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生命生长
——温州市“未来教育”的实践变革
2022-12-28蒋金崇温州大学教育发展研究院
蒋金崇|温州大学教育发展研究院
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幸福感。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20年发布的《回到教育的未来:经合组织关于学校教育的四种图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发布的《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共同探讨和展望“未来教育”问题。温州市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部署,率先启动并不断推进市域“未来教育”体系建设:2020年出台《温州“未来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计划用五年时间培育“未来教育”窗口校100所,把温州市半数以上的县(市、区)打造成“未来教育”创新区。2021年,又出台了《温州“未来教育”体系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对未来学校、未来学生、未来课堂、未来社区、未来教师等方面明确行动方案,加快推进打造“未来教育”标杆城市步伐,全面构建“为未来、向未来、创未来”的教育新体系、新样态。那么,什么是“未来教育”?当下讨论“未来教育”有何意义和价值?温州市作为“未来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创新区,在“未来教育”构建方面又有哪些成功实践经验呢?
一、“未来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一)“未来教育”的内涵与本质
“未来”是时间概念,指从现在往后的时间,还没有到来,尚未发生。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新报告《回到教育的未来:经合组织关于学校教育的四种图景》(“Back to the Future of Education:Four OECD Scenarios for Schooling”)描述了未来20年学校教育的四种图景:学校教育扩展、教育外包、学校作为学习中心和无边界学习。报告指出:未来20年,参加学校正式教育的人数继续增加,但多样化的学习也将成为一种趋势,并随着社会力量直接参与公民教育,传统的学校教育系统逐渐瓦解。未来学校与社区连接日益密切,随着教育技术的提高,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
国内对“未来教育”的认知,大多以信息技术发展为逻辑起点。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AI技术与教育融合,从而推进智慧教育的发展。但考虑未来的教育,不能单纯从技术角度考虑。温州市区域推行的“未来教育”,是相对于当前教育提出的超越当前教育的教育变革,它也是对学校物理空间、传统班级授课、学科边界、教材资源等的一种超越。“未来教育”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未来”,即为了未来。这是教育服务对象层面的理解。教育发展必须把参照系由“现在”转向“未来”,教育者、受教育者要树立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观念。二是“面向未来”。这是教育路径层面的理解。教育要强化超前意识、未来意识、前瞻意识,善于把握时代风向标,精准研判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三是“开创未来”。这是教育方法层面的理解。教育要在变革中走向未来、创造未来,不断逼近教育“理想国”[1]。
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是温州人的灵魂,是温州人的生命。温州人走南闯北,分布世界各地,因此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年轻一代温州人,是温州面向未来的教育目标。温州市在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前提下,更加突出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突出学生创造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沟通协作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也是通过课程改革凸显温州学子核心素养,保持温州模式活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引领者的探索。
(二)“未来教育”的特点
1.“未来教育”凸显“私人定制”
未来社会学生不单从学校获取知识,他们将会根据个人的学习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网络教育资源。未来时代的教育不排斥“跟团游”式的班级授课,但越发关注“私人定制”模式的个性化学习,强调功用主义和学以致用。
2.教育场所突破校园樊篱
未来时代的教育点将不再拘泥于校园之内。只要拥有网络,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场所;也将有更多的人回归自然,孩子的灵性需要自然的滋养,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当然,博物馆、科技馆等各种场馆资源也成为教育的重要场所。总之,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任何时空皆可教育。
3.教育内容转向学会发展
未来时代知识和资讯暴增,知识迭代不断加速。学校传授的一部分知识在学生走向未来社会时就已显得陈旧落伍。学校不再是知识的中心,教育将伴随人的终生,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校教育的重点将从知识传授转向学会学习、学习变革、学会发展等方法指导。
4.教育方法聚焦教学互动
有着相同兴趣和爱好的不同年龄的学生将会组成线下学习小组、线上学习社区,自主开展项目化学习与研究,教师将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课堂内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指导方法,让每个学生发挥最大的潜能和做最好的自己。“未来教育”要体现精英教育和普及教育的融合。
二、温州市的“未来教育”实践
2021 年,温州市教育局发布《温州“未来教育”体系建设2021 年工作要点》并指出:温州市的“未来教育”实践聚焦未来学校课程改革关键要素与内涵发展标志场景,以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创新,再造学校空间、突破学科边界、革新育人方式、重塑教师角色、完善现代治理等,在“未来学生与素养测评”“未来校园与空间重构”“未来课程与资源开发”“未来课堂与学习变革”“未来教师与教研创新”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一)优化育人价值
杜威先生曾说:“如果我们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无疑就是掠夺了他们的明天。”今天,教师所教的为未来谋生的职业技能,可能在不久的未来,这个职业也不复存在。有专家作过判断,未来20年,现在世界上60%的职业将会消失或被人工智能替代,甚至还有人作出十分具体的预测:2022年,专职游戏玩家将失业;2023年,速记员将失业;2024年,接线员将失业;2025 年,播音员将失业;……2049 年,作家将失业;2050 年,医生将失业;……2060 年,人类的一半工作将被AI 替代[2]。因此,我们的教育要关注学生学习技能、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温州市注重育人目标系统的构建: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价值引领,全面发展学生素养,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培养会生活、会反思、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此为目标,温州市致力于推进两个行动:一是推进健康素养提升行动,建立价值观引领下的“营养与健康、运动与健康、心理与健康、卫生与健康”等教育长效机制,培育健康校园品牌,为学生健康成长助力;二是推进高阶思维发展行动,提升学科育人质量,培育“5C”核心素养(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辨思维、创新、沟通、合作),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满足学生学习差异的现实需求,满足教师优质教育理想的追求,满足国家课程教学质量的要求。
(二)优化学习空间
未来学习空间打造,将成为发掘儿童优势潜能的“动力泵”。温州市注重以儿童、素养发展视角设计学校空间与网络学习环境,以不同功能的学习空间为主线,通过光线、色彩、造型等因素将美的形象、美的思维表现出来,着力打造融合科技和创新教学手段的沉浸式学习空间,探索未来学校学习空间与课程融合的新路径,寻找学校文化生发的新场景,驱动深度学习发生。同时,积极推进非正式学习空间建设,将“五育并举”作为中心设计点,加快“校园十景”建设,建立具有个性及文化特色的美丽校园,提升学校外在形象,加强美育环境建设,打造让师生身心舒畅、激荡灵感、陶冶情操的校园环境。
如温州大学附属学校“媒体资源中心”的设计,基于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又超出图书馆的传统功能,融入未来学校功能复合的设计理念和简约时尚的设计风格,使文化展示、多功能阅读、学生活动、黑匣子剧场等有机相融,支持学生开展主题项目式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个性化自主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同时支撑学校开展基于阅读的跨学科实践探索与课程延伸。这是让空间成为课程的支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领学生的学习行为。
(三)优化课程品质
温州教育人秉持教育初心,朝着“未来教育”方向,沿着走向综合性、实践性的未来课程建设路径,为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温州人而努力前行。温州市的中小学积极建构高品质课程结构系统,编制校本课程方案,强化“一日生活皆课程”理念,整合校内校外课程资源,通过校园活动课程化、校本课程项目化培育精品课程,提升课程品质,优化课程结构,并融合线上线下课程实施,构建穿越边界、支持泛在学习的开放性课程体系。同时,推进校本化课程建设,强化在地资源利用,加强学科教学内容与社会、自然的联系,积极探索跨学科、跨学段、跨校际整合性课程,促进学科有机结合,满足不同特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此外,整合大学研究中心、博物馆、科技馆、实验室和图书馆等社区资源,积极开发德育主题课程、学科实践课程、爱阅读课程、健康素养课程、戏剧课程、STEAM 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等资源,促进课程协同创新,群落化、项目化实施。
如温州市积极推行“1+3+X”区域课程图谱。其中,“1”指“话说温州”地方课程群,其指向区域传统文化的培育;“3”指温州市“小文学家、小数学家、小科学家”(“三小”工程)实践课程群;“X”指学校自主开发的特色课程,如温州大学附属第一实验小学的BAC 课程、温州市瓯海区南白象小学的劳动课程、温州绣山中学的“梦未来·享青春”课程群和温州实验中学的创客课程等。
(四)优化学习方式
温州市致力于建构“未来教育”高质量课堂学习系统,以促进深度学习为目标任务,探索高结构学习支架、低控制教学策略、高品质学习体验与新样态课堂评价,打造“零作业、真学习、共成长”教学新样态,并从学生视角强化学习策略研究,丰富综合性、实践性、项目化、混合式学习,使学生学习走向高品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一是推进助学支架设计,强化作业诊学、导学、拓学功能,探索基于课程标准、问题情境的随堂化作业、实践性作业、项目式作业,优化作业时空、形式、内容、功能,融通课内外、校内外学习。二是推进精准教学研究,实施基础性课程动态分层走班、拓展性课程选课走班全覆盖,精准研判学情,尊重个体差异,聚焦关键问题,重组学习活动,技术赋能教育,以实现精准供给,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
如温州市为提高学生“5C”核心素养,对原有的学校创客教育、STEAM 教育进行迭代升级,全市开展“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化学习”改革试验,探索推动区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径和新模式。项目化学习注重的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指向问题的解决,学生从被动地听、被动地学转向了自主地动手动脑、独立思考、成果展示等。这种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思维和品质上得到改变,从而带动学校学习方式、场景的改变,使学生真正走向“未来教育”之路。
(五)优化师资结构
温州市建构高水平教师成长系统,实施教师专业成长发展性评价,通过有效诊断、精准指导,激活教师发展的内驱力,引导教师在从正确认知自我到走向理想自我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增值。一是推进学校常态教研机制建设,以“促进深度学习”课堂变革为载体,建立“备、教、学、评一致”常态教研机制,引领教师做常态课堂教学改进,优化备课、教学、学习、评价等课堂常规,促进真实成长,减轻教师负担。二是推进骨干教师发展平台建设,实施“六力”成长计划,促进学习现场中的教学经验发现与智慧生成,提升教育理解力、专业判断力、学习设计力、教学创新力、学习管理力、资源建设力,真正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协作创新,共同成长。
“未来教育”背景下的教师,也必须是“未来教师”,必须把握好五重角色的重构。一要做学生学习的设计者,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立场思考问题,把教材文本通过合理设计转化为学生文本。二要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关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开发优质课程资源,选择恰当学习内容。三要做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观念,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扮演好激励者的角色,激发学生潜能。四要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尽所能帮助每个学生实现他们的目标。五要做教育指导的反思者,养成课课反思、日日反思的习惯,思考教育行为是否有效、教学过程是否互动、育人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主动地将与育人有关的因素纳入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促进专业成长。
三、温州市“未来教育”的学校实践案例
(一)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未来教育”系统升级的解锁之码
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是温州市一所示范性教育集团学校。学校坚持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为办学宗旨,以系统思维为方法,打造学校“未来教育”的新生态。通过对“未来教育”的探索,学校找到“‘未来教育’的学校发展方向”“‘未来教育’的实施路径与底层逻辑”“撬动变革的关键性事件”等“未来教育”的三把关键钥匙进行了整个育人体系的重构与升级。一是推进教育目标层面的改革,把握“未来教育”的学校发展方向;二是推进教育路径改革,将“沙盒创新”的变革思维作为“未来教育”的实施路径;三是推进教育方法层面改革,聚焦“未来教育”视角下的空间再造、学科教学系统性变革、高阶整理能力培育、“学会学习”课程建设等关键事件,构建“学会学习”的实验体系,以实现学生未来素养的自主建构。
(二)温州市绣山中学:“未来教育”实践行动的行为架构
温州市绣山中学是温州市首批“未来教育”窗口校。学校坚持以高质量、可持续教育作为“未来教育”的核心,通过“育心”“育力”“育境”的三维设计搭建“未来教育”行动框架;通过“‘梦未来·享青春’课程”“全科阅读”“项目化学习”等课程活动构建“未来教育”的活动载体,通过“自我控时”“自我选择”“自我设计”的作业改革和“作业超市”设计培育学生的自主选择、自我设计的未来素养;通过“一生一策”“片区式家访”“家长有约”“校长有约”等品牌项目打造“未来教育”的管理协同和资源融合机制。通过“未来教育”的行动探索,学校创新了教育内涵和学习方式,同时为高质量、可持续的“未来教育”发展打开了另一扇温州之窗。
(三)温州大学附属南白象实验学校:“未来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追求
温州大学附属南白象实验学校是温州市德育示范学校。学校以“方圆道德”为德育理念,以“白塔品行”课程建设为德育活动载体,以价值观教育为切入点,通过构建“家国情怀、文明教养、责任担当、理想志趣”的德育课程目标,探索统整式班会活动、融入式学科教学、专题式项目活动、展演式成果汇报等课程实施渠道,建立基于打卡记录方式的“德育之星”评价体系,基于“互联网+”的气质少年评价体系,基于展演活动的德育成果评价体系,基于家、校、社协同的互动式评价体系。学校完成了未来课程、学习方式、育人时空、校园空间的四大重构,打造了价值观教育微课程序列、“行—知—行”德育项目学习模式和价值观教育生态环境,构建了未来道德教育体系。“白塔品行”课程从实践行动的角度成功地诠释了“道德标准之方和道德智慧之圆”的“德方道圆”的品牌内涵,为温州的未来德育课程建设树立了一个新标杆。