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环渤海海防建筑遗存与海上长城文化资源的文旅发展战略

2022-12-28孔德静王鹤石少林陈肖寒张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海防遗存长城

孔德静,王鹤,石少林,陈肖寒,张娟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冀东文化研究中心,河北秦皇岛 066004;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3.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科研处,河北秦皇岛066004)

明代环渤海沿岸海防建筑是我国重要的海防建筑组成,该建筑类型作为海上防御体系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及文化价值。高效发展的海上长城文化战略,在历史价值层面,对于历史建筑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具有积极影响,并为其发展提供借鉴思路;在社会经济层面,结合遗址建设宜居宜业的旅游城市,通过高质量的发展成就高品质民生。对于文化遗产、古建筑修复与利用、 海上长城历史文化内涵发展及更新都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全面、具体、准确地进行海防建筑分布特征剖析,将城市自然地貌、城市人文形态及文旅发展战略列为重要影响因素,直接关系到海防建筑未来的整体规划。因此,需要重新定位海防建筑在历史与时代中发挥的特定作用,最大程度实现和弘扬海上长城的当代价值。

1 研究现状背景

海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一直以来是城市文化、建筑历史领域深刻关注的话题。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为文旅发展擘画蓝图和提供明确路径。国内对于海上长城的建筑体系、建筑特点及遗址现存都有一定的研究,如《印迹与希冀:明清山东海防建筑遗存研究》(孔德静)[1]、《浙江海防建筑之现状与保护初探》(赵欣)[2]、《江苏明清海防炮台建筑遗存》(王清爽)[3]等,一定程度上为研究提出了新的途径和思路。关于古代城市档案与其他历史档案的研究,国外倡导将其与旅游发展相联系,如Arslan 在Revival of the Non-Exis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Ancient Cities and Its Reflections on Tourism in Turkey 一书中,通过揭示旅游和遗产的关系,探讨了复兴土耳其古城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对当地旅游业可能带来的影响[4]。然而,国外对海防建筑目前尚未形成深刻的思想观点,对海防建筑遗存的保护措施研究未成系统。

2 明代环渤海沿岸海防建筑遗存现状

2.1 海防建筑特征及空间形态

城墙不仅是海防建筑的安全保障,同时也是历代攻防城战中的临界点。城墙高度大约在7.2~11.6 m,厚度在3.3~10m 不等。明代海防卫城、所城聚落均建有瓮城,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城门。海防建筑作为军事要冲,不仅对明代政治、军事和社会具有重要影响,也是明代城市营建实践的一类重要载体。其主要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建立,选址临海而立,或依山而建,有曲有直,布局灵活,规划合理,顺应地势,融合自然,其多处地势开阔,直面大海,便于观察海上敌情。

2.2 海防建筑遗存范围及分布

为了防御倭寇侵犯,明代环渤海海防建设不断完备,以防敌于海为主。其中环渤海地区并非狭义上的渤海周边,而是辽宁、山东、天津、河北4 省市所濒临的渤海区域。明代我国海防建筑达到鼎盛时期:辽宁现遗存水师城码头旧址、城址、练兵场、堡垒炮台及其他防御性工事遗迹;山东半岛卫所较多,当时主要是为北京的海防做后卫,其中包含著名的北方四大沿海卫所之一的灵山卫卫所; 天津海河入海口是海防要地,大沽口炮台、北塘炮台、营城炮台是明代海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上长城老龙头是明代万里长城与渤海的交接点,是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的山海关的海防要隘。

2.3 海防建筑遗存环境质量及价值

古建筑遗存现状决定了旅游业发展质量和品质宣传,而建筑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环渤海地区的海防建筑遗存大多采取了保护措施,如部分遗存发展为旅游景点,最大程度地保留和继承了文化价值。有明一代建造的海防体系,不仅在御敌方面承担使命,而且对于海上运输和海洋贸易同样具备强大的保护意义。因此,海防建筑在保卫国家和民族完整、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4 海防建筑历史文化与生产生活

伴随着海洋商贸文化、航运文化、海洋军事文化的发展,明朝永乐年间,郑和带领船队与海外诸番国进行友好交流,代表先进海洋文化的兴起。由于海防建筑分布跨度较大,沿海城市均有数量不等的海防设施设置,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地区展现出不同的民风民俗。例如,山东灵山卫于每年春秋仲月在文庙举行祭典仪式,由献官卫守备主祭,东西哲、东西庑,其余的官员跟随祭祀。仪式盛大,有祭器、祭品、乐器、乐章、祭仪。直至今日,百姓也将此作为精神寄托,前来祭奠。

3 海上长城文化资源研究

3.1 历史沿革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为了防御女真族和蒙古族对边境的抢掠和骚扰,大将军徐达奉命修筑长城,老龙头应运而生;1579年,民族英雄戚继光修建了入海石城,后设置南海口关、澄海楼、宁海城等海防建筑,老龙头这一防御重地又成为观海揽胜的佳境[5];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老龙头的海防军事地位相对减弱;19 世纪中叶到抗日战争结束,老龙头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一度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桥头堡。

3.2 历史地位

贯穿我国东西部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防御军事工程。大多数长城城墙,或修建于山峦,或修建于平原,而建在海上的长城,相对较少,河北山海关延伸至渤海的老龙头长城成为其中的代表。这段长城最早建于洪武时期,曾是明代海防的主要军事堡垒。它既是万里长城中唯一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海陆军事防御体系,也是明长城唯一的入海处、明长城东部的起始点。

3.3 文化属性

老龙头作为万里长城中的入海景观,其历史背景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具备的丰富文化资源为当今河北秦皇岛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浓厚的文化属性、地域特性和历史价值成为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因此,老龙头对于我国古代海上长城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价值。

4 海防建筑文旅发展研究

4.1 文旅发展现状

灵山卫卫所是一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海防建筑。近些年来,拥有独特自然风光、古老建筑特点的灵山卫卫所,顺应了国际旅游的发展浪潮,成为山东青岛地区发展文化特色旅游的重要地点。然而,由于景区目前知名度不足,直接影响其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使其海防建筑的特征并未充分展现。

位于山海关城南的渤海之滨——老龙头,是明代长城东部重要地段的入海处。老龙头一方面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军事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其内部空间格局、 形态特征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传统建筑价值。社会变革进程推动老龙头旅游文化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影响力广泛而深远。

4.2 文旅发展可行性

海防卫所是明代开始建立的一种防御性军事基地,它的出现与发展承载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海防文化景观,也是人类文明演化的象征[6]。环渤海沿岸海防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在建筑、军事、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前瞻性,具备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条件,文化发展可行性得以保证。

5 海防建筑与海上长城文化资源的文旅发展战略

5.1 海防建筑的价值维度

历史文化建筑层面:作为不可再生旅游资源,海防建筑具有特殊的历史风貌和不可估量的文化鉴赏价值。根据史料记载,人们可以清晰地感知不同历史时期海防古建筑旧址、历史遗迹、名人影响、民俗文化的变迁进程,对于古建筑保护的参与者、 地方政府、 开发企业、 当地居民和游客来说都是有所裨益的,其文化传承价值对民族的繁荣复兴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延续与开发价值层面:对于当代而言,遗存的海防建筑不再发挥军事防御功能,但是卫所及其建筑作为地方传统文化重要载体和宝贵文化资源依然极具开发价值。因此,应基于沿海地区海防军事的发展脉络,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开发与保护,以军事防御工程为底线,通过规划整治,依托“山、海、城”格局,开发建设具有观光、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旅游区,把文化发展融入到开发过程中[7],实现最大化的精神开发。

5.2 海上长城文化精神

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代表的是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海上长城具有入海和防御的鲜明特点,在形态上与其他海防建筑存在关联和差异,赋予城市在变化过程中一种“成熟感”。长城文化精神作为城市影响力的不朽经典,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科技与创新的诸多方面,在一定意义上是另一种革新。传承经典文化,彰显中国力量,海上长城承载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力量,象征民族统一、自强不息精神的内涵,具有情感、心理和精神层面的积极功用。

5.3 海防建筑与海上长城文化资源的文旅发展方式

对于海防建筑遗存与海上长城的保护和利用,应当遵循静态保护与活态保护并存的基本原则。一方面,以专业方法对遗存建筑进行科学修复和维护保护,并对传统营造工艺的传承人才进行系统性培养;另一方面,以现代技术手段和文创产业研发探索对海防建筑和海上长城的活态保护,确定文化资源的开发重点和开发序列,有步骤、有重点地分期分批实施,从点入手、点片结合,逐渐累积历史文化氛围,展示历史文化精髓,扩大历史文化的影响力[8]。文旅产品的开发必须立足于人文资源和自然生态充分保护的基础之上,重视城市社会效益和生态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9]。环渤海沿岸海防建筑的布局有着鲜明的防御风格,军事上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以旅游文化视角重新审视海防建筑及海上长城文化,深入了解明代海防建筑的卫所、防御设施、建筑构造、历史文化等,是对海防建筑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一种认可。

猜你喜欢

海防遗存长城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守护长城
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贵州有的唐代遗存
浙江安吉汉代土墩遗存
长城
沈葆桢近代海防思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