化内容,学校没有更多的途径学习传统文化内容,教学内容简单而且地方文化与教学空间没有融合,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没有形成深刻的印象[2]。此外,学校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器材配置比较少,知识信息获得与储存量比较少,学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流于形式。

2.2 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素养不高

农村学校部分学生学习能力不高而且文化素养比较低,通常是借助低门槛职业教育获得工作机会。所以,农村学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有很大的阅读与理解难度,历史、民族民俗、古代艺术与传统伦理道德等了解得比较少。学生尽管知道孔子、李白、范仲淹与朱熹等著名历史人物,但却不了解诸子百家思想与名著。现阶段,韩剧深受学生喜爱,学生都喜欢穿韩版衣服、留韩版发型,或者吃麦当劳与肯德基等,不了解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与春节等的来历。喜欢跆拳道与空手道,不愿学习少林拳、太极拳与五禽术等。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没有兴趣,认为传统文化老土、不流行而且难以理解,最终内心出现抵触心理,长此以往,潜意识中在日常行为与所处环境中逐渐远离传统文化。

3 农村学校传统文化传承现状原因

3.1 社会教育不全面

社会大环境对青少年道德品质与行为取向有着一定的影响。现阶段,农村地区,传统文化教育缺乏浓厚的氛围。首先,当前社会大环境中功利性比较明显。应试教育背景下升学与考试问题备受关注,部分教师以为学生讲授课本知识为主,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被忽略,此种情况下学生认为学好文化课就行,家长也觉得学习传统文化会浪费时间,此种环境下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失去本质意义,很多青少年不重视传统文化。其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后,部分地区还未深入推进各项文化惠民政策。有的乡镇政府还未制定配套方案与支持计划,统筹作用发挥不到位。因而,一方面,针对传统文化教育,要积极整合资源构建良好社会氛围,推进传统文化教育[3];另一方面,民间传统文化缺乏创新活动,文化产业发展落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资金、人才与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传统文化建设。

3.2 学校教育不到位

现阶段,“升学”是学校教育的重点,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公平公正性比较强,但受应试教育影响,农村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明显不足。基于应试模式的传统文化传承,对青少年的教育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缺乏情感链接的机械背诵,无法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此外,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部分农村学校教室没有智能投影设备,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无法应用视频设备为学生直观呈现传统文化形象。农村地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给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3.3 家庭教育缺失

农村传统文化教育中,家庭教育缺失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比较多,传统文化中留守儿童父母无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儿童无法在家庭中得到很好的教育,没有很好的学习榜样与教育熏陶环境。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脱离,传统文化教育中学校承担主要任务,回归家庭后青少年父母大多会关心学生文化成绩,青少年得不到很好的传统文化熏陶。长此以往,青少年不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给实际传承效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4 农村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

4.1 课堂融入优秀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包含丰富的形式而且表现比较灵活,课堂上教师可结合民族文化特点有效融合教学活动。如传统文化抛绣球等,因自身有灵活的表现形式,就可将其看作是体育竞技类项目或音乐活动,其兼具观赏性与竞技性,所以可在体育课堂上引入该活动,组织比赛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如有的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引入抛绣球活动,操场上立木杆并在上边设置圆圈,结合学枝墙宽调整其长度,练习空中抛绣球,能够穿越圆圈就可得到1 分,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得分少的一组要接受“惩罚”如唱山歌等,以此便于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体会传统文化魅力。中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形式与内容,如书法、京剧脸谱、陶瓷、乐器、诗歌与谜语等。为了引导学生喜欢上传统文化,农村学校语文、历史、音乐与美术等课堂上要为学生适当地讲解传统文化来源与特点,激发学生兴趣,以此主动学习、了解,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如:语文课堂上组织成语接龙、历史故事串联等活动,欣赏散文与诗歌、对联、猜谜语及自制谜面等;或者在书法课堂上播放书法家有关的影像材料,通过耳濡目染使学生体会传统文化艺术奇妙之处[4]。

(2)深入发掘教材,体会传统文化美。一方面感受传统文化美。当前统编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写景状物、田园诗歌或山水游记等课文,充分描述了自然美,为学生呈现了多姿多彩的自然美景画面,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产物,并非简单的客观事物,是自然的人格化,表达了作者的情怀。另一方面体会传统文化社会美。语文教材课文呈现了生动的社会画面与鲜明性格的人物画卷。如正义感、嫉恶如仇、热爱国家、谦虚好学、见义勇为与乐于助人等良好精神品质共同构成了社会美。

(3)充分体会传统文化蕴含的艺术美。当前课本中收录的很多内容都直接表现了艺术美,因而教师要带领学生进入语言表达的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如《琵琶行》中描写的高超琵琶演奏技巧,美妙音乐、优美歌声、动听朗诵与悦耳语言,都可让人在浓郁艺术氛围中体会声韵与语言魅力。

(4)加强诵读,引导学生体会传统文化韵味。人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亦或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至理名言都是前人成功经验的总结。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学作品都是文质兼美而且是脍炙人口的,从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最后到元曲,这些课文具有的意境与语言美,单纯依靠教师分析与讲解是不行的,只有大声朗读,学生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文化韵味。优秀的肯定是感人的,而感人的是有生命力的,富有生命力的也会受到学生喜爱。汉语具有独特的音声韵调,只有加强朗读,才能使学生充分体会传统文化汉语韵味美,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4.2 开发传统文化课程,推动文化传承

众所周知,农村学校缺乏丰富的教育资源,但与民族文化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比较多。所以,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学校要有效组织教研活动,尽可能开设民族文化课程,方便学生更好地学习民族文化与精神,以此保障教育成果,积累丰富民族文化。以实际课程形式传授民族文化,要求学生结合本民族文化特点,将代表性文化创编教材,便于师生应用,保障理想学习效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

(1)组织课外调查,了解各地不同习俗与传统文化。学校可借助第二课堂要求学生进行调查活动,了解传统文化。如了解家乡节日、饮食及婚嫁等不同传统文化形式。考察家乡名胜古迹及其由来、历史名人与遗迹、部分地名由来、饮食文化与服饰文化等特点,有机会还可访问民间艺人,学习传统工艺,组织实践活动宣传家乡传统文化。

(2)鼓励学生了解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当前,很多学生不重视我国传统节日,而传统节日充分体现了民族情感追求。如,端午节人们吃粽子与划龙舟,都是与屈原有关的主题,人们对屈原的怀念本质上而言传递了爱国精神。另外,中秋节吃月饼以及大年夜吃饺子,这些都表现了中华民族重团圆、重亲情与重和谐的感情。在过传统节日时,要提醒学生充分体会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与重阳节等重要传统节日的过程中,组织学生积极探究与体验,这对传统文化传承有重要的意义[5]。

(3)利用学校与当地资源,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农村学校可借助乡村学校资源,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兴趣活动,为传统文化继承奠定基础。如有的农村学校乡村少年宫设置了书法、民乐、民舞、剪纸、戏曲、腰鼓、刺绣、棋艺与经典诵读等,在学校专业特长老师与校外志愿者帮助下定期开展课外活动。如有的学校借助当地传统陶瓷文化,定期组织学生去古陶窑遗址参观,让学生学习陶瓷知识并成立陶艺小组,使学生在当地专家引导下学习并制作简单陶艺品。学生在自愿前提下,认真学习传统文化,为优秀文化传承做出贡献。

4.3 有效融合课间操与民族传统文化

课间操是学生学习后放松的重要方式,因而学校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效融合民族文化,以此确保在紧张学习之余学生能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重要内涵。如推铁环等民族文化活动都可由体育老师讲解,每天课间操时间学生练习,以此锻炼学生身体,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因而,在学生日常课间操中融入民族文化,利于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民族文化。

4.4 组织传统文化进校园,丰富校园生活

为了构建良好的氛围传承民族文化,农村学校要结合地区民俗风情为学生组织形式丰富的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体验民族优秀文化。如某学校组织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当地竹竿舞、扁担舞及三声部民歌等民族文化进入中小学校园。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逐渐发展成为常态。每年当地体育部门也会组织民族项目比赛,由此为民族文化传承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同时学校要求,围绕本民族文化学校每周都组织一次主题班会活动,还可定期邀请文化名人来学校展示民族文化宝贵技艺,确保民族文化能够深入学生内心,有效传承民族文化。

(1)组织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课前与课后读的方式,融合语文课读,每学期或每年组织经典诵读比赛,利用听读写记赛等方式,为学生呈现经典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思想、个人言行向经典文化靠拢,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利用传统节日有效组织各类活动,使学生在传统节日中充分体会传统文化魅力[6]。组织学生搜集并学习传统节日来历、意义及主要节日活动等,促使学生深入学习传统节日知识,主动参与相关活动,深入认识传统节日,对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更高的认同感。

(2)通过组织活动,学生亲自体验获得感受。如春节时,可要求学生参加地方社区或特色春节活动表演,或清明祭祖、祭英烈,搜集有关中秋节团聚的诗词,重阳节孝敬老人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发现传统文化魅力,以此养成正确道德观与是非观。

(3)组织征文比赛或节目表演,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感悟。组织读书节或创建书香校园与班级等活动,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兴趣,为正确读书习惯的养成创造条件。还可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目,组织征文,设计读书卡片,交流读书心得,评选优秀读书笔记以及诗文朗诵等,将读书与学习有效融合,实现以书教育与影响学生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5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渗透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农村学校也要注意做好长期准备工作。实际教学活动中,根据学校学生整体文化水平与理解能力等实际情况,深入发掘传统文化资源,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便于学生深入体会传统文化内涵。传统文化教学中,农村学校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发掘与整理,抓住专业教学内容契机,以此全面保障传统文化传承效果,探索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方法,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我们的民族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