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视域下教育贫困代际传递阻断路径探究
2022-12-28王温馨张俊桥
王温馨,张俊桥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18)
1 问题的提出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经摆脱绝对贫困,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当前,巩固脱贫成果、摆脱教育贫困对推动相对贫困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至关重要。研究发现,教育贫困具有代际传递的特征。所谓教育贫困代际传递,是指由于父辈文化水平低下等多重原因导致其对子代的家庭、学校,以及课外教育缺乏投资力度,致使子代教育水平低下的现象。教育贫困的代际传递是制约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从文化资本视角探讨阻断教育贫困代际传递路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标志行动者社会身份的被视为正统的文化趣味、消费方式、文化能力及教育资历等的价值形式。文化资本有以下几种存在形式,一是身体化形式,体现在人们身心中的根深蒂固的性情倾向,这种形式的文化资本是不可替代的,只能投入时间及其他类型的资本进行学习才能获得。二是客观化形式,体现在文化物品之中。从物质性角度而言,它是经济资本,从象征性角度而言,它是文化资本。三是制度化形式,体现在特定的准入制度安排上,如学历文凭、资格证书及行业执照等。
文化资本可以通过早期家庭教育和学校系统教育这两种方式获得。通过家庭教育,个体可以获得身体化形式的文化资本,这会对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学校教育,个体可以获得身体化和客观化形式的文化资本。通过学校教育和校外培训,个体可以获得制度化的文化资本。
2 从文化资本角度考量教育贫困代际传递之成因
2.1 身体化形式的文化资本贫瘠造成教育贫困代际传递
通过家庭教育,个体可以获得身体化形式的文化资本,这一过程一般由其父母完成,因此父母的文化资本对子代会产生直接影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身体化形式的文化资本传递导致教育贫困代际传递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父母落后的教育思想影响子代教育。贫困地区经济较为落后,这就导致父辈在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多余时间和其他类型的资本保障学习。父辈身体化形式的文化资本较低,很难形成较好的性格倾向及行为习惯,从而造成亲代很难传递给子代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子代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教育贫困的代际传递。
其次,父母的人文素养和兴趣爱好影响子代文化资本的获得和积累。由于父辈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人文素养较低,他们的家庭教育意识和教育理论知识较为薄弱,不能使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对子代进行教育,不能给子代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对子代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最后,父母的教育期望会影响子代学习动力。贫困地区父母一般将大量精力集中在改变家庭贫困的经济状况方面,忽视了对子代的教育,甚至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从而导致他们对子代的教育期望较低,这会影响到子代对读书学习的态度,降低子代学习动力,不利于子代教育水平及文化素质的提高。
子代从小在家庭环境中吸收到的信息都会变成子代的成长基础,从而对子代未来发展及成就产生深刻影响。贫困地区父辈贫瘠的身体化形式的文化资本会潜移默化地对子代产生影响,从而形成教育贫困的代际传递[1]。
2.2 客观化形式的文化资本贫瘠造成教育贫困代际传递
客观化形式的文化资本,是指诸如艺术品、餐饮、服饰,以及各种需要用经济资本来购买所得且可累积的物品。贫困地区的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家庭客观化形式的文化资本如书籍、画作、艺术品等比较少,不能给子代提供阅读书籍、欣赏画作、艺术品的条件,也不能为子代提供较好的学习设备和学习环境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子代接受教育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由于贫困地区父辈的文化水平较低,不能为子代提供较好的作业辅导,也没有更多经济条件让子代接受课外教育,使子代接受教育受到影响。
通过在学校系统学习专业化知识和技能,子代能够获得身体化及客观化形式的文化资本。但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子代从家庭文化中继承下来的文化资本差异被进一步拉大。
父辈的文化资本影响子代的教育选择。具有雄厚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家庭,居住的环境和地理位置较好,能获得的教育资源更丰富。相对贫困家庭居住的环境、地理位置较差,周边基础设施差,学校规模与教学质量也较低,能获得的教育资源较少。在这种情况下,贫困家庭的子代多数会选择接受现实。这就导致贫困家庭的孩子学业水平和升学的几率较低,从而形成教育贫困的代际传递。
父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会造成教育贫困的代际传递。亲代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掌握得就越多,对子代的教育就会有更高的期望和关注度,亲代会积极采取合理的方式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并分析子代的作业完成情况及学业表现,从而针对其薄弱的地方进行辅导。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薄弱的贫困家庭,亲代只能把大量时间投入到劳作中以期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没有时间和意识照顾子代的学校教育,这导致贫困家庭的亲代对于子代的学校教育情况知之甚少,子代的需求得不到支持,导致教育贫困的代际传递。
2.3 制度化形式的文化资本贫瘠造成教育贫困代际传递
制度化形式的文化资本,是通过各种考试获取的,如学历证书、资格证书等。文化资本较多的中产阶层亲代更倾向于用课外教育来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更注重培养子代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特长,更注重子代的学历及各种证书资格的取得,让子代积累更多的文化资本,以便在择业时转化为竞争筹码。而贫困家庭亲代由于经济收入有限,没有较多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让子代参加课外教育。贫困家庭的子代从小在家庭中接触到的身体化和客观化文化资本较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人文素养等。由于各方面的影响,贫困家庭子代在学校的表现也没有其他孩子优异,学习成绩较差。长期来看,贫困家庭子代最终获得的制度化形式的文化资本即学历和资格等较低,从而形成教育贫困的代际传递。
3 教育贫困代际传递之阻断路径
亲代身体化形式、客观化形式和制度化形式的文化资本贫瘠导致其无法为子代提供较好的成长和受教育环境,经过长时间的影响,最终会形成教育贫困的代际传递。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的基石,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源头。家庭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子代社会化的第一场域和关键场所,对子代生活习惯、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贫困家庭中文化资本缺少会对子代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子代的未来发展和基层社会的良好治理[2]。
家庭教育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具有自治作用。家庭中传递的价值观对子代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子代未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家庭中接受社会化的质量决定的。家风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3],是家庭中亲代对子代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庭中,亲代充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给子代以正确方向指引,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风。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如此践行,那么基层社会治理自然也会向着现代化方向前进。同时,良好的家风也有助于化解邻里矛盾等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问题。良好的家风会使子代接受到良好的三观教育,会使子代与邻里、朋友相处时更加和谐,子代也会在面对矛盾时发挥优良品格,从而保证基层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贫困地区家庭忙于积累经济资本,难以解决在子代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从而使子代在遇到矛盾时束手无策,容易引起冲突和摩擦,会对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一定的隐患。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阻断教育贫困的代际传递。
3.1 提高教育贫困家庭亲代的教育意识,增加身体化文化资本投入
贫困地区亲代“读书无用”等教育观念不利于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更不利于贫困地区稳定脱贫成果。“扶贫先扶志”,“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国家应该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贫困地区亲代的教育、引导,使之充分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使贫困地区亲代投入更多精力积极培养教育子代,为子代提供更多身体化形式的文化资本,为其提供更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贫困地区子代积极接受教育。最终提高贫困地区子代的教育及素质水平,从而阻断教育贫困的代际传递[4]。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培养子代良好人格。社区及社会组织要积极探寻解决家庭矛盾的相关机制,引导亲代采取温和、合理、科学的方法解决家庭矛盾,避免激烈冲突,为子代营造温暖的生活氛围和家庭环境,这也有助于子代的健康成长和基层社会的健康发展。亲代要改善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和文化素养,努力为子代生活、成长提供较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文化氛围,使子代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3.2 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增加客观化文化资本投入
想打破教育贫困的代际传递,家庭教育对子代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及社会各方力量要为教育贫困地区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从而提高贫困家庭的客观化文化资本,为子代接受良好教育奠定基础。
首先,政府要为教育贫困家庭进行家庭教育提供科学指导。政府要明辨教育贫困家庭的需求,为其提供早期教育指导及特殊教育服务等。此外,还可以利用有线电视、互联网平台等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使贫困家庭通过电视、网络获取家庭教育知识,改善亲代与子代沟通的方式,对子代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社区应该多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亲子活动拉近亲子间距离,找到合适的亲子沟通方式。政府还要加大力度改造贫困地区的文化环境,鼓励社会机构进行募捐资助,建立农村图书馆,为贫困地区孩子创造基础设施完善、文化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从而增强子代和贫困家庭的文化资本,弥补贫困家庭精神文化生活对子代教育的不利影响,阻断教育贫困的代际传递。
其次,要解决教育贫困家庭子代上学难和教育资源贫瘠的问题,提高贫困地区学校教学质量。在贫困地区,学校数量少、教育资源较为贫瘠,与其他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差距较大。这会使贫困地区人民产生不平衡心理,有可能会形成社会隐患,进而影响基层社会治理。完善学校教育资源、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不仅可以为贫困地区孩子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也可以使贫困地区人民得到心理平衡,消除社会安全隐患。国家和社会各方力量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学校的资金投入,改善贫困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创造更好的教育资源,使学生有机会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此外,还应该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并将优秀教师留到贫困地区从教,为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注入人力资本支持[5]。学校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对贫困家庭父母进行教育,创办家校共建平台,使亲代能够充分了解子代在学校的各项表现,使其充分认识到子代受教育的重要性,促使其加大对子代的教育投入。
最后,要为贫困家庭子代接受课外特长教育创造条件。课外特长教育对于提高贫困家庭子代的文化资本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贫困家庭子代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无法接受课外特长教育和训练,这使贫困家庭子代无法获得更多的知识,不利于其个性发展。国家应该采取措施为贫困家庭提供较为优惠甚至免费的课外特长教育课程,为贫困地区子代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培养他们丰富的兴趣爱好,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及教育水平。这也为贫困家庭子代提供更多受教育选择,使他们有更多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从而阻断教育贫困的代际传递。
3.3 通过职业教育为贫困家庭子代培养就业能力,提高其制度化文化资本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专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迫在眉睫。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一时难以改变,认为接受职业教育就是没出息、没未来,这不仅极大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贫困家庭子代的未来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及职业教育相关院校应该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通过开展讲座等方式介绍职业教育的具体情况及未来的就业方向,从而改变贫困家庭亲代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使其意识到参加职业教育能让子代学习专业知识,获得相应的文凭和本领,从而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拥有幸福的未来。此外,还可以对贫困地区亲代开展职业教育相关培训,使他们掌握更多专业技术,从而提高就业能力,然后通过就业的方式造福贫困地区,共同建设贫困地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6]。
总之,贫困家庭中亲代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导致其身体化形式、客观化形式和制度化形式的文化资本较为薄弱,不能为子代提供较好的受教育环境,不利于子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人文修养等,最终导致教育贫困的代际传递[7]。通过国家及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我国的绝对贫困已经消除,但相对贫困依然存在。实现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要采取上述措施促进贫困家庭文化资本的增长和子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从而阻断教育贫困的代际传递,为基层社会治理奠定坚实基础,进而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