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物理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与实践路径探索*

2022-12-28李贵安莎冷德林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学物理物理德育

李贵安 董 莎冷德林

(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西安,710119)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随后教育部的多个文件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落实[1-3]。2014年,德育被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课程思政”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焦点。现如今,“课程思政”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强劲引擎。如何使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共生共长?如何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设计好课程思政教学?教师又该如何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为学生终身发展启智润心,实现铸魂育人任务?这些都是新时代教育需要不断探索实践的问题。

一、中学物理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

课程思政是相对于思政课程来说更广义的德育范畴,也是将思政元素渗透于全课程的新兴教学理念,更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手段。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增减或课程体系的调整,更是一种方法[4]。清华大学王青教授认为,课程思政有三个依次提高的境界:如盐在沙的将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简单相加;如盐在水使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观点、新形态的化学反应是课程思政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新时代遴选出课程思政最贴切的内涵。

自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探索以来,“课程思政”综合教育理念在全国传播开来。目前,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主要集中在大学,并取得了一些具有很好示范作用的研究成果。

课程思政在高等教育的实践研究轰轰烈烈,但中学课程思政建设还未起步[5]。绝大多数中学生价值观念尚未形成,在“双减”政策下课业负担和课外辅导负担相对削弱,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实施。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指出,中学阶段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将德育元素渗入中学课程,通过搭建课程思政平台促进学生品德发展,是实现全程育人的关键一环,也是在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夯实基础。

在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教书与育人“两张皮”现象尚未解决[6];课程思政存在标签化、简单“加法”等现象[7];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衔接不到位。对课程思政的研究缺乏基础教育阶段,造成贯通全学段“育全人”的教育目标脱节。现有的研究成果侧重于对课程思政的概念界定和理论阐述,很少有研究从学科特点出发融入课程思政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因此,本研究着力于“育人”导向的目标,结合物理学科特征为中学物理融入思政元素实践提供路径选择。

二、中学物理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物理学科具有覆盖面大、包容性广、科学性强的特点,这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良好载体。在中学物理构建课程思政教学重要且必要。

1.革新教学理念

教师不能只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应该是影响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塑造学生美好品德的“大先生”。赫尔巴特曾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只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因此,德育与教学是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中学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的要求。因此,在中学阶段各学科对学生德育的显隐性交互培养是必然趋势。教师首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强化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消除思想误区,从思政的角度解读物理教材,诠释物理知识体系。通过课程思政的渠道将生活现象、科技前沿等重要信息和中学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寓德育于平时的教学之中。

2.拓展教学目标

物理教学目标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整合提炼到核心素养目标,新时代背景下又拓展到立德树人的思政物理教学目标,物理学科的育人功能在不断被挖掘和完善。教师要深入钻研物理教材、吃透课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物理教学目标,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根据学生心智特点设计中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中学生情绪多样,自我意识增强,抽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但容易受具体实践经验的影响[8]。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引导,遵循中学生的认知及心理发展规律,在学生身心发展敏感期和最近发展区,不失时机地进行物理课程思政教学,合理推进教学进度、把握教学难度。

3.重构教学内容

关注课程内容设计,凸显立德树人本质。融入思政元素重构课堂教学内容,可以更好地统一学科与思政、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从而优化教学结构。

(1)立足实验,筑牢信仰之基。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物理课程设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其成就建立于马克思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将实事求是的信仰贯穿整个中学物理实验,带领学生探索物理规律,形成认知事物的正确观念与方法。

例如,在测量密度的实验中,我们既要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也要借助量筒读出物体体积,进而根据公式ρ=m/v计算物体的密度。在实验中,由于操作不当或读数不规范致使测量结果与标准数据有偏差。教师要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带领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切忌为了迎合标准更改实验数据。

(2)致敬先辈,补足精神之钙。将中国特色物理学史融入中学物理课程设计。例如,公元前5世纪《考工记》中记载“马力既竭,辀犹能一取”,意思是马拉车时,马停了但车仍往前走。这是世界上对惯性最早的认知,而西方国家在16世纪之前都被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所统治。

将家国情怀和初心使命融入中学物理课程设计。巴甫洛夫曾说,“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分享爱国科学家们的故事,让同学们感受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例如,讲“飞机升力”时,可讲述钱学森放弃美国优渥待遇,不顾美国当局的阻碍和迫害,毅然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建设发展添砖加瓦的爱国故事。家国情怀是立德养身之本,科学家们的家国情怀以及我国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可以鼓舞学生们奋发图强,沿着革命先辈们的足迹仰观宇宙,俯察万物。

(3)联系生活,把稳思想之舵。物理公式是物理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想象所堆砌的数字与符号,而是自然界基本规律的客观表达。物理公式也可以联系生活,从德育出发,全新解读物理公式,在德育的熏陶下,使学生记住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生活温度的公式,培养学生积极正能量思想。

例如,讲解压强公式P=F/S,P是压强代表压力的作用效果,F是压力,S是受力面积,要增大压强就要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把P看成做一件事所呈现的效果,F代表个人精力,S代表涉猎范围。要在有限的精力内达到更好的效果就需要专注度。所以决定成功的因素除了见识、能力还有对待事情持之以恒的专注度,新时代青年应当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4)物理科普,汲取力量之源。依托“智能化”时代的新技术加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思考[8]。因此,教师授课时应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专业优势,通过时事新闻创设物理情境,进行物理科普,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营造科普人文环境。

例如,讲物质的物理属性时,可播放2021年5月中国首辆火星车成功踏上火星的视频,带领学生分析“祝融号”的材料体现的物理性质。2021年10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带领学生分析飞船发射的物理原理。仰望星空的每一次发现都是无数的科学家们追求卓越,献身科学所换来的。植入红色基因,学生在惊叹自然宇宙魅力的同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也渗透其中。

4.改革教学方法

对于中学生而言,思政素材的攫取和收集固然重要,但更需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中学物理与思政元素结合。教师可借助网络信息化平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多个维度向学生渗透思政的元素[9]。在师生互动中进一步体察学生的需要,依托信息技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模式构建,实现教学相长,将课程思政贯穿课堂全过程。

例如,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任务,学生在线上讨论交流;采用“课内+课外”的教学方法,课堂上讲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火箭的发射原理,学生课外制作水火箭,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分组进行中学物理知识相关德育点的搜集分享,以第一人称的角色主动汲取物理学科课程思政的养分。

5.完善评价体系

中学物理课后反馈注重思政元素参与。课程思政虽然更为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熏陶,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课程思政进行评价[10]。立德树人背景下,学习结果的评价要改变以往知识“报错”的方式,透过现象探究其本质,多角度寻找课程思政教学的问题,从而改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反馈应该是外在“知识查缺”、内在“思维勘误”与本质“思政端正”的全面展现。例如:学生对“抛体”知识学习后反馈,不仅要明白受恒定重力作用物体速度时刻变化,也要领悟辩证唯物主义阐述的“事物运动发展是变与不变的统一”的哲学认知。

中学物理学业评价体现思政地位。改变以往“唯分数”的评价标准,从“评智”转向“德智双评”。既考评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关注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增值,做到知、情、意、行综合评价。对中学课程思政的评价必须是长期的、动态的、系统的评价才能达到预期的评价效果,促进中小学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与健康发展[11]。

哲学为物理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物理学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中学物理具有受众面广、与生活联系紧密、思政资源丰富的优势,故在中学物理教学进行课程思政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通过革新教育理念、重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营造课程思政育人氛围,瞄准渗透德育的最佳靶位,在教学中育品格高尚之人,为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中学物理物理德育
只因是物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基于Multisim仿真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中学物理教师的哲学使命
仿真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不是教物理的
基于OSG与3DMAX的中学物理实验仿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