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

2022-12-28唐书哲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语篇跨文化学科

唐书哲 袁 辉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新时代教育的使命之一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并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教材要培育核心价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1]。围绕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简称《新课标》)编写的高中英语教材目标之一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2]。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增强民族凝聚力中的作用,新版高中英语教材选用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语篇。如何结合高中英语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学生在开眼看世界的过程中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民族情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英语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

人教社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文物遗迹、传统节日、书写系统、诗词绘画等,指向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文化、书法、艺术、文学等多个方面,呈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面向。这些中国传统文化无论以何种形式为载体,都可以视为文化的“记忆场”,是建构和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

在语篇内容上,《新课标》强调要选取能够“促进学生思维、体现文化差异”,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语篇[5]。教材中的中国文化语篇负载了优秀的价值观,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思维品质,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这些语篇主要涵盖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简称《体系》)中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责任担当、健康情感、劳动精神5个二级指标[6]。比如必修教材第二册Promoting Culture through Digital Images一文讲述了科学家借助互联网对外介绍敦煌莫高窟的经历,传递了责任担当、民族文化自信等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具有引领作用,能有效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7]。它引导教学和测评注重对核心价值的培育和考察,从而保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语篇指向多个核心价值指标,以这些语篇为依托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发展其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习得必备知识,能有效达成高中英语课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以及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

二、英语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呈现方式

人教社英语教材以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文学性语篇、非连续性语篇为载体,将文本和“副文本”有机结合,以文字、符号、图片、音频、视频为媒介呈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在语篇类型上,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语篇涵盖了《新课标》要求的主要语篇类型,以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文学性语篇、非连续性语篇为主。比如必修教材第三册My Amazing Naadam Experience一文是讲述叙事者参加那达慕大会经历的记叙文语篇,必修教材第一册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是讲解中国书面文字演变历史的说明文语篇,必修教材第一册A Travel Plan to Xi’an是外国友人发给小李的关于西安旅游计划的邮件,属于应用文语篇,选择性必修教材第三册中的《望夫石》《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文学性语篇,必修教材第三册Give a Presentation about a Minority Festival in China是展示壮族歌舞节的非连续性语篇。

就信息呈现模态而言,教材综合运用文字、符号、图片、音频、视频来呈现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到语言学习中去,既顺应了多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途径多元化的要求,也凸显了多媒体时代“看”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8]。比如教材中“Listening”板块和“Video Time”板块以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呈现了平遥古城、青铜器、长城、元宵节、儒家思想、《清明上河图》、苏东坡的诗词等,立体生动地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增加了语言输入的途径,有助于学生多角度、直观地感受并了解中国文化。

教材还以文本和“副文本”相结合的方式来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副文本”是指存在于文本正文周围,调节作者和读者关系的材料,包括插页、献辞和题词等十三个类型,是书面语篇中正文之外理解文本的另一个有效途径[9]。教材中有封面、标题、插图、引言、注释等多种“副文本”。如果把课文正文视为文本,那么课文中的标题、插图、注释,课文后的附表等都可视为是“副文本”,在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语篇中,这些“副文本”也是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以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A Travel Plan to Xi’an为例,正文后面关于兵马俑的介绍性文字和兵马俑图片都是相对于正文的“副文本”,它们和正文一起共同呈现西安的历史景点、兵马俑的基本信息和形象特征等。

教材依托多模态、多类型的语篇,以文本和“副文本”相结合的形式呈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呈现方式能够让学生通过听、读、看等多种形式接触中国文化,同时把握不同类型语篇的结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式,学习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和语篇类型来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三、英语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建议

英语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需要结合英语学科的性质和目标,根据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和呈现方式,通过适切丰富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综合素养、中国情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1.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注重核心价值培育

《新课标》指出,高中英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10]。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外语教育的一体两面,密不可分[11]。以往的英语教学存在重工具、轻人文的倾向,教师往往把语篇作为帮助学生习得词汇语法、训练学生语言技能的媒介,对语篇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关注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新教材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语篇,进一步凸显了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并在前言中强调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是对以往重工具、轻人文传统的矫正。这就要求英语教学要重视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教材中的中国文化语篇涵盖了《评价体系》中的多个核心价值指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接受语篇中核心价值的引领和熏陶,通过语篇解读基础上的多维度写作任务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内化核心价值,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12]。如围绕必修教材第二册My Amazing Naadam Experience一文设计基于“副文本”的看图作文、基于文体的人称和叙述转写、基于语篇主题和结构的仿写、基于语篇内容的概要写作和读后续写等学习活动能够在提升学生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领悟竞技精神,维护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英语学科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开眼看世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但首先要坚定学生的中国立场,所以英语学科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要将核心价值整合进入语言学习和能力发展,在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铸就其中国心。

2.注重中西比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是高中英语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一目标指出了英语学科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路径: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为主线,让学生通过中西文化比较,吸取中西文化精髓,坚定文化自信,树立“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文化观[13]。新教材的体例整体上采用了中西对照的形式,即围绕单元主题选取中西题材的语篇,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中西对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跨文化沟通能力涉及知识、态度、技能三个层面;知识指对中外文化异同的理解,态度指对不同文化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技能指文化调适等跨文化沟通策略[14]。梅德明和王蔷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跨文化视角,“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文化对比、跨文化交际以及文化传播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对祖国本土文化的理解,增强中国情怀,提高民族自豪感”[15]。新教材中西结合的体例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展开中外比较,从知识、态度、技能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比如英语必修教材第三册“Diverse Culture”阅读板块中的课文Welcome to Chinatown和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便是一中一西。教师可以根据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要素和要求,设计查找分析中西文化差异,提炼中西文化核心价值观,从饮食、家庭等角度例析中西文化差异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中西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制度、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体会中国文化的向心力,坚定文化自信,形成兼容并包的文化态度,并在此基础上适度讲解训练合作原则、归化策略等跨文化交际原则和策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3.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看”的能力

新教材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中国文化,凸显了多媒体时代“看”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多媒体时代,信息的呈现方式具有多模态化、多渠道化的特征,也变革了外语学习方式。《新课标》和新教材都强调学生“看”的能力培养,通过“看”增加有效语言输入,提升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也是核心素养中学习策略的要求,即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和材料[16]。教材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形式立体化呈现中国文化,受限于教学内容安排、课时等因素,对中国文化的“看”可以在课外展开。教师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前者聚焦中国文化相关语篇的深入学习,后者侧重对语篇相关材料的拓展性学习。必修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Video Time”板块是关于儒家“仁”这一核心理念的一个视频。教师可以事先要求学生观看教材中的视频以及纪录片《孔子》,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然后在课堂上请学生尝试用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来分析课文中主人公的美德。类似的学习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及当代价值,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变得多样化,观看英语纪录片、学习网络课程等方式是学生增加有效语言输入、提升语言能力的重要路径。教师在课堂进行讲解引导,督促学生课后通过纪录片等形式学习中国文化,既符合人本主义教育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又能让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于英语学科培养全人的目标。

4.关注“副文本”,培养学生多角度解读语篇的能力

教材中的中国文化既体现在文本中,也体现在“副文本”中。标题、图片、注释等包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和信息,辅助正文呈现内容和主题。在英语教学中,引言、插图等“副文本”往往被视为教材中的“边角料”,其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关注。《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副文本”阅读和运用能力的要求,即能够“理解书面语篇中标题、小标题、插图的意义”[17],能够“借助图表等非语言信息进行表达”[18]。必修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一文中含有插图这一“副文本”,课文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了中国文字的演变,指向了语篇的内容和主题。课文后的练习部分也有一张插图,包含毛笔、笔架、纸、镇尺、印章、瓷器、中式家具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图中父亲正在教儿子写毛笔字“龍”,而书架上的精装书和父子的衬衫、领结又是西方舶来品,既表明了传统和现代的和谐共存,又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报告等形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对这一“副文本”进行“研读”,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阐释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培养学生兼容并包的文化态度。

对于普通外国人来说,书名、封面、电影海报等“副文本”是他们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影响甚至左右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高中英语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争取国际话语权,建构良好的中国形象是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的应有之意。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时重视标题、插图、封面等“副文本”在信息传递和形象建构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在跨文化语境中理解和使用“副文本”的能力,提升其跨文化沟能力。

5.注重跨学科协作,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

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挥中小学教材承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教育部于2021年2月颁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了传统文化进教材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题内容、载体形式、学段要求和学科安排。高中英语教材中的相关篇目涵盖了主题内容中所有三个方面和载体中的六种形式,即通过经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识、科技成就、艺术与特色技能、其他文化遗产六种形式来培育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国传统美德[19]。但在学科安排中没有提到对英语学科的具体要求,而是结合其他学科的特点和知识体系将主要内容融入到各个学科和学段中。这并不意味着英语学科不需要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反,英语学科更要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具有民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首先要有强烈的民族身份认同和家国情怀。2014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强调,要发挥人文学科的育人优势,注重学科间的协作,开展跨学科的主题育人活动[20]。这就为英语学科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指出了一个路径——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展开以英语为中心的跨学科教学,形成学科间育人合力,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比如教材中对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等文化遗产的介绍就可以展开和历史的跨学科教学,利用Nikitina提出的情境化和问题化跨学科教学策略[21],在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迁移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领悟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以英语为中心的跨学科教学也符合学科交叉融合的要求。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时代课题之一。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中英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应结合国家需求和新时代背景,摒弃重语言技能、轻价值引领,重知识积累、轻人文思辨,重西方文化、轻中国文化,重课堂学习、轻课外拓展,重文本本身、轻“副文本”,重单一学科教学、轻跨学科教学的惯习,将价值培育、能力发展、思维提升等英语学习的各方面整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本土意识和国际视野,实现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猜你喜欢

语篇跨文化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超学科”来啦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