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历史回眸与时代传承
2022-12-28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王嵘蓉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王嵘蓉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礼记·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一流的大学之道,也是大学精神的精髓。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立身于独特的时代背景、地域环境、文风学风,以及发展目标和文化个性。无疑,大学精神既是立校之本,也是建校之基。无论是蔡元培时期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还是梅贻琦时期所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清华精神,都根植于特定的民族文化发展之中。
武汉体育学院于1953年发轫于南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学校之一,其于1955年迁到现址,并在1956年更为现名。回望武体近70载峥嵘岁月,东湖岸边马灯亮,武体师生斗风寒的“马灯精神”,在艰辛的拓荒创业期孕育并诞生。“马灯精神”经受红色体育精神和传统文化浸润,是学校红色基因、人文传统、治学精神、办学特色的高度概括。
建校之初,面对一无人员、二无器材、三无场地的困境,老一辈武体人因陋就简,白手起家,没有荡桨房,就在藕塘边钉上几根木桩,搭上一块木板;没有照明光源,就每天清晨手提马灯,借着昏黄的灯光带领队员们日复一日进行训练。马灯,见证了武体的创业维艰,亦成为武汉体育学院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象征。为此,回眸武汉体育学院“马灯精神”的历史变迁,在新时代背景下展望“马灯精神”文化建设的传承使命,对于推进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马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史回眸
(一)对党忠诚,牢记使命--爱国奉献精神
武体人以“对党忠诚,牢记使命”的爱国奉献精神,始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同频共振,抢抓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发展机遇。对党忠诚,牢记使命根植于武汉体育学院建校之初。
1953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可谓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在这一时期,“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十二字方针为当时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带着上述历史使命,以及为了适应大区布局的需要,经政务院第180次政务会议批准,武汉体育学院前身中南体育学院在南昌成立,历经艰辛,面对初建的武汉体育学院,武体人并未被困难击倒:缺乏教学理论指导,武体人就自己探索,如当时学院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苏联的教学经验和国内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先后编写出教育学、卫生学、人体解剖学、田径、体操等6种讲义;缺乏训练设施,武体人就自己建造。老一代武体人在艰难的创业期,始终不忘初心,勇担创业使命。1980年,国家体委把“提高运动水平,攀登世界体育高峰”作为体育战线的三大任务之一,武汉体育学院受国家体委直接领导,也勇于担当这一重要使命,顺应原国家体委高等体育院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规划,武汉体育学院从建院初始,便承载着为国争光、为校添彩的光荣使命,逐步走出一条体育院校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特色之路,培养了一大批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为建设体育强国、服务“奥运争光计划”做出突出贡献,武体人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突破自我,勇担奋斗使命。武汉体育学院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并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不断积极改革,主动探索,勇于开拓,勇担创新使命。一代又一代武体人在学校发展历程中,不忘初心,勇担使命,披荆斩棘,创造辉煌。
(二)艰苦奋斗,追求卓越--求索创新精神
武体人以“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求索创新精神,始终与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同向同行。艰苦奋斗刻画于学校发展之中,并彰显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竞技运动等全方位建设之中。20世纪80年代,学校在资源匮乏、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确定了以运动训练与监控、体育仪器器材研发、运动心理与应用、体育经济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等为特色的优势研究领域和方向,并取得了一批优秀科研成果。为积极回应“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学校采取系列措施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并且在国际级、国家级等各类比赛期间,学校还派出大批教师队伍、科研队伍参与竞赛备战,提供科技攻关服务,保障比赛的顺利进行。如,在2011年11月,学校独立承办了全国第二届智力运动会,这也开创了由一所体育院校独立承办全国性运动会的先河。2018年9月,中国铁人三项学院正式落户武汉体育学院,学校也积极探索“体教结合”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勇于开拓,主动探索,现学校已和国内、国外的诸多体育、教育机构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并且每年招收的留学生和运动员人数达到百余名。2019年12月,为了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学校与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建立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基地,通过合作共建共享,积极打造系统创新平台和新型智库平台。一代又一代武体人在学校发展历程中,秉持着吃苦耐劳的艰苦奋斗精神,勇敢探索,不断创新,不仅为武体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也成为武体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动力源泉。
(三)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砥砺奋斗精神
武体人以“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砥砺奋斗精神,勇担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并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融汇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去,把个人梦融入民族梦,在拼搏中成就家国梦。自建校以来,秉承“公勇诚毅,学思辨行”校训,为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学校发展与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同声共息,同向同行。
围绕国家“奥运争光”和湖北“奥运续金”计划,武体人从不断巩固竞技体育特色,到创新保障奥运科技服务,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始终刻画在学校发展之中。回顾历史,1988年9月,武汉体育学院学生张香花参加了第24届韩城奥运会赛艇项目,并荣获了一枚银牌、一枚铜牌,自此结束了亚洲人无缘此项目奖牌的历史,同时也实现了武体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夺取奖牌零的突破。2021年第32届夏季奥运会上,武汉体育学院的运动健儿们努力备战,克服了疫情的严峻考验,不畏艰难,顽强拼搏,最终赢得了3枚金牌、5枚银牌、1枚铜牌的优异成绩。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先后为国家和社会输送近12万名体育专业人才,他们奋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上,为推动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涌现出了一批“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如今,武汉体育学院的教师队伍中,人才济济,不乏“楚天学者”“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新世纪高层次人才”,还有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32人,国务院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等等。一代又一代武体人从珞喻路出发,在赛场上顽强拼搏、勇创佳绩、为国争光,在赛场外奋勇争先、砥砺前行,
二、“马灯精神”文化建设的时代传承
历经近70年,武汉体育学院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具有鲜明办学特色、拥有辉煌成就的体育大学,其也蕴涵有深厚的红色基因和光荣的办学历史。“十四五”时期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武汉体育学院也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亦面临严峻的挑战,面对新机遇、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积极适应形势的变化,只有全面把握时代机遇,沉着应对种种挑战,才能够为学校赢得主动、优势及未来!“马灯精神”谱系伴随着武体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书写了不同的精神内涵。“马灯精神”谱系作为学校发展的力量源泉之所在,在新的实践过程中,也应继续弘扬和传承“马灯精神”,并以此为指引。“马灯精神”谱系作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力量源泉,在新的实践过程中,也应继续弘扬和传承“马灯精神”。
(一)坚持党的领导,践行使命
学校在发展中应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各级领导应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治校过程中,要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证。在建设干部队伍过程中,要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将“廉政武体”建设落到实处。积极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努力为将学校建设中国前列、世界一流应用研究型体育大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具体而言,一是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2],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模范践行者和积极传播者。严把教师招聘、人才引进政治关、师德关、教学关。二是要构建“一体两翼”学科格局。坚持以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为引领,紧密结合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以“大体育”为主体,“大健康”和“大传播”为两翼,体系完备、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发展格局。瞄准重点融合领域,突出“体育+”和“+体育”,加快发展新文科、新工科、新商科和新医科。三是要完善学科建设体系。加大力度,持续构建学校自身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健全学科建设制度体系,要保障学科团队建设、学科平台建设、学科方向凝练等有据可循,持续推进;完善学科建设责任体系,要强化二级学院在学科建设中的主体责任,明确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等的具体职责,将学科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实到位,贯彻到底。
(二)坚持人民中心,服务社会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要依靠学校广大师生一起办大学,积极做到全校师生“一块过、一块干”。对标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要多办实事,惠及全体师生。努力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提升内部治理能力,不断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察实情、说实话、出实招、求实效,以实实在在的成就,切实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具体而言,一是在于健全学校依法治理体系,构建完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3],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以学校章程为核心,规范统一、分类科学、层次清晰、运行高效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二是推进幸福武体建设。加大资源投入,持续改善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医疗条件。建立教职工收入动态调整和稳定增长机制。推进青年教师公租房和幼儿园公办体制改革的调研论证工作。深化后勤改革,建立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后勤管理体制和服务保障体系,优化美化校园环境,建设节约型绿色低碳校园。三是提升服务地方和行业能力。加强与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部署的协调衔接,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特色协同创新社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主动对接湖北区域发展布局,探索建设一批优势特色明显、运行机制灵活、服务能力突出的体育研究机构、体育科技创新基地、体育协会组织,向社会提供全民健身指导、体育科技攻关、体育赛事服务、体育发展规划、体育产业促进等多元化、多形式的支持和服务。
(三)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人才
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我们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一代新人,培养成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一代新人。要进一步优化本科和研究生结构,要着眼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稳定本科规模,扩大研究生规模。要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继续突出体育学科地位,加快交叉融合发展,实现一级学科博士点体育+突破,同时要加快体育工程类、体育医学类专业建设。要优化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竞技体育水平。
具体而言,一是要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改革,既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还要准确把握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注重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强化通识、视野和交叉教育。此外,还应将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地位,坚持师生同修,教学相长。二是要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强化顶层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改革创新,既要实现课程优化,还要促使教师强大,进而让学生忙碌起来,管理也严格起来。在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中,要积极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的精神。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加大优质生源基地建设。三是要优化项目结构和基地布局,服务体育强国战略,主动参与和承担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湖北“奥运续金”任务,在打造水上、重竞技、体操等传统优势重点项目的同时,积极扩展潜在优势项目,不断优化项目结构。
三、结束语
“对党忠诚,牢记使命,艰苦奋斗,追求卓越,顽强拼搏,为国争光”高度概括了“马灯精神”谱系的内涵要义。“马灯精神”谱系在学校近70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它既是一代又一代武体人不畏艰难、奋勇争先的历史写照,也是一代又一代武体人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精神写照。这为我国高校文化精神建设提供了“武体样板”。过去,东湖岸边不灭的马灯,照亮了武体人的奋进方向;未来,每一个武体人将继续践行“马灯精神”,坚定信念、坚定梦想、坚定奉献,点亮新时代的“马灯”,让代代相传的“马灯精神”,绵延赓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