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土安邦与文化认同
——长城的历史作用探究

2022-12-28李思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游牧民族边关长城

李思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9)

长城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已渗透进了当下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广泛地出现在了歌曲、著作等文艺作品中; 也见于警徽等具有国家意义的标志中。其已然成为现代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然而,对于长城在历史中起到的实际作用,历代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部分学者认为,长城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维护了中原地区的和平稳定。但是,不论是从历史功能还是文化塑造的角度上看,长城不仅起到了区分华夷、守边固中的作用,而且,对中华民族民族认同的文化塑造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该文将从长城修建的原因、长城在中国古代与近现代所起到的历史作用等为切入点,试探究长城与我国民族文化的关系和在历史中的实际价值。

1 长城的修建原因

对于不同朝代修建长城的原因,学界历来有着不同的解释。部分学者从实用功能与外部因素的角度出发,认为长城的主要功能在于抵御游牧民族南侵,维护中原王朝的和平稳定。同时,部分学者指出,外部因素不仅限于抵御游牧民族侵略一因。如拉铁摩尔认为,长城不仅是为了阻挡游牧民族侵袭,也是为了防止中原各民族出关与其他民族交流,起到了界线的作用[1]。也有部分学者指出,长城的修建并不仅出于防卫的需要或统治者的意图,还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游牧民族生活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然资源、生存环境存在差异,从而决定了双方冲突产生的必然性,这最终促使了这一防御工事的出现[2]。俞炜华等学者从地理环境视角出发,认为长城的修筑与400mm 等雨量线相吻合,而这也导致了游牧民族农耕资源稀缺这一特点。所以,建造长城的目的在于“节约军事投入和减少需向游牧民族转移财富数量”[3]。这几位学者主要分析了中原王朝统治者修建长城的外部原因。即在双方自然资源不平等的背景下,统治者们通过修建长城的方式,抵御游牧民族南下侵略,维护中原王朝稳定。

除现实需要与自然环境影响等客观原因外,长城的建造也受到当时的民族心理和中国统治者强化民族认同、构造文化共同体的观念影响[4]。而这构成了修建长城的内驱因素,也可以看出古代统治者对构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宪制的考量。自先秦时代,“中国”二字出现在史书典籍中,我国古代就将“中国” 一词与周边地区和在地区生活的不同民族做出了划分。提出“华夷之别”的论调[5]。为了在文化上疏离游牧民族,构建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统治者通过地理上隔绝双方交往的方式,达成构建“自我认同”的目的。

我国古代长城修建工程大致经历了3 个高峰时期,分别是秦长城修建时期、西汉长城修建时期和明长城的修建时期。在秦朝与西汉,处于北方的匈奴人一直是中原王朝军事上和政权上的威胁。除军事上的需要外,匈奴人的存在还对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构成了心理上的威胁。即使经过战争,匈奴远遁,汉朝统治者仍然对匈奴怀有戒备之心。而对于匈奴人,汉人也存在着文化上的隔绝心理,认为其本性野蛮贪婪。如班固在《汉书》中写道:“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面兽心……天地所以绝内外也。”在现实需求和文化疏离等因素的影响下,长城的建立一方面是出于“守中固边”的现实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秦汉之人“安不忘危”的心理防御的需要。

在明朝,修建长城的运动又一次兴起。这一时期,明帝国的北部遭受到了蒙古人的袭扰。而在明朝,统治者对于蒙古人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承认到否认的过程。在将蒙古人驱逐出中原地区后,中原王朝对元朝的存在持肯定态度。然而,随着蒙古诸部兴起南下,“北虏”之患益剧,尤其在“土木之变”和“庚戌之变”后,明朝开始否定元朝正统,重提“华夷之辨”的论调,并得到统治阶层的广泛认同[6]。而这一时期所提出的华夷之别,不仅是地理上的分异,还是基于文化和生产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地缘观念和民族区别的划分。面对北方蒙古人威胁的加剧,统治者们不仅要在地理环境上隔绝双方,还要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华夏民族认同,以此保障其统治的合法性,体现了修筑长城时的民族思潮和统治者们的社会政治需要。

2 长城在古代中国的作用

长城在古代中国所起到的作用更应被定义为“界线”。而界线的分隔是双向的,表现为对外的防御作用和对内的管理与控制作用。这体现了国家对于实现统一与维护统治的努力,用以隔绝游牧民族的侵袭,并限制汉族的活动范围,以起到保护边疆的作用。但是,长城的存在并没有将双方的交往完全阻绝,而是保持着一定的经济与文化来往,而这也促进了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的经济、 文化互补,保障了“治中守边”战略的实现。

2.1 对外防御

自秦至明,长城所防御的游牧民族主要有如下几个:匈奴族、蒙古族、女真族、羌族和番族。根据考古学的相关研究,长城的修建确实起到了降低游牧民族机动能力、延缓进攻等战略效果[7]。从长城修建的位置来看,长城多修建于山腰、山坡等地带,在山顶等位置修建的长城数量较少。一方面是由于山坡、山腰等地带游牧民族较易发挥出其骑兵的优势而山顶等地地形崎岖,人为跨越较为困难;另一方面也是为发挥其防御整体性的需要。城墙本身的构造也起到了阻碍游牧民族进攻的效果。在长城修建统一尺度后,城墙高6m,宽3m,形成了游牧民族难以逾越的屏障,起到了阻挡游牧民族骑兵的效果。

从现实防御的效果上看,长城也确实起到了抵御外敌的作用。根据学者研究,明朝时北部发生的战事有1 400 多次,而依托长城击退或击败对方的次数占双方战争总数的50%。由此可见,不管是考古学界依托地理、建筑学等学科的分析,还是在实际功用上,长城都起到了抵御外来入侵的作用。而这对于维护中原王朝稳定,保证中原王朝宪制构成具有一定的意义。

2.2 对内控制

长城的对内功能主要体现在控制人员往来、调控经贸活动、检查违禁物品、缉拿罪犯等方面,用以明确军民的行为界限。在汉朝,长城的对内作用主要体现在防止人员外逃。在汉代,边关生活的军民人口主要以匈奴人和汉人杂居为主。由于与匈奴等民族的渊源,边关人员存在着逃往匈奴境内的情况。另外,边关的环境也较为恶劣,生态环境从整体上看并不适合农业耕种。由于身处边关地区,中央政府对于边地的物资支援也在交通等方面存在着不便之处。而又由于其在农业耕种上无法保证自给自足,所以在资源上,边关居民存在着资源紧缺等现象。最后,由于边关军民所承担的徭役较重,又饱受匈奴袭扰等战争之苦,故其在心理上有着逃离的动机。而统治者通过设置长城,并在关口设置戍卒等方式,防止人员外逃。直到明朝,这一历史功能仍然在发挥。但同时,对于人员的控制不仅仅限于防止外逃这一点,而是对边关环境做出了全方位的管控。如对边关贸易进行检查,对私自出关进行捕猎等行为进行处罚。中国统治者们通过限制人员往来等方式,将长城作为凝聚族群的工具,客观上构筑起了一定的民族身份认同。

2.3 文化互补

在经济形式上,古代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面对外来的军事威胁,中原王朝大多采取和平自守的方式,保障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所以,虽然面临着北部游牧民族的威胁,中原王朝依然以和平共处为主要原则,战争也大多出于防御目的。这一方面受到小农经济影响,另一方面受到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观念的影响。而这与西方和游牧民族以掠夺为资源获取的重要手段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双方的文化差异在双边的交流中互相补充并互相融合。而双方的交流不仅体现在经济的往来上,还体现在战争的互摄性交流上[8]。战争本身是文化交流较为激烈的形式之一。游牧民族可以通过双方的交流学习更为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政治制度,由此改变其生活习俗等多个方面。而农耕民族则可以学习游牧民族较为成熟的骑射技术,并在双方的交流中感受游牧民族粗犷强劲的异域文化,对农耕文化形成一定的补充。而这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当作为征服者的游牧民族攻入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圈时,往往“为被征服者所同化”。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双方不断通过迁徙、战争、互市等方式进行文化上的互补。中华文化的形成则有赖于双方的文化交流,在不断地冲突与和平,分裂与交融中实现文化上的整合。而长城则是这一整合过程的交织点,战争、互市与迁徙往往在长城一代展开。

在古代中国,长城的修建阻挡了具有高机动性的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中原地区守军得以依靠长城进行防御或反击,维护了中原王朝的北部边疆,有利于古代中国的和平与稳定。但长城的修建并不代表着物理意义上的完全隔绝。相反,双方在长城沿线通过朝贡贸易、互市与战争等进行互补性的交流,使得双方在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逐步变化,从而逐渐完成文化上的整合。

3 长城在近现代中国的作用

3.1 中国革命与抗战

长城在近代历史上也曾发挥过抵御外敌的作用。最为突出的是在1933年间在长城一带发生的长城抗战。在日军向中国内陆地区发动袭击后,长城一带的守军改变了蒋介石政府“不抵抗”战略,开始依托长城沿线向日军展开反击。由宋哲元率领的二十九军在这一长城抗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长城的喜峰口等关口抗击日军,起到了一定的阻击效果[9]。八路军也在长城一带与沿线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如在大庄科、海坨山等长城脚下,进行了多年的战斗,并取得了太子沟等战役的胜利,由此可见,长城也在抗战过程中起到了实际的作用。发生在长城地区的抗战不仅有利地反击了敌军,更体现出了中国守军不畏强敌、保卫国家领土完整、敢于抗争的英勇精神。

3.2 国家象征意义

时至今日,长城的作用则从“守土安邦”逐步过渡到了塑造“文化认同”上来,其已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象征,对内凝聚共识,对外宣传交流。长城目前已成为一个具有极强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广泛地出现在与中国国家相关的音像作品与文字标识中,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象征标志[10]。文学作品中有关长城的描述,自长城建成以来就存在了。鸦片战争之前,对于长城形象的塑造,往往在文学作品中作为悲凉的边境象征而为民众所知。又由于孟姜女哭长城等故事的广泛传播,长城在近代以前的中国往往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长城作为自古代以来抵御外敌的屏障,被当时的士大夫与文人赋予了保卫国家的形象。如林则徐曾写下“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的诗句,都是这一形象的体现。

将万里长城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而传颂,则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具体来讲,是1933年[11]。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于1933年3月开始在长城沿线大规模侵略中国。我国守军改变了不抵抗的态度,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抵抗,长城沿线抗战尤为激烈,宋哲元领导的“大刀队”就在长城各关口与日本侵略者抗争。长城抗战爆发后,带有长城象征的文学艺术作品不断问世,对长城国家象征意义形成起推动作用最大的,莫过于《义勇军进行曲》中“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一句。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又有《长城谣》等作品问世。此时,长城已然化为具有保家卫国含义的象征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予以广泛地传播。

抗日战争胜利后,长城的象征意义也发生了些许变化,誓死捍卫国家领土的悲壮情感有所弱化,共建祖国大好河山的愿望逐渐增强。在国家层面,也对长城的象征意义做出了肯定。在货币、警徽等具有国家意义的标志上,都存在着长城的意象,以此作为国家标志在国内国际广为流传。同时,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家园和平的守望。如今,我国在战略上的部分名称也与长城相关,如“精神的长城”“文化的长城”等,体现了长城在文化构成上的象征意义。

3.3 我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长城在抵御外敌等方面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地加剧,长城作为自古以来抵御外敌侵略的重要要塞之一,逐渐被赋予了守卫国家的文化意义。但同时,长城的文化意义并不局限于抵御外敌、保卫国土两方面。从文化构成上看,长城体现了中华民族“知止”的美德。如前文所述,古代王朝与游牧民族的战争大多为自卫性战争,长城的建造并非为了侵略,而是为了防卫边关。而在战争与纷争不断的历史中,长城也在双边朝贡贸易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所以,长城的建立并非为了发动侵略,而是表达了双边互相尊重,以和为贵的思想。同时,长城的修筑基本都靠人力,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修建长城的工程宏大而艰难。但是,我国古人仍然用极大的毅力完成了这一浩瀚的工程,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惧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品格。在长城形成代表国家形象的特有意象之后,长城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而这在凝聚社会共识、 增强社会凝聚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展现了长城在塑造现代中国文化认同上的作用。

4 结语

长城自建造以来,便作为我国边关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减轻了来自北方具有高机动性的游牧民族骑兵的威胁,维持了中原王朝统治的稳定;另一方面,在减少战争发生的同时,长城对内也起到了减少外逃、形成文化共同体的作用。在文化交流上,长城维持了当时的体系与秩序,使得在彼此的往来、互市与战争中,中原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保障了古代中国的内陆边疆的稳定,整合了中原与游牧民族的文化。近现代中国,不论是在社会生活还是文化与意识形态上,与古代中国相比都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在抗日战争时期,长城仍然延缓了外敌侵略。但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古代长城所起到的抵御外敌的作用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长城自古至今代表中国文化和国家印象的作用,它在文化塑造上有着更为突出的影响。在当代中国,我们将长城作为中华文化和国家的象征予以教育和宣传。其所表现出的不畏强敌、英勇抗争的精神,在我国通过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形式被广泛传颂。长城作为中华文化的实体意象之一,已在民族心理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帮助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加速了文化共同体的建立,并融入进了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强化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猜你喜欢

游牧民族边关长城
王汉桥
边关月组诗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边关战歌
守护长城
我在边关深爱着我的国,也深爱着我的家
新疆农耕与游牧民族的饮食礼仪探析
中国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岩画考察
自我的游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