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魔山》对传统成长小说的恪守与异化
——与《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的比较研究

2022-12-28李潇艺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汉斯威廉戏剧

李潇艺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70)

成长小说是起源于德国的一种特殊的小说类型,其聚焦于年轻主角的人生经历,故事涵盖主人公启蒙、成长、成熟的过程。

《德语文学史实用辞典》中对于成长小说的解释为:“一般以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为线索,描述主人公从童年、少年、青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主人公首先接受家庭和学校教育,然后离乡漫游,通过结识不同的人、观察体验不同的事,并通过在友谊、爱情、艺术和职业中的不同经历和感受,认识自我和世界。”[1]最早的德国成长小说可以追溯至中世纪的骑士史诗《帕尔齐伐尔》,叙述了主人公帕尔齐伐尔由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历经冒险和艰难险阻,一路上经受考验、接受教育,最后成长得健全稳重,成为圣杯国王的故事。之后格里美尔斯豪森的《痴儿西木传》通过对痴儿西木一生经历的描绘,更加侧重人的教育历程,完成了由“具有成长小说色彩的史诗”向“成长小说”的蜕变。在18世纪维兰德创作的《阿迦通的故事》中,通过讲述阿迦通的成长、爱情、仕途等遭遇,着墨描写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和心理变化,其故事情节和主题表达已显露出经典成长小说的雏形,称得上是德语文学史上第一部成长小说[2]。

歌德的《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讲述了商人之子威廉·麦斯特因厌倦庸俗乏味的小市民生活,放弃继承衣钵经商,出于对戏剧和艺术的喜爱而走入社会生活的故事。在威廉的游历过程中,他接触社会世态和各个阶级,在剧团成员、塔社成员等人的指引帮助下完成了自我教育。《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以其对传统成长小说三段式框架:产生矛盾并离开原生环境—游历和自我发现—顿悟与矛盾和解的契合,和其深邃的内容要旨,被奉为德国成长小说最重要的经典。

托马斯·曼成书于一战后的代表作《魔山》则描述了大学毕业生汉斯·卡斯托普在去造船厂就职工程师一职之前,前往达沃斯高山疗养院探望表兄齐姆森,不料因为感染肺病,本来三周的逗留时间竟不断延长到7 个年头,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响起他才匆匆下山返回“平地”的故事。

作为20世纪影响巨大的“成长小说”,《魔山》与以《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为代表的传统成长小说相比有很大的差异。该文将从对内心的倾听与关怀、对修养的探讨与追寻两个方面探讨《魔山》与《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的相同之处,并从主角动机、登场人物、结局三个方面剖析其不同之处,试推断导致差异的原因,探究《魔山》对传统成长小说的恪守与异化。

1 《魔山》与《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的同与异

1.1 对经典的恪守

《魔山》与以《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为代表的传统成长小说相比,有着一些共同之处。现从两个方面试析。

1.1.1 对内心的倾听与关怀:展现精神的愁苦

从文本的人物心理活动上来看,《魔山》和《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都侧重于描写人物的内心生活。主人公常陷入精神和内心的矛盾之中,面临着烦恼和选择。

在《魔山》中,对高山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和局促无措、对舒夏太太爱恋的辗转、夹在人文主义者塞塔布里尼和耶稣会士纳夫塔无休止的论战之间的无措等不断烦扰着主人公。

从汉堡到达沃斯,两天的旅程使汉斯与原来的世界完全隔离开来。高山上异样的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让汉斯陷入反反复复哭笑无常的情绪之中,内心的困苦照进梦境,使他辗转反侧。

他对舒夏太太的单相思是在这些烦恼中最为突出的一个:舒夏太太的出现使汉斯心中燃起了一团难以抑制的爱火。他不断找机会和她相遇,找借口与她搭话,甚至因为心生醋意而去拜访为她画肖像画的顾问大夫。

《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主人公威廉在其成长道路上也烦恼重重。初恋的幻灭、职业选择的徘徊、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碰撞……这都让威廉·麦斯特陷入精神的愁苦与矛盾。

少年时期,他恋上了剧团演员玛丽安妮,并因此将爱情与对戏剧的激情结合在一起。但就在他要求婚之际,却猛然发觉她与别人另有关系。炽烈的爱恋只能随着理想的破灭一同付诸东流。青年时期的威廉·麦斯特在一场大病后决心斩断自己对戏剧使命的眷恋,积极投身商业工作。但在一次次的商业出差中,他却与戏剧不断邂逅。路上偶遇的演出一次次刺痛着他的内心,使他在经商和戏剧使命之间徘徊不定,内心备受折磨。之后,他决定加入剧团,重拾戏剧使命。但在那场成功的《哈姆雷特》后,剧团却走向下坡路,威廉开始对戏剧使命产生怀疑和厌倦。后来,他结识了开明贵族,在塔社成员的指导之下获得毕业证书,终弃戏剧使命,加入了塔社。

从他最初对戏剧梦想的坚信和执着,到最后放弃,在这场成长之旅中,威廉历经了痛苦的思想斗争。

1.1.2 对修养的探讨与追寻:体现精神的追求

从文本的人物心路历程上来看,《魔山》和《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的主人公的“成长”都是精神上的,与物质和金钱无关。

无论是汉斯·卡斯托普在疗养院中受到其他住客的影响和教导,他自己对于科学、人文学科的探求,识到现实而放弃对舒夏太太的追求还是威廉·麦斯特前期放弃子承父业走上经商道路转而寻求戏剧梦想,后期意识到戏剧并不是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转而加入塔社,都没有涉及到实际的物质层面,而是追寻个体思想和精神的提升,其体现的是主人公品性和性格的建构和变化过程[3]。

综上可以看出,《魔山》的文本保留了传统成长小说的一些特点,如主人公在经历了不同的人和事之后内心对于所处世界的思考与迷茫,以及精神上逐渐成长的过程,某种程度上恪守了成长小说的传统。

1.2 对经典的异化

《魔山》中汉斯·卡斯托普在高山疗养院中如梦幻般7年的遭遇与以《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为首的传统成长小说相比显得有些怪诞,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差异之处进行分析。

1.2.1 主角动机

在《魔山》中,汉斯·卡斯托普踏上旅程的动机完全不同于传统成长小说中主人公身上常见的对于变革的渴望[4]。

以《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为例,主角威廉·麦斯特对戏剧的痴迷起源于10 岁那年母亲作为圣诞节礼物送给孩子们的一场木偶戏表演,后来他觉醒了自己的戏剧使命,急于摆脱家庭,带上爱情踏上征程。

《魔山》中的汉斯·卡斯托普幼年就成了孤儿,虽然童年悲惨,但是汉斯在上山前的状态并不像处于家庭和环境负担之下的那种孩童:“这个有民主气息的商业城的上层统治阶级,将高度文明赐给他的孩子们,而汉斯则悠闲而不失尊严地将这种文明承载在自己的肩上。”[5]并且在小说开头处就有表明,“对他来说,这次旅行他并没有那么认真……他只想怎么开始便怎么结束”[6]。原本只打算待三个星期,到最后,他却在这“魔山”一待就是7年。

与拥有明确动机、急于摆脱自身家庭的束缚并满怀对于戏剧艺术的热爱而踏上旅途的威廉·麦斯特不同,汉斯既无需摆脱也无意摆脱原有的生活,并不存在对于改变自身生活的渴望。

1.2.2 人物设置

(1)主角

传统教育小说一般描写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即包含对主人公童年、少年、青年直至成年的成长过程。主人公接受家庭和学校教育,获得对于自身及周遭世界的认知,之后离乡漫游开展自我教育。

以《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为例,文本内容从威廉儿童时代在家庭中成长时观看木偶戏、初学戏剧和第一次表演写起,后来威廉选择离开家庭游历四方,实现自己的戏剧梦想;梦想破碎后他回归贵族圈子结交有志之士,直到最后他成功加入塔社,全文贯穿了主角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

而反观《魔山》的主角汉斯·卡斯托普,他一出场便是完成学业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人,文章主体部分对于汉斯在疗养院中经历的描写局限于他从23岁到30 岁短暂的7年人生,其童年和青年经历也仅在一章之内短短略过。“还是一张一尘不染的白纸”的汉斯在上山之后,介于“魔山”宛如异世界般的封闭性,其成长缺乏过去因素的参与,也看不到未来的走向,仅有疗养院中的“现在”。

(2)配角

传统成长小说中的配角往往担负着对主角的教化功能。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贵族修女追求逃离社会、遁入内心的内在修养路线,塔社成员教导他将个人理想融入公共领域……他们作为“高高在上的手”引领着威廉的成长,起着对威廉教化引导的作用。

而在《魔山》中,登场人物除了主角汉斯·卡斯托普之外,还有妩媚动人的舒夏太太、意大利人文主义作家塞塔布里尼、耶稣会士纳夫塔、院长贝伦斯大夫、擅长精神分析治疗的克罗科夫斯基大夫等人。这些配角人物都身怀疾病、思想麻木,在对主人公成长方面并没有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他们是当时混乱社会生活的缩影,起到的主要是为主人公提供广阔见闻空间的作用。

1.2.3 结局

在成长小说中,主角的“成熟”和学习的结束往往以其社会化的实现为标志。主人公在经历困境之后与自我和社会和解,具备了与社会打交道的能力。《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的结尾处,他已经具备了开创自己辉煌人生的德行和可能性,他收获了爱情,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取得了人生的实质性的成功。在书的最后,威廉的自白“你让我觉得就像基士的儿子扫罗,他出去寻找父亲走丢的驴子,结果却得到了一个王国……我不知道一个王国价值几何,可我知道自己不配享有我已获得的幸福;这个幸福,不管拿世界上的什么来交换我都绝不愿意”表明,他已经与社会与自己达成了和解,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而反观《魔山》中的主角汉斯·卡斯托普,他最后下山回到世俗世界的决定源于自身的顿悟,而不是在疗养院经历中学习而来的成果。“魔山”和“魔山”的住客教会他的不适用于世俗的生活方式,是病态与痛苦,只会使他离原本的目标越来越远。

在《魔山》的最后,叙事者向他告别:“你卷入的这个群魔乱舞的岁月,还会持续不少罪恶的年头,我们不能担保你能幸免。”这仅仅是他的人生开始转变的迹象,汉斯并没有获得自己的幸福,也没有为未来做好准备和打算。他自身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而是匆匆消失在战火之中。他的命运依旧悬而未决,留下这么一个悲剧性的怪诞结局。

总的来说,《魔山》里主角的动机、配角人物的作用及小说结局的设置都与传统成长小说截然不同:主角在没有改变现状欲望的情况下离开家乡,在异乡七年生活,每日与身怀疾病、性格各异而都颓废消极的疗养院住客们相处,这段经历并未带他走向传统意义上的成功。

2 差异原因

导致《魔山》与经典成长小说代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如此不同的原因想必很多,现从时代和作者两个方面入手,试析其影响因素。

2.1 时异事殊

《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成书于启蒙时代,当时的德国分崩离析,德国人渴望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但受制于强大的封建势力以及较为弱势的经济发展水平,启蒙知识分子转向了对社会和精神文化的关注。威廉·麦斯特将自身目标与社会目标相结合,追求自我的社会化,在自我与社会的统一中谋求成长与发展的教育路径与18世纪德国启蒙任务不谋而合。

《魔山》则成书于1913-1924年,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书中的“成长”路径不同于战前提倡自然的成长小说,登场人物带着颓废腐朽的精神面貌,他们不仅患有身体上的疾病,思想上也无可救药,他们病态的、怪诞的、麻木的、堕落的角色特征无不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病态。

2.2 因人而异

如果说《魔山》与以《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为代表的传统成长小说的差异受到时代变迁因素的影响,那么作者个人的思想势必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属于歌德古典时期的作品,展现了歌德古典主义教育理想,即在不断律己之中培养自身,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托马斯·曼作为德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叔本华、尼采和瓦格纳等人的影响下,他的小说中对病态和死亡浪漫派般的赞颂胜过对健康和生命的肯定。正是托马斯·曼对乱世时局的针砭批判和对人类本体纤细敏感的感知,造就了与传统成长小说迥然不同的《魔山》。

3 结语

托马斯·曼曾多次表示,《魔山》戏仿了“以《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为代表的德国成长小说传统”,“这是一个尝试,将成长小说和发展小说的路线、威廉·麦斯特的路线向前推进”。

《魔山》虽然同传统成长小说一样,专注于对内心的倾听和关怀及对修养的探讨与追寻,但受到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观念等因素不同的影响,其行文摆脱了线性叙事模式,其主角失去了自我做出改变追求梦想的主动性,其配角更加凸显时代性,其结局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成功。

如此看来,《魔山》实际上是对成长小说的戏仿,它是对以《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为代表的传统成长小说的突围。在这种维度上,个人以为,《魔山》不再从属于一般意义上的成长小说之列,而是作者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对成长小说的异化。

猜你喜欢

汉斯威廉戏剧
魔鬼与天使
破耳兔
有趣的戏剧课
你是我的天使
你是我的天使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一粒沙子
戏剧类
你是我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