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的策略
2022-12-28赵梦静
余 强,赵梦静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创新创业为乡村振兴“加油赋能”,而人才是创新创业的“源头活水”。近几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但总体来看,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的数量、整体层次和带动力仍与乡村振兴提出的目标相去甚远。2020年6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九部门共同颁布《关于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通过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强化组织保障等一系列举措将农村双创带头人培育行动走深走实。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的总数量,到2025年要达到100万人以上。开展农村双创带头人培育行动将有利于缓解当前农村发展人才严重匮乏的现实困境,能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思路,以及助力“三农”问题的解决[1]。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各行各业受到很大的冲击,完成《意见》提出的总目标,培育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标达成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意见》明确了大中专毕业生是农村双创带头人培育的重点对象之一,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高地,一直以来在推进农村创新创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自2019年起,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高职连续扩招的决定,要求将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作为招生对象单列计划,并提出使用1 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措施,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在政策叠加下,高职院校在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方面,具备了生源、地缘、培训、资金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乡村,支持乡村发展,既可以为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提供机遇,又可以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人才引擎。因此,对高职院校而言,如何顺应时代的需求、积极回应《意见》提出的新任务、投身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的培育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新问题。
一、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现状
为积极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策部署,早在2016 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农业农村部每年宣传推介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2020年,《意见》进一步明确: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饱含乡土情怀、具有超前眼光、充满创业激情、富有奉献精神,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的乡村企业家。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就是培育农村创新创业的“领头雁”,培育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动能。返乡创业的农民工、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和科技人员、“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能工巧匠都是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的重点对象。在新冠肺炎疫情及全球生产、贸易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工作正逢其时,意义重大。
1.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迎来良好机遇
结合文献研究和多地实地调研的结果不难发现,近几年,随着国家和政府对“三农”的支持范围和力度越来越大,农村创新创业的政策红利越来越多,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参与主体不断丰富,层次不断提升,农村创新创业的热潮再次兴起。
(1)环境不断优化。《意见》带来的一系列新支持和新政策,给农村双创能人创造了大有可为的机会,“钱、地、人”三方面都享有了保障:落实一次性补贴政策,加强金融扶持;强化用地计划保障,盘活现有土地资源[2]47;政策激励等社会保障措施很大程度上为农村双创能人解决了后顾之忧。此外,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的典型事例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生动的事例、奋斗的精神、创新的想法吸引着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其中。由此可见,农村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日益提升,农业农村正成为当下返乡入乡创新创业的新热土。
(2)层次不断提升。在政府优惠政策的扶持和创新创业环境持续好转的影响下,更多的人愿意返乡下乡,到农村开展创新创业,农村创新创业的主体更加多元化,且参与主体的层次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升。除农民工之外,还有大量有理想、有信心、有情怀的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以及都市白领积极投身农村创新创业的大潮,有效地激活了农村各类资源要素。据监测,40%的农村创新创业人员具有高中以上学历,60%以上的创业项目具有创新元素,80%以上属于产业融合类型[2]46。
2.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1)创新创业带头人才稀缺。一方面,通过调查发现,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在许多地区,驻留在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并不多,人才的外流使得“空心化”现象已经成为很多农村的普遍问题。面对城市良好的基础设施等条件的诱惑,不少年轻人更倾向于在城市就业。他们的就业择业观念还没有及时转变,多数人认为在城市就业更有面子,不愿意去农村工作,其中包括很多农村生源的大学生。以省内5所高职院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星在网上发放调查问卷所获取的数据资料显示,仅有5%左右的高职学生有到农村创新创业的意愿,8%的学生处于观望状态,大部分学生表示“没想过”或者更愿意留在城市创业就业。也有一部分选择到农村创业的人,由于经验缺乏、资金不足等原因,失败后离开农村,到城市重新创业或就业。真正能够扎根农村,走进来、留下来的人还远远不能达到《意见》中提出的目标。另一方面,参与农村创新创业活动的人员中不少人员文化程度并不高,也很难积极主动关注关于农村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吕莉敏、石伟平研究指出,仅有4.2%的返乡农民工对政策内容非常了解[3],更多的人对政策理解存在不知道、吃不透、不到位的情况,有疑惑也未能及时咨询相关部门。此外,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多数人经营管理才能、创新意识、营销能力、网络信息技术和融资能力也相对缺乏。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一些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在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时往往力不从心,不少人仅仅局限于在当地村、镇销售、推广自己的产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将产品、产业推广出去,跟上市场的需求,打造品牌更是难上加难。多数人员没有从商的经验,缺乏相关的基本素养和基础技能,难以应付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再加上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缺乏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帮扶,虽然有满腔创新创业热情,但是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功率并不高,承担着较大的投资风险,也很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2)培育管理体系不完善。尽管各地都纷纷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举办了各类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训班,为广大农民创新创业提供了技术支撑,进一步培育壮大了农村创新创业群体。但是,这类培训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而且大多是零散的、不系统的,也不具备可持续性。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尊重、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造成授课内容大而空;在授课方式上,也只是简单地灌输式讲授,方式较为单一,缺乏灵活性。农民参加培训时没有兴趣听讲,没有实际的收获感,在学习之后又缺少实践锻炼的机会[4]。政府、学校及相关社会团体相互配合程度不高,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农民教育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并且有的教师缺乏双创的知识、能力和相关经历,难以起到实际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二、高职院校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优势
1.生源结构的优势
据教育部权威数据统计,全国高职院校的学生超过七成是农村户籍。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农村。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毕业后愿意到农村创业的学生中,农村籍和城市籍学生的比例分别为81.4%和18.6%,并且农村籍学生更有优势。他们对农村创新创业的环境更加熟悉;对农村的特色资源有更加直接的了解和掌握,有利于结合本土特色开展创新创业项目;他们的适应过程更快。同时,农村籍学生由于从小生活在农村,在农村具有一定的人脉资源,更加便于创业活动的开展;此外,不少农村籍学生都对家乡有一种特殊的情怀,更愿意用所学知识反哺家乡、回报家乡,扎根农村进行创新创业的意愿相对较强。所以,广阔的乡村不仅是高职院校的生源地,更成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服务农村创新创业的重要阵地。
2.招生形式的优势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招生形式更加灵活。在连续扩招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传统的生源结构发生变化。除了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外,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非传统生源也成为高职院校招生的对象,并且这一部分非传统生源群体的数量和比例进一步提高[5]。而这一人群,恰恰是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的重点培育对象。他们既对当地乡村发展状况十分熟悉,又有改变现状、提升生活质量的迫切愿景和动机。高职院校在对其进行培养的同时,若能充分挖掘其潜能、顺势引导,则可以达成具体的服务目标,从而增强其推动乡村发展的能力[6]。为此,很多高职院校建立了在线教育平台,开展远程学历与函授教育,既可以满足他们提升文化素养的需要,又可以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实用人才,为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的培育增添新力量。
3.课程设置的优势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这种人才以高素质和技能型为主要特征。基于此,高职院校非常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学生参加工学交替,通过参与校企合作实践项目锻炼自己。在课程设置上,会把公司的用人标准和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并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培训;尤其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加大实践课的开设比例,给学生创造了外出实践的机会,使很多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投身农业农村进行创新创业的启发,开阔了思路。
三、高职院校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对策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在创新创业培训、人才培养模式、思想教育引导、师资队伍建设、职业培训下乡等方面精准施策,努力培育一支饱含乡土情怀、具有超前眼光、充满创业激情、富有奉献精神的农村创新创业“领头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1.加强创新创业培训
(1)创新培训方式。面对乡村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的尴尬局面,要从本土育才与广聚英才两个层面加速乡村振兴人员重构,提升劳动者素质技能[7]。一在理论知识训练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下乡活动,让学生们切切实实地来到田间地野,走到农民当中,真真实实地体验农村的魅力,感受农业发展的不足,激起返乡入乡创新创业的热情;要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借力于大中型涉农企业、知名村镇、特色行业公司等建立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习实训基地,并大胆尝试校企深度融合的“混合制”创新创业学院,为有意向从事农村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平台;组建学生主导的创新创业俱乐部,通过综合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俱乐部模式的价值内涵,合理应用农村创业政策,为高质量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基础。
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该校充分发挥科研优势,致力于打造农科教一体化教育平台,把课堂从学校搬到“田间”。他们的合作对象不仅有温州各县(市、区)政府,还有当地众多涉农企业。借助政府和企业的力量,建立起了综合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推广示范基地,以及学生实习就业基地,每年组织涉农类专业学生到科技示范基地、推广示范基地、实习就业基地学习、实训近万人次。不少学员正是在一次次的实习实训中打开了思路,为后期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奠定了基础。该校成功入选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为高职院校创新培训方式提供了新思考和新路径。
(2)提升培训质量。以创新创业培训融合专业技能培养的模式为引领,结合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的特点,对标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要求和目标,研发一批特色专业课程和示范培训项目,大力实施互动式课堂、实地观摩课堂,定期举办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经验分享班,详细介绍具体创新创业历程和具体经验。同时组建一支专业化、规模化、制度化的专家咨询队伍和农村双创导师团队,对接广大农村创新创业学员,形成长效的跟踪服务制度,持续关注农村创新创业大学生的情况,掌握最新动态,及时解答他们在双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在连续扩招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主动创新招生政策,扩大录取对象的来源。除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以及中职毕业生外,还可以吸纳农民、返乡创业的农民工、退役军人、农村留守妇女、种植和养殖大户等,采用定向培养与非定向培养相结合、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为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储备更多的后备力量。如,陕西省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实施了职业农民“学历+技能”教育,早在2013年就开始了新兴职业农民的培育试点工作。通过组织自主招生考试,招录了一批职业农民、村干部、养殖大户、种植大户等到学校全日制学历提高班就读涉农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重点围绕电子商务、种植养殖、乡村文旅、管理经营等方面突出地方特色和实用性,还编写了专门的教材。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订单班、“新生代农民塑造工程”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新型职业农民掌握了更多的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成为活跃在乡间地头的“田专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设置农村创新创业相关的专业。其中,不仅涉及农学,也涉及林学、生态学、城乡规划、文旅、养殖、农艺教育等学科领域。一些条件允许的院校也可以开设乡村振兴专项计划,在专业领域内培养一批创新创业意识强、愿意投身农村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储备好乡村振兴人才力量。例如,华南农业大学积极回应国家号召,助力农村发展,从2018 年开始,在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的城乡规划专业新开设了“乡村振兴”方向进行招生,成为新一代青年学子眼中的“香饽饽”。
此外,各高职院校还应该将创新创业作为一种思想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围绕创新创业展开专题论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块,把创新创业的内容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8]。
3.强化思想教育引导
当前,毕业生人数达到历史新高,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高职院校应该以“大职业培育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思想。有研究表明,自主意识的觉醒在研究返乡创业行为影响因素中发挥着主体作用[9]。既要培养学生积极投身农村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又要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对于有意向的学生要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引导其养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创业心态和敢于挑战、应对挫折的逆商。
通过继续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教学,指导学生逐步培养起农村创新创业思想体系;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定期举办创新创业相关比赛、专家讲座、名企参观、创新创业沙龙等创新创业素质锻炼活动,以农村创新创业大赛及农村双创成果展示展览为载体,让学生在实际参与和体验中提高对农村创新创业的关注和兴趣;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让学生自觉萌发出爱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三爱”情感,帮助学生养成敢于拼搏、不怕困难的农村创新创业精神。在强化日常思想教育引导中,让大学生跳出课本、课堂,了解国情社情,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主动投身于农村创新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水平也是影响培训成效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要做好农村创新创业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职业素养高、专业技能好的教育教学队伍。从数量和人员结构上进行不断优化。既可以从本校中挖掘符合条件的优秀教师,也可以从涉农企业或农业研究部门引进专业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人才,或者是农村创新创业优秀校友,聘请他们担任农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
此外,为达到良好的效果,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进行定期专业培训,在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争取不断全面提升。同时也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挂职锻炼、脱产学习的机会,在实践实战中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5.推进职业培训下乡
农村创新创业的成效关键在于创新创业主体的思想观念、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实地调研中发现,目前从事农村创新创业的主体中,很多人文化水平不高,管理能力、创新意识、互联网技能和融资能力较为缺乏。很少人接受过系统的培训,也缺乏专业导师的指导,虽有满腔热情,但创新创业成功率不高。高职院校拥有充足的教师资源,他们实践经验丰富,善于指导实习实训、技能比赛等,经常性参加外出实践锻炼等活动。很多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有的直接来源于企业,或具有创新创业经历,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这对于农村创新创业的主体而言,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高职院校可向农村输送专业的师资力量,定期送科技下乡,开展短期业务培训、技术推广、资格认证;建立城乡技能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加强就业与职业生涯培训[11],培训的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农业创新创业技能,在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生态意识、政策法规和法律观念等方面也应加以指导,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双创带头人的培育实效。
近年来,各级各类政策导向都指向乡村市场,与残酷激烈的城市创业相比,农村创业的创新空间和发展空间更为广阔[12]。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成为乡村振兴伟大战略部署的客观要求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理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回应时代要求,结合自身优势,主动承担起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的使命和责任,让更多的有志之士在农村找到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自身价值,让乡村振兴的目标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