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双减”工作的经验、问题及对策
——杭州市萧山区的实践探索
2022-12-28廖平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廖平才 陶 青|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其变革、发展和走向直接影响区域教育的改革成败。“双减”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生态修复,是事关基础教育基础性、养成性、全面性、发展性的大事。为了更好地总结和提炼“双减”工作经验,推进全区“双减”工作持续、深入开展,2021年11月18日—2022月3月3 日,杭州市萧山区教科所通过走访学校、集中座谈、问卷调查、书面访谈等形式,全面开展了区域“双减”工作调研。
一、调研综述:从“硬核管理”走向“系统治理”
(一)“数”看“双减”:“双减”调研基本情况概述
萧山区现有义务教育学校(含校区)144所,在校学生15.02 万人,教职工9147 人。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学后托管覆盖率100%,共开设班级3677个,惠及学生11.3万余人。其中,小学段参加学后托管学生86477 人,占比75%。初中学校于2021 年9 月6 日正式开设晚自习,开设覆盖率100%,开设班级1016个,参加学生26523人,占比66%。自“双减”工作实施以来,小学生作业量压减1/3以上、初中生作业量压减1/4 以上,学生参加校外学科类培训人数比上半年减少近八成。
(二)“变”中求治:“双减”重塑区域教育生态
“双减”政策落地以来,萧山区收获了七大变化:一是区域层面,从“硬核管理”到“系统治理”;二是学校层面,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循着规律“搭桥”;三是教师层面,从“匆忙上阵”到“从容应对”;四是家长层面,从被裹挟着“奔跑”到在陪伴中“成长”;五是学生层面,从“797”到“5+2”;六是社会层面,从“驻足观望”到“寄予厚望”;七是培训机构,从“影子教育”到“素质教育”。萧山正在修复并重塑区域教育生态:“影子教育”得到遏制,学校教育回归本位,家庭教育也得以加强。
(三)“例”出典型:“双减”学校样态与区域范式
一是学校层面。萧山区面向全区义务教育段学校展开典型案例征集工作,征集学校典型案例共计67 个。其中,5 个案例入选杭州“双减”典型案例30例。二是区域层面。《杭州萧山:换回教育生态的“绿水青山”绘就教育品质的“金山银山”》《杭州萧山区做好“双减”加减法》《做好“加法”,为“双减”筑牢地基》等专题报道在《人民教育》《浙江教育报》《中国教育报》刊出。
二、主要经验:从“单方发力”走向“凝聚合力”
萧山区为统筹好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方关系,将“双减”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明晰角色和定位,凝聚起“双减”工作的强大合力。
(一)以学校为“主阵地”:减“负担”而不是“负责”
萧山区强化学校主渠道和课堂主阵地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丰富课后服务供给。一是实施“一校一策”。在出台“1+8+X”政策(“1”指总的实施方案,“8”指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等8 个文件,“X”指各相关部门联合印发若干配套文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编制了“一校一策”课后服务方案,明确制度要求、服务内容、责任分工、保障措施、激励办法等,为课后服务实施提供制度依据。二是实施“两个回归”。校长潜心回归学校管理,教师全心回归课堂教学,做到应教尽教,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从源头上减少校外“加餐、加码”的需求与冲动。
(二)以教师为“主依靠”:减“数量”而不是“质量”
学校将教师作为作业减负的第一责任人。一是减少作业数量。出台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合理调控作业结构,严禁教师布置机械、无效、重复性的作业。据统计,义务教育段学生作业完成时间相较于2021年同期,小学生作业量压减率达37.6%,初中生压减率达25.4%,基本实现了“作业不回家”“书包不离校”。二是提高作业质量。发挥作业的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集合教研组力量,各校在选题、编题上下功夫,突出题目的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要求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三是优化作业辅导。各校提升作业辅导质量,实施个性化分层辅导,满足他们“学饱”和“学好”的需求。
(三)以学生为“主逻辑”:减“习题”而不是“主题”
本着学生成长“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逻辑,萧山区出台了《中小学“美好成长”素质教育行动计划》:落实“五育并举”,着力打造“校校有块责任田”,鼓励学生“出力流汗”;全力推进“足球进校园”和“武术进校园”,倡导学生“能文能武”。全区义务阶段学校均开设“1+X”课程,“1”为基本服务,包括看护、指导完成作业、进行个别补习辅导与答疑等;“X”是拓展服务,包括思维能力拓展、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综合实践、社团活动等,学生可自主选择。全区总计开设1888 个拓展类班级,学生参与率达70%。
(四)以家长为“主变量”:减“陪练”而不是“陪伴”
“双减”工作,家长是最重要的变量。只有家长先从陪练的“赛道”上走下来,才能让陪伴重新成为亲子之间的主旋律。针对家庭教育缺位、越位的现状,萧山区组织开展“家长云学堂”活动。一是创新一个新空间,即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构建“云教学空间”,在沟通场所多样、沟通方式多样、交流内容多样等方面寻找新的可能性,助力构建家庭整体成长、个体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相结合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二是架构一个新范式。初步构建了包括实践体系和评价体系在内的15 年家长教育、培训、研讨的支持系统,实现了“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三是培育一批好家长。培育出一批有先进育儿理念、对孩子的职业成长有规划、能从容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愿意跟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的家长。四是打造一个好品牌。积极打造“家长云学堂”品牌,指导塑造学习型家庭生态。截至目前,共开设主题式家长云课57节,参与家长32万余人次,推出定制式微课160 余个,惠及家长27 万余人次。
三、成功做法:以“四则运算”重塑“教育生态”
聚焦“双减”工作目标,萧山区通过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重塑与修复区域教育生态。
(一)做好“加法”,全面加强学校课后服务的水平
萧山区确立了课后服务“四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实现学生在校完成书面作业,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有利于提高家长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围绕“四个有利于”,萧山区在小学段全面推行“1+X”暑期托管服务,全区6700余名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共开设托管班526 个,其中书法、绘画、阅读等兴趣类班级336个,有效减轻了家长的看管压力和焦虑情绪。秋季开学后,全面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在服务时段和服务内容上进行延伸,实现课后服务小学和初中全覆盖、公办和民办全覆盖、教学日和双休日全覆盖、线上和线下全覆盖、基本服务和拓展服务全覆盖,努力构建起高质量课后服务体系。
(二)做好“减法”,全面压减校外培训机构违规行为
围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难点,萧山区疏堵并重,为破解“压减”难题探索路径。根据“双减”政策实施前的数据,萧山区有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298家。其中,营利性机构172家,非营利机构126 家。“双减”政策实施后,机构总数减少182 家,压减率达61%。其中,营利性机构减少109家,压减率63.3%,压减数量位列全省县(市、区)第二。两个压减率居全省前列、杭州市第一。在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双减”工作专题会议上,萧山区的做法被作为经验推广。
(三)做好“乘法”,全面发挥数字化改革的乘数效应
萧山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美好教育”的“一号工程”,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并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依托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萧山区汇聚各学段各类别的优质教育资源,供学生课后免费点播学习。依托“美好教育‘云课堂’”平台,萧山区通过在线课堂和微课点播等形式,满足学生双休日在家学习的需求。该平台下设“线上听课”“天天直播”“优课资源库”“同步课堂”四个子栏目,同步建有“空中课堂评课议课室”。其中,“天天直播”子栏目自2021 年9 月13 日首播以来,注册教师21967人,注册学校及单位435 所,注册学生182329人,总访问量达到266370人次。
(四)做好“除法”,全面推进有偿补课的整除清零
“双减”政策落地,学科类培训全面收紧,少部分学生和家长由于惯性,会继续找寻补课的出口,主要的方向就是学校教师。为此,萧山区建立了教育局、片区、学校三级工作专班,出台了师德师风建设专项治理方案,召开了全区师德师风建设推进会,向社会公布了举报电话,形成了多管齐下的共管共治局面。对于教师队伍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相关部门坚持“零容忍”“越往后越严厉”的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直至撤销教师资格,形成警示震慑,有效遏制了教师“课上不讲课下讲”等突出问题。
四、问题对策:以“问题呈现”促进“对策应对”
(一)相关问题
1.经费保障问题
课后服务的费用保障及教师报酬没有落实到位,萧山区教育局也在积极与区财政、区发改委对接这项工作,希望能够尽快落实,给教师们一颗定心丸。
2.教师压力问题
随着课后服务工作的持续深入,义务阶段学校教师的工作时间延长,工作压力加大,工作精神负担加重,教师没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教研时间受到挤压。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3.课后服务的优质课程供给问题
农村学校资源相对缺乏,对萧山区南片的河上、楼塔、浦阳、进化,东片的益农、靖江、党湾等镇街而言,地理位置相对较偏,教师和其他资源普遍缺乏,“X”课程的开设是一个大的问题。
4.“双减”后产生新的焦虑问题
事实上,家长和孩子的升学焦虑并没有减弱。不可否认,校外培训这一“影子教育”基本消除,但中考和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虽然作业减负了,但选拔性考试的压力依然在,升学焦虑依然存在。
(二)对策应对
1.经费支持
落实课后服务的经费保障。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通过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建立健全以学校教师为主、校外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参与的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完善参与教师和人员补助政策。建议地方财政部门将“双减”专项补贴纳入年度预算,并尽早出台学校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具体政策。
2.弹性上下班
加大对一线教师的人文关怀。出台并实施“弹性上下班”制度,做到“张弛有度”。要避免“弹”得过大,又没有相应的管理“补丁”,进而引发教师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潜在矛盾。要优化“弹性”细节。实行弹性上下班要体恤教育教学和课后服务“多劳双优”教师的感受,避免出现“能者总劳、弱者少劳、懒者不劳”的不良现象,挫伤优秀教师的积极性。要考虑管理难度。实行弹性上下班,其复杂程度、管理难度非同一般,弄不好还会成为管理“烂账”。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弹性尺度,在不过度增加学校管理难度的前提下进行。要科学评估校情、教情。每个学校的发展基础不同,实行教师弹性上下班的效果可能会不一样,甚至大相径庭。因此,要依据学校发展基础,科学评估校情、教情后再决定是否实行,切勿“一刀切”。
3.抬升底部
关照农村学校的资源需求。加大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把教育政策、资源重点向农村薄弱学校、城区老旧学校和随迁子女学校适当倾斜,保证义务教育的起点均衡与起点公平。增加对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有效供给。一是师资配备向农村学校适当倾斜。二是学校硬件建设,尤其是在专业教室、活动场地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三是通过城乡结对,建立“1+8+X”城乡教育共同体:“1”指城区教育指导中心,负责成立8个融合初中、小学、幼儿园为一体的领衔集团学校;“8”是指除城区教育指导中心外的其他8个教育指导中心;“X”是指城区教育指导中心8个领衔集团学校外的其他学校。实行“文化共生、管理共进、教研共溶、资源共享、考核共融”的推进方略,全方位无缝对接,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特色发展各方面实现共生发展。
4.课堂革命
以课堂为质量提升的突破口。减负提质的逻辑起点与最终落点在课堂。一是要推动“新学科”建设,以一流的学科成就一流的学校,开展义务教育段一流学科建设,以一流学科引领、辐射其他学科建设。二是要推广由“新教研”支架,区域层面推广由斯苗儿团队打造的“三段十步”改课的教研范式:从“说给你听”到“做给你看”,让改课随时可能发生;从“混龄备课”到“抽签上课”,让每位教师浸润其中;从“好课多磨”到“好课燎原”,让绝大多数教师上好绝大多数课。三是要撬动“新课堂”转型。以创推素养指向的新教学设计为载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大概念统领、大任务牵引下的大单元设计,编印各学段各学科《核心素养指向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组织基于知识场景应用的深度学习,开展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评。四是要鼓励“新教案”迭代。开展新课标理念下的教案改革,鼓励教师编制学历案:把学历案设计为一个专业的课程计划和教育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教材;把学历案设计为认知地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路径;把学历案设计为学习档案,完整记录学习过程;把学历案作为互动载体,成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文本;把学历案当作监测依据,利用规则抽样,了解学科学业质量情况。五是要强化“新技术”在场。推进教育信息化“一号工程”,建构学科智能教学新范式:可视化“教”,基于技术支持下的可视化学习特征,减轻学生认知负荷;情境式“教”,构建多模态的教学场景,开展沉浸性学习、构想性学习和交互性学习;结构化“教”,借助泛在技术,为学生提供链式表征和学习支架;双师共“教”,建构学科教师与AI 教师共同执教的“新双师课堂”,让“人机”更协同。六是要实施“新作业”变革。持续推进“五项管理”,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修订完善《义务段作业管理办法》,编制各学科《导学新作业》,以教育数据采集、学生成长画像为核心内容,采取作业定制、个性推送的方式来减少冗余、无效的作业,以长短作业、研学作业、实践作业等形式,丰富作业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