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抵制网络地域歧视现象的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构建探究
——以河南省为例

2022-12-28史梦娇徐宇轩程铭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

史梦娇,徐宇轩,程铭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6)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加之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网络上存在着地域歧视现象。无论是对河南人的“偷井盖”的鄙夷,还是对东北人的“黑社会”的嘲讽,多是个人情绪之下的简单宣泄与片面见解,体现出了少数网民与现代文明不相符合的个人素质与精神素养。地域歧视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而新媒体时代下的地域歧视更是凸显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相匹配的网络文化现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地域文化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近,河南卫视推出的“奇妙游”系列节目频繁“出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大众对河南原有的刻板印象,再次树立起河南“文化大省”的新名片,更让广大网友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弘扬优秀地域文化,增强地域文化自信不失为改变地域刻板印象,丰富民族精神内核,坚定文化自信的可行之策。

1 网络地域歧视的含义

对于网络地域歧视当今尚未有统一定义。相较于传统的地域歧视,网络歧视问题则更偏重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对待”,即个别地域的网民由于其所处地域的负面网络信息遭到其他地域网民的语言攻击,或部分网民由于自身的地域偏见主动攻击其他地域以及该地域民众,造成不同地域网民之间相互攻击的行为[2]。以河南为例,网络上经常与“河南人”相伴而出的不乏有“骗子”“不老实”“素质低” 等字眼。网络环境下,部分网友凭借着种种因素积攒而来的对河南人的刻板印象,加之不良媒体对河南哗众取宠式的报道,使网络地域歧视较之现实中的地域歧视言辞更显直白且激烈,网络“论战”往往一触即发。

2 网络地域歧视对大学生的危害

网络地域歧视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在网络媒介日益发展的今天,虚拟的网络环境与每个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大学生更是与之密不可分的群体。一方面,大学生群体网络参与度高,网络当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更易受到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参与;另一方面,网络地域歧视带来的不仅是虚拟世界的网络乱象,且因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呈现出来的海量性、 共享性等特点,网络当中有关地域歧视的价值观念易渗透并影响到现实校园生活,给大学生群体造成一定影响。

2.1 有损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地域歧视观念影响下,网民情绪易被煽动、激化;且因网络匿名性,网络环境相对宽松自由,发表歧视言论者难以被追踪、追责,言语上的激进以及相互攻击致使网络戾气愈发严重。在这一情况下,个别网民无节制、 无底线的情绪化行为不仅损害了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高校不同地区学生之间因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语言习惯、 行为性格,群体之间各有所长,理应求同存异、团结共处,然而网络中的地域歧视却是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于部分地区大学生的偏见,不同大学生群体之间难以形成文明开放的文化交流环境以及对不同地域文化的有效认知。无论是历史悠久的中原文化,还是豪迈大气的黑土文化,都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被地域歧视观念萦绕的大学,既不利于培养大学生自主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也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和文化认知格局的形成。

2.2 影响大学生正确的行为准则

立德树人是我国大学的根本任务。首先,在网络地域歧视观念影响之下大学生易因自我优越感和固有的刻板印象形成对于部分地区学生的偏见和歧视,对于被歧视的学生可能产生心理阴影与心理困境,严重的地域歧视甚至会给被歧视同学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此外,若地域歧视的观念渗透到大学生的考核与评选之中,易损害被歧视群体公平发展的机会,助长歪风邪气,不利于形成平等开放的校园氛围。最后,网络地域歧视影响下的不同地区大学生群体之间易因地域歧视形成对立情绪,被歧视群体易滋生愤懑、反感等负面情绪,而群体之间的抱团对立极易诱发校园冲突,既损害了理应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也不利于文明和谐的校园建设。

2.3 损害大学生的平等发展权利

网络地域歧视影响下的大学校园给被歧视的学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境,而盛行于网络并渗透于社会中的地域歧视观念更是直接损害了大学生的平等发展权利。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因地域歧视拒收大学生的现象并非个案。2019年河南女大学生小闫在求职过程中就被浙江喜来登度假村有限公司以“河南人”为由被拒。虽说小闫最后一纸诉状将公司告上了法庭并胜诉,但在大学生实际的求职及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那些未经明面而根植于观念、落实于行动中的地域歧视、机会歧视仍损害了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并将继续侵害大学生的平等发展权利。

3 抵制网络地域歧视现象、增强大学生地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方面的文明表现,“对故乡土地的主人翁感是最重要的爱国主义情感”[3]。在现今的文化和网络环境下,增强大学生的地域文化自信有着深层次的时代需求和现实意义。

3.1 立足网络现实、传承历史文化的时代要求

在网络应用和信息传播方面,大学生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群体。然而网络媒体给诸多大学生带来乐趣与便捷的同时,还有爆炸式、泛娱乐化的信息以及更加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网络地域歧视向大学生所传达的价值观念无疑有悖于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现代文明社会的构建。因此,增强大学生地域文化自信有着深层次的时代需求和现实意义。自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有其鲜明的时代特性,他们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虽不可避免的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但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拥护者。近年来,“国潮”在新一代大学生群体中成为一种风尚,诸多大学生在追赶这一潮流的同时,更应立足于现实,深入了解并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及地方特色历史文化,领悟其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发挥大学生的文化创造活力,成为历史的传承者、文化的创新者,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3.2 抵制地域歧视、弘扬地域文化的需要

以河南为例,作为网络“地域黑”的重灾区,利用河南大学生数量名列前茅的优势,增强其对自身地域的文化自信,对于改变河南传统刻板印象、宣传特色中原文化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深远。如河南“奇妙游”系列节目,其基于互联网创新思维,立足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大众构建起了同频共振的记忆之场。节目一经播出,几度刷爆各大社交平台,激发起民众强烈的文化自信,众多河南学子也由此生发出对自身地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 归属感、自豪感。网络地域歧视现象下,以社会中广大河南大学生为依托,通过加强其对自身地域文化的认知、提升文化素养,可以向社会展现更为多元的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内核,发挥地域文化在坚定文化自信中的重要功能。同时,坚定其对自身的地域、身份认同,让其能以文化自信为底气,在面对网络负面舆论时,能克服自卑心理、坚定信念、勇于发声,在维护自身形象的同时,向社会展现文明、有涵养的河南形象,改变人们对河南传统的刻板印象。

3.3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面对网络地域歧视,要增强广大河南大学生的地域文化自信,如此改变的不仅是大众对于河南的刻板印象,还影响着地区文化水平的提高及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加强河南大学生对于自身地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历史人文素养,丰富其精神世界,并以大学生为切入点,传承并弘扬中原优秀文化内涵,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地域文化自信在给地方文化灌入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地方历史文化名人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对于该地的文化品牌建构与传播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4]。基于地域文化自信,河南历史文化资源,如文物遗迹、戏曲音乐、石窟艺术等迎来新的发展与创新,河南博物馆继“考古盲盒”“仕女乐队唐宫夜宴版手办”之后推出的“玉佩棒棒糖”等文创产品也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认可与支持。

4 基于抵制网络地域歧视的大学生地域文化自信的多元路径构建

4.1 地方政府及文化企事业单位: 开展地方文化建设,培育特色文化品牌

增强大学生的地域文化自信,要植根于地方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加强地方文化建设,培育极具地方风范与魅力的特色文化品牌。地方文物古迹、历史风尚、革命精神等是地域文化魅力的重要源泉;地方文化企事业单位是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地方政府是发展与弘扬地域文化的强劲支撑力。地方文化企事业单位,要依据地域特色,结合现代元素与新兴技术,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将传统戏曲音乐、历史故事、革命精神融入到现代影视作品、流行音乐、网络游戏以及文创产品的制作中去,创作出符合大学生审美需求的优质文化产品,提升地域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以及大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审美能力。地方政府要重视文化建设,提高对培育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修缮、开发与保护,提高面向大学生的开放度,加强地方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丰富大学生的文化娱乐场所和娱乐方式。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作为对外形象传播、文化交流的重要介质,对于提升地域文化的软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4.2 地方媒体:加强文化宣传、创新文化传播形式

网络中虽存在地域歧视现象,但同时网络也是提升大学生地域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地方媒体作为传播地域文化、宣传地域形象的重要平台,对于新媒体的适应能力,以及对于网络信息的应对能力在增强大学生地域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地方媒体要认识到地域文化对大学生群体文化熏陶、 道德教化方面的重要意义,不断提升文化品味,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向众多大学生们阐释好地域文化的品质和内涵。地方媒体应在对地域文化充分调研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对束之于高阁的、流传于乡野的各色地域文化进行创新,将地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传统重大节庆活动相结合,讲好文化故事,唤醒大学生对深藏于民族血液中共同文化基因的高度认同;利用好新媒体、创新文化传播形式、拓展网络平台,丰富大学生文化认同路径,实现与大学生群体的长效互动,提升自身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网络影响力,以及地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间的感染力和认可度; 在网络信息潮流中增强负面舆论监控意识,对于网络中的不良地域歧视适时回应,把握舆论主阵地,减轻部分大学生的文化自卑心理,为其做出积极正向的引导。

4.3 高校:立足地域文化,开展地域文化教育

对自身地域文化的自信不是盲目自信,也不能凭空产生,而是要建立在对自身地域文化高度的认知和认同的基础之上。高校是培育大学生地域文化自信的主要阵地,应立足于地域文化和中国国情,把握时代脉搏,从顶层高度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设计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大学生生活实际的系统性的地方文化教育体系。开设特色地域文化选修课程,挖掘地域文化精髓,结合学生熟悉的乡土文化培育其文化意识; 将地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之中,提升大学生对于文化的鉴赏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理性的文化自觉,唤醒大学生的民族文化基因;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激励学生开展相关假期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深入地方进行社会调研,了解并学习家乡历史文化,做到知行合一。

4.4 大学生:“线上+线下”实践相结合,发挥主体性作用

实现大学生对自身地域文化广泛而深沉的自信,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学习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了解自身地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根基与底蕴。但同时,大学生也应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传承并弘扬地域文化的实践中去,让地域文化自信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大学生可通过不断丰富实践内容学习并传承地域文化,利用大学校园中的同乡社团,开展“地域文化”交流分享活动;创立地域文化研究社团,举办“地域文化”主题宣讲活动;加入地域文化志愿保护组织,寻访地方优质地域文化[5-6]。此外,大学生作为规模庞大的自媒体用户,要充分发挥其强劲的创造力与创新活力和网络影响力,拓展地域文化传播渠道; 结合自身兴趣,创建地域文化百度贴吧和微博超话,分享并讨论有意思的地域文化;结合切身经历与实践,拍摄相关短视频,为地域文化增添趣味性;结合历史知识和实地调研经验,制作地域文化专题公众号,向外传播并弘扬具有代表性的优质地域文化。

5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组织结构和组成单元,没有地域文化就没有精彩纷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进而,没有中华文化也就没有文化自信。面对网络地域歧视,以经过历史积淀和时代考验的地域文化为主要情深标识,唤醒大学生心中对于民族文化的共同记忆,以地域文化哺育文化自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筑牢文化自信之根基。

猜你喜欢

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